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青
哮喘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哮喘为气道的慢性炎症,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阻塞.树突状细胞是主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可调节获得性免疫反应,指导原始T细胞分化为Th1和Th2效应细胞.Th2细胞通过分泌炎性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另外,树突细胞还介导抗原特异性耐受或无反应.它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探讨哮喘可能的治疗方法而对树突细胞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就树突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机理作一阐述.
作者:喻海琼;刘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制简易、快速、准确的囊虫病诊断试剂盒,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考核评价.方法以猪囊尾蚴的囊液粗提液为检测用抗原,以胶体金标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为探针,采用自行设计的渗滤装置制备金标渗滤法(DIGFA)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病人血清中囊虫特异性IgG抗体,并以囊虫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考核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用金标试剂盒检测58人份囊虫病患者血清和100人份健康者血清,其敏感性为98.3%(57/58);特异性为100%(100/100).用该试剂盒检测25人份包虫病患者血清,6份呈弱阳性,交叉反应率为24%;检测30人份血吸虫病人血清,10人份肺吸虫病人血清,10人份肠道线虫病人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与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比较,符合率为98.7%,无显著性差异(χ2=0.0545,P>0.05).结论金标渗滤法快速检测囊虫特异性抗体试剂盒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与ELISA法相媲美,且操作更为简便、快速,结果判读容易,特别适合临床检测和现场查病.
作者:干小仙;王越;郭建勋;朱建奎;施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掌握花都区人间布病流行分布情况,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辖内受布病威胁的重点人群进行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1992~2004年布病监测血清学共检测1 559人,阳性2人,阳性率0.13%.阳性者为男性,职业为兽医,感染年龄在20~30岁.结论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间布病的发生.但仍要长期进行人间布病监测及畜间布病检疫净化工作,才能巩固布病达标效果.
作者:梁振波;冯月菊;汤国球;李凯;沈秋逢;卢惠溪;崔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流感流行情况,探讨流行特征,提供防制建议.方法建立全市流感监测网,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和病原学监测.结果流行病学监测,全年共报告流感样病265 335例,占同期内(儿)科门诊就诊量的6.3%;全年共报告暴发疫情31起,均为H3N2型.病原学监测,全年共采集咽漱口液2 134份,阳性242株,阳性率为11.34%,其中H3N2型233株,B型9株.结论广州市2004年流感高峰在4~8月,流行优势毒株为H3N2型.
作者:刘维斯;周秀珍;杨卫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自然宿主范围很窄,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便成为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及进行药物筛选和疫苗效果评价的关键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在HCV感染模型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龚育平;戚中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肇庆市食品中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EHEC O157:H7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状况、动物储存宿主的种类、菌株生物学特点,初步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标方法,采用进口显色培养基.对样本分别进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EHEC O研:H7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监测生肉(猪、牛、鸡)、熟肉、水产品三类样品共58件,共检出致病菌6株,总检出率10.3%.其中分离沙门氏菌4株,检出率6.9%;单增李斯特菌2株,检出率3.4%;EHEC0研:H7和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检出.3类食品中致病菌阳性率高的为生肉(17.9%),其次为水产品(5.0%),熟肉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肇庆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肉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生肉(猪肉)中沙门氏菌带菌率较高(30.0%),主要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氏菌,熟肉未检出致病菌.
作者:谭海芳;丁丽娜;陈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8~2002年收住的5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并自发性腹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与未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及腹水检查特点.结果细菌性腹膜炎组发热、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便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细菌性腹膜炎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腹水蛋白低(≤10 g/L),血清胆红素增高(>51.3μmol/L)者较腹水蛋白高(10 g/L),血清胆红素低(<51.3 μmol/L)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发热、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便秘、腹水蛋白降低(≤10 g/L)及血清胆红素增高(>51.3 μmol/L)均为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高危因素.
