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安;李秋梅;张志军
目的观察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用布洛芬降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药物降温组胃管注入布洛芬制剂(美林口服液),按年龄剂量每4 h一次,至体温稳定在38℃以下,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结果治挝疗后1 h、2 h、4 h、12 h、24h、48 h两组病例体温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在治疗48 h内降温效果较对照组更好;治疗组神志异常恢复更快(P<0.05);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副作用.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用布洛芬降温较单纯物理降温效果更佳,病情恢复更快,并且安全性高.
作者:何日东;庞增;张木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区和非皮损区马拉色菌菌种的检出以及菌种的构成.方法采用菜子油培养基,根据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菌种鉴定.结果从毛囊内共分离出326株马拉色菌,其中球形马拉色菌255株,占78.22%;合轴马拉色菌54株,占16.56%;糠秕马拉色菌17株,占5.22%.从皮损部位疹间皮肤皮屑分离马拉色菌298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221株,占74.16%;糠秕马拉色菌43株,占14.43%;球形马拉色菌30株,占10.07%;钝形马拉色菌4株,占1.34%.菌种检出率和菌种构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和P<0.0001).结论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优势致病菌,正常皮肤则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主.
作者:刘玉梅;黎小东;邢蕴博;刘金花;龚业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三水区健康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评价百白破疫苗的免疫效果,为今后免疫规划工作制定科学的免疫方案和接种质量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4、6~8、13~15、25~39岁4个年龄组的健康人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保护率分别为90.58%、76.97%和84.82%.各年龄组GMR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4.9,P<0.01),抗体水平高是6~8岁组,低的是25~39岁组.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各年龄组间平均抗毒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15岁各年龄组抗体水平均较高,25~39岁组则明显较低.25岁以上的育龄妇女破伤风免疫水平,平均抗毒素为0.0082IU/ml,低于保护水平者近50%.结论三水区健康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达到保护水平者在75%以上,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在15岁以下群体中形成较好的免疫屏障,保护水平在82%~100%之间,显示目前使用的百白破联合疫苗免疫效果良好,育龄妇女破伤风低于保护水平者近50%,提示今后应加强育龄妇女破伤风免疫水平监测,在巩固儿童接种率和接种质量的基础上,有必要制订可行的成人免疫程序.
作者:蔡文安;范子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为预防、控制麻疹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流行病学对汕头市2001~2005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汕头市报告疑似麻疹661例,确诊520例,年发病率0.32~3.44/10万,平均2.20/10万,4~5月是发病的高峰期,学龄前儿童发病占全部病例的65.38%,学龄儿童和青壮年分别占21.54%和13.08%.发生在中心城区的病例86.85%是外地户籍人群,发生在其它地区的病例65.80%是本地户籍人群.86.38%的病例没有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随机抽查2~4岁、6~8岁、13~15岁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917人检测麻疹IgG抗体,检测结果,麻疹IgG抗体阳性886人,阳性率为96.62%,GMT为1:1437.麻疹IgG抗体达到保护水平785人,保护率85.61%.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93.35%、98.35%和98.65%)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别(x2=16.95,P<0.001).结论落实流动人群和免疫空白人群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是当前控制麻疹的重要工作.
作者:郭昕东;黄建晖;蔡咏娜;黄少珊;江钟群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伴发内脏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伴发内脏反应的临床表现、病程特征及诊疗经过,并追踪随访.结果25例的PHN均为脊神经损害,呈节段性分布,伴有感觉过敏带,8例(32%)有轻微脊髓横贯性损害;内脏反应为反复发作的功能性激惹症状,其中消化系18例占72%,泌尿系7例占28%,与PHN同时或随后发生,早期漏诊误诊21例(84%);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有效,复发率低.结论PHN临床特征为胸段脊神经痛,呈节段性分布;伴发内脏反应常见为消化、泌尿系统激惹性症状,病程呈反复发作性经过;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本病预后良好.
