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河南省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关键词:儿童, 肠道寄生虫, 感染, 林州
摘要:目的 为了解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尤其是机会性致病原虫和人兽共患寄生虫的流行情况.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对林州地区8个乡镇进行了调查.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林州地区23个调查点的1949名15岁以下儿童进行了检测.结果 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33%(26/1949).共查出6种肠道寄生虫,其中原虫和蠕虫均为3种,感染率分别为0.72%和0.62%.男女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1.27%(14/1103)和1.42%(12/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姚村镇、城郊乡、茶店乡、临淇镇、五龙镇、东姚镇、横水镇和采桑镇儿童感染率分别为1.76%、1.42%、0.83%、2.71%、0.00%、0.74%、1.45%、0.75%和1.33%,各个乡镇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摸清了林州地区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的流行状况.感染率为0.15%.对分离到的1例等孢球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雀类的一种球虫Atoxoplasma sp.(AY331571)为接近,同源性达99.4%,表明可能为鸟类粪便污染所致.结论 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低,但仍应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方法治疗输尿管结石引起肾绞痛的疗效比较

    目的 分析盐酸坦索罗辛和硝苯地平与双氯芬酸钠联合用药治疗输尿管结石引起肾绞痛的疗效.方法 365例输尿管结石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坦索罗辛0.4 mg 口服.硝苯地平片10 mg舌下含服,加双氯芬酸钠50 mg口服益;对照组患者用阿托品0.5 mg加哌替啶50~100 mg肌内注射,两组均常规输液.分别在30、60、120 min及4 h观察患者镇痛效果.结果 用药后30 min及60 min时,观察组分别有93、44例有效,对照组分别有109、46例有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于用药后120 min时,观察组173例有效,对照组152例有效;在4 h内完全缓解者观察组有162例,对照组有121例;复查B超,观察组共63例结石排出,而对照组只有26例结石排出.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坦索罗辛、硝苯地平片加双氯酚酸钠组对肾绞痛缓解有效率明显优于阿托品、哌替啶组.其不良反应少,不受麻醉药品限制,还明显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实验室检测特征及分析

    目的 比较新型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及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的实验室检测特征.进一步认识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我院2009年5~7月收治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及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的人院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入院时平均血钾为(3.43±0.33)mmol/L,低于季节性流感组和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甲型H1N1流感中伴有低钾血症(血钾<3.5 mmol/L)者占60.22%,明显高于另外两组,但合并低钾血症者的血钾平均值在三组问并无明显差异;与另两组相比,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4+T细胞计数降低;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钠、血钙、血磷、LDH活性、CK活性等在三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新型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检测特征包括血钾降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4+T细胞减少.其中低钾血症是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一个显著实验室特征,其发生的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家庭功能对慢性乙肝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功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我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采用Family APGAR问卷和患者行为方式调查表调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庭功能与行为方式的关系.结果 45.0%为功能良好家庭,41.0%为中度障碍家庭,14.0%为严重障碍家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良好家庭和障碍家庭行为方式积极组及消极组各项目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为方式与家庭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及其参与造血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目前已知重要且有高度选择性、能量依赖性的细胞内非溶酶体途径降解蛋白质的系统,是机体调节细胞内蛋白水平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机制.作为重要的造血调控因子,TGF-β家族诱导造血细胞的存活、增生、分化,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Smads是介导TGF-β家族上述功能的胞内关键信号分子,而泛素蛋白酶可调控Smads蛋白的活性,从而参与对机体造血功能的调控,本文仅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所介导Smads活性调控参与造血的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前S1蛋白(PreS1)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与HBV-DNA、HBeAg三者间的关系,进而评估PreS1在HBV感染、复制、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75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按不同HBV-M进行分组:HBsAg(+)、HBeAg(+)、HBcAb(+)为A组,HBsAg(+)、HBeAb(+)、HBcAb(+)为B组,HBsAg(+)、HBcAb(+)为C组,HBsAg(+)为D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USA)检测乙肝病毒PreSl与HBV血清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以HBV-DNA>5x102拷贝/mL为阳性诊断标准,不同HBV-M模式中,PreS1与HBV-DNA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1).PreS1与HBV-DNA的总符合率高于HBeAg与HBV-DNA的符合率,在HBeAg(一)患者中仍可不同程度地检出PreS1与HBV-DNA.结论 PreS1可作为HBV感染、复制的一项新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断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分析36例经肾活检确诊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病理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 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者以镜下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腰痛、咽干咽痛、疲劳者较多.病理特征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Lee病理分级分布以Ⅱ~Ⅲ级为主.结论 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病率较高,全身症状较轻,易被忽视,容易造成漏诊,应引起临床诊治的足够重视.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河南省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为了解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尤其是机会性致病原虫和人兽共患寄生虫的流行情况.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对林州地区8个乡镇进行了调查.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林州地区23个调查点的1949名15岁以下儿童进行了检测.结果 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33%(26/1949).共查出6种肠道寄生虫,其中原虫和蠕虫均为3种,感染率分别为0.72%和0.62%.男女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1.27%(14/1103)和1.42%(12/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姚村镇、城郊乡、茶店乡、临淇镇、五龙镇、东姚镇、横水镇和采桑镇儿童感染率分别为1.76%、1.42%、0.83%、2.71%、0.00%、0.74%、1.45%、0.75%和1.33%,各个乡镇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摸清了林州地区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的流行状况.感染率为0.15%.对分离到的1例等孢球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雀类的一种球虫Atoxoplasma sp.(AY331571)为接近,同源性达99.4%,表明可能为鸟类粪便污染所致.结论 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低,但仍应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BSA-ELISA初步检测短穗鱼尾葵花粉特异性IgE

