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茨海默氏病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沈怡;陈盛强;王延平;柳息洪;成路林;黄绍宽

关键词:阿茨海默氏病, 肿瘤坏死因子, 多态性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A-308基因多态性与阿茨海默氏病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TNF水平,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66例阿茨海默氏病及143例正常人肿瘤坏死因子A-308基因多态性.结果 AD组肿瘤坏死因子A-308 TNF-α1/1、TNF-α1/2、TNF-α2/2表型频率分别为0.8636、0.1212、0.0152,对照组分别为0.8881、0.1049、0.070;AD组TNF-α1、TNF-α2基因频率分别为0.9242、0.0758;对照组分别为0.9021、0.0979,肿瘤坏死因子A-308各种基因型频率在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 05),而血浆中TNF水平,阿茨海默氏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NF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炎性反应在Alzheimer病程中有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A-308基因多态性与AD无明显相关.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淡色库蚊性别差异表达cDNA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目的 为探讨媒介与病原、媒介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建立传播疾病的淡色库蚊性别差异表达cDNA文库,从而筛选阻断疾病传播的疫苗候选分子.方法 以淡色库蚊雌蚊成蚊为检测方(Tester)、雄蚊成蚊为驱动方(Driver),进行正向抑制性消减杂交;以雄蚊成蚊为Tester、雌蚊成蚊为Driver,进行反向抑制性消减杂交.将获得的正向抑制性消减杂交产物克隆入pGEM-T easy vector,并以菌液PCR扩增鉴定插入片段.随机抽取100个阳性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并将所得ESTs序列进行在线BLAST分析.结果 从100个阳性克隆中测得98个ESTs序列,在测定的序列中与已知基因具有同源性的有57个,其余41个ESTs与已知基因不具有同源性.结论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建立雌蚊特异性基因文库,发现了淡色库蚊雌蚊新的ESTs序列,为性别相关基因的功能及性别调控,探讨媒介与病原、媒介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筛选传播阻断疫苗候选分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虹虹;张仁利;耿艺介;程锦泉;张韶华;朱子立;张秀梅;高世同;黄达娜;朱兴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霍乱弧菌抑制子基因及间隔区(rstR-ig2)多态性研究

    目的 研究霍乱弧菌CTXψ基因组抑制子基因及间隔区(rstR-ig2)多态性.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型特异性引物PCR分型.结果 霍乱弧菌(VC)O1群古典型(CVC)5株均为class类型.VC O1群埃尔托型(EVC)155株共分为4个类型:class、ET、class+ET、class+newET,后2个类型为首次发现.不同地区分离的EVC均以ET类型为主,以class和class+ET类型为辅.O139群VC 82株共分为4个类型:ET、ET+newO139、ET+calc、ET+calc+newO139,后3个类型为首次发现;福建省分离的菌株以ET+newO139类型为主,其它地区分离的均以ET类型为主.结论 EVC和O139群VC的rstR-ig2基因均以ET类型为主.首次发现5种不同类型rstR-ig2基因共存的新类型.

    作者:芮勇宇;阚飙;高守一;王前;裘宇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热带病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获取和利用

    本文综述了热带病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分布特征、检索方法及开发利用,旨为热带病科研和防治工作者上网查找资料提供帮助.

    作者:吕尚标;辜小南;陈红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亚洲带绦虫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的构建及EST测序

    目的 构建亚洲带绦虫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为获取亚洲绦虫成虫的基因信息,建立基因表达谱,并为筛选疫苗基因和诊断抗原基因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亚洲带绦虫成虫mRNA,构建pBluescript Ⅱ SK全长cDNA质粒文库,测定扩增文库的滴度;用载体克隆位点两端的引物进行PCR扩增,以检测所构建文库的质量.随机挑选质粒文库转化的阳性重组克隆,进行较大规模的5'端测序,归并unigene.结果 测定文库的滴度为1011pfu/μl,插入片段的大小主要在1000bp以上.共测1495个克隆,获得有效EST序列1126个,归并为643条unigene.结论 已成功获得一高质量的亚洲带绦虫成虫全长cDNA表达文库.并获得了较丰富的成虫表达基因数据.

