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性脑膜炎及活动性肺结核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及分析

陈永浩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 结核性脑膜炎, PTB, 细胞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与活动性肺结核(PTB)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TBM组(45例)、肺结核(PTB)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人群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结果TBM组与PTB组CD3+、CD4+计数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BM组CD4+计数百分比亦显著低于PTB组(P<0.05).对于CD8+细胞计数百分比,TBM组与PTB组之间,PTB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BM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对于CD4+/CD8+比值,TBM组、PTB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以TBM组比值小,PTB组次之,对照组大.结论TBM与PTB病人其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于正常人群.TBM比单纯PTB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室内装修对人体及小鼠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新装修客房中挥发性有机毒物对人体及小鼠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别检测在新装修场所和未装修场所工作半年以上女服务员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和实验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在新装修场所工作半年以上女服务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断裂比对照组高,差别具显著性意义(P<0.01).动物实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装修住房中挥发性有机毒物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DNA损伤作用.高浓度有机挥发物可引起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作者:王秀英;余淑苑;牛恩宏;康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性病门诊女性生殖器溃疡性疾病病因分析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中,女性患者以生殖器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病因.方法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PCR检测HSV-DNA等进行诊断.结果96例女性生殖器溃疡性疾病患者中,梅毒22例,占22.9%;生殖器疱疹30例,占31.3%;梅毒和生殖器疱疹混合感染2例,占2.1%;疑诊软下疳2例,占2.1%;白塞氏综合症5例,占5.2%;急性女阴溃疡6例,占6.3%;29例未能明确诊断,占30.2%.结论女性生殖器溃疡性疾病患者中,病因以生殖器疱疹、梅毒占多,软下疳少见.

    作者:周丽丽;谭雪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布洛芬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降温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用布洛芬降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药物降温组胃管注入布洛芬制剂(美林口服液),按年龄剂量每4 h一次,至体温稳定在38℃以下,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结果治挝疗后1 h、2 h、4 h、12 h、24h、48 h两组病例体温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在治疗48 h内降温效果较对照组更好;治疗组神志异常恢复更快(P<0.05);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副作用.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用布洛芬降温较单纯物理降温效果更佳,病情恢复更快,并且安全性高.

    作者:何日东;庞增;张木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18例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人中,男14例,女4例,平均年龄(35.5±11.0)岁,仅1例病人病变局限在肺部,其余均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肺为主要受累器官之一,100%病人有发烧和咳嗽,22%有气促,80%有贫血,70%有明显消瘦,53%有淋巴结病,所有病例胸片均有异常改变,然而以上表现均无明显特征,也可见于其它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一种更具特征性的表现为皮损(75%),常见为中心坏死凹陷的丘疹,89%的病人支气管肺泡盥洗液培养为阳性,所有病例口吐痰培养均为阴性,药物敏感性分析:100%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敏感,88%对氟康唑敏感,30%对酮康唑敏感.治疗转归:90%治疗后胸片示炎症完全吸收或好转.89%病例CD4+细胞计数均少于50 cells/ml,CD4/CD8为0~0.51.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常见病原之一,但其临床表现元特征性,支气管肺泡盥洗液培养阳性率高,CD4+细胞计数均少于50 cells/ml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早期选用敏感药物治疗疗效好.

    作者:邓西龙;陈万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产肠毒素(SE)的情况及耐药现状.方法对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60株SA,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其肠毒素,按2005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标准,用K-B法对260株SA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分别用检测头孢西丁及乳胶凝集检测PBP2a方法进行.结果260株SA中有172株携带肠毒素,占66.2%,主要为SEA型10.8%(28/260)、SEB型14.6%(38/260)、SEC型10.0%(26/260),同时携带二种或二种以上肠毒素的占23.8%(62/260);其中MRSA 134株,全部携带肠毒素,且以SEA、SEB和SEC为主,分别为19.4%、16.4%和13.4%;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26株,携带肠毒素率为30.0%(38/126),以SEB为主,占9.5%.用头孢西丁及检测PBP2a的方法检测MRSA,检出率无显著意义(P>0.05);SA对临床常用的抗菌素除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较敏感(100.0%敏感),其它的抗菌素存在多重耐药性,且MRSA的耐药性比MSSA的强.结论临床分离的SA株大部分都携带肠毒素,MRSA的带毒率及耐药性均高于MSSA;临床应重视SA肠毒素和MRSA的检测,合理使用抗菌素.