作者:焦建明;顾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东莞市1994~2003年痢疾的发病特点,掌握流行规律,提出防制对策.方法对东莞市1994~2003年痢疾疫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4~2003年东莞市痢疾年均发病率为29.25/10万,死亡率为0.49/10万.其中细菌性痢疾占总发病例数97.27%,阿米巴痢疾占总发病例数2.73%.流动人口痢疾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本地人口(x2=605.30,P<0.05),水乡片区的发病率又显著高于其他地区(χ2=35.56,P<0.05).夏秋季节为痢疾发病的高峰季节,8~9月份共发病3 527例,占全年病例数的29.42%.发病年龄以0~岁组和20~岁组发病,分别占发病总数22.64%和40.11%.不同职业中,以工人和散居儿童多,分别为7 230例和2 219例,占总病例数的60.30%和18.51%.结论东莞市痢疾夏秋季发病数较多,青壮年民工和散居儿童为发病的高危人群,应以防止病从口人为主的综合措施,重点抓好工厂的防治.
作者:陈婉雯;张巧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编者按俞守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热带医学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学会理事长.热带医学研究在我国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学术界非常活跃,南有陈心陶教授,北有钟惠澜教授,他们是分别担任南北著名的省市级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为我国热带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借<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改为月刊之机,特向老一辈热带医学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热带医学是一门发展了100多年的边缘学科,它的概念和涵盖的内容随学科的发展而有所不同,至今难以用简单的定义概括热带医学.近年,俞守义教授组织编写了大型专著<现代热带医学>,本刊特请他就热带医学的概念作一个专论,相信读者对热带医学的定义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作者:俞守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班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在丝虫病不同防治时期传播作用的变化.方法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对致倦库蚊自然感染情况调查,并对其相关参数进行观察.结果1956~1969年,全省进行了广泛调查,致倦库蚊是优势品种,占97.76%(731505/748239),在发现幼丝虫感染的蚊种中,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高,为9.94%,且仅在其体内发现L3(感染期幼虫),L3率为0.22%,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防治前、防治阶段、基本消灭阶段和消灭阶段,致倦库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9.94%、6.02%、0.04%、和0,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呈下降趋势,1993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各阶段传播媒介年传播潜势分别为10486.21、5131.89、124.30和0.结论防治后期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作者: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崔惠儿;霍丽婵;张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ECT全身骨显像和血清ALP谱检测对提高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158例在临床上已确诊、并怀疑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SPECT全身骨显像和血清ALP谱检测.对正常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核素全身骨显像91例出现骨转移,阳性率为57.6%,其中单发灶22例,占24.2%,多发灶69例,占75.8%.正常人、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清ALP、B-ALP结果:对照组35例骨良性病变患者血清和正常人比较ALP和B-ALP浓度无显著性意义(P>0.5).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ALP有显著性意义(P<0.05),B-ALP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91例骨转移患者中单发灶和多发灶恶性肿瘤患者血清ALP、B-ALP结果是多发灶骨转移患者ALP、B-ALP浓度明显高于单发灶患者(P<0.01).结论全身骨显像和ALP、B-ALP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应以全身骨显像为主,结合ALP、B-ALP检测,可排除良性骨病造成的假阳性.
作者:杨建鑫;方琳丽;林琛;关楚文;王鲁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体肠道线虫的流行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3个中签县市39个村(点)进行调查.应用Kato-Katz涂片法,检查粪便中肠道线虫卵;胶带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的蛲虫感染.结果粪检20 195人,感染者7 272人,总感染率为36.01%.其中,男性感染率34.39%,女性感染率37.53%;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9.55%、19.73%与11.48%,蛲虫为22.06%(817/3703).年龄组以60~65岁组感染率高占48.98%,职业分布以农民高占41.56%,地区分布以闽北片区的凹头村高占79.09%.结论各地区、各种寄生虫感染率、感染度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各地起伏较大,部分县市钩虫感染率居高不下,肠道线虫感染仍然是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作者:陈宝建;程由注;李友松;张榕燕;李燕榕;李莉莎;林陈鑫;方彦炎;林开铅;林金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云南省包虫病流行的现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人群包虫病感染情况采用B超、ELISA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结果阳性率(13.52%)与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第一次现状调查结果(14.11%)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云南省包虫病存在低度流行.