作者:黄宗青;李爱东;刘洪涛;陈锦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肇庆市端州区孕妇TORCH感染与异常妊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抗体捕获ELISA法对产前检查及近期自然流产诊治的妇女共778例,进行TORCH-IgM抗体检测.结果480例无异常妊娠史者阳性病例54例,IgM总阳性率为11.24%;285例有异常妊娠史者阳性病例126例,IgM总阳性率为44.21%(P<0.05);13例近期自然流产者阳性病例9例,IgM总阳性率为69.22%(P<0.05).结论在孕早期自觉进行TORCH感染检测,是做好优生优育工作的首要环节.
作者:陈金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构建含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尿素酶B(Urease B,UreB)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测定、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并在E.coli Top10中表达,研究其抗原性.方法应用PCR技术从Hp DNA染色体中扩增UreB编码基因片段,将其T-A克隆和测序,并与GenBank公布的其它Hp菌株基因序列比较,再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中进行表达,用GST亲和层析对其进行纯化,纯化产物用于对29株小鼠抗Hp-全菌单克隆抗体(mAb)的鉴定及与Hp感染患者血清进行Western blot.结果扩增的UreB基因全长1 704 bp,并在GenBank上登录(No.DQ141576),与GenBank公布的其它Hp菌株的核酸同源性为97%~99%,表达的UreB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91 000.29株小鼠抗Hp-全菌mAb中有6株是针对UreB抗原的,纯化产物可被病人血清和抗UreB的鼠单克隆抗体识别.结论重组UreB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Hp检测诊断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妍;宁云山;龙敏;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潜伏和活动性感染状态下病毒基因复制特点.方法选择两种不同滴度HCMV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持续稳定感染和活动感染细胞模型.在感染不同时段,分别采用FQ-PCR和RT-PCR法监测HCMV DNA复制及其主要衣壳蛋白(MCP)mRNA转录情况,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CPE)、电镜检查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两组细胞内均检测到HCMV DNA复制,但活动性感染的B组细胞内HCMV DNA负荷量显著高于A组(P<0.05),其复制速度也较快,并且检测到了水平逐渐升高的MCP mRNA转录,细胞出现进行性加重的CPE和超微结构改变;而潜伏感染的A组未检到MCP mRNA,亦未发现细胞病变.结论高负荷量HCMV DNA复制和晚期蛋白MCP mRNA转录是HCMV活动性感染的重要特点.
作者:左约维;赵杨;陈敦金;闻良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产肠毒素(SE)的情况及耐药现状.方法对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60株SA,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其肠毒素,按2005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标准,用K-B法对260株SA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分别用检测头孢西丁及乳胶凝集检测PBP2a方法进行.结果260株SA中有172株携带肠毒素,占66.2%,主要为SEA型10.8%(28/260)、SEB型14.6%(38/260)、SEC型10.0%(26/260),同时携带二种或二种以上肠毒素的占23.8%(62/260);其中MRSA 134株,全部携带肠毒素,且以SEA、SEB和SEC为主,分别为19.4%、16.4%和13.4%;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26株,携带肠毒素率为30.0%(38/126),以SEB为主,占9.5%.用头孢西丁及检测PBP2a的方法检测MRSA,检出率无显著意义(P>0.05);SA对临床常用的抗菌素除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较敏感(100.0%敏感),其它的抗菌素存在多重耐药性,且MRSA的耐药性比MSSA的强.结论临床分离的SA株大部分都携带肠毒素,MRSA的带毒率及耐药性均高于MSSA;临床应重视SA肠毒素和MRSA的检测,合理使用抗菌素.
作者:李红玉;龙军;徐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对自制免疫层析试剂盒检测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Ⅱ(HRP-Ⅱ)的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等技术参数进行评价,为试剂盒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灵敏度、精密度、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并与国外的同类试剂盒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自制试剂盒操作简便,反应快速;以血涂片显微镜检查为金标准,对49例恶性疟血样、30例间日疟血样、43例正常人血样检测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100%;对恶性疟原虫血样的小检出量为原虫密度0.01%,对重组HRP-Ⅱ蛋白的小检出量为10 ng/ml;试剂盒精密度和稳定性均较好;各项性能指标相当或优于国外同类试剂盒.结论自行研制的恶性疟原虫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测定结果较为准确、稳定和可靠,适用于恶性疟的快速诊断、流行病学筛查、疟区献血员筛查及过境边民筛查.