    作者:李红玉;龙军;徐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深圳市龙岗地区流感疫情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

    目的对深圳龙岗区2001年12月~2002年2月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为本地流感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抽样分析龙岗各分区不同年龄、职业及区域人群发病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龙岗区流感人群总发病率为10.1%,3岁以下婴幼儿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学生、干部与农民三个职业组人群之间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工人的发病率则显著低于上述三组(P<005).结论各分区流感发病高峰均在12月中旬.12月中旬特别加强疫苗普种,可减少发病几率,为经济有效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海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不孕症患者宫颈分泌物中CT、UU检测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不孕症患者宫颈分泌物中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情况,探讨不孕与CT、UU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50例原发或继发不孕妇女(不孕组)及50例早孕妇女(对照组)宫颈分泌物中CT、UU感染情况.结果不孕组CT、UU感染率分别为28%、42%,显著高于对照组8%、12%(P<0.05).结论CT、UU感染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

    作者:何群双;杨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抗原性的鉴定

    目的构建含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尿素酶B(Urease B,UreB)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测定、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并在E.coli Top10中表达,研究其抗原性.方法应用PCR技术从Hp DNA染色体中扩增UreB编码基因片段,将其T-A克隆和测序,并与GenBank公布的其它Hp菌株基因序列比较,再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中进行表达,用GST亲和层析对其进行纯化,纯化产物用于对29株小鼠抗Hp-全菌单克隆抗体(mAb)的鉴定及与Hp感染患者血清进行Western blot.结果扩增的UreB基因全长1 704 bp,并在GenBank上登录(No.DQ141576),与GenBank公布的其它Hp菌株的核酸同源性为97%~99%,表达的UreB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91 000.29株小鼠抗Hp-全菌mAb中有6株是针对UreB抗原的,纯化产物可被病人血清和抗UreB的鼠单克隆抗体识别.结论重组UreB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Hp检测诊断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妍;宁云山;龙敏;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开平市三次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开平市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开平市1989、1997、2002年三次寄生虫病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地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态势.结果1989、1997、2002年三次调查,开平市检查人数依次为2 029人、1 030人、1 516人;总感染率依次为50.02%、26.99%和11.21%;蛔虫感染率依次为34.84%、7.09%、4.68%;鞭虫感染率依次为13.26%、2.82%、0.59%;钩虫感染率依次为13.80%、0.68%、0.59%;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依次为42.56%、37.90%、25.49%;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依次为1.68%、0.19%、4.42%.结论开平市蛔虫、鞭虫、钩虫感染率呈显著下降趋势,感染人数显著减少;蛲虫感染率稳步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蛲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作者:张贤昌;方悦怡;张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五种不同厂家抗-HIV试剂的质量评价

    目的选择一种优质、高效和实用的抗-HIV ELISA血液筛选试剂.方法采用五种不同厂家的抗-HIV ELISA试剂(其中三种国产试剂,两种进口试剂)分别对国家参比品、卫生部质控品和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五种试剂的符合率、阳性检出率、假阳性率、低检测限、稳定性和前带效应.结果五种试剂盒用于检测抗-HIV国家参比品的总符合率都达到100%;常规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均达到100%;21 658份无偿献血标本抗-HIV阳性率为0.01%;进口试剂C假阳性率低于进口试剂D和国产A、B、E试剂(P<0.05);C试剂的精密度和批间稳定性分别为5.985%和5.93%,明显低于A、B、D、E试剂(P<0.05);国产试剂A、B、E试剂的低检测限降低至0.125 NCU,但其假阳性率较高;C试剂也不存在前带效应.结论五种试剂的总符合率均达到国家要求,阳性率均为0.01%;国产试剂的假阳性率高于进口试剂,低检测限低于进口试剂;C试剂的稳定性优,也不存在前带效应.选择C试剂进行抗-HIV血液筛选效果佳.

