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琳;陈敦金
目的探讨疟疾联合管理在疟疾防治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中的作用.方法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对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2004年共发现疟疾病例136例(占全省病例的60.71%),年发病率0.057/万;五市当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31%,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14%,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血检阳性率为1.25%,外来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14%,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在回归人员中,从海南省回归的人员血检阳性率高,与从其它省回归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种职业的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全年各月都有疟疾病例发生,其中六、七月达到高峰.病例的季节分布与广东省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相吻合.结论通过联防,2004年广东省联防区内疟疾发病率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流动人口疟疾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林荣幸;潘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掌握花都区人间布病流行分布情况,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辖内受布病威胁的重点人群进行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1992~2004年布病监测血清学共检测1 559人,阳性2人,阳性率0.13%.阳性者为男性,职业为兽医,感染年龄在20~30岁.结论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间布病的发生.但仍要长期进行人间布病监测及畜间布病检疫净化工作,才能巩固布病达标效果.
作者:梁振波;冯月菊;汤国球;李凯;沈秋逢;卢惠溪;崔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分析疟疾局部暴发原因,找出暴发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襄樊市2000~2004年疫情报告、年度流行病学总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襄樊市2002~2003年出现局部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结论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疫情管理松懈和传染源积累,采取休、根治疗是有效的和经济方法.
作者:蔡冬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CO、CO2、细菌总数、氮氧化物等室内污染指标监测,并分析其分布状况的原因.方法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测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沉降法测定细菌总数,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测定氮氧化物,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结果CO的测定值范围0.08~0.25 mg/m3(t=0.079,P>0.05),均未超标;C020.043%~0.083%(t=3.90,P<0.05),均未超标;细菌总数157.3~1939.8 cfu/m3(t=2.59,P<0.05),均未超标;氮氧化物0.082~0.293 mg/m3(t'=16.32,t'0.05=2.08,P<0.05),其中与硝酸使用有关的实验室的超标率为159.6%,而与硝酸无关的实验室平均超标率为3%.通过x2检验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P>0.05,可知其症状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测定结果与室内污染物国家标准比较,除氮氧化物有超标外,其他均符合标准.实验中和实验后的二氧化碳、细菌总数和硝酸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可见,做实验时污染物的浓度会增高.
作者:王志伟;王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哮喘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哮喘为气道的慢性炎症,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阻塞.树突状细胞是主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可调节获得性免疫反应,指导原始T细胞分化为Th1和Th2效应细胞.Th2细胞通过分泌炎性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另外,树突细胞还介导抗原特异性耐受或无反应.它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探讨哮喘可能的治疗方法而对树突细胞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就树突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机理作一阐述.
作者:喻海琼;刘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患者入选,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病原学检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治愈率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5.7%、97.9%(P>0.05);真菌学清除率分别为95.7%、100%(P>0.05);总治愈率分别为91.5%和97.9%(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100%(P>0.05).个别患者发生与研究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红斑、瘙痒,不影响治疗,均自行缓解.结论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其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和安全性与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相似.
作者:张军民;席丽艳;鲁长明;罗益金;黄庚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掌握青海省包虫病的地区分布,流行程度,流行特点及为预防打基础.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整理,分析1997~2001年青海南部包虫病资料.结果包虫病流行区人群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阳性率达14.05%(Dot-ELISA),患病率达7.64%(影像学),呈重度流行;绵羊的包虫病感染率为54.38%.结论青南地区是青海省人体包虫病的重要流行区,今后要加强包虫病的防治工作.