作者:郝文波;王萍;李宏斌;陈白虹;高洋;王声亮;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残胃癌早期诊断、外科治疗与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6例残胃癌发病率、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首次手术方式均为毕Ⅱ式吻合;间隔时间10~35年.结果23例行残胃癌根治术病人的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26%、34.80%和26.10%.4例未手术和9例行姑息性手术者均于一年内死亡.若将这23例分为残胃全切除(n=15)和残胃次全切除(n=8)两组,前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66.70%和62.50%,而后者1年、3年的生存率为75.00%和33.33%,无一例生存逾5年.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提高残胃癌的手术切除率有重要意义,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手术以根治术为主,无论是早期还是进展期残胃癌均提倡全胃切除.清扫一般包括癌肿周围第1站和第7、8、9、10、11、12、13组淋巴结,同时清除空肠系膜根部第14组淋巴结.重视残胃癌预防,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残胃癌的发生.
作者:刘宏杰;曾山崎;唐伟镖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对深圳龙岗区2001年12月~2002年2月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为本地流感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抽样分析龙岗各分区不同年龄、职业及区域人群发病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龙岗区流感人群总发病率为10.1%,3岁以下婴幼儿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学生、干部与农民三个职业组人群之间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工人的发病率则显著低于上述三组(P<005).结论各分区流感发病高峰均在12月中旬.12月中旬特别加强疫苗普种,可减少发病几率,为经济有效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海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和多器官并发症的特点,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年4月~2005年5月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对其临床特点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43例,其中出现并发症27例,分别为脑膜炎2例,面神经炎3例,睾丸炎13例,胰腺炎2例,颌下腺炎7例,颌下淋巴结炎5例,肝炎1例;其中发生两种及以上并发症5例.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等综合治疗均临床痊愈.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容易导致多系统多器官并发症,但早期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杨萍;徐金汉;卫勇彪;宋坦南;陈南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非手术治疗乳糜尿的方法.方法随机将115例乳糜尿患者分为红霉素、四环素、泛影葡胺、硝酸银四组,各组患者应用以上四种药物进行肾盂灌注,比较各组患者的乳糜尿消失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乳糜尿消失率:红霉素组93.7%,四环素组91.3%,泛影葡胺组64%,硝酸银组88.5%.硝酸银组出现1例休克,1例左肾萎缩,1例左输尿管上段狭窄并发症;泛影葡胺组出现1例过敏性休克;余二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泛影葡胺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疗效较低,红霉素、四环素肾盂灌注治疗乳糜尿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毒性低,疗效与硝酸银相当,可代替危险性较大的硝酸银灌注法.
作者:章如吉;张永海;徐庆春;李湖;陈复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研究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和DC2.4中核转录因子RelB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体系扩增骨髓前体细胞的方法产生未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在培养结束前18 h经LPS刺激获得成熟的BM-DC;DC2.4细胞系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完全培养液于37℃,5%CO2条件孵箱中培养.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它们的表型,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和DC2.4,RelB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40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在成熟的BM-DC中则呈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在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高水平表达,而在未成熟的BM-DC中呈低水平表达.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均显示,RelB基因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成熟的BM-DC中呈高水平表达,成熟的BM-DC与未成熟BM-DC及DC2.4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RelB基因的表达与小鼠BM-DC的成熟状态密切相关.RelB基因在DC2.4中呈低水平表达,提示DC2.4是一种不成熟的DC细胞系.DC2.4具有的未成熟DC的特点可能与RelB基因的低水平表达有一定关系.抑制骨髓DC中RelB基因的表达,有可能诱导产生具有耐受原性的未成熟的DC.
