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新;杨翼龙
特异性抗体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就如同PCR技术之于基因组学研究.体外筛选方法可以高通量地筛选到特异性强、效价高的目的抗体.目前有几种不同的高通量筛选抗体的方法,如果能够获得足够数量和纯度的目的蛋白,物理筛选方法就比较合适,物理筛选方法目前包括噬菌体展示、酵母展示、核糖体展示和蛋白质微阵列等.如果只得到了基因序列或者是筛选物纯度不够,则可以使用肽段或基因筛选的方法,尽管这两者无论是在技术的成熟度还是操作的简便性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物理筛选方法,但这种方法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筛选方法.
作者:吴芬芳;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新装修客房中挥发性有机毒物对人体及小鼠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别检测在新装修场所和未装修场所工作半年以上女服务员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和实验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在新装修场所工作半年以上女服务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断裂比对照组高,差别具显著性意义(P<0.01).动物实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装修住房中挥发性有机毒物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DNA损伤作用.高浓度有机挥发物可引起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作者:王秀英;余淑苑;牛恩宏;康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体外缺氧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浸润能力及其细胞表面金属蛋白酶MMP-2、丝氨酸蛋白酶u-PA受体u-PAR和细胞基质蛋白FN的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模拟体外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乳腺癌细胞MCF7浸润穿透Metrigel的能力;以及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细胞表面MMP-2、u-PAR和FN表达情况.结果缺氧状态下MCF7细胞的浸润能力明显增强;其表面的MMP-2、u-PAR、FN基因表达升高.结论缺氧可以上调与乳腺癌浸润转移有关的基因的表达,缺氧条件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浸润转移.
作者:郭煜;方荸荠;潘学谊;石菁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梅州市艾滋病流行和防治现状,探讨对策.方法对1992~2005年梅州市艾滋病监测结果和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自1992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至2005年底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9例,死亡17例.感染者主要以男性(79.31%)、20~49年青壮年(75.86%)为主;以性传播为主,占62.07%;血液传播占13.79%,母婴传播占3.45%.结论梅州市艾滋病预防控制进入关键时期.今后应继续加强艾滋病监测和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实施以宣传教育为主的艾滋病综合性预防措施.
作者:林立新;杨翼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非手术治疗乳糜尿的方法.方法随机将115例乳糜尿患者分为红霉素、四环素、泛影葡胺、硝酸银四组,各组患者应用以上四种药物进行肾盂灌注,比较各组患者的乳糜尿消失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乳糜尿消失率:红霉素组93.7%,四环素组91.3%,泛影葡胺组64%,硝酸银组88.5%.硝酸银组出现1例休克,1例左肾萎缩,1例左输尿管上段狭窄并发症;泛影葡胺组出现1例过敏性休克;余二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泛影葡胺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疗效较低,红霉素、四环素肾盂灌注治疗乳糜尿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毒性低,疗效与硝酸银相当,可代替危险性较大的硝酸银灌注法.
作者:章如吉;张永海;徐庆春;李湖;陈复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区和非皮损区马拉色菌菌种的检出以及菌种的构成.方法采用菜子油培养基,根据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菌种鉴定.结果从毛囊内共分离出326株马拉色菌,其中球形马拉色菌255株,占78.22%;合轴马拉色菌54株,占16.56%;糠秕马拉色菌17株,占5.22%.从皮损部位疹间皮肤皮屑分离马拉色菌298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221株,占74.16%;糠秕马拉色菌43株,占14.43%;球形马拉色菌30株,占10.07%;钝形马拉色菌4株,占1.34%.菌种检出率和菌种构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和P<0.0001).结论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优势致病菌,正常皮肤则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主.
