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市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

李继艮;吴成果;张富南;雷杨;李怡;蒋诗国

关键词:重庆市, 慢性丝虫病, 现状, 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慢性丝虫病患病现状,为治疗和照料慢性丝虫病患者提供依据.方法以乡为单位,历史资料记载的微丝蚴率分为≥10%、≥5%和<5%三层,每层随机抽取3个乡,每个乡抽样调查9个村.逐户走访,询问和/或查体,记录各型慢性丝虫病调查结果.用此方法调查的各型慢性丝虫病人数,估算全县现有各型慢性丝虫病患者人数.微丝蚴率低,慢性丝虫病患者少,分布范围小的区县,以村为单位,对曾经有丝虫病流行的村进行逐户走访调查,记录调查结果.结果抽样调查+估算+普查,尚有慢性丝虫病患者23 426例,患病率为0.94%,其中象皮肿占3.99%、鞘膜积液占55.78%、乳糜尿占33.63%、混合型占6.60%.与20世纪90年代摸底数的56 008例比较,减少35 282例,下降了58.17%.微丝蚴率越高的地区,慢性丝虫病患者亦多,经相关分析(r=0.95,P<0.0005).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掌握了重庆市慢性丝虫病现状,为今后开展对慢性丝虫病患者的治疗与照料提供了依据.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HCV)自然宿主范围很窄,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便成为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及进行药物筛选和疫苗效果评价的关键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在HCV感染模型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龚育平;戚中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东莞市1994~2003年痢疾流行情况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目的分析东莞市1994~2003年痢疾的发病特点,掌握流行规律,提出防制对策.方法对东莞市1994~2003年痢疾疫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4~2003年东莞市痢疾年均发病率为29.25/10万,死亡率为0.49/10万.其中细菌性痢疾占总发病例数97.27%,阿米巴痢疾占总发病例数2.73%.流动人口痢疾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本地人口(x2=605.30,P<0.05),水乡片区的发病率又显著高于其他地区(χ2=35.56,P<0.05).夏秋季节为痢疾发病的高峰季节,8~9月份共发病3 527例,占全年病例数的29.42%.发病年龄以0~岁组和20~岁组发病,分别占发病总数22.64%和40.11%.不同职业中,以工人和散居儿童多,分别为7 230例和2 219例,占总病例数的60.30%和18.51%.结论东莞市痢疾夏秋季发病数较多,青壮年民工和散居儿童为发病的高危人群,应以防止病从口人为主的综合措施,重点抓好工厂的防治.

    作者:陈婉雯;张巧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食品过敏原指纹图谱快速检测研究(一)--鲫鱼、鲢鱼总蛋白2-DE指纹图谱分析

    目的建立一种简捷、准确、快速检测食品过敏原的方法.分析鲫鱼和鲢鱼总蛋白2-DE(2-dimension electrophoresis)指纹图谱,确定食品过敏原指纹图谱快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取新鲜鲫鱼和鲢鱼,去内脏和鱼鳞,在预冷的丙酮中搅碎,用丙酮去脂,PBS抽提总蛋白,PBS透析,冻干得初提样品.用Clean-up Kit试剂盒对两种鱼的总蛋白初提样品进行精提.双向电泳第一向IEF选择13 cm非线性胶条(pH=3-10),采用溶胀方法上样,达到平衡后转移胶条进行第二向SDS-PAGE垂直电泳(10%),银染,脱色后扫描图像进行计算机分析处理.结果2-DE图像显示鲫鱼和鲢鱼总蛋白主要是中等分子量蛋白,呈弱酸性和弱碱性,其蛋白点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点.结论通过2-DE指纹图谱分析完全可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鱼类,对于差异性蛋白点可以给出明确的判定.

    作者:吴海强;余晓;刘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花都区1992~2004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目的掌握花都区人间布病流行分布情况,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辖内受布病威胁的重点人群进行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1992~2004年布病监测血清学共检测1 559人,阳性2人,阳性率0.13%.阳性者为男性,职业为兽医,感染年龄在20~30岁.结论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间布病的发生.但仍要长期进行人间布病监测及畜间布病检疫净化工作,才能巩固布病达标效果.

    作者:梁振波;冯月菊;汤国球;李凯;沈秋逢;卢惠溪;崔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FLC-ELISA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的临床评价

    目的对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免疫球蛋白κ和λ自由轻链(FLC-ELISA)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应用一种新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测定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血清及尿液中的免疫球蛋白κ和λ自由轻链并与免疫电泳法和免疫比浊光散射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0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FLC-ELISA总检出率为100%,而免疫固定电泳法和免疫比浊光散射法的总检出率则分别为57.5%和85.5%.同时,病人样品的测试还表明酶联免疫吸附法可以将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提前两年以上.结论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测定免疫球蛋白κ和λ自由轻链,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精确性和可重复性,适用于临床多发性骨髓瘤病的早期检测,同时对此疾病进程的跟踪及治疗效果的评价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芳芳;方红辉;张杰;阿伦索罗门;唐连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襄樊市2000~2004年疟疾局部地区暴发原因及控制措施

    目的通过分析疟疾局部暴发原因,找出暴发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襄樊市2000~2004年疫情报告、年度流行病学总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襄樊市2002~2003年出现局部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结论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疫情管理松懈和传染源积累,采取休、根治疗是有效的和经济方法.

