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东省2000~2004年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情况分析

张贤昌;林锦炎;廖如燕;邹钦

关键词:医院, 消毒, 监测
摘要:目的分析广东省医疗机构消毒监测资料,掌握广东省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状况.方法收集2000~2004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消毒监测的数据,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监测项目监测结果的分析,找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的差异.结果 2000~2004年,全省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总数依次为104352份、151176份、140171份、138138份、132135份,总合格率依次为87.44%、86.42%、88.91%、91.23%、89.91%.市以上、县、镇以下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五年总合格率分别为94.10%、93.13%及84.99%,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类监测样品中以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高(96.84%),低为空气中细菌含量(65.32%).结论应加强空气消毒工作的落实,镇以下医疗机构是今后消毒监测工作的重点.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丹皮酚抑制GLC-82细胞增殖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丹皮酚(paeonol,Pae)对人肺癌细胞株GLC-8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丹皮酚对体外培养的人肺癌细胞株GLC-82的增殖抑制作用,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Pae对GLC-8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 Pae在31.25~250 mg/L浓度范围内对GLC-82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和时效依赖关系.透射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改变.Pae在31.25~250 mg/L浓度下均可诱导GLC-82细胞发生凋亡,有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丹皮酚作用后细胞周期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S期细胞增加,G0/G1期和G2/M期细胞减少,细胞周期几乎停滞于S期.结论 Pae有抑制人肺癌细胞株GLC-82的增殖和诱导其发生凋亡的作用.

    作者:张旃;李明昌;谭炳炎;欧阳丽萍;陆家海;罗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黔南地区农村居民人体隐孢子虫病调查

    目的了解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对黔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1739份农村居民人粪和47份动物粪便标本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感染率为2.30%(40/1739),5县(市)在1.01%~5.29%之间,男性感染率2.23%,女性2.39%,0~2岁8.76%(12/137),3~6岁3.76%(7/186),7~12岁1.99%(4/201),13~17岁2.77%(8/289),18岁以上0.97%(9/92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以水样便居多.动物粪便污染的土壤CSO阳性率为2.13%(1/47).结论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以婴幼儿居多,人群感染率及动物感染率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王红艳;戎聚全;吴桂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单相动作电位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目的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研究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方法 52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在记录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时同步记录MAP.结果 15例室性早搏病人均未记录到早期后除极(early after depolarization,EAD),12例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在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第1个早搏的同时可同步记录到EAD,所有病人均未记录到晚期后除极(dilate after depolarization,DAD).结论触发活动可能不是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发病机制,而部分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触发活动.

    作者:李宜富;谭倩;张杏;高飞;董少红;朱莲玉;王靖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足叶乙甙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足叶乙甙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对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应用标准剂量的足叶乙甙进行药物安全性研究.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中足叶乙甙浓度(总浓度和非蛋白结合浓度),观察患者在透析前后药物的浓度、半衰期、药物分布容积等指标.结果足叶乙甙的透析前后药物半衰期的对比符合一级动力两室模型,15例患者透析前后足叶乙甙的半衰期t1/2分别为:(4.3±0.45)h,(3.5±0.36)h.透析过程中药物分布容积为(8.5±0.4)L/m2,血液中非蛋白结合状态的足叶乙甙占总浓度的9.0%(9.02%±0.7%).结论在有肾功能损害的情况下,足叶乙甙在体内通过排泄途径的改变使药物的清除率无明显下降,血透治疗没有显著增加足叶乙甙的排泄.在药动学和临床治疗反应的动态监测下,标准剂量的足叶乙甙静脉治疗在取得积极疗效的同时,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张庆光;莫洁庭;钟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旋毛虫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云南省旋毛虫病卫生、饮食和行为习惯等危险因素,为旋毛虫病防治提供对策.方法应用现场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查方法,使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合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有10个因素终选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生吃或半生吃猪肉和狗肉,不同的地区分布,是否一直是现居住地及居住年限.结论影响云南省旋毛虫病的危险因素为生吃或半生吃猪肉和狗肉等饮食习惯、不同的地区分布、是否一直是现居住地及居住年限,对旋毛虫病的防治应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以降低发病率.

