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凋亡蛋白Fortilin基因的克隆、表达与鉴定

吴芬芳;宁云山;吴英松;王穗海;董文其;李明

关键词:Fortilin蛋白, 克隆, 表达, 鉴定
摘要: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一种新近发现的抗凋亡蛋白Fortilin.方法用RT-PCR方法,从肺腺癌细胞中扩增出编码Fortilin蛋白的基因(GenBank中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名为TPT1),克隆入pGEX-4T-1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DE3),诱导表达Fortilin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印迹鉴定.结果 经双酶切及核酸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pGEX-4T-1/TPT1成功构建,诱导后能高效表达可溶性Fortilin融合蛋白,SDS-PAGE及Western-blot验证该蛋白,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5 000,与预期理论值相符.结论 Fortilin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融合蛋白形式进行表达,可提高其在宿主细胞中的稳定性和可溶性,且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获得了充足的活性蛋白,这为进一步了解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其抗凋亡机制奠定了基础.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4年广州市7~18岁中小学生常见病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市7~18岁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方法选择广州市城乡12所中小学作为监测点,抽样调查5760名在校7~18岁学生,进行视力、龋齿、营养状况、乡村部分学生的肠道蛔虫卵检查,并与历年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广州市7~18岁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总检出率为59.3%,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64.5%)高于农村学生(54.1%),女生视力不良和近视均高于同年龄男生,视力不良主要表现为近视(占视力不良的97.2%);近视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由7岁时的28.8%上升至18岁的85.6%.城乡学生总龋检出率为37.3%,总龋均为1.10;城市学生恒龋的检出率(15.3%)和龋均(0.31)与乡村学生比较(分别为13.3%和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乡村学生乳龋检出率(33.1%)和龋均(1.22)高于城市学生(分别为16.0%和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养状况方面城、乡学生体重正常者只占受检者33.9%和28.0%,乡村学生营养不良及较低体重比例(64.8%)高于城市学生(50.1%),而城市学生超重及肥胖比例(16.0%)高于乡村(7.3%);肠道蛔虫感染率几近为零.结论近视;乳齿的检出率升高、乳龋的充填率下降;正常体重者比例较低,营养不良或较低体重者比例较大等是当前广州市学生的常见病防治的重点问题.

    作者:熊莉华;麦锦城;邓纳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云南省齐氏姬鼠体表寄生恙螨种类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云南省齐氏姬鼠体表寄生恙螨种类、空间分布情况及优势种.方法选取云南省16个县(市)作为调查点,现场用鼠笼加食饵诱捕齐氏姬鼠,收集其体表寄生恙螨,用Hoyer's液封片后在显微镜下分类、鉴定.恙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聚块指数(m*/m)判定.结果在所调查的16个县(市)中,从所捕获到的1 177只齐氏姬鼠体表共采集到恙螨7 634只,经分类鉴定隶属3亚科10属79种.齐氏姬鼠总染螨率和总螨指数较高,分别达35.85%及6.49螨/鼠;小板纤恙螨和乡野纤恙螨为齐氏姬鼠体表恙螨优势种,王氏纤恙螨次之.恙螨及优势恙螨种类在齐氏姬鼠不同个体之间的分布均呈聚集型分布格局.结论齐氏姬鼠体表恙螨种类复杂,数量丰富,物种多样性高,主要恙螨在所对应小兽宿主的寄生有明显的聚集性.