    作者:蔡冬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沙眼衣原体与生殖道感染免疫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沙眼衣原体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容易导致生殖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感染,从而导致生殖道的急慢性炎性病变,如慢性盆腔炎、不孕症、以及宫外孕等.造成机体损伤的主要机理是来自于机体的免疫反应.以往大量的实验室资料表明,沙眼衣原体热休克蛋白-60(CHSP-60)在机体的免疫机制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点的漂移对于机体损伤亦发生重要的作用.CHSP-60和TH1/TH2细胞因子形成一个调节网络,共同参与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

    作者:余琳;陈敦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广东省禽流感/流感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类端粒酶RNA组分的研究进展

    人类端粒酶RNA(hTR)是端粒酶的必需组分之一.它除了作为端粒酶重复序列合成的模板外,还有许多其它功能,如介导端粒酶组装、与其它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等.对hTR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端粒酶的详细作用机制,从而为以端粒酶为靶点的肿瘤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近年来有关hTR结构、功能的研究作一综述,并探讨其与一种称为先天性角化不良的遗传疾病的关系,同时提出hTR在端粒酶组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杜贻鹏;周俊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某高校实验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分析

    目的对CO、CO2、细菌总数、氮氧化物等室内污染指标监测,并分析其分布状况的原因.方法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测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沉降法测定细菌总数,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测定氮氧化物,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结果CO的测定值范围0.08~0.25 mg/m3(t=0.079,P>0.05),均未超标;C020.043%~0.083%(t=3.90,P<0.05),均未超标;细菌总数157.3~1939.8 cfu/m3(t=2.59,P<0.05),均未超标;氮氧化物0.082~0.293 mg/m3(t'=16.32,t'0.05=2.08,P<0.05),其中与硝酸使用有关的实验室的超标率为159.6%,而与硝酸无关的实验室平均超标率为3%.通过x2检验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P>0.05,可知其症状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测定结果与室内污染物国家标准比较,除氮氧化物有超标外,其他均符合标准.实验中和实验后的二氧化碳、细菌总数和硝酸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可见,做实验时污染物的浓度会增高.

    作者:王志伟;王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患者入选,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病原学检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治愈率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5.7%、97.9%(P>0.05);真菌学清除率分别为95.7%、100%(P>0.05);总治愈率分别为91.5%和97.9%(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100%(P>0.05).个别患者发生与研究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红斑、瘙痒,不影响治疗,均自行缓解.结论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其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和安全性与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相似.

    作者:张军民;席丽艳;鲁长明;罗益金;黄庚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ECT骨显像和ALP谱检测对提高恶性肿瘤早期骨转移诊断的研究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ECT全身骨显像和血清ALP谱检测对提高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158例在临床上已确诊、并怀疑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SPECT全身骨显像和血清ALP谱检测.对正常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核素全身骨显像91例出现骨转移,阳性率为57.6%,其中单发灶22例,占24.2%,多发灶69例,占75.8%.正常人、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清ALP、B-ALP结果:对照组35例骨良性病变患者血清和正常人比较ALP和B-ALP浓度无显著性意义(P>0.5).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ALP有显著性意义(P<0.05),B-ALP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91例骨转移患者中单发灶和多发灶恶性肿瘤患者血清ALP、B-ALP结果是多发灶骨转移患者ALP、B-ALP浓度明显高于单发灶患者(P<0.01).结论全身骨显像和ALP、B-ALP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应以全身骨显像为主,结合ALP、B-ALP检测,可排除良性骨病造成的假阳性.

    作者:杨建鑫;方琳丽;林琛;关楚文;王鲁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广东疟疾联防区2004年监测结果与流行特点

    目的探讨疟疾联合管理在疟疾防治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中的作用.方法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对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2004年共发现疟疾病例136例(占全省病例的60.71%),年发病率0.057/万;五市当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31%,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14%,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血检阳性率为1.25%,外来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14%,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在回归人员中,从海南省回归的人员血检阳性率高,与从其它省回归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种职业的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全年各月都有疟疾病例发生,其中六、七月达到高峰.病例的季节分布与广东省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相吻合.结论通过联防,2004年广东省联防区内疟疾发病率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流动人口疟疾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林荣幸;潘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三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对三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s)的测定方法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找出低成本高效率的检测方法.方法分别用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金标)、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VMs,同时按照各类成本的特征做实际测算.结果三法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性良好,其灵敏性依次为化学发光法,ELISA和金标法;单位成本以化学发光法高,依次为ELISA、金标法,分别为744.17元、317.23和42.22元.批量成本则以ELISA为低.结论ELISA灵敏性高,成本低,适用于普通病人筛查;金标法简便易行,可用于急诊病人快速检测;化学发光法因其价格昂贵,可用于HBVMs为临界值的病人的确证及某些特殊病人等.

