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万龙;吴元东;陈彤;熊林;郑少斌
目的对本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进行分析,合理选择治疗用药.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作药敏试验.按199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指导原则判读结果.结果分离的15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IMP),氧哌嗪青酶素/他唑巴坦(TZP),头孢哌酮/舒巴坦(SCF),阿米卡星(Ak),头孢他啶(CAZ),环丙沙星(CIP),头孢吡肟(FEP),氧哌嗪青酶素(PIP),头孢哌酮(CFP),替卡西林/棒酸(TIM),庆大霉素(GN),替卡西林(TIC),头孢噻肟(CXT)作药敏试验,其耐药率分别为11%、27%、28%、29%、30%、32%、33%、42%、45%、55%、65%、72%和75%.近3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药物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33%、16%、21%、0、10%、17%、-5%、18%、9%、0、5%、1%和3%.结论亚胺培南仍是抗菌活性强的抗生素,耐药率为11%,其次为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吧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均低于30%,其他耐药率均大于30%.虽然亚胺培南耐药率低(11%),但耐药率上升趋势幅度大(33%).因此,为保护抗生素这一宝贵资源,建议留下亚胺培南作为后备,必要时才慎重使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可首选用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作者:陈日荣;凌寿坚;李惠冰;周美容;邓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街社区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以期为这一人群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该社区中18~35岁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在艾滋病宣传月进行为期1个月的相关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采用定量(问卷调查)与定性研究(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育龄妇女进行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收集调查问卷,分析健康教育对育龄妇女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结果 84.1%的人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值得同情和关心.大多数社区育龄妇女愿意参加到防治艾滋病的活动中.经过健康教育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基础知识、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该社区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缺乏,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并不断地改进方法,消除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和对当前流行形势的麻痹认识.
作者:曾静;彭淑梅;王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一种新近发现的抗凋亡蛋白Fortilin.方法用RT-PCR方法,从肺腺癌细胞中扩增出编码Fortilin蛋白的基因(GenBank中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名为TPT1),克隆入pGEX-4T-1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DE3),诱导表达Fortilin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印迹鉴定.结果 经双酶切及核酸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pGEX-4T-1/TPT1成功构建,诱导后能高效表达可溶性Fortilin融合蛋白,SDS-PAGE及Western-blot验证该蛋白,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5 000,与预期理论值相符.结论 Fortilin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融合蛋白形式进行表达,可提高其在宿主细胞中的稳定性和可溶性,且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获得了充足的活性蛋白,这为进一步了解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其抗凋亡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芬芳;宁云山;吴英松;王穗海;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花都区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人群肠道沙门氏菌带菌状况.方法对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年12月至2005年11月的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时肛拭样品中检出的肠道沙门氏菌进行分析.结果检测样品21 787份,检出沙门氏菌108份,检出率为0.496%.全年各月份的检出率为0.104%~1.153%,8月份高,3月份低(x2=48.4528,P<0.005).女性(0.524%)高于男性(0.427%,x2=0.8435,0.25<P<0.50).108株沙门氏菌分布于21个血清型,菌型以德尔俾沙门氏、斯坦利沙门氏、纽兰沙门氏、阿贡纳沙门氏、鸭沙门氏、纽波特沙门氏为主,6个血清型共检出79份,占总检出率的73.13%.结论沙门氏菌是重要的肠道病原菌,人群带菌率与气候、季节关系密切.并且周围的卫生环境条件及人群的生活方式也是影响带菌率的重要因素.我区人群沙门氏菌带菌率较高,菌型分散,给卫生检测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各地区菌型的差异因人口流动为沙门氏菌在人群中的分布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沙门氏菌是花都区卫生部门要重点检测的肠道致病菌之一.