    目的 对短穗鱼尾葵花粉粗浸液的主要变应原进行分析、鉴定.方法 通过SDS-PAGE分析短穗鱼尾葵花粉蛋白质组份.采用Westem blotting鉴定主要变应原,以短穗鱼尾葵花粉粗浸液包板,摸索出其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度和酶结合物浓度.采用BSA-ELISA法对短穗鱼尾葵花粉过敏患者血清进行初步检测,并与皮肤挑刺试验比较.结果 短穗鱼尾葵花粉粗浸液SDS-PAGE显示有30余条蛋白条带,其中主要蛋白条带有10条.Western blotting显示5例短穗鱼尾葵花粉过敏患者的混合血清能与其中3条蛋白条带起反应,分子量分别是26000、14000和12000Mr.BSA-ELISA检测短穗鱼尾葵花粉特异性IgE,适粗浸液稀释度为1:100,血清稀释倍数为1:5,生物素化抗体为1:1000,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trepavidin-HRP)为1:1000.在此条件下BSA-ELISA与浸液皮试比较.检出结果与皮试阳性患者血清符合率为90%,与皮试阴性患者符合率为80%,与健康人对照检测符合率为100%.结论 本实验对短穗鱼尾葵花粉主要变应原进行了分离和鉴定,BSA-ELISA法测定结果与皮肤挑刺试验初步比较符合率较好.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PDCA模式在收治甲型H1N1流感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为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探讨了收治甲型H1N1流感的管理模式.方法 应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法建立收治甲型H1N1流感管理制度,根据疫情收集资料、分析原因、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管理.结果 依照我国卫生部政策.完善甲型H1N1流感管理制度,做好消毒隔离,保证医疗质量,人性化管理隔离病人,有效控制了疫情流行.结论 导入PDCA循环法,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序渐进,是收治新发传染病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安徽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实施效果与费用-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其费用-效果.方法 在安徽省7个县选择8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2年措施的实施观察其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及费用-效果情况.结果 8个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平均下降了91.8%,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分别平均下降了97.2%和89.9%;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841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106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钉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115元.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并对其费用-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2002-2008年惠州市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

    目的 了解广东省惠州市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探讨消毒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医院感染监控力度.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按照统一的技术方案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消毒质量监测,收集2002-2008年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机构进行消毒监测的数据,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08年惠州市区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总数依次为3270、2399、3861、5206、5054、5267、4584份,合格率依次为87.40%、93.25%、89.48%、90.34%、87.73%、87.98%、91.19%,总合格率为89.41%.二级以上、一级和社会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合格率分别为91.13%、88.05%、87.74%,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0,P<0.01).监测样品中病房物体表面合格率高(97.07%),低为空气中细菌含量(70.42%).结论 二级以下的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较低,因此,一级和社会医疗机构是消毒监测工作的重点.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放疗性舌炎与其病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放射性舌炎病损局部病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放射性舌炎病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放射性舌炎SD大鼠动物模型;观察其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指数(oral mucositisindex,OMI);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CD34)鉴定放射性舌炎病损局部病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TUNEL检测RTG大鼠舌体病损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统计学分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百分数与RTG口腔黏膜炎指数(OMI)间的时相变化关系.结果 放射照射后3 d可观察到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放射照射后的血管管腔变得明显不规则,管腔中可见有血栓形成,管腔内膜凹凸不平,血管扩张,管径变大,血管内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到管内,并可看到部分血管狭窄严重、闭塞.血管内皮细胞TUNEL检测到血管内皮细胞凋亡,5 d组凋亡内皮细胞百分数(%)为(78.3±0.31),8 d组为(89.3±0.83),14 d组为(83.5±0.41),21 d组为(69.3±0.57),28 d组为(47.3±0.59).5 d、8 d、14 d、21 d、28 d时RTG 13腔黏膜炎指数(OMI)与大鼠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百分比的相关系数R=0.67(P=0.034).结论 RTG病损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RTG的病情相关,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在RTG病理过程中起作用并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2007-2008年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并计算鼠密度、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1601只,分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451只,食虫目动物150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2.09%,鼠密度(捕获率)为11.50%;在242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9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猫栉首蚤、缓慢细蚤、适存病蚤;鼠染蚤率为19.01%,总蚤指数为0.38;黄胸鼠蚤指数为0.6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我国首起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疫情感染环境的调查