    作者:吴晓蔓;梁德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补肾中药骨灵丸对成骨细胞矿化功能及骨桥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含补肾中药-骨灵丸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OB)矿化功能及骨桥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SD乳鼠颅骨,采用改良胰酶-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根据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制备含不同剂量(高、中、低剂量)骨灵丸血清,并以空白组(灌喂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雌二醇(E2,10-8mol/L)组为阳性对照;将制备好的各组血清分别加入第二代OB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采用Western-blot及RT-PCR的方法观察补肾中药血清对OB骨桥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茜素红染色方法测定矿化结节形成的数量.结果含骨灵丸(中、高剂量组)血清均能上调OB骨桥蛋白及基因的表达,使钙结节的数目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及补肾中药低剂量组对骨桥蛋白表达及矿化结节的形成无影响.结论骨灵丸可上调骨桥蛋白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骨灵丸促进钙结节形成、影响骨代谢的机理之一.

    作者:李娟;吴贺勇;唐井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8~2002年收住的5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并自发性腹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与未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及腹水检查特点.结果细菌性腹膜炎组发热、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便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细菌性腹膜炎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腹水蛋白低(≤10 g/L),血清胆红素增高(>51.3μmol/L)者较腹水蛋白高(10 g/L),血清胆红素低(<51.3 μmol/L)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发热、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便秘、腹水蛋白降低(≤10 g/L)及血清胆红素增高(>51.3 μmol/L)均为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高危因素.

    作者:焦建明;顾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广州市2004年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市流感流行情况,探讨流行特征,提供防制建议.方法建立全市流感监测网,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和病原学监测.结果流行病学监测,全年共报告流感样病265 335例,占同期内(儿)科门诊就诊量的6.3%;全年共报告暴发疫情31起,均为H3N2型.病原学监测,全年共采集咽漱口液2 134份,阳性242株,阳性率为11.34%,其中H3N2型233株,B型9株.结论广州市2004年流感高峰在4~8月,流行优势毒株为H3N2型.

    作者:刘维斯;周秀珍;杨卫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班氏丝虫病不同防治阶段媒介传播作用的研究

    目的了解广东省班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在丝虫病不同防治时期传播作用的变化.方法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对致倦库蚊自然感染情况调查,并对其相关参数进行观察.结果1956~1969年,全省进行了广泛调查,致倦库蚊是优势品种,占97.76%(731505/748239),在发现幼丝虫感染的蚊种中,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高,为9.94%,且仅在其体内发现L3(感染期幼虫),L3率为0.22%,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防治前、防治阶段、基本消灭阶段和消灭阶段,致倦库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9.94%、6.02%、0.04%、和0,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呈下降趋势,1993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各阶段传播媒介年传播潜势分别为10486.21、5131.89、124.30和0.结论防治后期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作者: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崔惠儿;霍丽婵;张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4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肇庆市食品中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EHEC O157:H7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状况、动物储存宿主的种类、菌株生物学特点,初步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标方法,采用进口显色培养基.对样本分别进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EHEC O研:H7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监测生肉(猪、牛、鸡)、熟肉、水产品三类样品共58件,共检出致病菌6株,总检出率10.3%.其中分离沙门氏菌4株,检出率6.9%;单增李斯特菌2株,检出率3.4%;EHEC0研:H7和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检出.3类食品中致病菌阳性率高的为生肉(17.9%),其次为水产品(5.0%),熟肉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肇庆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肉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生肉(猪肉)中沙门氏菌带菌率较高(30.0%),主要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氏菌,熟肉未检出致病菌.

    作者:谭海芳;丁丽娜;陈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福建省人体肠道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体肠道线虫的流行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3个中签县市39个村(点)进行调查.应用Kato-Katz涂片法,检查粪便中肠道线虫卵;胶带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的蛲虫感染.结果粪检20 195人,感染者7 272人,总感染率为36.01%.其中,男性感染率34.39%,女性感染率37.53%;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9.55%、19.73%与11.48%,蛲虫为22.06%(817/3703).年龄组以60~65岁组感染率高占48.98%,职业分布以农民高占41.56%,地区分布以闽北片区的凹头村高占79.09%.结论各地区、各种寄生虫感染率、感染度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各地起伏较大,部分县市钩虫感染率居高不下,肠道线虫感染仍然是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作者:陈宝建;程由注;李友松;张榕燕;李燕榕;李莉莎;林陈鑫;方彦炎;林开铅;林金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