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补肾中药骨灵丸对成骨细胞矿化功能及骨桥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娟;吴贺勇;唐井钢

关键词:成骨细胞, 补肾中药, 骨桥蛋白, 矿化结节
摘要:目的探讨含补肾中药-骨灵丸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OB)矿化功能及骨桥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SD乳鼠颅骨,采用改良胰酶-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根据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制备含不同剂量(高、中、低剂量)骨灵丸血清,并以空白组(灌喂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雌二醇(E2,10-8mol/L)组为阳性对照;将制备好的各组血清分别加入第二代OB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采用Western-blot及RT-PCR的方法观察补肾中药血清对OB骨桥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茜素红染色方法测定矿化结节形成的数量.结果含骨灵丸(中、高剂量组)血清均能上调OB骨桥蛋白及基因的表达,使钙结节的数目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及补肾中药低剂量组对骨桥蛋白表达及矿化结节的形成无影响.结论骨灵丸可上调骨桥蛋白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骨灵丸促进钙结节形成、影响骨代谢的机理之一.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福建省人体肠道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体肠道线虫的流行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3个中签县市39个村(点)进行调查.应用Kato-Katz涂片法,检查粪便中肠道线虫卵;胶带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的蛲虫感染.结果粪检20 195人,感染者7 272人,总感染率为36.01%.其中,男性感染率34.39%,女性感染率37.53%;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9.55%、19.73%与11.48%,蛲虫为22.06%(817/3703).年龄组以60~65岁组感染率高占48.98%,职业分布以农民高占41.56%,地区分布以闽北片区的凹头村高占79.09%.结论各地区、各种寄生虫感染率、感染度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各地起伏较大,部分县市钩虫感染率居高不下,肠道线虫感染仍然是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作者:陈宝建;程由注;李友松;张榕燕;李燕榕;李莉莎;林陈鑫;方彦炎;林开铅;林金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广东疟疾联防区2004年监测结果与流行特点

    目的探讨疟疾联合管理在疟疾防治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中的作用.方法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对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2004年共发现疟疾病例136例(占全省病例的60.71%),年发病率0.057/万;五市当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31%,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14%,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血检阳性率为1.25%,外来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14%,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在回归人员中,从海南省回归的人员血检阳性率高,与从其它省回归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种职业的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全年各月都有疟疾病例发生,其中六、七月达到高峰.病例的季节分布与广东省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相吻合.结论通过联防,2004年广东省联防区内疟疾发病率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流动人口疟疾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林荣幸;潘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深圳市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及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深圳市淡水鱼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囊蚴感染情况,阻断和控制肝吸虫病在深圳市的传播和流行.方法用鱼体消化法筛查肝吸虫囊蚴;以肝吸虫过氧化物酶(SOD)基因保守序列作为摸板,RT-PGR鉴别肝吸虫囊蚴.结果对深圳市淡水鱼肝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共抽检16种鱼257份样品,其中检出肝吸虫囊蚴45份,检出率为17.50%.检出率高的鱼种依次为鲩鱼40.74%、鲮鱼26%、鲤鱼22.5%、大头鱼22.85%、生鱼16.6%、非洲鲫鱼14.5%;RT-PCR检测结果与镜检结果完全一致.结论检测结果显示深圳市淡水鱼中肝吸虫的感染情况严重,尤其是鲩鱼的感染率较高,为了控制和阻断肝吸虫的传播必须改变吃淡水鱼生的生活习惯.

    作者:黄达娜;高世同;耿艺介;黄薇;李慧;吴少庭;张仁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BA治疗月经过多的长期疗效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采用热球凝切(thermal balloon ablation,TBA)子宫内膜对月经过多的病人进行研究,观察长期疗效及生活质量的改变.方法采用TB型子宫内膜治疗仪对70例月经过多病人进行TBA治疗,术后连续随访24个月,以电话或面见的方式,随访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状况,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6、12、18、24个月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71%、94.28%、87.14%、84.29%.,再次手术有5例,占7.14%.术前与术后24个月时相比,月经期从(8.8±2.2)d/周期缩减至(4.1±1.3)d/周期,P<0.0001;月经量从(11.4±2.6)片/d减至(4.8±1.5)片/d,P<0.001.血红蛋白从(82.75±12.40)g/L,上升为(110.30±1.00)g/L,P<0.0001;生活质量(SRHMS)量表健康评定总分从(166.50±10.11)分上升到(357.33±32.16)分,P<0.0001.结论TBA治疗月经过多,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提升生活质量.

