申红芬;贾俊双;肖高芳;姚志芳;肖东;姚开泰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服用拉米夫定后发生YMDD变异与否其HBV DNA与HBeAg定量值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定量法测定CHB患者治疗前后的HBV DNA、YMDD变异,同时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其HBeAg定量值.结果 218份标本同时检测HBV DNA和HBeAg定量值,对两指标前后两次的升降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无显著相关性(r=0.3153,P>0.05).12例发生YMDD变异(变异组)和25例YMDD野生型(野牛组)发生HBeAg血清转换者分别为3例和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6,P<0.05);变异组和野生组HBV DNA对数值分别为(4.15±1.78)和(2.72±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变异组和野生组HBV DNA、HBeAg定量值分别做相关性分析,发现变异组r=0.5552,有显著相关性(P<0.05),野生组r=0.2683,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 DNA和HBeAg滴度变化无显著相关性,YMDD变异组血清转换率和持续转换率明显低于无变异组,HBV DNA和HBeAg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
作者:雷秀霞;李国豪;陈斌;李志芳;莫云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7~17岁儿童生长激素分泌水平,并探讨血清铁、血清锌和血铅含量对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对济宁市744名7~17岁青少年儿童,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生长激素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铁含量,电位溶出法测定血清锌和全血中铅的含量.结果 男、女童生长激素分泌的突增年龄分别为11岁和9岁;9~10岁年龄段女童分泌量显著高于男童,12岁以后男童分泌水平反超女童;随着血清铁含量的增加,生长激素分泌量呈逐渐增大趋势,低、中、高3个血清铁含量组生长激素分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8,P<0.05);锌充足组生长激素分泌量高于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38,P<0.01);随着血铅含量增加,生长激素分泌水平逐渐降低,经方差分析显示:相对安全组、超标组和高铅组生长激素分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8,P<0.05).结论 女童生长激素分泌的突增期早于男童;血清中铁、锌含量的增加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血铅的增加则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作者:张璟;王文军;李晶;孔庆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环氧化酶同工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了解COX-2及VE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患者尿蛋白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入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4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以ELISA法检测其血浆中COX-2与VEGF的水平,同时对研究对象的尿蛋白水平等肾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浆COX-2水平(55.58±8.84)ng/mL及VEGF水平(377.59±38.60)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OX-2(0.89±0.27)ng/mL,VEGF(43.51±8.61)pg/mL](P均<0.01);COX-2与VEGF之间存在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83,P<0.01),COX-2及VEGF与患者尿蛋白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2与尿蛋白r=0.728,P<0.01;VEGF与尿蛋白r=0.769,P<0.01);COX-2及VEGF与患者血肌酐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2与血肌酐r=0.649,P<0.01;VEGF与血肌酐r=0.619,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存在明显升高的COX-2及VEGF,并与患者尿蛋白水平及血肌酐水平存在相关性,提示COX-2及VEGF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
作者:夏碧文;刘雪芳;胡绍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应用4条不同的引物特异地识别目标基因上的6段区域,在一个恒温的环境中进行链置换反应,是一种简单、快速、特异、敏感并且低成本的对已知基因的检测方法.本文就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寄生虫分子诊断和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淳;陈青松;蔡先全;朱兴全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头孢西丁和拉氧头孢低密度菌落法检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方法 临床收集的9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按法国生物学会(CASFM)推荐的头孢西丁和拉氧头孢30μg低密度菌落法检测MRCNS,并与mecA基因PCR扩增法进行比较.结果 以mecA基因PCR扩增法为金标准,其中MRCNS 56株(阳性率60.2%),低密度菌落法头孢西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6%和100%,拉氧头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3%.结论 头孢西丁和拉氧头孢低密度菌落法是鉴定异质性MRCNS的良好方法.