作者:马淑梅;王虎;李卫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东莞市1994~2003年痢疾的发病特点,掌握流行规律,提出防制对策.方法对东莞市1994~2003年痢疾疫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4~2003年东莞市痢疾年均发病率为29.25/10万,死亡率为0.49/10万.其中细菌性痢疾占总发病例数97.27%,阿米巴痢疾占总发病例数2.73%.流动人口痢疾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本地人口(x2=605.30,P<0.05),水乡片区的发病率又显著高于其他地区(χ2=35.56,P<0.05).夏秋季节为痢疾发病的高峰季节,8~9月份共发病3 527例,占全年病例数的29.42%.发病年龄以0~岁组和20~岁组发病,分别占发病总数22.64%和40.11%.不同职业中,以工人和散居儿童多,分别为7 230例和2 219例,占总病例数的60.30%和18.51%.结论东莞市痢疾夏秋季发病数较多,青壮年民工和散居儿童为发病的高危人群,应以防止病从口人为主的综合措施,重点抓好工厂的防治.
作者:陈婉雯;张巧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流感流行情况,探讨流行特征,提供防制建议.方法建立全市流感监测网,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和病原学监测.结果流行病学监测,全年共报告流感样病265 335例,占同期内(儿)科门诊就诊量的6.3%;全年共报告暴发疫情31起,均为H3N2型.病原学监测,全年共采集咽漱口液2 134份,阳性242株,阳性率为11.34%,其中H3N2型233株,B型9株.结论广州市2004年流感高峰在4~8月,流行优势毒株为H3N2型.
作者:刘维斯;周秀珍;杨卫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体肠道线虫的流行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3个中签县市39个村(点)进行调查.应用Kato-Katz涂片法,检查粪便中肠道线虫卵;胶带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的蛲虫感染.结果粪检20 195人,感染者7 272人,总感染率为36.01%.其中,男性感染率34.39%,女性感染率37.53%;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9.55%、19.73%与11.48%,蛲虫为22.06%(817/3703).年龄组以60~65岁组感染率高占48.98%,职业分布以农民高占41.56%,地区分布以闽北片区的凹头村高占79.09%.结论各地区、各种寄生虫感染率、感染度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各地起伏较大,部分县市钩虫感染率居高不下,肠道线虫感染仍然是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作者:陈宝建;程由注;李友松;张榕燕;李燕榕;李莉莎;林陈鑫;方彦炎;林开铅;林金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制简易、快速、准确的囊虫病诊断试剂盒,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考核评价.方法以猪囊尾蚴的囊液粗提液为检测用抗原,以胶体金标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为探针,采用自行设计的渗滤装置制备金标渗滤法(DIGFA)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病人血清中囊虫特异性IgG抗体,并以囊虫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考核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用金标试剂盒检测58人份囊虫病患者血清和100人份健康者血清,其敏感性为98.3%(57/58);特异性为100%(100/100).用该试剂盒检测25人份包虫病患者血清,6份呈弱阳性,交叉反应率为24%;检测30人份血吸虫病人血清,10人份肺吸虫病人血清,10人份肠道线虫病人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与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比较,符合率为98.7%,无显著性差异(χ2=0.0545,P>0.05).结论金标渗滤法快速检测囊虫特异性抗体试剂盒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与ELISA法相媲美,且操作更为简便、快速,结果判读容易,特别适合临床检测和现场查病.
作者:干小仙;王越;郭建勋;朱建奎;施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河源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为能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进一步做好食品行业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河源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7 089人采用酶标法(ELLSA)进行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测定,并与非食品从业人员3 543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BsAg总阳性率为11.1%,食品从业人员、非食品从业人员分别为9.38%、14.5%,差异有显著性(P<0.01);食品从业人员、非食品从业人员HBeAg阳性率分别为3.10%、9.4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由于食品从业人员与人群接触密切,所以,对未感染乙肝病毒的食品从业人员在及时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的同时,加强对食品行业的卫生管理,做好食品行业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是预防控制工作的一个重点.