    作者:汪丽波;杜尊伟;王学忠;姜进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HSP90高表达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对底物蛋白结合能力的影响

    目的建立HSP90稳定高表达细胞系,探讨HSP90在应激适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含人类HSP90β全长基因的质粒pSmycHSP经酶切鉴定、大肠杆菌转化、质粒提取纯化后,以电穿孔转染,G418筛选建立HSP90稳定高表达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通过免疫共沉淀方法,观察HSP90表达与底物蛋白HSP70、Raf-1的结合情况.结果经G418筛选的阳性克隆HSP90 clone细胞HSP90胞膜、胞核强染.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细胞内HSP90含量、HSP90结合的Raf-1量、HSP90结合的HSP70量变化趋势为外源性HSP90转染细胞>对照.结论 HSP90高表达导致HSP90蛋白与部分底物蛋白的结合性改变.提示细胞可通过HSP90分子伴侣功能,抗衡应激反应中蛋白质变性引起的细胞损伤.

    作者:陈雪梅;邹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004年广州市7~18岁中小学生常见病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市7~18岁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方法选择广州市城乡12所中小学作为监测点,抽样调查5760名在校7~18岁学生,进行视力、龋齿、营养状况、乡村部分学生的肠道蛔虫卵检查,并与历年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广州市7~18岁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总检出率为59.3%,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64.5%)高于农村学生(54.1%),女生视力不良和近视均高于同年龄男生,视力不良主要表现为近视(占视力不良的97.2%);近视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由7岁时的28.8%上升至18岁的85.6%.城乡学生总龋检出率为37.3%,总龋均为1.10;城市学生恒龋的检出率(15.3%)和龋均(0.31)与乡村学生比较(分别为13.3%和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乡村学生乳龋检出率(33.1%)和龋均(1.22)高于城市学生(分别为16.0%和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养状况方面城、乡学生体重正常者只占受检者33.9%和28.0%,乡村学生营养不良及较低体重比例(64.8%)高于城市学生(50.1%),而城市学生超重及肥胖比例(16.0%)高于乡村(7.3%);肠道蛔虫感染率几近为零.结论近视;乳齿的检出率升高、乳龋的充填率下降;正常体重者比例较低,营养不良或较低体重者比例较大等是当前广州市学生的常见病防治的重点问题.

    作者:熊莉华;麦锦城;邓纳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妊娠梅毒63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妊娠梅毒的发病率,分析其发病特点,并探讨其防治方法,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病率.方法 63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梅毒孕妇,根据其确诊孕周数分组,比较各组孕妇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梅毒发生情况,分析梅毒的治疗与先天梅毒儿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孕妇分为流动人口组与长期居住组,比较其发病率.结果妊娠梅毒的发生率为4.5%o,其中流动人口占61.9%.不同孕周先天梅毒的发病率分别为:13~27周占12.5%,28~36周占27.3%,37周以上占42.9%.结论妊娠梅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降低妊娠梅毒及先天梅毒儿的发病率,关键在于加强婚前检查及早孕检测.

    作者:谭华霖;陈敦金;王国平;朱文彪;柯柬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SARS冠状病毒M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SARS冠状病毒(SARS-CoV)GD322株M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SARS冠状病毒Tor2株M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RT-PCR法从SARS-CoV GD322株基因组中扩增M基因片段.克隆至pET-32(a)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测序,利用DNAstar和Clustal X分析所测序列翻译的氨基酸与81株SARS-CoV M基因翻译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结果该M基因与Tor2株M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86%;与已收集的81株SARS-CoV M基因所译氨基酸相比,和41株(占50.62%)M蛋白完全同源,37株(占45.68%)仅有一个氨基酸改变,同源性为99.55%,仅与3株(占3.70%)有2个氨基酸差异,同源性为99.10%.结论已获得具有代表性的SARS-CoV M基因重组质粒.