作者:徐胜玲;蔡师志;汤国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克隆和分析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Rab1a基因,构建Rab1a基因表达重组载体并表达其融合蛋白,以进一步探讨其功能.方法提取阴道毛滴虫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TvRab1a基因,用pQE80L载体与TvRab1a cDNA克隆构建原核表达重组体并表达融合蛋白,纯化表达产物并由SDS-PAGE鉴定.结果在阴道毛滴虫cDNA文库克隆中发现了Rab1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Rab1a基因的基因组DNA序列含有一个25 bp大小的内含子.成功构建了pQE/Rab1a原核表达重组体,并表达出预期大小的重组蛋白质.结论分析表明TvRab1a基因是阴道毛滴虫Rab1鸟苷三磷酸酶同源基因,它含有一个25 bp的内含子.获得了该基因的重组蛋白,将对TvRab1a基因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晓园;傅玉才;许铭炎;史咏梅;刘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水平及菌型分布.方法参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采用针对产气荚梭菌α、β、ε、ι、CPE和β2六种毒素的基因cpa、cpb、etx、iA、cpe和cpb2序列的6对特异性引物,用多重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基因分型鉴定.同时用产气荚膜梭菌A型参照株NCTC64609作为阳性对照.结果从142份食品中分离到21株产气荚膜梭菌,以冷冻肉的带菌率高,为19.6%;鲜肉和速冻肉饺分别为12.2%和11.9%.经多重PCR方法鉴定,均扩增出预期大小为324 bp的cpa基因片段的特异性条带,未扩增出针对cpb、etx和iA基因的特异性条带,证实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携带β2毒素基因的产气荚膜梭菌共19株(占总分离株的90.4%),其中1株为肠毒素基因阳性的A型菌株.结论初步调查表明广州地区食品中存在可致人食物中毒的肠毒素阳性A型产气荚膜梭菌污染,为进一步建立广州地区食品中及与食物中毒有关的厌氧菌分子分型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作者:邓志爱;李孝权;李钏华;张健;张欣强;庞杏林;张颖;莫自耀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屋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p 1蛋白原核表达产物的纯化方法,获得理想的表达产物并鉴定其免疫原性.方法大量诱导表达含pET24a-Der p 1质粒的BL 21工程菌,表达产物以重组蛋白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包涵体经洗涤与溶解后,使用结合6组氨酸的镍柱进行亲和层析纯化蛋白质,用稀释复性方法进行重组蛋白的复性,再用屋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阳性血清经Dot-ELISA方法分析Der p 1纯化蛋白的抗原活性.结果分步洗涤可有效去除重组蛋白包涵体沉淀中混杂的多数杂蛋白成分,亲和层析分离可获得高纯度重组变应原Der p 1蛋白.Dot-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经复性并纯化的Der p 1蛋白呈强阳性反应,佳血清稀释度为1:64,而重组蛋白与正常人血清呈阴性反应.结论纯化后的融合蛋白Der p 1具有较高的纯度及较强的免疫活性,可望作为有效的屋尘螨变应原诊断试剂和疫苗的候选分子.
作者:刘志刚;杨慧;付颖媛;高波;朱健琦;吉坤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研究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方法 52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在记录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时同步记录MAP.结果 15例室性早搏病人均未记录到早期后除极(early after depolarization,EAD),12例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在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第1个早搏的同时可同步记录到EAD,所有病人均未记录到晚期后除极(dilate after depolarization,DAD).结论触发活动可能不是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发病机制,而部分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触发活动.
作者:李宜富;谭倩;张杏;高飞;董少红;朱莲玉;王靖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SARS来源,掌握其发生原因、发展和分布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主动和被动监测系统监测SARS疫情,对SARS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析其分布规律和特征.采集病例、密切接触者、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果子狸的血清、咽漱液、咽拭子等标本分别采用ELISA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IgG、IgM抗体和RNA,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研究,并结合流行病学、病原学和血清学结果探讨SARS的来源.结果于2002年12月17日到2003年5月上旬,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共报告病人22例,发病率0.046/10万,病死率为13.64%.呈局部爆发和高度点状散发,具有高度家庭聚集性,大多分布在农村,以外出广东务工青壮年民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75:1.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伴有畏寒、咽痛、胸闷、气促、胸痛、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其它的症状.91%的病人胸片检查呈现单侧或双侧肺部片状阴影.病例血白细胞正常或减少,病人血清IgG和IgM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1.8%,1例病人血浆中检出SARS病毒核酸.密切接触者IgG抗体阳性率为1.11%.野生动物山瑞鳖、眼镜蛇、蛤蚧和鹰血清SARS病毒抗体阳性.结论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血清学和病原学均证实SARS在广西流行,具有输入性、续发性和自然疫源性三个来源.病人为重要的传染源,野生动物可能是SARS的源头.
