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旃;李明昌;谭炳炎;欧阳丽萍;陆家海;罗斌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一种新近发现的抗凋亡蛋白Fortilin.方法用RT-PCR方法,从肺腺癌细胞中扩增出编码Fortilin蛋白的基因(GenBank中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名为TPT1),克隆入pGEX-4T-1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DE3),诱导表达Fortilin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印迹鉴定.结果 经双酶切及核酸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pGEX-4T-1/TPT1成功构建,诱导后能高效表达可溶性Fortilin融合蛋白,SDS-PAGE及Western-blot验证该蛋白,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5 000,与预期理论值相符.结论 Fortilin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融合蛋白形式进行表达,可提高其在宿主细胞中的稳定性和可溶性,且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获得了充足的活性蛋白,这为进一步了解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其抗凋亡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芬芳;宁云山;吴英松;王穗海;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疫情爆发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所有病例都采用统一表格进行个案调查,病例诊断标准参照国标,由临床医生和防疫医生共同诊断.在爆发期间有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明显或症状不典型但白细胞数下降的定为临床病例;血或粪便培养副伤寒杆菌阳性,或血清肥达式反映达辅助诊断意义的定为确诊病例.结果共发病223例,无死亡病例,总罹患率为2.42%(223/9215).其中学生发病211例,罹患率为2.56%(211/8215);教职工发病12例,罹患率为1.20%(12/1000).本次疫情是因沙门氏菌污染食物造成的副伤寒爆发,后期疫情延续是因接触性传染引起的.结论本次疫情延续时间较长,主要是由于发现和报告时间较迟,失去早日控制疫情的时机,造成后期接触性传染.因此必须重视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以防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作者:邹毅;胡国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街社区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以期为这一人群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该社区中18~35岁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在艾滋病宣传月进行为期1个月的相关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采用定量(问卷调查)与定性研究(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育龄妇女进行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收集调查问卷,分析健康教育对育龄妇女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结果 84.1%的人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值得同情和关心.大多数社区育龄妇女愿意参加到防治艾滋病的活动中.经过健康教育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基础知识、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该社区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缺乏,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并不断地改进方法,消除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和对当前流行形势的麻痹认识.
作者:曾静;彭淑梅;王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含量的ELISA检测法.方法采用方阵滴定法,比较4种封闭液、不同稀释度的捕获抗体、检测抗体和辣根过氧化酶标记链菌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确定ELISA法的佳实验条件.结果包被用捕获抗体的适浓度为4 mg/L,检测抗体的适浓度为200 mg/L,Streptavidin-HRP的适稀释度为1:5000.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0.156μg/L,变异系数为7.3%~9.6%,回收率为91.2%~113.6%,与VEGF、TNF-α、IL-6、ICAM-1、胆红素、血红蛋白及甘油三酯均无交叉反应.结论建立的ELISA检测法简便、特异且灵敏,适用于检测血清中的MIF水平.
作者:林秋雄;单志新;黄小穗;余细勇;杨敏;周志凌;刘晓颖;陈红梅;林曙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丹皮酚(paeonol,Pae)对人肺癌细胞株GLC-8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丹皮酚对体外培养的人肺癌细胞株GLC-82的增殖抑制作用,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Pae对GLC-8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 Pae在31.25~250 mg/L浓度范围内对GLC-82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和时效依赖关系.透射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改变.Pae在31.25~250 mg/L浓度下均可诱导GLC-82细胞发生凋亡,有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丹皮酚作用后细胞周期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S期细胞增加,G0/G1期和G2/M期细胞减少,细胞周期几乎停滞于S期.结论 Pae有抑制人肺癌细胞株GLC-82的增殖和诱导其发生凋亡的作用.
作者:张旃;李明昌;谭炳炎;欧阳丽萍;陆家海;罗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研究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方法 52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在记录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时同步记录MAP.结果 15例室性早搏病人均未记录到早期后除极(early after depolarization,EAD),12例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在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第1个早搏的同时可同步记录到EAD,所有病人均未记录到晚期后除极(dilate after depolarization,DAD).结论触发活动可能不是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发病机制,而部分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触发活动.