    作者:余晋林;罗海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结核性脑膜炎及活动性肺结核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及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与活动性肺结核(PTB)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TBM组(45例)、肺结核(PTB)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人群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结果TBM组与PTB组CD3+、CD4+计数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BM组CD4+计数百分比亦显著低于PTB组(P<0.05).对于CD8+细胞计数百分比,TBM组与PTB组之间,PTB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BM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对于CD4+/CD8+比值,TBM组、PTB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以TBM组比值小,PTB组次之,对照组大.结论TBM与PTB病人其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于正常人群.TBM比单纯PTB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作者:陈永浩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不同感染状态下人巨细胞病毒基因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潜伏和活动性感染状态下病毒基因复制特点.方法选择两种不同滴度HCMV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持续稳定感染和活动感染细胞模型.在感染不同时段,分别采用FQ-PCR和RT-PCR法监测HCMV DNA复制及其主要衣壳蛋白(MCP)mRNA转录情况,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CPE)、电镜检查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两组细胞内均检测到HCMV DNA复制,但活动性感染的B组细胞内HCMV DNA负荷量显著高于A组(P<0.05),其复制速度也较快,并且检测到了水平逐渐升高的MCP mRNA转录,细胞出现进行性加重的CPE和超微结构改变;而潜伏感染的A组未检到MCP mRNA,亦未发现细胞病变.结论高负荷量HCMV DNA复制和晚期蛋白MCP mRNA转录是HCMV活动性感染的重要特点.

    作者:左约维;赵杨;陈敦金;闻良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PCR-SSCP检测耐多药结核菌基因与细菌培养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应用PCR-SSCP检测常规及BACTEC培养耐INH、RFP、SM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KatG、rpoB、rpsL基因突变,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其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方面的价值和临床实用性.方法22株常规培养和8株BACTEC培养检出的高浓度及低浓度耐INH、RFP、SM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分别用PCR-SSCP检测KatG、rpoB、rpsL基因,观察其电泳条带,并与结核菌标准株H37Rv对比.结果22株常规培养耐INH、RFP、SM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中,KatG、rpoB、rpsLPCR扩增产物,用SSCP分别检出KatG基因16株(72.7%)、rpoB基因19株(86.4%)和rpsL基因14株(63.6%).8株BACTEC培养耐INH、RFP、SM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中分别检出KatG基因5株(62.5%),rpoB基因6株(75%)、rpsL基因5株(62.5%).综合两者KatG、rpoB和rps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0.0%(21/30)、83.3%(25/30)和63.3%(19/30).高浓度耐药与低浓度耐药分离株中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常规培养与BACTEC培养分离株中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结核菌标准株H37Rv电泳条带对比,特异性为100%,敏感性97%.结论PCR-SSCP敏感、特异,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KatG、rpoB和rpsL基因,可用于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检测.

    作者:刘良安;李秋梅;张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CV F抗体的检测

    目的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蛋白作为抗原,检测HCV感染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观察F抗体在国内HCV感染人群中的阳性率及其与HC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基因工程重组表达的F蛋白经亲和柱纯化后,包被微量滴定板,以EL,ISA法检测35份HCV感染者、8份非HCV感染的肝病患者及10份健康者的血清标本.结合患者疾病资料,统计学分析F抗体与HC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在35份HCV感染者血清标本中,F抗体的阳性率为43%(15/35),对照组(8份非HCV肝病患者及10份健康者)血清中无一例F抗体阳性,两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5).但未发现F抗体阳性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血清HCV载量之间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F抗体在国内HCV感染人群中的检出情况,将有助于F蛋白的致病性研究,也对探讨F蛋白的功能及进一步将其作为HCV感染检测指标的研究有促进作用.

    作者:武文斌;邵圣文;栾洁;刘敏;丁惠;戚中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云浮市2004~2005年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云浮市流感的流行特征及掌握病毒毒株变异情况,为制定流感防控策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云浮市流感监测网络系统,对流感作流行病学、病原学监测,并严密监控云浮市各地流感暴发情况.结果2004~2005年监测医院上报流感样病例14 655例,占监测医院内科门诊(或儿科门诊、发热门诊)病例的3.60%,病例以少年儿童为主,占86.48%,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冬春季病例较多;两年共分离到106株流感病毒毒株,有甲3(H3N2)、甲1(H1N1)亚型和B型,病毒毒株以甲3(H3N2)为优势株;暴发疫情五起,均发生在中、小学校,四起由甲3(H3N2)亚型病毒毒株引起,一起由B型毒株引起.结论云浮市2004年和2005年的流感发病相对平静,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暴发流行,病毒毒株未发现有明显的变异,建议继续加强流感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流感早期预警系统.