作者:刘玉梅;黎小东;邢蕴博;刘金花;龚业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和多器官并发症的特点,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年4月~2005年5月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对其临床特点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43例,其中出现并发症27例,分别为脑膜炎2例,面神经炎3例,睾丸炎13例,胰腺炎2例,颌下腺炎7例,颌下淋巴结炎5例,肝炎1例;其中发生两种及以上并发症5例.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等综合治疗均临床痊愈.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容易导致多系统多器官并发症,但早期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杨萍;徐金汉;卫勇彪;宋坦南;陈南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克隆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ACE2),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用Trizol试剂从人肺组织提取总RNA,然后经逆转录得到人ACE2的cDNA.半巢式PCR方法扩增人ACE2基因后,先进行T-A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接种含IPTG和x-Gal平板筛选重组子,并进一步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DNA3.1(+).经PCR扩增、酶切和序列测定方法鉴定重组质粒.结果获得了人ACE2的编码基因,并成功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结论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是SARS冠状病毒的功能受体,与SARS冠状病毒Spike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相结合,在SARS冠状病毒感染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本工作为研究SARS冠状病毒感染及跨种属传播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肖洪广;高俊;刘利东;林勇平;黄泽红;李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T细胞在SLE病人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68例SLE患者(其中活动期病人38例,稳定期病人30例)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3+CD4+、CD3+CD8+、CD4+CD45RA+、CD8+CD28+、CD8+CD28-T细胞亚群以及CD4+CD25+T细胞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SLE病人CD3+CD4+、CD4+CD45RA+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00,P=0.001),CD3+CD8+、CD8+CD28-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00,P=0.000).稳定期患者CD8+CD28+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活动期和对照组(P=0.011,P=0.435),CD3+CD4+、CD4+CD45RA+水平高于活动期,但无显著性差异(P=0.067,P=0.081),CD8+CD28-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997).活动期病人CD4+CD25+T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稳定期病人(P=0.000,P=0.000),稳定期病人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72).结论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是异常的.病人外周血CD8+CD28-T细胞亚群的比例升高与疾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相关联,它的升高在疾病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CD4+CD25+T细胞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机体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功能减弱并引发SLE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裘宇容;杨春莉;李娟;郑磊;王春燕;包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包茎的较理想术式.方法从小儿中随机抽取100例包皮环套术病例作为实验组,取小儿包皮环切术的9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随访、对比.结果环套组与环切组比较,手术时间分别(8±2)min和(30±5)min(P<0.001),术中出血分别(1±0.5)ml和(8±2.5)ml(P<0.001),外观差分别1%和8.6%(P<0.05);术中麻醉要求、术后护理要求和工作量环套组均明显低于环切组.结论小儿包皮环套术麻醉风险低、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无出血、术后痛苦少、术后护理简单方便,是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曾海锋;陈伯棠;黄擎雄;赖梅;冯平;吴志扬;郑小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疫源地的现状、空间结构、性质、主要宿主和媒介与病原体的关系,确正IHA检出阳性血清的特异性和鼠疫菌突变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和监测,宿主对鼠疫菌的敏感性和感受性试验,鼠疫菌突变试验,血清学IHA、RIP的特异性试验,蚤传播能力试验.结果雷州半岛1950~1951年检鼠疫患者314份,分离到鼠疫菌91株,检蚤118只分离至4株,检鼠和臭鼩鼱1 830份分离108株、镜检鼠和臭鼩鼱3 668份,阳性53份;1952年镜检鼠和臭鼩鼱12 063份,阳性58份;1953~2005年镜检和培养鼠和臭鼩鼱575 768份,蚤5 300只,均未检到菌;1973~1988年用IHA检鼠和臭鼩鼱血清89 092份,阳性40份,BIP检5 247份,阳性2份,RIHA检鼠脏器2 050份阳性3份;1989~2005年IHA检98 906份,RIP检5 686份均为阴性.非疫区1957~2005年检鼠和臭鼩鼱27 227份和蚤3 809只均未检到菌,IHA检鼠类血清9 241份和RIP检6 727份全为阴性.结论雷州半岛是黄胸鼠鼠疫疫源地,黄胸鼠是主要宿主,褐家鼠和臭鼩鼱、小家鼠是间接宿主,黄毛鼠对鼠疫菌极敏感,印鼠客蚤是主要媒介,伍氏病蚤传播能力与印鼠客蚤相当、穗缘端蚤较弱,50年代初是流行末期、70年代至80年代是迁延期、90年代至2005年是静息期.用四个实验结果证实血清学检出的F1抗体和F1抗原,皆有很好特异性.
作者:杨华源;冯志勇;卢瑞明;张涛;刘铭泉;张世炎;麦海;梁秋光;梁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UAP患者68例,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n=34)和对照组(n=34),观察用药8周后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心电图变化、心率、血压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卡维地洛组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卡维地洛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血脂、血糖无明显改变;卡维地洛组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卡维地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是有效而且安全的.
作者:虞准;田小园;彭晓玲;王涓;吴扬慧;夏志崎;廖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HBV病毒YMDD变异出现的情况,探讨HBV病毒YMDD变异出现可能的机理,了解以YMDD自然变异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损害情况.方法对140例HBV DNA阳性,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YMDD检测,同时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发病年龄、HBeAg与抗HBe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140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20例自然发生YMDD变异,YMDD变异组与未变异组引起的肝损害无显著性差异(P>0.05).YMDD变异与HBeAg与抗HBe的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BV病毒YMDD变异株作为一个准种与野毒株同时存在感染个体,YMDD变异对肝损害严重性无关,YMDD变异与HBeAg阳性率与抗HBe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区映研;卫建均;曾文铤;朱科伦;马佩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与活动性肺结核(PTB)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TBM组(45例)、肺结核(PTB)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人群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结果TBM组与PTB组CD3+、CD4+计数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BM组CD4+计数百分比亦显著低于PTB组(P<0.05).对于CD8+细胞计数百分比,TBM组与PTB组之间,PTB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BM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对于CD4+/CD8+比值,TBM组、PTB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以TBM组比值小,PTB组次之,对照组大.结论TBM与PTB病人其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于正常人群.TBM比单纯PTB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作者:陈永浩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方法,提高乙肝相关疾病患者肝移植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成人乙肝患者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小剂量HBIG+Lamivudine与单纯应用Lamivudine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区别.结果Lamivudine组75例患者,12例患者发现有肝炎复发,复发率为16.7%(12/75),其中4例检测到YMDD变异株.联合用药组45例患者有3例乙肝复发,复发率为6.7%(3/45),未检测到YMDD变异株.结论小剂量HBIG+Lamivudine比单纯使用Lamivudine能更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且术后发生YMDD变异的危险性降低.