作者:梁绍伶;黎学铭;董柏青;谭毅;梁富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的方法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建立其可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直接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的简便、可靠的原位移植模型.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标记基因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入人类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株中,经梯度浓度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然后接种于裸小鼠膀胱壁内,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直接观察原位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并与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比较.结果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绿色荧光,并可在体内、外持续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后的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行为无明显改变,裸小鼠膀胱原位接种5×105个转染后的膀胱肿瘤细胞后1周即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下腹部新生膀胱肿瘤发出绿色荧光,2周后膀胱肿瘤可被触及,4周后经解剖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等远处转移.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是新一代的生物源性荧光标记物质,它具有分子量小、对细胞无毒、使用方便及容易检测等优点.绿色荧光蛋白能够在T24人膀胱肿瘤细胞中长期稳定表达,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建立的可视裸鼠原位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膀胱肿瘤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新方法.
作者:谭万龙;吴元东;陈彤;熊林;郑少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HE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染色对判断微波消融灭活肝癌细胞活性的价值.方法用10W、1.5~2 min(85~95℃)和5 W、1.5~2 min(55~65℃)两种条件的微波消融,分别治疗A、B两组(每组3只)小鼠移植型肝癌,并取微波消融前后的肿瘤组织标本制成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及琥珀酸脱氢酶的酶组织化学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种染色的情况.结果从HE染色观察到,A、B两组小鼠肝癌组织在微波消融后的即刻,其细胞核形态和排列较消融前无明显改变.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肿瘤消融区内的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均消失,这说明了癌细胞的灭活;B组肿瘤消融区内上述的酶活性都呈散在阳性,提示部分癌细胞仍存活,A、B两组的肿瘤灭活效果明显不同(P<0.01).结论 HE染色不能评价微波消融对肝癌的即刻灭活效应,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测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能判定MA对肝癌的灭活效果.
作者:冯炼强;刘大全;朱兆玲;吕明德;谭进富;王竹;周忠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一株甲病毒M1.方法 M1病毒在C6/36细胞中增殖,用TRIZOL法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并将其克隆到T载体中,筛选重组子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用NCBI/BLAST程序进行同源性收索.结果 M1病毒扩增出469 bp的特异片段,且包含SAG特有的100nt片段.同源性分析表明,该片段与SAG、GET相对应片段同源性为95%,91%.结论 M1病毒属于鹭山病毒.
作者:赵文忠;罗招凡;刘建伟;方美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对黔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1739份农村居民人粪和47份动物粪便标本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感染率为2.30%(40/1739),5县(市)在1.01%~5.29%之间,男性感染率2.23%,女性2.39%,0~2岁8.76%(12/137),3~6岁3.76%(7/186),7~12岁1.99%(4/201),13~17岁2.77%(8/289),18岁以上0.97%(9/92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以水样便居多.动物粪便污染的土壤CSO阳性率为2.13%(1/47).结论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以婴幼儿居多,人群感染率及动物感染率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王红艳;戎聚全;吴桂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内皮素-1(ET-1)在局部引起热痛觉过敏的表现及机制.方法小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ET-1组(ET组)、ETA受体拮抗剂BQ123加ET-1组(BE组),每组6例.NS足底注射生理盐水,ET组足底注射10 pmol ET-1,BE组注射3 nmol BQ123 20 min后再注射ET-1.测量注药前后15 min、30 min、45 min及60 min热痛阈值.结果 NS组热痛阈值无明显变化,ET组热痛阈值降低,60 min时热痛阈值基本恢复,BE组热痛阈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ET-1可在局部通过与ETA受体结合引起动物的热痛觉过敏.
作者:梁杰贤;季文进;洪迅;郭中敏;刘培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7~18岁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方法选择广州市城乡12所中小学作为监测点,抽样调查5760名在校7~18岁学生,进行视力、龋齿、营养状况、乡村部分学生的肠道蛔虫卵检查,并与历年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广州市7~18岁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总检出率为59.3%,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64.5%)高于农村学生(54.1%),女生视力不良和近视均高于同年龄男生,视力不良主要表现为近视(占视力不良的97.2%);近视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由7岁时的28.8%上升至18岁的85.6%.城乡学生总龋检出率为37.3%,总龋均为1.10;城市学生恒龋的检出率(15.3%)和龋均(0.31)与乡村学生比较(分别为13.3%和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乡村学生乳龋检出率(33.1%)和龋均(1.22)高于城市学生(分别为16.0%和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养状况方面城、乡学生体重正常者只占受检者33.9%和28.0%,乡村学生营养不良及较低体重比例(64.8%)高于城市学生(50.1%),而城市学生超重及肥胖比例(16.0%)高于乡村(7.3%);肠道蛔虫感染率几近为零.结论近视;乳齿的检出率升高、乳龋的充填率下降;正常体重者比例较低,营养不良或较低体重者比例较大等是当前广州市学生的常见病防治的重点问题.