    作者:黄江;胡旭初;包怀恩;余新炳;李丽;郎书源;廖兴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艾滋病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4例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本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4例患者临床特征;取皮损、血和骨髓分别在25℃和37℃进行真菌培养,观察菌落形态、显微镜下特征;对皮肤活检组织行HE及六胺银染色,观察镜下皮损组织学及马尔尼菲青霉的特征.结果 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伴多系统损害,皮损特征:早期表现为淡红色丘疱疹、糜烂性丘疹,继而为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肤溃疡及血痂.37℃培养呈酵母相,25℃呈菌丝相,皮肤病理活检六胺银染色(+).使用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3例临床症状缓解、皮疹消退出院,1例死亡.结论 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皮损特征: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损25℃、37℃真菌培养结合皮肤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是目前治疗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卢斯汉;韩建德;陈谐捷;赖英荣;陈万山;宋伟南;胡荣欣;陈志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广东省韶关市区媒介生物本底调查

    目的 了解粤北地区的医学媒介生物本底情况.方法 采用光催化诱捕器捕蚊,捕蝇笼诱捕法捕蝇,粘蟑盒诱捕法捕蜚蠊.结果 蚊类有1亚科2属3种,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群,季节消长从4月份开始升高,后呈双峰型,冬季密度较低.蝇类有3科4属6种,以家蝇和市蝇为优势种群,2004年季节消长在6月份有一个高峰,2005年全年密度大幅下降.蜚蠊有2科2属4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季节消长以冬季密度较低,后随气温升高而升高,2005年密度比2004年有所上升.结论 从2004与2005年的对比可见,韶关市区除四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须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媒介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扩散.

    作者:袁进杰;余莉华;彭鸿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赤芍总苷对D-氨基半乳糖胺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赤芍总苷对D-氨基半乳糖胺(D-GalN)所致小鼠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NIH小鼠60只,随机分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赤芍总苷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联苯双脂组小鼠分别灌胃给药,1次/d,连续7d,末次给药1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D-GalN 800mg/kg,16h后采血,检测血清ALT、AST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赤芍总苷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D-GalN所致小鼠肝损伤血清ALT、AST活性,提高肝组织匀浆SOD活性,降低MDA,明显改善肝组织损伤的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赤芍总苷对D-GalN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袁冬生;周兰芳;石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临床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防呆机制的建立

    目的 构建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管理的防呆机制,实时监管实验室内各种检测流程,建立信息化监控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方法 针对实验室检验流程中易发生失误的节点,建立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管理的节点防呆机制.根据样本条码的唯一性,实现样本核收、样本前处理、仪器检测与质控过程、标本外观属性甄别、检验报告审核与提交、标本检测完毕的后处理等各节点的信息化监控管理.结果 实验室内检测流程信息化防呆机制的监控管理功能,可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检测流程中因失误操作而造成的过失.结论 完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防呆机制,对检测流程各节点的状态实时监控,可有效地预防失误引发的医疗投诉,对于规范检测流程和实现标准化实验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婷婷;陈涛;刘忠民;肖洪广;高月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广州市288例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为如何提高免疫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在知情同意下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询问调查;对完成全程疫苗接种者采集血样检测狂犬病IgG抗体.结果 共调查288人,男性137人,女性151人,平均年龄(33.83±18.07)岁;抗体阳转率为68.75%;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有年龄、既往是否有狂犬病疫苗注射史和本次注射疫苗种类.结论 年龄越小、既往注射过狂犬病疫苗和注射国产疫苗更容易产生抗体.

    作者:刘楚钿;曾利君;岑咏珍;陈美芬;刘芳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Ⅰ级封闭群ICR小白鼠肠道内寄生虫寄生关系探讨

    目的 了解小白鼠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以及寄生关系.方法 采用解剖法取小白鼠肠道内容物于光镜下检测.结果 共检出肠道寄生虫4种:微小膜壳绦虫、管状线虫、四翼无刺线虫和鼠贾弟鞭毛虫.并且以混合感染为主.结论 贾弟鞭毛虫与其它3种寄生虫之间共生;微小膜壳绦虫与管状线虫之间竞争;微小膜壳绦虫与四翼无刺线虫之间竞争;管状线虫与四翼无刺线虫之间共栖.