作者:郑磊;包杰;王前;顾春瑜;裘宇容;李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佐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后鼻通道(nasal cavity,NC)的免疫效应及持续时间.方法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STAg(20μg/只)为抗原,CT(1 μg/只)为佐剂滴鼻免疫,对照组以PBS滴鼻.滴鼻2次(间隔2周)后分别于第1、2、3、4、6、8、10、12周处死6只小鼠.分离NC的淋巴细胞,计数并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CD4+T、CD8+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小鼠免疫后,NC淋巴细胞第1周至第10周持续显著增生(P<0.05);NC中CD4+T细胞水平第1周至第8周持续显著增高(P<0.05),CD8+T细胞在第1、2、3周(P<0.05)显著增高,持续至免疫后第3周,CD4+/CD8+比值无明显变化.结论STAg和CT佐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NC的免疫应答,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作者:刘晋平;殷国荣;孟晓丽;杨亚波;刘红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梅州市艾滋病流行和防治现状,探讨对策.方法对1992~2005年梅州市艾滋病监测结果和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自1992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至2005年底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9例,死亡17例.感染者主要以男性(79.31%)、20~49年青壮年(75.86%)为主;以性传播为主,占62.07%;血液传播占13.79%,母婴传播占3.45%.结论梅州市艾滋病预防控制进入关键时期.今后应继续加强艾滋病监测和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实施以宣传教育为主的艾滋病综合性预防措施.
作者:林立新;杨翼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UAP患者68例,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n=34)和对照组(n=34),观察用药8周后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心电图变化、心率、血压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卡维地洛组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卡维地洛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血脂、血糖无明显改变;卡维地洛组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卡维地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是有效而且安全的.
作者:虞准;田小园;彭晓玲;王涓;吴扬慧;夏志崎;廖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蛋白作为抗原,检测HCV感染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观察F抗体在国内HCV感染人群中的阳性率及其与HC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基因工程重组表达的F蛋白经亲和柱纯化后,包被微量滴定板,以EL,ISA法检测35份HCV感染者、8份非HCV感染的肝病患者及10份健康者的血清标本.结合患者疾病资料,统计学分析F抗体与HC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在35份HCV感染者血清标本中,F抗体的阳性率为43%(15/35),对照组(8份非HCV肝病患者及10份健康者)血清中无一例F抗体阳性,两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5).但未发现F抗体阳性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血清HCV载量之间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F抗体在国内HCV感染人群中的检出情况,将有助于F蛋白的致病性研究,也对探讨F蛋白的功能及进一步将其作为HCV感染检测指标的研究有促进作用.
作者:武文斌;邵圣文;栾洁;刘敏;丁惠;戚中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疫源地的现状、空间结构、性质、主要宿主和媒介与病原体的关系,确正IHA检出阳性血清的特异性和鼠疫菌突变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和监测,宿主对鼠疫菌的敏感性和感受性试验,鼠疫菌突变试验,血清学IHA、RIP的特异性试验,蚤传播能力试验.结果雷州半岛1950~1951年检鼠疫患者314份,分离到鼠疫菌91株,检蚤118只分离至4株,检鼠和臭鼩鼱1 830份分离108株、镜检鼠和臭鼩鼱3 668份,阳性53份;1952年镜检鼠和臭鼩鼱12 063份,阳性58份;1953~2005年镜检和培养鼠和臭鼩鼱575 768份,蚤5 300只,均未检到菌;1973~1988年用IHA检鼠和臭鼩鼱血清89 092份,阳性40份,BIP检5 247份,阳性2份,RIHA检鼠脏器2 050份阳性3份;1989~2005年IHA检98 906份,RIP检5 686份均为阴性.非疫区1957~2005年检鼠和臭鼩鼱27 227份和蚤3 809只均未检到菌,IHA检鼠类血清9 241份和RIP检6 727份全为阴性.结论雷州半岛是黄胸鼠鼠疫疫源地,黄胸鼠是主要宿主,褐家鼠和臭鼩鼱、小家鼠是间接宿主,黄毛鼠对鼠疫菌极敏感,印鼠客蚤是主要媒介,伍氏病蚤传播能力与印鼠客蚤相当、穗缘端蚤较弱,50年代初是流行末期、70年代至80年代是迁延期、90年代至2005年是静息期.用四个实验结果证实血清学检出的F1抗体和F1抗原,皆有很好特异性.
作者:杨华源;冯志勇;卢瑞明;张涛;刘铭泉;张世炎;麦海;梁秋光;梁练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