    作者:何慧仪;卢丽娜;康佳丽;邓玲红;陈淑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类端粒酶RNA组分的研究进展

    人类端粒酶RNA(hTR)是端粒酶的必需组分之一.它除了作为端粒酶重复序列合成的模板外,还有许多其它功能,如介导端粒酶组装、与其它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等.对hTR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端粒酶的详细作用机制,从而为以端粒酶为靶点的肿瘤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近年来有关hTR结构、功能的研究作一综述,并探讨其与一种称为先天性角化不良的遗传疾病的关系,同时提出hTR在端粒酶组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杜贻鹏;周俊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两种HBV-DNA定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目的考察实时荧光PCR定量法(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对56份血清进行HBV-DNA检测,其中包括一个10倍倍比稀释系列6份、阴性血清12份和阳性血清38份.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性及临床标本符合情况.结果微板核酸杂交定量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法的线性回归系统分别为0.977和0.999.实时荧光定量法所检测的不同含量的样本批内变异系数均低于微板核酸杂交定量法.结论实时荧光定量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线性,与微板核酸杂交定量法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李成德;陈享;梁莉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ECT骨显像和ALP谱检测对提高恶性肿瘤早期骨转移诊断的研究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ECT全身骨显像和血清ALP谱检测对提高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158例在临床上已确诊、并怀疑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SPECT全身骨显像和血清ALP谱检测.对正常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核素全身骨显像91例出现骨转移,阳性率为57.6%,其中单发灶22例,占24.2%,多发灶69例,占75.8%.正常人、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清ALP、B-ALP结果:对照组35例骨良性病变患者血清和正常人比较ALP和B-ALP浓度无显著性意义(P>0.5).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ALP有显著性意义(P<0.05),B-ALP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91例骨转移患者中单发灶和多发灶恶性肿瘤患者血清ALP、B-ALP结果是多发灶骨转移患者ALP、B-ALP浓度明显高于单发灶患者(P<0.01).结论全身骨显像和ALP、B-ALP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应以全身骨显像为主,结合ALP、B-ALP检测,可排除良性骨病造成的假阳性.

    作者:杨建鑫;方琳丽;林琛;关楚文;王鲁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沙眼衣原体与生殖道感染免疫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沙眼衣原体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容易导致生殖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感染,从而导致生殖道的急慢性炎性病变,如慢性盆腔炎、不孕症、以及宫外孕等.造成机体损伤的主要机理是来自于机体的免疫反应.以往大量的实验室资料表明,沙眼衣原体热休克蛋白-60(CHSP-60)在机体的免疫机制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点的漂移对于机体损伤亦发生重要的作用.CHSP-60和TH1/TH2细胞因子形成一个调节网络,共同参与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

    作者:余琳;陈敦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食品过敏原指纹图谱快速检测研究(一)--鲫鱼、鲢鱼总蛋白2-DE指纹图谱分析

    目的建立一种简捷、准确、快速检测食品过敏原的方法.分析鲫鱼和鲢鱼总蛋白2-DE(2-dimension electrophoresis)指纹图谱,确定食品过敏原指纹图谱快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取新鲜鲫鱼和鲢鱼,去内脏和鱼鳞,在预冷的丙酮中搅碎,用丙酮去脂,PBS抽提总蛋白,PBS透析,冻干得初提样品.用Clean-up Kit试剂盒对两种鱼的总蛋白初提样品进行精提.双向电泳第一向IEF选择13 cm非线性胶条(pH=3-10),采用溶胀方法上样,达到平衡后转移胶条进行第二向SDS-PAGE垂直电泳(10%),银染,脱色后扫描图像进行计算机分析处理.结果2-DE图像显示鲫鱼和鲢鱼总蛋白主要是中等分子量蛋白,呈弱酸性和弱碱性,其蛋白点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点.结论通过2-DE指纹图谱分析完全可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鱼类,对于差异性蛋白点可以给出明确的判定.

    作者:吴海强;余晓;刘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FLC-ELISA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的临床评价

    目的对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免疫球蛋白κ和λ自由轻链(FLC-ELISA)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应用一种新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测定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血清及尿液中的免疫球蛋白κ和λ自由轻链并与免疫电泳法和免疫比浊光散射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0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FLC-ELISA总检出率为100%,而免疫固定电泳法和免疫比浊光散射法的总检出率则分别为57.5%和85.5%.同时,病人样品的测试还表明酶联免疫吸附法可以将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提前两年以上.结论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测定免疫球蛋白κ和λ自由轻链,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精确性和可重复性,适用于临床多发性骨髓瘤病的早期检测,同时对此疾病进程的跟踪及治疗效果的评价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芳芳;方红辉;张杰;阿伦索罗门;唐连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班氏丝虫病不同防治阶段媒介传播作用的研究