作者:张惠云;杨芬;曾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构建大鼠DNA多聚酶β基因克隆及其腺病毒介导的表达载体.方法提取大鼠脑组织总RNA,用逆转录PCR扩增DNA多聚酶β(POLB)的编码区,与T载体连接,作DNA测序后,酶切POLB基因并连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电转至含腺病毒pAdeasy骨架质粒的大肠杆菌BJ5183.酶切鉴定,重组腺病毒质粒(pAd-polb)和Lipofectamine2000转染293细胞,用293细胞扩增重组腺病毒.结果8个TA克隆中有2个克隆的序列与GENE BANK中大鼠POLB cDNA序列完全一致.DNA序列正确的POLB重组腺病毒质粒Ad-polb转染293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结论用TA克隆和AdEasy系统,成功构建了大鼠DNA多聚酶β的腺病毒重组体.
作者:钟建辉;邱鹏新;颜光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8~2002年收住的5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并自发性腹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与未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及腹水检查特点.结果细菌性腹膜炎组发热、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便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细菌性腹膜炎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腹水蛋白低(≤10 g/L),血清胆红素增高(>51.3μmol/L)者较腹水蛋白高(10 g/L),血清胆红素低(<51.3 μmol/L)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发热、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便秘、腹水蛋白降低(≤10 g/L)及血清胆红素增高(>51.3 μmol/L)均为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高危因素.
作者:焦建明;顾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儿童哮喘过敏原分布状况.方法采用皮肤点刺过敏原测试.结果佛山地区哮喘患儿过敏原尘螨阳性率为86.0%,室尘为49.0%,蟑螂为48.0%;而正常儿童过敏原阳性率尘螨为14.0%,室尘13.0%,蟑螂为7.0%,两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结论佛山地区哮喘儿童过敏原以尘螨居首位,室尘次之,蟑螂第三.
作者:滕丽珍;郑宏智;高燕萍;岑赛宁;冯丽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HCHL)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20例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肝动脉内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观察其栓塞前后肿瘤直径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LE栓塞后3~6个月复查CT,肿瘤直径明显缩小,临床症状大部分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LE肝动脉栓塞HCHL疗效良好,微创、安全、副作用少,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凯滨;叶金辉;黄肇云;罗剑云;陈亚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班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在丝虫病不同防治时期传播作用的变化.方法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对致倦库蚊自然感染情况调查,并对其相关参数进行观察.结果1956~1969年,全省进行了广泛调查,致倦库蚊是优势品种,占97.76%(731505/748239),在发现幼丝虫感染的蚊种中,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高,为9.94%,且仅在其体内发现L3(感染期幼虫),L3率为0.22%,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防治前、防治阶段、基本消灭阶段和消灭阶段,致倦库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9.94%、6.02%、0.04%、和0,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呈下降趋势,1993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各阶段传播媒介年传播潜势分别为10486.21、5131.89、124.30和0.结论防治后期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作者: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崔惠儿;霍丽婵;张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具有良好效果的儿科门诊见习的带教方法.方法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门诊见习观念、在门诊及时复习常见的临床操作技能、将门诊见习作为病房见习带教的良好补充等多种的综合手段以提高儿科门诊见习带教效果.结果合理的儿科门诊见习工作安排及积极的教学实践探索能使学生的见习工作紧凑、有序地进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及在门诊临床实践中融会贯通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能力和效果,使门诊见习带教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临床能力、技能和思维的重要补充.结论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有益的儿科门诊教学实践探索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黎阳;郭海霞;陈伟雄;王梅;吴葆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筛选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fLDH)抗体2A5的识别表位.方法以抗pfL,DH的单抗2A5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挑取阳性克隆测定DNA序列,推导其氨基酸序列并进行同源性分析.通过ELISA、竞争抑制试验鉴定获得的噬菌体短肽与单抗2A5之间的结合特性.结果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筛选出21株可与2A5单抗特异结合的噬菌体克隆,其中多数克隆呈现核心序列SQK(R)L,该序列与pfLDH的一级序列具有一定同源性.竞争抑制实验显示,带有核心序列的噬菌体克隆可与pfLDH竞争结合单抗2A5.结论SQK(R)L是pfLDH单抗2A5特异识别的表位.
作者:郝文波;董文其;吴英松;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