作者:李宜富;谭倩;张杏;高飞;董少红;朱莲玉;王靖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克隆和分析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Rab1a基因,构建Rab1a基因表达重组载体并表达其融合蛋白,以进一步探讨其功能.方法提取阴道毛滴虫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TvRab1a基因,用pQE80L载体与TvRab1a cDNA克隆构建原核表达重组体并表达融合蛋白,纯化表达产物并由SDS-PAGE鉴定.结果在阴道毛滴虫cDNA文库克隆中发现了Rab1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Rab1a基因的基因组DNA序列含有一个25 bp大小的内含子.成功构建了pQE/Rab1a原核表达重组体,并表达出预期大小的重组蛋白质.结论分析表明TvRab1a基因是阴道毛滴虫Rab1鸟苷三磷酸酶同源基因,它含有一个25 bp的内含子.获得了该基因的重组蛋白,将对TvRab1a基因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晓园;傅玉才;许铭炎;史咏梅;刘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SARS来源,掌握其发生原因、发展和分布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主动和被动监测系统监测SARS疫情,对SARS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析其分布规律和特征.采集病例、密切接触者、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果子狸的血清、咽漱液、咽拭子等标本分别采用ELISA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IgG、IgM抗体和RNA,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研究,并结合流行病学、病原学和血清学结果探讨SARS的来源.结果于2002年12月17日到2003年5月上旬,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共报告病人22例,发病率0.046/10万,病死率为13.64%.呈局部爆发和高度点状散发,具有高度家庭聚集性,大多分布在农村,以外出广东务工青壮年民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75:1.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伴有畏寒、咽痛、胸闷、气促、胸痛、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其它的症状.91%的病人胸片检查呈现单侧或双侧肺部片状阴影.病例血白细胞正常或减少,病人血清IgG和IgM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1.8%,1例病人血浆中检出SARS病毒核酸.密切接触者IgG抗体阳性率为1.11%.野生动物山瑞鳖、眼镜蛇、蛤蚧和鹰血清SARS病毒抗体阳性.结论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血清学和病原学均证实SARS在广西流行,具有输入性、续发性和自然疫源性三个来源.病人为重要的传染源,野生动物可能是SARS的源头.
作者:梁绍伶;黎学铭;董柏青;谭毅;梁富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经皮冠状血管重建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死亡率及再入院率的发生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早期心绞痛的8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5例,随访1~7年,平均4.2年,研究经皮冠状血管重建术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平均4.2年,治疗组总入院率为67.4%(29/43),对照组则为93.3%(42/45,P<0.01);治疗组因心血管疾病再入院率为25.6%(11/43),对照组则为66.7%(30/45,P<0.001).治疗组总死亡率为16.3%(7/43),对照组为24.4%(11/45)(P<0.05);治疗组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7.0%(3/43),对照组为13.3%(6/45)(P<0.01).结论经皮冠状血管重建术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的总入院率和因心血管疾病再入院率;同时能降低总死亡率和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作者:杨春万;邓斌;冯新武;李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的方法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建立其可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直接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的简便、可靠的原位移植模型.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标记基因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入人类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株中,经梯度浓度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然后接种于裸小鼠膀胱壁内,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直接观察原位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并与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比较.结果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绿色荧光,并可在体内、外持续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后的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行为无明显改变,裸小鼠膀胱原位接种5×105个转染后的膀胱肿瘤细胞后1周即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下腹部新生膀胱肿瘤发出绿色荧光,2周后膀胱肿瘤可被触及,4周后经解剖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等远处转移.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是新一代的生物源性荧光标记物质,它具有分子量小、对细胞无毒、使用方便及容易检测等优点.绿色荧光蛋白能够在T24人膀胱肿瘤细胞中长期稳定表达,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建立的可视裸鼠原位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膀胱肿瘤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新方法.