作者:唐晓华;潘树根;江镜全;安薇;徐霞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湖北省电力系统职工血吸虫病感染状况,为评价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用血清免疫学方法,从34 051名受检者血清中筛查日本血吸虫病阳性病例;阳性者用B超检查肝脏病变.结果 34 051名受检者血清中筛查出日本血吸虫病阳性者775例,感染率为2.28%.其中,荆州地区的感染率高,为7.15%;除武汉市以外,其他接受调查的各地级市电力系统职工也有不同程度的血吸虫感染,但感染率均低于2%.对血清阳性者进一步作B超检查发现,血吸虫肝病者419人,占阳性人数的54.1%.与2004年的调杳结果相比,各地的血吸虫病感染率有明显下降.结论 湖北省电力系统职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效果明显,但还须加强.
作者:张冬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CD62p的变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36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并与28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及28例非老年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 老年慢性肺心病组PAC-1、CD62p、hs-CRP均明显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老年健康对照组PAC-1、CD62p阳性表达率亦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P<0.05).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PAC-1、CD62的变化与hs-CRP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明显活化,其活化程度与hs-CRP关系密切.
作者:邬伟明;张群英;林子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应用万古霉素鞘内梯度注射并腰骶引流对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32例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腰骶穿刺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20 ml+万古霉素并持续腰骶引流(continued lumbosacral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CLCFD),1次/d,剂量从20、40、60、80、100、120、140 mg,逐日递增,共7 d.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体温、血白细胞、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菌培养.结果 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前各指标高于正常值,注射后1 d各指标较用药前略升高(P>0.5),治疗2~3 d后逐渐下降,4~7 d即出现颅内压降低,体温、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指标恢复正常;治疗前、后对比各指标差异明显(P<0.05,P<0.01),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万古霉素鞘内梯度注射并持续腰骶引流治疗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颅内葡萄球菌感染可行的方法.
作者:向进;郭伟;万勇;赵永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实验观察比较10种不同驱蚊配方的自制驱蚊贴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方法 利用DEET(N,N-diethyl-m-toluamide)、驱蚊植物精油、香精和无水乙醇配伍制成10种配方,加载在自行研制的驱蚊贴载药层上,在实验室进行对白纹伊蚊的驱避试验,并对驱蚊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0种配方2 h内的有效保护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号配方效果好,2 h内平均有效保护率为(96.27±1.14)%,随之依次为10号(95.62±0.94)%、5号(95.30±0.64)%、6号(94.42±1.06)%、3号(93.69±1.82)%、2号(91.88±1.87)%、1号(89.47±2.34)%、8号(88.99±1.70)%、4号(85.52±1.98)%、7号(85.32±3.09)%.结论 10种配方的自制驱蚊贴在驱蚊试验中有效保护率均达到80%以上,证明新剂型驱蚊贴为良好驱避剂剂型.
作者:周珊宇;张祝平;麦晓丹;李荣忠;李乐;何彦;王春梅;陈晓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胸苷激酶(TK,ATP:thymidine 5'-phosphotransferase,EC.2.7.1.21,简称TK)是.DN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在ATP和Mg2+参与下,催化脱氧胸苷(TdR)为脱氧1-磷酸胸苷酸(dTMP).TK在人类细胞中以两种同功酶形式存在:细胞质胸苷激酶(TK1)和线粒体胸苷激酶(TK2).TK1与DNA复制密切相关,在细胞周期G1期含量较低,S期逐渐升高,到G2期高,临床研究证明,TK1在95%的恶性肿瘤细胞中都有升高,故TK1被认为是一种极具生命潜力的细胞增殖标志物,它在肿瘤早期发现、肿瘤疗效评估、肿瘤预后判断等方面都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有鉴于此,本文就TK1在肿瘤疾病巾的应用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邓日辉;陈曲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阿德福韦酯联合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9例)每日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双环醇75 mg;对照组(38例)每日仅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两组均连续用药4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氨基转移酶、病毒学指标、肝脏影像学指标的改变.结果 治疗48周后,试验组ALT复常率(87.18%)显著高于对照组(65.79%).HBV-DNA转阴率(64.10%)显著高于对照组(39.47%),影像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与双环醇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取得更好的生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和影像学改善.