作者:熊莉华;麦锦城;邓纳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妊娠梅毒的发病率,分析其发病特点,并探讨其防治方法,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病率.方法 63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梅毒孕妇,根据其确诊孕周数分组,比较各组孕妇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梅毒发生情况,分析梅毒的治疗与先天梅毒儿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孕妇分为流动人口组与长期居住组,比较其发病率.结果妊娠梅毒的发生率为4.5%o,其中流动人口占61.9%.不同孕周先天梅毒的发病率分别为:13~27周占12.5%,28~36周占27.3%,37周以上占42.9%.结论妊娠梅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降低妊娠梅毒及先天梅毒儿的发病率,关键在于加强婚前检查及早孕检测.
作者:谭华霖;陈敦金;王国平;朱文彪;柯柬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诊开胸手术的麻醉与危症处理.方法对29例出生1周以内的新生儿急诊开胸手术的麻醉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均有合并症,术中出现需要及时处理的并发症12例(41%),其中术中出现呼吸和心血管系统较大波动的有6例(20%),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硷失衡的有8例(27%),经对症处理术中得以纠正.术后有6例(20%)出现较严重肺部感染和不同程度心力衰竭,经抗感染、强心利尿和呼吸支持等治疗,得到控制.全部病例基本痊愈出院.结论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对预后有直接影响.术中维持有效的呼吸道通气和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并发症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克隆SARS冠状病毒(SARS-CoV)GD322株M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SARS冠状病毒Tor2株M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RT-PCR法从SARS-CoV GD322株基因组中扩增M基因片段.克隆至pET-32(a)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测序,利用DNAstar和Clustal X分析所测序列翻译的氨基酸与81株SARS-CoV M基因翻译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结果该M基因与Tor2株M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86%;与已收集的81株SARS-CoV M基因所译氨基酸相比,和41株(占50.62%)M蛋白完全同源,37株(占45.68%)仅有一个氨基酸改变,同源性为99.55%,仅与3株(占3.70%)有2个氨基酸差异,同源性为99.10%.结论已获得具有代表性的SARS-CoV M基因重组质粒.
作者:胡族琼;龙北国;晏辉钧;张文炳;方丹云;刘志伟;周经姣;江丽芳;赵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防治儿童龋齿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选择辖区内500例儿童及其家长,随机分为龋齿防治的健康教育组(即实验组)300例,对照组200例,然后对实验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之后,对比两组儿童的龋患率、刷牙情况和家长口腔卫生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健康教育组儿童的龋患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龋患率;健康教育组儿童经常刷牙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组家长口腔卫生知识测试合格率大大高于对照组.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对儿童龋齿的防治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夏莺;黄淑芬;侯东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构建pGEX-6P-3/GAD65原核表达载体,获得大量纯化的大鼠GAD65蛋白.方法通过RT-PCR技术从大鼠脑组织中扩增GAD65 cDNA,克隆至PGEM-Teasy载体上并测序,利用引物上的BamHI与EcoRI酶切位点将GAD65基因插入PGEX-6P-3,转化大肠杆菌BL21,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鉴定.IPTG诱导重组菌株表达,用SDS-PAGE与Western-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并用Sepharose4B亲和层析柱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PreScissionProteas酶对融合蛋白进行酶切.结果扩增的GAD65长度为1758bp,测序结果与已知序列吻合.重组子经酶切鉴定,获得PGEX-6P-3 GAD65原核表达菌株,获得分子量约91 000的PGEX-6P-3/GAD65融合蛋白,分离纯化出约65 000的GAD65蛋白,Western-blot表明重组蛋白能被GAD65单克隆抗体特异结合.结论成功获得GAD65蛋白,为研究GAD65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郑小玲;刘启才;林勇平;孙卫文;陈盛强;吴晓蔓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