    作者:侯舒心;郭宪国;门兴元;钱体军;吴滇;石武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抗凋亡蛋白Fortilin基因的克隆、表达与鉴定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一种新近发现的抗凋亡蛋白Fortilin.方法用RT-PCR方法,从肺腺癌细胞中扩增出编码Fortilin蛋白的基因(GenBank中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名为TPT1),克隆入pGEX-4T-1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DE3),诱导表达Fortilin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印迹鉴定.结果 经双酶切及核酸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pGEX-4T-1/TPT1成功构建,诱导后能高效表达可溶性Fortilin融合蛋白,SDS-PAGE及Western-blot验证该蛋白,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5 000,与预期理论值相符.结论 Fortilin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融合蛋白形式进行表达,可提高其在宿主细胞中的稳定性和可溶性,且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获得了充足的活性蛋白,这为进一步了解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其抗凋亡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芬芳;宁云山;吴英松;王穗海;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肠道沙门氏菌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花都区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人群肠道沙门氏菌带菌状况.方法对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年12月至2005年11月的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时肛拭样品中检出的肠道沙门氏菌进行分析.结果检测样品21 787份,检出沙门氏菌108份,检出率为0.496%.全年各月份的检出率为0.104%~1.153%,8月份高,3月份低(x2=48.4528,P<0.005).女性(0.524%)高于男性(0.427%,x2=0.8435,0.25<P<0.50).108株沙门氏菌分布于21个血清型,菌型以德尔俾沙门氏、斯坦利沙门氏、纽兰沙门氏、阿贡纳沙门氏、鸭沙门氏、纽波特沙门氏为主,6个血清型共检出79份,占总检出率的73.13%.结论沙门氏菌是重要的肠道病原菌,人群带菌率与气候、季节关系密切.并且周围的卫生环境条件及人群的生活方式也是影响带菌率的重要因素.我区人群沙门氏菌带菌率较高,菌型分散,给卫生检测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各地区菌型的差异因人口流动为沙门氏菌在人群中的分布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沙门氏菌是花都区卫生部门要重点检测的肠道致病菌之一.

    作者:徐胜玲;蔡师志;汤国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广州市荔湾区育龄妇女艾滋病认知调查及健康干预

    目的探讨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街社区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以期为这一人群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该社区中18~35岁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在艾滋病宣传月进行为期1个月的相关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采用定量(问卷调查)与定性研究(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育龄妇女进行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收集调查问卷,分析健康教育对育龄妇女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结果 84.1%的人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值得同情和关心.大多数社区育龄妇女愿意参加到防治艾滋病的活动中.经过健康教育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基础知识、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该社区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缺乏,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并不断地改进方法,消除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和对当前流行形势的麻痹认识.

    作者:曾静;彭淑梅;王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植物源杀虫剂作用方式和机理的研究进展

    植物源杀虫剂以对环境安全、低毒、高效和无抗药性等优势,愈来愈来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就其对害虫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进行综述,由于植物源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成分复杂,试虫种类繁多,其杀虫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呈现出多样性.

    作者:徐河山;马雅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内皮素-1引起热痛觉过敏的研究

    目的研究内皮素-1(ET-1)在局部引起热痛觉过敏的表现及机制.方法小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ET-1组(ET组)、ETA受体拮抗剂BQ123加ET-1组(BE组),每组6例.NS足底注射生理盐水,ET组足底注射10 pmol ET-1,BE组注射3 nmol BQ123 20 min后再注射ET-1.测量注药前后15 min、30 min、45 min及60 min热痛阈值.结果 NS组热痛阈值无明显变化,ET组热痛阈值降低,60 min时热痛阈值基本恢复,BE组热痛阈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ET-1可在局部通过与ETA受体结合引起动物的热痛觉过敏.

    作者:梁杰贤;季文进;洪迅;郭中敏;刘培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LTB4与PAF-AH改变的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白三烯B4(LTB4)与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55例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LTB4含量与PAF-AH活性,与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并比较它们与患者空腹血糖、HbAlc和空腹胰岛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LTB4含量(864.69±202.67)ng/L与健康对照组(353.31±120.93)n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AF-AH活性(9.36±3.14)μmol/min·L与健康对照组(6.11±1.23)μmol/min·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FBG(12.54±4.94)mmol/L、HbAlc(10.23±3.13)%和空腹胰岛素FINS(10.9±11.1)mU/L与外周血LTB4含量和PAF-AH活性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均<0.01),患者外周血LTB4含量与PAF-AH活性之间也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炎症反应,血清LTB4与PAF-AH活性明显升高,提示它们可能共同参与了初发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夏碧文;唐皓;梁艳冰;叶海宁;马中富;熊仕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一株鹭山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一株甲病毒M1.方法 M1病毒在C6/36细胞中增殖,用TRIZOL法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并将其克隆到T载体中,筛选重组子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用NCBI/BLAST程序进行同源性收索.结果 M1病毒扩增出469 bp的特异片段,且包含SAG特有的100nt片段.同源性分析表明,该片段与SAG、GET相对应片段同源性为95%,91%.结论 M1病毒属于鹭山病毒.