    目的 了解引起我国首起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病例感染的环境危险因素.方法对感染的环境进行实地现场勘察.结果感染的环境主要为通风换气不良,无新风补给.为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结论与传染源在同一个相对密闭、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内密切接触是引起此起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疫情的主要原因.公共场所的通风设施不健全应纳入公共场所管理的卫生问题范围中,并应引起卫生监管部门重视.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新型的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抗体的检测方法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中的可靠性分析

    目的 研究以天然M2抗原和BPO融合蛋白M2-3E(BPO)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M2-3EELISA)检测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体在原发性胆汁化肝硬化(PBC)诊断中的可靠性.方法 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L)、以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DC)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PDC ELISA)、以三联体(BPO)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3E ELISA)、以天然M2抗原和BPO融合蛋白M2-3E(BPO)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M2-3E ELISA)检测107例PBC、167例疾病对照和3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的AMA-M2抗体.结果 107例PBC患者用抗-M2-3E ELISA、抗-3E ELISA、抗-PDC ELISA和IFL 4种方法检测AMA-M2的检出率(敏感性)分别为99/107(92.5%)、94/107(87.9%)、78/107(72.9%)、87/107(81.3%),特异性分别为97.3%、98.5%、98.5%、97.3%.抗-M2-3E EUSA法AMA-M2的检出率(92.5%)显著高于抗-PDC ELISA法(72.9%)(P<0.001)、IFL法(81.3%,P<0.001),高于抗-3E ELISA(87.9%).在20例IFL检测AMA-M2为阴性的PBC患者中,用抗-M2-3E ELISA法AMA-M2的检出率为11/20(55%).抗-M2-3E ELISA和IFL的重叠度为85.0%(91/107).结论 抗-M2-3E ELISA法具有比IFL、抗-PDC ELISA法和抗-3E ELISA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达97.3%.因此.抗-M2-3E ELISA法可作为第一轮AMA-M2的筛查,但不可以单独用于诊断PBC的标记.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胱抑素C、IgG和D-二聚体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早期糖尿病肾病胱抑素C(Cys-c)、免疫球蛋白g(IgG)和D一二聚体(DD)的变化,探讨其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按照Mogensen的DN分型标准对SDM组、EDN组、CDN组和对照组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Cys-C、IgG、DD进行对照,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EDN组和CDN组的Cys-c、IgG和DD与SDM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N组和CDN组的Cys-c、IgG和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IgG和DD与UAE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3、0.549和0.385.结论 Cys-c、IgG、DD均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检测指标,以Cys-c的相关性优.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应用PCR-SSCP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PCR-SSCP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类,揭示其亲源关系及基因差异.方法 采集了中国部分城市,即广州、深圳、阳江、南京、长春、宜昌、北京、武汉、成都等地的常见嗜尸蝇类:家蝇(Muscdomestica),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cda),黑尾麻蝇(Helicophagella melanura),棕尾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等.用PCR.SSCP分析我国不同嗜尸蝇类的rDNA-ITS2基因片段.结果 PCR-SSCP分析结果显示,Chrysomya megacephata,Aldrichina grahami(巨尾阿丽蝇),Helicophagella melanura,Muscdomestica,Boettcherisca peregrina rDNA-ITS2基因的单链DNA(ssDNA)迁移率均有明显差异,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种类rDNA-ITS2基因单链DNA迁移图型呈现多态性.结论 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种类的rDNA-ITS2基因存在种内、种间及地理的基因多态性.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建立及评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以34只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即高剂量组(A组)、低剂量组(B组)及对照组(C组)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每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00条,感染后12~13周,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采用清肝口服液(DHT)进行干预治疗;感染后18周,按吡喹酮剂量300 mg/kg体重对3组动物进行杀虫治疗,以病理学和血清HYP、HA水平作为模型评估指标.结果 感染后第12~13周,肝纤维化模型形成,从病理学结果、生化指标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A组、B组干预治疗后血清中的HYP/HA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肝纤维化程度依次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P<0.01),且血清HYP、HA含量随着病理肝纤维化程度增高而升高.结论 检测血清HYP和HA水平是评价和考核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简便、快速、可靠、又无损伤的指标,而且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东从化市首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调查

    目的 探讨从化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发生过程,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2009年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病例潜伏期74 h,体温37.5℃,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临床症状较轻;咽拭子样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未见续发二代病例.结论 本事件为输入性二代病例引发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感染者在无防护的环境下,接触保留带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被褥或尘埃后导致感染.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无花果叶乙醇、水提取物抑菌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无花果叶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纸片法抑菌实验观察比较无花果叶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作用.结果 生药含量为100 mg/mL的无花果叶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3种抑菌环的直径均大于8 mm,生药含量为144 mg/mL的无花果叶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3种抑菌环的直径均小于8 mm.结论 无花果叶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无花果叶水提取物无抑菌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