    作者:陈伟文;岑玫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伴发内脏反应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伴发内脏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伴发内脏反应的临床表现、病程特征及诊疗经过,并追踪随访.结果25例的PHN均为脊神经损害,呈节段性分布,伴有感觉过敏带,8例(32%)有轻微脊髓横贯性损害;内脏反应为反复发作的功能性激惹症状,其中消化系18例占72%,泌尿系7例占28%,与PHN同时或随后发生,早期漏诊误诊21例(84%);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有效,复发率低.结论PHN临床特征为胸段脊神经痛,呈节段性分布;伴发内脏反应常见为消化、泌尿系统激惹性症状,病程呈反复发作性经过;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本病预后良好.

    作者:黄宗青;李爱东;刘洪涛;陈锦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克隆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ACE2),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用Trizol试剂从人肺组织提取总RNA,然后经逆转录得到人ACE2的cDNA.半巢式PCR方法扩增人ACE2基因后,先进行T-A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接种含IPTG和x-Gal平板筛选重组子,并进一步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DNA3.1(+).经PCR扩增、酶切和序列测定方法鉴定重组质粒.结果获得了人ACE2的编码基因,并成功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结论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是SARS冠状病毒的功能受体,与SARS冠状病毒Spike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相结合,在SARS冠状病毒感染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本工作为研究SARS冠状病毒感染及跨种属传播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肖洪广;高俊;刘利东;林勇平;黄泽红;李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和霍乱毒素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鼻通道细胞免疫应答

    目的研究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佐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后鼻通道(nasal cavity,NC)的免疫效应及持续时间.方法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STAg(20μg/只)为抗原,CT(1 μg/只)为佐剂滴鼻免疫,对照组以PBS滴鼻.滴鼻2次(间隔2周)后分别于第1、2、3、4、6、8、10、12周处死6只小鼠.分离NC的淋巴细胞,计数并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CD4+T、CD8+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小鼠免疫后,NC淋巴细胞第1周至第10周持续显著增生(P<0.05);NC中CD4+T细胞水平第1周至第8周持续显著增高(P<0.05),CD8+T细胞在第1、2、3周(P<0.05)显著增高,持续至免疫后第3周,CD4+/CD8+比值无明显变化.结论STAg和CT佐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NC的免疫应答,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作者:刘晋平;殷国荣;孟晓丽;杨亚波;刘红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蛋白质组学中抗体体外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特异性抗体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就如同PCR技术之于基因组学研究.体外筛选方法可以高通量地筛选到特异性强、效价高的目的抗体.目前有几种不同的高通量筛选抗体的方法,如果能够获得足够数量和纯度的目的蛋白,物理筛选方法就比较合适,物理筛选方法目前包括噬菌体展示、酵母展示、核糖体展示和蛋白质微阵列等.如果只得到了基因序列或者是筛选物纯度不够,则可以使用肽段或基因筛选的方法,尽管这两者无论是在技术的成熟度还是操作的简便性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物理筛选方法,但这种方法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筛选方法.

    作者:吴芬芳;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未经拉米夫定治疗HBV YMDD变异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HBV病毒YMDD变异出现的情况,探讨HBV病毒YMDD变异出现可能的机理,了解以YMDD自然变异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损害情况.方法对140例HBV DNA阳性,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YMDD检测,同时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发病年龄、HBeAg与抗HBe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140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20例自然发生YMDD变异,YMDD变异组与未变异组引起的肝损害无显著性差异(P>0.05).YMDD变异与HBeAg与抗HBe的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BV病毒YMDD变异株作为一个准种与野毒株同时存在感染个体,YMDD变异对肝损害严重性无关,YMDD变异与HBeAg阳性率与抗HBe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区映研;卫建均;曾文铤;朱科伦;马佩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