作者:巫林伟;何晓顺;朱晓峰;马毅;王东平;钱世鹍;鞠卫强;黄洁夫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给药方法在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的镇静作用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胃镜检查患者240例,单盲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0例.Ⅰ组先静注2%利多卡因2 ml,接着静注丙泊酚1.6 mg/kg,1~2 min静注完毕,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进镜;Ⅱ组静注2%利多卡因2ml,再静注依托咪酯0.2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进镜;Ⅲ组先静注2%利多卡因2 ml,再静注丙泊酚0.8 mg/kg+依托咪酯0.16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进镜.观察术中镇静程度及记忆缺失、苏醒时间、HR、SBP、DB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术后恶心呕吐.结果Ⅰ组血压下降,注药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Ⅲ组两组血压注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镇静程度和苏醒时间是无显著性差异;Ⅱ组术后有明显恶心呕吐,Ⅰ组、Ⅲ组无恶心呕吐.结论Ⅲ组丙泊酚0.8 mg/kg+依托咪酯0.16 mg/kg辅助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是安全、有效、舒适的.
作者:高林兵;易晓青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用布洛芬降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药物降温组胃管注入布洛芬制剂(美林口服液),按年龄剂量每4 h一次,至体温稳定在38℃以下,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结果治挝疗后1 h、2 h、4 h、12 h、24h、48 h两组病例体温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在治疗48 h内降温效果较对照组更好;治疗组神志异常恢复更快(P<0.05);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副作用.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用布洛芬降温较单纯物理降温效果更佳,病情恢复更快,并且安全性高.
作者:何日东;庞增;张木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应用PCR-SSCP检测常规及BACTEC培养耐INH、RFP、SM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KatG、rpoB、rpsL基因突变,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其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方面的价值和临床实用性.方法22株常规培养和8株BACTEC培养检出的高浓度及低浓度耐INH、RFP、SM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分别用PCR-SSCP检测KatG、rpoB、rpsL基因,观察其电泳条带,并与结核菌标准株H37Rv对比.结果22株常规培养耐INH、RFP、SM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中,KatG、rpoB、rpsLPCR扩增产物,用SSCP分别检出KatG基因16株(72.7%)、rpoB基因19株(86.4%)和rpsL基因14株(63.6%).8株BACTEC培养耐INH、RFP、SM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中分别检出KatG基因5株(62.5%),rpoB基因6株(75%)、rpsL基因5株(62.5%).综合两者KatG、rpoB和rps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0.0%(21/30)、83.3%(25/30)和63.3%(19/30).高浓度耐药与低浓度耐药分离株中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常规培养与BACTEC培养分离株中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结核菌标准株H37Rv电泳条带对比,特异性为100%,敏感性97%.结论PCR-SSCP敏感、特异,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KatG、rpoB和rpsL基因,可用于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检测.
作者:刘良安;李秋梅;张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潜伏和活动性感染状态下病毒基因复制特点.方法选择两种不同滴度HCMV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持续稳定感染和活动感染细胞模型.在感染不同时段,分别采用FQ-PCR和RT-PCR法监测HCMV DNA复制及其主要衣壳蛋白(MCP)mRNA转录情况,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CPE)、电镜检查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两组细胞内均检测到HCMV DNA复制,但活动性感染的B组细胞内HCMV DNA负荷量显著高于A组(P<0.05),其复制速度也较快,并且检测到了水平逐渐升高的MCP mRNA转录,细胞出现进行性加重的CPE和超微结构改变;而潜伏感染的A组未检到MCP mRNA,亦未发现细胞病变.结论高负荷量HCMV DNA复制和晚期蛋白MCP mRNA转录是HCMV活动性感染的重要特点.
作者:左约维;赵杨;陈敦金;闻良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为预防、控制麻疹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流行病学对汕头市2001~2005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汕头市报告疑似麻疹661例,确诊520例,年发病率0.32~3.44/10万,平均2.20/10万,4~5月是发病的高峰期,学龄前儿童发病占全部病例的65.38%,学龄儿童和青壮年分别占21.54%和13.08%.发生在中心城区的病例86.85%是外地户籍人群,发生在其它地区的病例65.80%是本地户籍人群.86.38%的病例没有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随机抽查2~4岁、6~8岁、13~15岁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917人检测麻疹IgG抗体,检测结果,麻疹IgG抗体阳性886人,阳性率为96.62%,GMT为1:1437.麻疹IgG抗体达到保护水平785人,保护率85.61%.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93.35%、98.35%和98.65%)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别(x2=16.95,P<0.001).结论落实流动人群和免疫空白人群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是当前控制麻疹的重要工作.
作者:郭昕东;黄建晖;蔡咏娜;黄少珊;江钟群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