    作者:赵文忠;罗招凡;刘建伟;方美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湖北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环境改造灭螺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目的分析湖北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环境改造灭螺工程的费用-效果与费用-效益,为今后科学规划环境改造灭螺工程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卫生经济评价原理和方法,对湖北省160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环境改造灭螺工程的费用-效果与费用-效益进行分析.结果 160项环境改造灭螺工程的单位灭螺面积费用为0.81元/m2,有螺面积下降1%的费用为116.62元,总费用效益比为1.10,总净费用效益比为0.10.结论虽然不同疫区市、不同方法的环境改造灭螺工程的费用-效果与费用-效益差异较大,但是总体上还是可产生较好的直接效益.

    作者:刘建兵;黄水生;范宏萍;戴裕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荔枝果实中泛变应原profilin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荔枝果实中泛变应原肌动蛋白抑制蛋白(profilin)同源基因.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多个植物泛变应原基因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根据序列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简并性引物,通过RT-PCR和3′-RACE技术克隆荔枝果实中泛变应原profilin的全长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了一个全长的新基因(689bp).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396个碱基,编码131个氨基酸残基,经分析该蛋白等电点为4.98,分子量约为14 060.此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登陆号为DQ309464.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克隆到的基因与许多水果和花粉的泛变应原profilin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与桦树和橡胶花粉泛变应原profilin的同源性分别为80%和84%,与桃子profilin的同源性为85%),因此认定其为泛变应原基因.结论从荔枝果实中成功地克隆出了一个泛变应原基因,为进一步的蛋白表达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红云;宋娟娟;刘志刚;康敏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围生期新生儿急诊开胸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诊开胸手术的麻醉与危症处理.方法对29例出生1周以内的新生儿急诊开胸手术的麻醉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均有合并症,术中出现需要及时处理的并发症12例(41%),其中术中出现呼吸和心血管系统较大波动的有6例(20%),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硷失衡的有8例(27%),经对症处理术中得以纠正.术后有6例(20%)出现较严重肺部感染和不同程度心力衰竭,经抗感染、强心利尿和呼吸支持等治疗,得到控制.全部病例基本痊愈出院.结论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对预后有直接影响.术中维持有效的呼吸道通气和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并发症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广东省2000~2004年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广东省医疗机构消毒监测资料,掌握广东省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状况.方法收集2000~2004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消毒监测的数据,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监测项目监测结果的分析,找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的差异.结果 2000~2004年,全省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总数依次为104352份、151176份、140171份、138138份、132135份,总合格率依次为87.44%、86.42%、88.91%、91.23%、89.91%.市以上、县、镇以下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五年总合格率分别为94.10%、93.13%及84.99%,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类监测样品中以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高(96.84%),低为空气中细菌含量(65.32%).结论应加强空气消毒工作的落实,镇以下医疗机构是今后消毒监测工作的重点.

    作者:张贤昌;林锦炎;廖如燕;邹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一起甲型副伤寒爆发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疫情爆发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所有病例都采用统一表格进行个案调查,病例诊断标准参照国标,由临床医生和防疫医生共同诊断.在爆发期间有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明显或症状不典型但白细胞数下降的定为临床病例;血或粪便培养副伤寒杆菌阳性,或血清肥达式反映达辅助诊断意义的定为确诊病例.结果共发病223例,无死亡病例,总罹患率为2.42%(223/9215).其中学生发病211例,罹患率为2.56%(211/8215);教职工发病12例,罹患率为1.20%(12/1000).本次疫情是因沙门氏菌污染食物造成的副伤寒爆发,后期疫情延续是因接触性传染引起的.结论本次疫情延续时间较长,主要是由于发现和报告时间较迟,失去早日控制疫情的时机,造成后期接触性传染.因此必须重视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以防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作者:邹毅;胡国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小鼠肠道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临床常用的三种抗菌药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3×2析因设计,将4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处理因素和水平分别为头孢氨苄(0,500 mg/kg)、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0,200 mg/kg)、环丙沙星(0,150 mg/kg),每组按析因设计方案给予处理,给药14 d,动态观察动物粪便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变化的情况.结果①药物作用6 d,三种药物均导致小鼠肠道大肠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而肠球菌数量增加,作用前后以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②作用14 d,大肠杆菌数回升,有些组甚至高于实验前,而肠球菌数减少显著;③三种药物的交互效应:药物作用6 d,对大肠杆菌的影响方面,头孢氨苄和环丙沙星联合作用有拮抗作用;头孢氨苄和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则有协同作用;头孢氨苄、丁胺卡那霉素和环丙沙星三者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对肠球菌的影响三者抗菌药物之间交互效应有协同作用.药物作用14 d,仅丁胺卡那霉素与环丙沙星之间对肠球菌作用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有协同作用.结论 头孢氨苄、丁胺卡那霉素和环丙沙星三种抗菌药物均可对小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特别是环丙沙星导致的菌群失调持续时间较长;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影响的规律不同;三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有交互作用.