作者:谭万龙;吴元东;陈彤;熊林;郑少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猪作为人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的供体被认为可能是解决人类供体短缺的办法.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对1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共3名1型糖尿病自愿受试者,随访6个月.3名患者均在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胰岛素治疗,但是长期血糖控制欠佳,血糖波动大,多次出现严重低血糖.供体是新生猪,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胰岛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后注入受试者肝内.移植细胞数分别为80万、100万、60万.免疫抑制剂:2例选用环孢霉素(cyclosporine,CSA)+骁悉(mycophenolate mofetil,MMF),1例选用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MMF.结果所有病人在移植后1周内均有低热和轻度的肝区疼痛,没有严重的并发症.移植术后仍需胰岛素治疗.术后20 d左右,胰岛素用量较术前逐渐减少.6个月后观察,3名受试者血糖均能较好控制,血糖大幅度波动的情况得到改善,HbA1c明显下降,C肽水平显著升高,每天胰岛素用量分别减少了46.7%、25%、20%.结论异种(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可以使血糖得到理想控制,改善血糖的大幅度波动,低血糖发生率降低,胰岛素用量减少,短期内无明显副反应.
作者:梁干雄;李晓群;季明芳;余元龙;王得坤;陈少颖;王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摸清德国小蠊的侵害及密度,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目测法、药激法分别对特殊行业单位60个,一般单位40个,居民住户100户调查侵害情况;用粘蟑盒对受侵害的特殊行业单位6个、一般单位4个,居民住户10户测定密度.结果特殊行业、一般单位、居民住户的侵害率分别为100%、37.50%、17.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高度显著性(x2=35,P<0.005).密度(只/盒·夜)分别为15.09、1.79、1.41.侵害情况及密度以特殊行业为严重,其次为一般单位和居民住户.侵害率和密度较高的场所为厨房、点心间、食品仓库、熟食间、员工更衣室及首层餐厅等.结论德国小蠊侵害情况和密度不断上升,危害日趋严重.侵害场所由原来的宾馆、酒家、娱乐等特殊行业蔓延至一般单位和居民住户,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今后蟑螂防制工作策略的新挑战.
作者:梁河章;胡应辉;蓝荣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对黔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1739份农村居民人粪和47份动物粪便标本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感染率为2.30%(40/1739),5县(市)在1.01%~5.29%之间,男性感染率2.23%,女性2.39%,0~2岁8.76%(12/137),3~6岁3.76%(7/186),7~12岁1.99%(4/201),13~17岁2.77%(8/289),18岁以上0.97%(9/92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以水样便居多.动物粪便污染的土壤CSO阳性率为2.13%(1/47).结论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以婴幼儿居多,人群感染率及动物感染率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王红艳;戎聚全;吴桂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广东省医疗机构消毒监测资料,掌握广东省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状况.方法收集2000~2004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消毒监测的数据,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监测项目监测结果的分析,找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的差异.结果 2000~2004年,全省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总数依次为104352份、151176份、140171份、138138份、132135份,总合格率依次为87.44%、86.42%、88.91%、91.23%、89.91%.市以上、县、镇以下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五年总合格率分别为94.10%、93.13%及84.99%,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类监测样品中以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高(96.84%),低为空气中细菌含量(65.32%).结论应加强空气消毒工作的落实,镇以下医疗机构是今后消毒监测工作的重点.
作者:张贤昌;林锦炎;廖如燕;邹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白三烯B4(LTB4)与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55例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LTB4含量与PAF-AH活性,与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并比较它们与患者空腹血糖、HbAlc和空腹胰岛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LTB4含量(864.69±202.67)ng/L与健康对照组(353.31±120.93)n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AF-AH活性(9.36±3.14)μmol/min·L与健康对照组(6.11±1.23)μmol/min·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FBG(12.54±4.94)mmol/L、HbAlc(10.23±3.13)%和空腹胰岛素FINS(10.9±11.1)mU/L与外周血LTB4含量和PAF-AH活性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均<0.01),患者外周血LTB4含量与PAF-AH活性之间也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炎症反应,血清LTB4与PAF-AH活性明显升高,提示它们可能共同参与了初发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夏碧文;唐皓;梁艳冰;叶海宁;马中富;熊仕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HSP90稳定高表达细胞系,探讨HSP90在应激适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含人类HSP90β全长基因的质粒pSmycHSP经酶切鉴定、大肠杆菌转化、质粒提取纯化后,以电穿孔转染,G418筛选建立HSP90稳定高表达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通过免疫共沉淀方法,观察HSP90表达与底物蛋白HSP70、Raf-1的结合情况.结果经G418筛选的阳性克隆HSP90 clone细胞HSP90胞膜、胞核强染.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细胞内HSP90含量、HSP90结合的Raf-1量、HSP90结合的HSP70量变化趋势为外源性HSP90转染细胞>对照.结论 HSP90高表达导致HSP90蛋白与部分底物蛋白的结合性改变.提示细胞可通过HSP90分子伴侣功能,抗衡应激反应中蛋白质变性引起的细胞损伤.