作者:孔霞;张锐;温瑾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为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2 123例男性泌尿生殖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2 123例男性泌尿生殖道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 082株,检出率为50.96%,其中解脲支原体检出率高,为24.30%.所有送检标本中,尿道拭子标本的病原菌检出率高,为60.09%,混合感染率为12.74%;精液标本中无乳链球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前列腺液(P<0.05).结论 解脲支原体是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男性泌尿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以尿道拭子为宜,男性不孕是否与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汤学夫;张水兰;何琴;蔡毅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1999-2007年佛山市流感病毒流行情况,分析甲3亚型(H3N2)毒株流行与其HA1基因进化的关系.方法 用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培养后血凝阳性者进行型别鉴定.随机抽取每年2~3株甲3亚型毒株的细胞培养物提取RNA后进行HA1基因的逆转录.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在佛山市人群中同时流行.甲型流感毒株是人群感染流感的主要型别.HA1区氨基酸序列与历年的流感疫苗推荐株相比,点突变率为0.3%~6.08%.发生替换的重要位点包括了抗原决定簇的17个位点、抗体结合部位的10个位点和1个糖基化位点.结论 佛山市的甲1和甲3亚型流感毒株活动呈此起彼伏的优势株转换现象.甲3亚型新旧毒株交替迅速,大致按照毒株分离的年代聚类成进化树的不同小侧枝,表明新的流行株出现后可能迅速突破地域局限.提示地区实验室及时监测和研究流感毒株的发生和发展是流感监测网络建设的基础.
作者:谢翊;陈爱贞;朱素仪;黄祖星;梁自勉;吕燕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调查广州市市政自来水的水源水中的基本污染物质和霍乱弧菌存在的情况,为监督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2007-2009年市政自来水水厂的水源水的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按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广州市市政水厂水源水监测项目中,霍乱弧菌、pH值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格率为100%,耗氧量、氨氮、溶解氧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92.11%、27.83%、8.57%和7.83%.枯水期水源水氨氮的合格率明显低于丰水期,SD水道水源水监测项目中的溶解氧、氨氮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余河道水源水.结论 广州市市政自来水的SD水道水源水、LX河水源水、ZJ航道水源水和DJ北干流水源水霍乱弧菌方面目前还具有安全的保证,水源水可能受到有机物、粪便等的污染,应重点加强水源防护.
作者:石同幸;孙兰;王德东;钟嶷;黄汝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分子医学技能>课程涵盖了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多项实验技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基础医学实验学科.为了使免疫学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利用学生业余科研探索出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能够综合地分析实验结果,及时联系医学应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综合性创新能力.
作者:袁广卿;周俊宜;骆晓枫;黄小荣;徐霖;李苏华;沈泳芝;皮艳娜;乔中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Toll样受体在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调节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连接同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重要桥梁.TLRs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复杂,以其特异的模式识别方式和相互调节的网络反应参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
作者:吴红;吴晓蔓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6个示范村降氟除氟技术措施实施效果,为降氟除氟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6个示范村降氟除氟技术设施进行质量抽查,检查8~12岁儿童氟斑牙、成人氟骨症病情,检测空气氟和尿氟,测试居民和儿童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6个示范村炉灶改造落实率为96.76%.炉改造合格率为97.0%,炉正确使用率为98.0%;灶改造合格率为97.7%.灶正确使用率为96.7%.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67.00%,缺损率为10.40%,氟斑牙指数为1.49;成人氟骨症无变化.居民与学生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6.4%、96.9%.空气氟旺火期0.005 9 mg/m<'3>,封火期0.002 8 mg/m<'3>.尿氟检测306份,中位数为0.69 mg/L.结论 在课题实施1年后,示范村炉灶落实率、炉灶合格率、炉灶正确使用率显著提高,降氟除氟技术措施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晏维;杨伟;黎华君;黄坤;王豫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建一种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以模拟正畸不对称牵引治疗和关节外因素造成的颞下颌关节病,并研究其颢下颌关节盘和髁状突受力后表面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在24只SD大鼠左侧下颌角与同侧颧弓前区置入镍钛拉簧,手术不破坏关节区.对照组8只,在下颌角和颧弓区分别用钢丝结扎,但不放置弹簧.弹簧施加的牵引力分别为120 g和40 g,使下颌骨受到前上方向的持续牵引力,在手术后3、7、14、28 d安乐死法处死动物.关节盘和髁状突进行扫描电镜榆查.结果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下颌骨偏移导致颢下颌关节改变的大鼠动物模型.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加力侧和对照侧颢下颌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关节盘病变较轻,髁状突病变以轻力组对照侧为重.结论 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可以部分模拟关节外不对称因素造成的颞下颌关节改建和病变:包括嚼肌功能紊乱、单侧的颌而肌肉挛缩、疤痕收缩以及正畸不对称牵引治疗等.