    作者:柯雪梅;陈清;杜玉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反向点杂交法在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反向点杂交法(RDB)对样本进行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评价反向点杂交法对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诊断效能.方法使用反向点杂交法对1 294例疑似地中海贫血病例(材料包括外周血、羊水和脐带血)进行β-地贫基因诊断,并对其中10例进行测序;对其中890例与血液学试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用RDB方法,1 294例样品中有558例β地中海贫血.在558例基因诊断阳性病例中共发现了21种突变,涉及到14个突变位点.前6位的突变位点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CD41-42(41.2%)、IVS-2-654(25.6%)、TATAbox-28(13.8%)、CD17(7.2%)、CD26(2.0%),CD 71-72(1.4%).与RDB比较,将临界值定为MCV≤80fL或MCH≤26Pg,脆性≤60%,HbA2>3.8%,则敏感度分别为98.49%,89.17%,95.47%;特异性为68.97%,72.82%,77.08%.结论与血液学方法比较,RDB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适用于普通人群的β-地中海贫血分子检测和产前诊断.

    作者:黎青;李少英;孔舒;孙筱放;蒋玮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可视人膀胱肿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的方法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建立其可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直接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的简便、可靠的原位移植模型.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标记基因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入人类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株中,经梯度浓度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然后接种于裸小鼠膀胱壁内,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直接观察原位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并与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比较.结果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绿色荧光,并可在体内、外持续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后的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行为无明显改变,裸小鼠膀胱原位接种5×105个转染后的膀胱肿瘤细胞后1周即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下腹部新生膀胱肿瘤发出绿色荧光,2周后膀胱肿瘤可被触及,4周后经解剖可在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等远处转移.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是新一代的生物源性荧光标记物质,它具有分子量小、对细胞无毒、使用方便及容易检测等优点.绿色荧光蛋白能够在T24人膀胱肿瘤细胞中长期稳定表达,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建立的可视裸鼠原位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膀胱肿瘤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新方法.

    作者:谭万龙;吴元东;陈彤;熊林;郑少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社区健康教育对儿童龋齿的干预

    目的探讨防治儿童龋齿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选择辖区内500例儿童及其家长,随机分为龋齿防治的健康教育组(即实验组)300例,对照组200例,然后对实验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之后,对比两组儿童的龋患率、刷牙情况和家长口腔卫生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健康教育组儿童的龋患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龋患率;健康教育组儿童经常刷牙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组家长口腔卫生知识测试合格率大大高于对照组.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对儿童龋齿的防治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夏莺;黄淑芬;侯东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黔南地区农村居民人体隐孢子虫病调查

    目的了解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对黔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1739份农村居民人粪和47份动物粪便标本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感染率为2.30%(40/1739),5县(市)在1.01%~5.29%之间,男性感染率2.23%,女性2.39%,0~2岁8.76%(12/137),3~6岁3.76%(7/186),7~12岁1.99%(4/201),13~17岁2.77%(8/289),18岁以上0.97%(9/92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以水样便居多.动物粪便污染的土壤CSO阳性率为2.13%(1/47).结论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以婴幼儿居多,人群感染率及动物感染率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王红艳;戎聚全;吴桂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韶关市区德国小蠊侵害及密度的调查

    目的摸清德国小蠊的侵害及密度,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目测法、药激法分别对特殊行业单位60个,一般单位40个,居民住户100户调查侵害情况;用粘蟑盒对受侵害的特殊行业单位6个、一般单位4个,居民住户10户测定密度.结果特殊行业、一般单位、居民住户的侵害率分别为100%、37.50%、17.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高度显著性(x2=35,P<0.005).密度(只/盒·夜)分别为15.09、1.79、1.41.侵害情况及密度以特殊行业为严重,其次为一般单位和居民住户.侵害率和密度较高的场所为厨房、点心间、食品仓库、熟食间、员工更衣室及首层餐厅等.结论德国小蠊侵害情况和密度不断上升,危害日趋严重.侵害场所由原来的宾馆、酒家、娱乐等特殊行业蔓延至一般单位和居民住户,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今后蟑螂防制工作策略的新挑战.

    作者:梁河章;胡应辉;蓝荣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