作者:陈雪梅;邹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反向点杂交法(RDB)对样本进行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评价反向点杂交法对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诊断效能.方法使用反向点杂交法对1 294例疑似地中海贫血病例(材料包括外周血、羊水和脐带血)进行β-地贫基因诊断,并对其中10例进行测序;对其中890例与血液学试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用RDB方法,1 294例样品中有558例β地中海贫血.在558例基因诊断阳性病例中共发现了21种突变,涉及到14个突变位点.前6位的突变位点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CD41-42(41.2%)、IVS-2-654(25.6%)、TATAbox-28(13.8%)、CD17(7.2%)、CD26(2.0%),CD 71-72(1.4%).与RDB比较,将临界值定为MCV≤80fL或MCH≤26Pg,脆性≤60%,HbA2>3.8%,则敏感度分别为98.49%,89.17%,95.47%;特异性为68.97%,72.82%,77.08%.结论与血液学方法比较,RDB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适用于普通人群的β-地中海贫血分子检测和产前诊断.
作者:黎青;李少英;孔舒;孙筱放;蒋玮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广东及广西蝙蝠携带登革病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的情况.方法 2004年9月至2005年11月期间11次收集广东及广西部分地区的蝙蝠.收集的蝙蝠取脑组织标本和血清标本,采用两对登革病毒和乙脑病毒通用引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细胞培养分离方法检测所采集蝙蝠标本中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和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结果收集了4个科9个种共905只蝙蝠,其中棕果蝠154只、犬蝠395只、普通长翼蝠5只、小黄蝠52只、中菊头蝠228只、中华菊头蝠15只、小菊头蝠41只、双色蹄蝠8只、普氏蹄蝠7只.蝙蝠来源于粤中、粤西和桂东的7个县市.905只蝙蝠标本中未检测、分离到登革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结论未发现所调查的蝙蝠携带登革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
作者:胡勇;陈清;李志峰;吴毅;胡贵方;李建栋;俞守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水平及菌型分布.方法参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采用针对产气荚梭菌α、β、ε、ι、CPE和β2六种毒素的基因cpa、cpb、etx、iA、cpe和cpb2序列的6对特异性引物,用多重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基因分型鉴定.同时用产气荚膜梭菌A型参照株NCTC64609作为阳性对照.结果从142份食品中分离到21株产气荚膜梭菌,以冷冻肉的带菌率高,为19.6%;鲜肉和速冻肉饺分别为12.2%和11.9%.经多重PCR方法鉴定,均扩增出预期大小为324 bp的cpa基因片段的特异性条带,未扩增出针对cpb、etx和iA基因的特异性条带,证实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携带β2毒素基因的产气荚膜梭菌共19株(占总分离株的90.4%),其中1株为肠毒素基因阳性的A型菌株.结论初步调查表明广州地区食品中存在可致人食物中毒的肠毒素阳性A型产气荚膜梭菌污染,为进一步建立广州地区食品中及与食物中毒有关的厌氧菌分子分型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作者:邓志爱;李孝权;李钏华;张健;张欣强;庞杏林;张颖;莫自耀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指征、并发症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28例急诊CABG手术患者.入选病例均符合ACC/AHA有关冠心病手术指南中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适应证.分析入选病例的围术期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结果本组所有病例有心肌梗死病史,大部分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合并左室肥厚,一半病例有左主干病变.围术期死亡3例,占10.7%;10例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占35.7%.围术期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肾衰竭和MOSF等.合并手术操作(瓣膜置换等),更长的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挽救生命、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缩短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可减少术后死亡和出血并发症.
作者:方丹青;姚尖平;张冬成;张希;王治平;徐颖琦;吴钟凯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