    作者:任鹏宇;乔继英;张丹杰;谢学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国蚤类区系分类的研究现状

    蚤类区系分类研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蚤类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方向,我国老一辈分类学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料.中国蚤类区系分类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记录的蚤类有74种.目前全国记录的蚤类已经有655种,随着学科发展和其他新技术的渗透,现代科技手段相继应用于分类,推动了区系分类的进展.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蚤类区系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归纳了目前在区系分类方面的一些不足.

    作者:张胜勇;郭宪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存活素与皮肤疾病的研究进展

    存活素是近年来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细胞有丝分裂.研究发现它在人体各类肿瘤组织中高度表达,而在正常成人身体组织中弱表达或者不表达.本文对存活素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与皮肤肿瘤和其他皮肤疾病的关系,以及针对存活素的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范飞翔;陈明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洗涤血小板的质量检验和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洗涤血小板的制备方法、质量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的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洗涤血小板制剂,并应用生化方法、血细胞分析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对洗涤血小板中蛋白清除率、白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和CD62P、PAC-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观察输注洗涤血小板的临床疗效、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与单采浓缩血小板比较.结果 洗涤血小板的蛋白清除率为99%,白细胞清除率为85%,血小板回收率达95%;血小板洗涤前后的粘附率、聚集率、CD62P+和PAC-1+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输注后有效率达83%,与单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有效率90%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下降了94.12%(16/17)和100%(13/13).结论 经该方法制备的洗涤血小板质量符合要求,血小板功能未受影响,临床输注后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陈会友;原耀光;江朝富;罗绍凯;汪传喜;陆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43例麻风现症病人死亡原因的回顾分析

    目的 探讨近5年广东省现症麻风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2001-2005年期间43例麻风病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 43例死亡患者中,平均年龄(58.10±18.51)岁,在联合化疗期间死亡30例.其中21例是在化疗开始的1年内死亡,占化疗病人的70%;监测期死亡1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4例.死于继发感染的13例,不明原因5例.结论 本组麻风病例死亡年龄低于全国平均死亡年龄,而多脏器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是麻风现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黎明;郑道城;刁鑑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铁对小鼠肝脏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右旋糖酐铁对小鼠肝脏抗氧化水平和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雌雄各半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以不同浓度的右旋糖酐铁隔日腹腔注射(IP),注射6周后,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做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组织中MDA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SOD和GSH-PX的活性则明显下降(P<0.001).血清ALT、AST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O.001),且有剂量效应关系;而血清AKP、ACP活性较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O.05).病理组织学检查,经铁染色后镜下可见低剂量组有少量铁均匀分布,中高剂量组则有大量铁存在.结论 过量的铁可对肝脏造成严重的损害,且呈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铁在肝脏内代谢释放出铁离子,游离的铁离子介导脂质过氧化而造成肝脏损害有关.

    作者:朱航;张守华;雷蕾;罗海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重组日本血吸虫乳酸脱氢酶(SjLDH)酶学特性的研究

    目的 获得重组SjLDH主要的酶动力学参数.方法 分光光度计测定NADH在340 nm处吸光度的变化,检测不同pH及温度下重组蛋白催化正、逆反应的效率以确定其佳pH、佳温度;分别固定底物NADH、丙酮酸、NAD+及乳酸浓度,分别测定丙酮酸、NADH、乳酸及NAD+在不同浓度下的反应速度,计算机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回归计算各底物的米氏常数(Km值)、大反应速度(Vmax),并比较各自的Vmax/Km值.结果 重组蛋白酶活性为379 U/mg.催化正、逆反应的佳pH分别为pH 6.0~7.0和pH 9.0~10.O;催化正、逆反应的佳温度分别为37~60℃及40~50℃,后者在70℃时仍有较高催化活性;在NADH辅酶作用下,重组sjLDH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大反应速度是催化NAD+作用下乳酸氧化为丙酮酸的21倍.比较丙酮酸与乳酸的Vmax/Km值,前者是后者的23倍,而NADH的Vmax/Km值是NAD+的7倍.结论 重组蛋白在生理条件下主要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反应.