    作者:胡族琼;龙北国;晏辉钧;张文炳;方丹云;刘志伟;周经姣;江丽芳;赵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目的对本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进行分析,合理选择治疗用药.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作药敏试验.按199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指导原则判读结果.结果分离的15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IMP),氧哌嗪青酶素/他唑巴坦(TZP),头孢哌酮/舒巴坦(SCF),阿米卡星(Ak),头孢他啶(CAZ),环丙沙星(CIP),头孢吡肟(FEP),氧哌嗪青酶素(PIP),头孢哌酮(CFP),替卡西林/棒酸(TIM),庆大霉素(GN),替卡西林(TIC),头孢噻肟(CXT)作药敏试验,其耐药率分别为11%、27%、28%、29%、30%、32%、33%、42%、45%、55%、65%、72%和75%.近3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药物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33%、16%、21%、0、10%、17%、-5%、18%、9%、0、5%、1%和3%.结论亚胺培南仍是抗菌活性强的抗生素,耐药率为11%,其次为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吧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均低于30%,其他耐药率均大于30%.虽然亚胺培南耐药率低(11%),但耐药率上升趋势幅度大(33%).因此,为保护抗生素这一宝贵资源,建议留下亚胺培南作为后备,必要时才慎重使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可首选用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作者:陈日荣;凌寿坚;李惠冰;周美容;邓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植物源杀虫剂作用方式和机理的研究进展

    植物源杀虫剂以对环境安全、低毒、高效和无抗药性等优势,愈来愈来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就其对害虫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进行综述,由于植物源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成分复杂,试虫种类繁多,其杀虫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呈现出多样性.

    作者:徐河山;马雅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荔枝果实中泛变应原profilin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荔枝果实中泛变应原肌动蛋白抑制蛋白(profilin)同源基因.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多个植物泛变应原基因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根据序列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简并性引物,通过RT-PCR和3′-RACE技术克隆荔枝果实中泛变应原profilin的全长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了一个全长的新基因(689bp).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396个碱基,编码131个氨基酸残基,经分析该蛋白等电点为4.98,分子量约为14 060.此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登陆号为DQ309464.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克隆到的基因与许多水果和花粉的泛变应原profilin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与桦树和橡胶花粉泛变应原profilin的同源性分别为80%和84%,与桃子profilin的同源性为85%),因此认定其为泛变应原基因.结论从荔枝果实中成功地克隆出了一个泛变应原基因,为进一步的蛋白表达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红云;宋娟娟;刘志刚;康敏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Ⅰ类整合子的检测

    目的研究整合子在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中的分布和所起的作用.方法用Kirby-Bauer(K-B)药敏法分析80株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再用可变引物与兼并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扩增革兰阴性菌整合子.结果用兼并引物可检出50株革兰阴性菌携带有整合子,有21.2%的菌株同时对10种抗生素都耐药,依次为氨苄西林(72.5%)、头孢曲松(62.5%)、头孢唑啉(61.2%)、头孢他啶(56.2%)、哌拉西林(55.0%)、复方磺胺嘧啶(51.2%)、环丙沙星(50%)、庆大霉素(48.8%)、头孢吡肟(48.8%)、头孢西丁(33.8%),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的菌株.用可变引物检出29株携带有Ⅰ类整合子,可扩增出1000 bp,1450 bp,1600 bp,1700 bp,1850 bp,1900 bp,大于2000 bp等6种不同长度的脱氧核苷酸(DNA)片段,相同菌属可携带有不同长い度的耐药基因片段,不同细菌种属间携带有相同长度的耐药基因片段.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分布于革兰阴性杆菌中,在多重耐药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廖伟娇;江洁华;易建云;徐韫健;潘思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异种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目的猪作为人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的供体被认为可能是解决人类供体短缺的办法.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对1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共3名1型糖尿病自愿受试者,随访6个月.3名患者均在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胰岛素治疗,但是长期血糖控制欠佳,血糖波动大,多次出现严重低血糖.供体是新生猪,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胰岛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后注入受试者肝内.移植细胞数分别为80万、100万、60万.免疫抑制剂:2例选用环孢霉素(cyclosporine,CSA)+骁悉(mycophenolate mofetil,MMF),1例选用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MMF.结果所有病人在移植后1周内均有低热和轻度的肝区疼痛,没有严重的并发症.移植术后仍需胰岛素治疗.术后20 d左右,胰岛素用量较术前逐渐减少.6个月后观察,3名受试者血糖均能较好控制,血糖大幅度波动的情况得到改善,HbA1c明显下降,C肽水平显著升高,每天胰岛素用量分别减少了46.7%、25%、20%.结论异种(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可以使血糖得到理想控制,改善血糖的大幅度波动,低血糖发生率降低,胰岛素用量减少,短期内无明显副反应.