    目的了解广东省班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在丝虫病不同防治时期传播作用的变化.方法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对致倦库蚊自然感染情况调查,并对其相关参数进行观察.结果1956~1969年,全省进行了广泛调查,致倦库蚊是优势品种,占97.76%(731505/748239),在发现幼丝虫感染的蚊种中,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高,为9.94%,且仅在其体内发现L3(感染期幼虫),L3率为0.22%,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防治前、防治阶段、基本消灭阶段和消灭阶段,致倦库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9.94%、6.02%、0.04%、和0,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呈下降趋势,1993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各阶段传播媒介年传播潜势分别为10486.21、5131.89、124.30和0.结论防治后期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作者: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崔惠儿;霍丽婵;张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抗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单抗2A5的识别表位

    目的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筛选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fLDH)抗体2A5的识别表位.方法以抗pfL,DH的单抗2A5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挑取阳性克隆测定DNA序列,推导其氨基酸序列并进行同源性分析.通过ELISA、竞争抑制试验鉴定获得的噬菌体短肽与单抗2A5之间的结合特性.结果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筛选出21株可与2A5单抗特异结合的噬菌体克隆,其中多数克隆呈现核心序列SQK(R)L,该序列与pfLDH的一级序列具有一定同源性.竞争抑制实验显示,带有核心序列的噬菌体克隆可与pfLDH竞争结合单抗2A5.结论SQK(R)L是pfLDH单抗2A5特异识别的表位.

    作者:郝文波;董文其;吴英松;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ERCP和EPT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回顾性研究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结合乳头肌切开术(EPT)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诊治价值.方法170例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再发或反复发作患者,接受ERCP检查和EPF等治疗,90例诊为PCS.分析PCS患者胆道异常、胆总管直径及内镜下治疗后临床表现的改变,不良反应及血清淀粉酶的变化.结果PCS在ERCP下发现的病变主要为残余胆囊管过长、胆总管狭窄、总肝管狭窄、胆囊管低汇流、乳头旁憩室、胆道括约肌压力增高.ERCP测定的胆总管直径显著大于B超的测定值,分别为(1.38±0.43)cm和(0.58±0.32)cm(P<0.05).介入治疗组12例术后临床表现显著改善,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高淀粉酶血症,但血清淀粉酶多在3d内转为正常.结论对PCS患者,ERCP不失为一项有价值、安全的诊断措施,必要时尚可行EPT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李亚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HCHL)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20例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肝动脉内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观察其栓塞前后肿瘤直径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LE栓塞后3~6个月复查CT,肿瘤直径明显缩小,临床症状大部分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LE肝动脉栓塞HCHL疗效良好,微创、安全、副作用少,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凯滨;叶金辉;黄肇云;罗剑云;陈亚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河源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河源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为能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进一步做好食品行业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河源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7 089人采用酶标法(ELLSA)进行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测定,并与非食品从业人员3 543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BsAg总阳性率为11.1%,食品从业人员、非食品从业人员分别为9.38%、14.5%,差异有显著性(P<0.01);食品从业人员、非食品从业人员HBeAg阳性率分别为3.10%、9.4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由于食品从业人员与人群接触密切,所以,对未感染乙肝病毒的食品从业人员在及时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的同时,加强对食品行业的卫生管理,做好食品行业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是预防控制工作的一个重点.

    作者:张惠云;杨芬;曾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襄樊市2000~2004年疟疾局部地区暴发原因及控制措施

    目的通过分析疟疾局部暴发原因,找出暴发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襄樊市2000~2004年疫情报告、年度流行病学总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襄樊市2002~2003年出现局部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结论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疫情管理松懈和传染源积累,采取休、根治疗是有效的和经济方法.

    作者:蔡冬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患者入选,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病原学检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治愈率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5.7%、97.9%(P>0.05);真菌学清除率分别为95.7%、100%(P>0.05);总治愈率分别为91.5%和97.9%(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100%(P>0.05).个别患者发生与研究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红斑、瘙痒,不影响治疗,均自行缓解.结论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其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和安全性与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相似.

    作者:张军民;席丽艳;鲁长明;罗益金;黄庚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广东省禽流感/流感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花都区1992~2004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目的掌握花都区人间布病流行分布情况,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辖内受布病威胁的重点人群进行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1992~2004年布病监测血清学共检测1 559人,阳性2人,阳性率0.13%.阳性者为男性,职业为兽医,感染年龄在20~30岁.结论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间布病的发生.但仍要长期进行人间布病监测及畜间布病检疫净化工作,才能巩固布病达标效果.

    作者:梁振波;冯月菊;汤国球;李凯;沈秋逢;卢惠溪;崔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云南省人群包虫感染情况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云南省包虫病流行的现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人群包虫病感染情况采用B超、ELISA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结果阳性率(13.52%)与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第一次现状调查结果(14.11%)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云南省包虫病存在低度流行.

    作者:姜进勇;罗天鹏;甘子明;杜尊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