    作者:吕刚;胡旭初;黄灿;徐劲;吴忠道;余新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江门某医院儿童秋冬季腹泻中诺瓦克样病毒感染分子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 了解江门市2005年秋冬季儿童腹泻中诺瓦克样病毒(NLVs)感染情况、病毒基因型别及主要临床表现.方法 收集某医院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NLVs,部分阳性标本PCR产物经纯化、测序后进行基因分型.患儿临床症状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以NLVs与RV腹泻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 在收集的324份标本中,RV检出率为55.56%(180/324),NLVs检出率为7.72%(25/324).NLVs主要感染2岁以下的婴幼儿,占感染患儿的96%,其性别、月份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9株NLVs经测序分析7株为GⅡ-4型,2株为GⅡ-3型.NLVs感染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烧11(44.0%),呕吐20(80.0%),脱水3(12.0%)和腹痛4(16.0%)等,其中呕吐、脱水发生率及治疗费用与RV感染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江门市儿童NLVs感染存在着不同的基因型别感染,但NLVs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要轻于RV.

    作者:唐亚丽;詹惠春;黄宝明;戴迎春;李建栋;陈艳娟;潘健儿;陈清;聂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福氏志贺菌毒力蛋白IpaC的表达、纯化及免疫活性鉴定

    目的 表达、纯化福氏志贺菌毒力蛋白IpaC并对其免疫活性进行鉴定.方法 将含有ipaC基因的pET32a-ipaC表达质粒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λDE3)中表达,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鉴定,并采用QIA expressionist(TM)蛋白纯化系统纯化IpaC蛋白;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动物获得抗血清,Western-blot检测抗原的免疫活性.结果 诱导后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发现有一相对分子量红为63000的条带,其含量约占总蛋白量的11%.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纯度可达90%以上,抗His的抗体Westem-blot分析,发现特异性区带出现在63000u处.证明该蛋白是所要表达的融合蛋白,制备的免疫血清可与IpaC发生特异免疫反应.结论 pET32a-ipaC重组表达质粒转入大肠杆菌后,可稳定、高效地表达毒力蛋白IpaC,且纯化后的蛋白具有免疫活性.

    作者:孙素霞;卢晓翠;陈思强;罗海吉;俞守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犬复孔绦虫ITS及5.8S rDNA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 以从我国广东广州和湛江犬小肠中采集的2条犬复孔绦虫作为研究对象,以保守引物NC5及NC2扩增犬复孔绦虫的ITS-1,5.8 S及ITS-2 rDNA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和酶切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来自广州和湛江的2条犬复孔绦虫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分别为1536bp、1385bp,2条犬复孔绦虫的ITS-1、ITS-2序列相差较大,分别为20.80%、27.17%,而5.8 S序列相差较小(1.49%).结论 由于犬复孔绦虫ITS序列复杂,种内存在的差异大,故不适于作为犬复孔绦虫种的遗传标记.

    作者:林瑞庆;吕晓生;邓艳;宋慧群;朱兴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葡萄籽提取物对化学性肝损伤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葡萄籽提取物(GSE)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损伤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CCl4诱导肝损伤的大鼠模型,测定正常对照组、CCl4诱导组(CCl4组)、GSE低剂量组(20mg/kg·d)、GSE中剂量组(40mg/kg·d)和GSE高剂量组(120mg/kg·d)共5个组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和血清SOD、TAOC水平,称量肝重和体重,比较各组大鼠肝体比值、甘油三酯(TG)的改变.结果 各组大鼠肝脏中TAOC值和S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l4组和GSE低、中剂量组的肝脏中GSH-Px值高于对照组和GSE高剂量组;CCl4组肝脏MDA值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GSE低、中、高3个剂量组.GSE高剂量组的血清TAOC值显著高于其余4个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血清中SOD显著高于其余3组.5个组的肝体比值无统计学意义;CCl4组的肝脏中TG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和GSE中剂量组.结论 葡萄籽提取物可降低大鼠肝脏中TG和MDA含量,提高机体总抗氧化力,明显改善肝脏病理改变.

    作者:李伟;孙静;郭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