    作者:梁干雄;李晓群;季明芳;余元龙;王得坤;陈少颖;王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抗凋亡蛋白Fortilin基因的克隆、表达与鉴定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一种新近发现的抗凋亡蛋白Fortilin.方法用RT-PCR方法,从肺腺癌细胞中扩增出编码Fortilin蛋白的基因(GenBank中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名为TPT1),克隆入pGEX-4T-1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DE3),诱导表达Fortilin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印迹鉴定.结果 经双酶切及核酸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pGEX-4T-1/TPT1成功构建,诱导后能高效表达可溶性Fortilin融合蛋白,SDS-PAGE及Western-blot验证该蛋白,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5 000,与预期理论值相符.结论 Fortilin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融合蛋白形式进行表达,可提高其在宿主细胞中的稳定性和可溶性,且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获得了充足的活性蛋白,这为进一步了解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其抗凋亡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芬芳;宁云山;吴英松;王穗海;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广州市荔湾区育龄妇女艾滋病认知调查及健康干预

    目的探讨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街社区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以期为这一人群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该社区中18~35岁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在艾滋病宣传月进行为期1个月的相关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采用定量(问卷调查)与定性研究(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育龄妇女进行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收集调查问卷,分析健康教育对育龄妇女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结果 84.1%的人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值得同情和关心.大多数社区育龄妇女愿意参加到防治艾滋病的活动中.经过健康教育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基础知识、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该社区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缺乏,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并不断地改进方法,消除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和对当前流行形势的麻痹认识.

    作者:曾静;彭淑梅;王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7年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经皮冠状血管重建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死亡率及再入院率的发生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早期心绞痛的8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5例,随访1~7年,平均4.2年,研究经皮冠状血管重建术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平均4.2年,治疗组总入院率为67.4%(29/43),对照组则为93.3%(42/45,P<0.01);治疗组因心血管疾病再入院率为25.6%(11/43),对照组则为66.7%(30/45,P<0.001).治疗组总死亡率为16.3%(7/43),对照组为24.4%(11/45)(P<0.05);治疗组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7.0%(3/43),对照组为13.3%(6/45)(P<0.01).结论经皮冠状血管重建术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的总入院率和因心血管疾病再入院率;同时能降低总死亡率和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作者:杨春万;邓斌;冯新武;李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肺炎链球菌感染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受各种因素影响,其流行以及菌株血清型的分布也都有明显的差异性.造成肺炎链球菌致病的各种毒力因子在致病过程中尽管作用不同,但都参与了该过程.深入了解近年来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流行情况及肺炎链球菌相关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对预防和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研制新一代疫苗有着实际意义.

    作者:鲜墨;吴忠道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可视人膀胱肿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的方法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建立其可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直接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的简便、可靠的原位移植模型.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标记基因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入人类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株中,经梯度浓度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然后接种于裸小鼠膀胱壁内,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直接观察原位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并与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比较.结果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绿色荧光,并可在体内、外持续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后的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行为无明显改变,裸小鼠膀胱原位接种5×105个转染后的膀胱肿瘤细胞后1周即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下腹部新生膀胱肿瘤发出绿色荧光,2周后膀胱肿瘤可被触及,4周后经解剖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等远处转移.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是新一代的生物源性荧光标记物质,它具有分子量小、对细胞无毒、使用方便及容易检测等优点.绿色荧光蛋白能够在T24人膀胱肿瘤细胞中长期稳定表达,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建立的可视裸鼠原位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膀胱肿瘤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新方法.

    作者:谭万龙;吴元东;陈彤;熊林;郑少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抗PSMD1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目的制备抗PSMD10的单克隆抗体(McAb),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用柱层析纯化的重组PSMD10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cAb,用ELISA和有限稀释法筛选出分泌高滴度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用Protein-G亲和层析纯化接种杂交瘤细胞的小鼠腹水,测定其免疫球蛋白亚类及其效价,Western-blot分析其特异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SMD10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部位.结果筛选出2株能稳定分泌抗PSMD10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单抗均为IgG2,Western-blot分析显示,2株单抗都与重组的PSMD10发生特异性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显示,PSMD10表达在肝细胞肝癌的细胞浆内.结论制备的抗PSMD10杂交瘤细胞株能分泌高滴度和高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可望用于进一步研究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作者:陶涛;李明;宁云山;吴英松;季超能;洪艳华;邓东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