作者:姜进勇;罗天鹏;甘子明;杜尊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河源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为能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进一步做好食品行业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河源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7 089人采用酶标法(ELLSA)进行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测定,并与非食品从业人员3 543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BsAg总阳性率为11.1%,食品从业人员、非食品从业人员分别为9.38%、14.5%,差异有显著性(P<0.01);食品从业人员、非食品从业人员HBeAg阳性率分别为3.10%、9.4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由于食品从业人员与人群接触密切,所以,对未感染乙肝病毒的食品从业人员在及时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的同时,加强对食品行业的卫生管理,做好食品行业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是预防控制工作的一个重点.
作者:张惠云;杨芬;曾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患者入选,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病原学检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治愈率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5.7%、97.9%(P>0.05);真菌学清除率分别为95.7%、100%(P>0.05);总治愈率分别为91.5%和97.9%(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100%(P>0.05).个别患者发生与研究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红斑、瘙痒,不影响治疗,均自行缓解.结论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其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和安全性与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相似.
作者:张军民;席丽艳;鲁长明;罗益金;黄庚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筛选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fLDH)抗体2A5的识别表位.方法以抗pfL,DH的单抗2A5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挑取阳性克隆测定DNA序列,推导其氨基酸序列并进行同源性分析.通过ELISA、竞争抑制试验鉴定获得的噬菌体短肽与单抗2A5之间的结合特性.结果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筛选出21株可与2A5单抗特异结合的噬菌体克隆,其中多数克隆呈现核心序列SQK(R)L,该序列与pfLDH的一级序列具有一定同源性.竞争抑制实验显示,带有核心序列的噬菌体克隆可与pfLDH竞争结合单抗2A5.结论SQK(R)L是pfLDH单抗2A5特异识别的表位.
作者:郝文波;董文其;吴英松;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制备兔抗人心肌肌钙蛋白I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用人工合成的cTnI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及Westem blot方法检测制备的抗血清效价和特异性.结果此次获得的抗血清ELISA方法检测抗体滴度达到了1:16 000,检测cTnI的灵敏度低为10μg/L.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抗体可有效识别原核细胞表达及大鼠心脏组织提取物中存在的cTnI蛋白.结论应用该方法成功制备了人cTnI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cTnI的结构与功能打下基础,并为有效制备高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提供借鉴.
作者:杨能;徐霞;谢闺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人类端粒酶RNA(hTR)是端粒酶的必需组分之一.它除了作为端粒酶重复序列合成的模板外,还有许多其它功能,如介导端粒酶组装、与其它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等.对hTR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端粒酶的详细作用机制,从而为以端粒酶为靶点的肿瘤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近年来有关hTR结构、功能的研究作一综述,并探讨其与一种称为先天性角化不良的遗传疾病的关系,同时提出hTR在端粒酶组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杜贻鹏;周俊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慢性丝虫病患病现状,为治疗和照料慢性丝虫病患者提供依据.方法以乡为单位,历史资料记载的微丝蚴率分为≥10%、≥5%和<5%三层,每层随机抽取3个乡,每个乡抽样调查9个村.逐户走访,询问和/或查体,记录各型慢性丝虫病调查结果.用此方法调查的各型慢性丝虫病人数,估算全县现有各型慢性丝虫病患者人数.微丝蚴率低,慢性丝虫病患者少,分布范围小的区县,以村为单位,对曾经有丝虫病流行的村进行逐户走访调查,记录调查结果.结果抽样调查+估算+普查,尚有慢性丝虫病患者23 426例,患病率为0.94%,其中象皮肿占3.99%、鞘膜积液占55.78%、乳糜尿占33.63%、混合型占6.60%.与20世纪90年代摸底数的56 008例比较,减少35 282例,下降了58.17%.微丝蚴率越高的地区,慢性丝虫病患者亦多,经相关分析(r=0.95,P<0.0005).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掌握了重庆市慢性丝虫病现状,为今后开展对慢性丝虫病患者的治疗与照料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继艮;吴成果;张富南;雷杨;李怡;蒋诗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