作者:许跃;吴拓江;陈扬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鼠肌成纤维细胞(C2C12细胞)分泌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的影响,探讨其内在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TGF-β1(0、1、5、10 ng/mL)干预C2C 12细胞5h,200 pmol/L siRNA-smad3转染C2C12细胞24 h,用Western blot和Northern blot方法测定MT1-MMP及其mRNA表达.结果 0、1、5、10 ng/mL TGF-β1干预C2C12细胞5 h,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MT1-MMP的结果分别为2.86±0.28、2.05±0.31、1.60±0.21、1.02±0.24,F=224.9,P<0.01;Northern blot定性结果显示,mRNA条带显示逐渐变弱.5 ng/mL TGF-β1干预C2C12细胞4、12、24 h,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1.02±0.29、0.80±0.21、0.4±0.12,各时间点值比较,均P<0.05.Northern blot定性结果显示,mRNA条带显示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变弱.200 pmol/L siRNA-smad3转染C2C12细胞24 h,再用5 ng/mL TGF-β1干预C2C12细胞5 h,半定量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内对照组0.82±0.12(siRNA-control+5 ng/mL TGF.131)、空白对照组1.61±O.21(siRNA-control)、实验组1.84±0.23(siRNA-Smad3+5 ng/mL TGF-β1),内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rthern blot定性结果显示:MT1-MMP mRNA表达在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较强,而内对照组较弱.结论 TGF-β1抑制鼠C2C12细胞分泌MT1-MMP,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siRNA阻断Smad3表达可消除TGF-β1对MT1-MMP的抑制作用.
作者:朱萍;邓长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天然分子疫苗相关靶基因的双价疫苗pVAX1/SjRPS4·CB、pcDNA3.0/sjRPS4·CB,并观察其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分别以pcDNA3.0/SjRPS4、pcDNA3.0/SjCB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SjRPS4、SjCB,重叠PCR法将SjRPS4、SjCB拼接,扩增,经双酶切后与真核质粒载体pVAX1、pcDNA3.0连接,转化DH5α细胞,筛选阳性克隆;提取双价蓖组质粒、空质粒及pVAX1/SjRPS4,经左腿股四头肌注射昆明小鼠,14d后取肌肉组织切片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及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双价重组质粒的表达;提取pVAX1/SjPS4·CB、pcDNA3.0/SjRPS4·CB、pcDNA3.0/SjRPS4、pcDNA3.0/SjCB及相应空载体,100 μg/只或等量PBS经左腿股四头肌注射昆明小鼠,4周后以(20±1)条尾蚴贴腹感染,6周后检测减虫率、减卵率.结果 PCR、EcoRⅠ/Xho Ⅰ双酶切及测序证实双价疫苗pVAX1/SjRPS4·CB、pcDNA3.0/SjRPS4·CB构建成功;肌肉组织间接免疫荧光及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重组质粒能够在小鼠肌肉细胞内成功表达;与PBS组相比,pVAX1/SjRPS4·CB、pcDNA3.0/SjRPS4·CB、pcDNA3.0/SjRPS4、pcDNA3.0/SjCB免疫小鼠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相应的空质粒组相比各指标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载体构建的舣价疫苗之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真核双价重组质粒pVAX1/SjRPS4·CB、pcDNA3.0/SjRPS4·CB,二者免疫昆明小鼠均可以产生比单价疫苗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作者:罗四维;秦永华;汪希雅;高冬梅;何卓;周帅锋;陈秀春;余路新;汪世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