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种药物肾盂灌注治疗丝虫性乳糜尿的疗效比较

章如吉;张永海;徐庆春;李湖;陈复纯

关键词:乳糜尿, 泛影葡胺, 硝酸银
摘要:目的比较非手术治疗乳糜尿的方法.方法随机将115例乳糜尿患者分为红霉素、四环素、泛影葡胺、硝酸银四组,各组患者应用以上四种药物进行肾盂灌注,比较各组患者的乳糜尿消失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乳糜尿消失率:红霉素组93.7%,四环素组91.3%,泛影葡胺组64%,硝酸银组88.5%.硝酸银组出现1例休克,1例左肾萎缩,1例左输尿管上段狭窄并发症;泛影葡胺组出现1例过敏性休克;余二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泛影葡胺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疗效较低,红霉素、四环素肾盂灌注治疗乳糜尿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毒性低,疗效与硝酸银相当,可代替危险性较大的硝酸银灌注法.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和霍乱毒素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鼻通道细胞免疫应答

    目的研究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佐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后鼻通道(nasal cavity,NC)的免疫效应及持续时间.方法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STAg(20μg/只)为抗原,CT(1 μg/只)为佐剂滴鼻免疫,对照组以PBS滴鼻.滴鼻2次(间隔2周)后分别于第1、2、3、4、6、8、10、12周处死6只小鼠.分离NC的淋巴细胞,计数并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CD4+T、CD8+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小鼠免疫后,NC淋巴细胞第1周至第10周持续显著增生(P<0.05);NC中CD4+T细胞水平第1周至第8周持续显著增高(P<0.05),CD8+T细胞在第1、2、3周(P<0.05)显著增高,持续至免疫后第3周,CD4+/CD8+比值无明显变化.结论STAg和CT佐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NC的免疫应答,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作者:刘晋平;殷国荣;孟晓丽;杨亚波;刘红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和DC2.4中RelB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研究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和DC2.4中核转录因子RelB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体系扩增骨髓前体细胞的方法产生未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在培养结束前18 h经LPS刺激获得成熟的BM-DC;DC2.4细胞系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完全培养液于37℃,5%CO2条件孵箱中培养.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它们的表型,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和DC2.4,RelB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40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在成熟的BM-DC中则呈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在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高水平表达,而在未成熟的BM-DC中呈低水平表达.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均显示,RelB基因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成熟的BM-DC中呈高水平表达,成熟的BM-DC与未成熟BM-DC及DC2.4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RelB基因的表达与小鼠BM-DC的成熟状态密切相关.RelB基因在DC2.4中呈低水平表达,提示DC2.4是一种不成熟的DC细胞系.DC2.4具有的未成熟DC的特点可能与RelB基因的低水平表达有一定关系.抑制骨髓DC中RelB基因的表达,有可能诱导产生具有耐受原性的未成熟的DC.

    作者:郑磊;包杰;王前;顾春瑜;裘宇容;李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室内装修对人体及小鼠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新装修客房中挥发性有机毒物对人体及小鼠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别检测在新装修场所和未装修场所工作半年以上女服务员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和实验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在新装修场所工作半年以上女服务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断裂比对照组高,差别具显著性意义(P<0.01).动物实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装修住房中挥发性有机毒物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DNA损伤作用.高浓度有机挥发物可引起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作者:王秀英;余淑苑;牛恩宏;康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宫颈组织病理学研究

    目的观察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的宫颈组织学变化,探讨HPV及其各基因型对宫颈上皮病理变化影响.方法采用导流杂交法对门诊844例宫颈癌筛查者行6、11、42、43、44、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CP8304等21种HPV亚型的分型检测,与宫颈组织病理学进行分组对照观察.研究HPV各种基因型感染的宫颈上皮病理变化.结果HPV总感染率为49.2%(416/844),各亚型感染率依次为:16(10.7%)、52(10.0%)、58(7.6%)、CP8304(6.9%)、11(6.4%)、51(6.3%)、33(5.3%)、6(3.8%)、68(3.7%)、18(3.6%)、53(3.4%)、31(3.3%)、66(2.1%)、39(1.9%)、59(1.4%)、45(0.7%)、56(0.6%)、44(0.5%)、43(0.2%)、42(0)、35(0).混合感染率为41.3%(172/416),其中感染2种亚型为29.8%(124/416);3种亚型为7.9%(33/416);4种亚型为2.6%(11/416);5种以上亚型为1.0%(4/416).HPV阳性者191例行宫颈组织活检,其中慢性炎症30.4%(58/191);尖锐湿疣13.6%(26/191);CIN Ⅰ 41.4%(79/191);CINⅡ9.4%(18/191);CINⅢ3.1%(6/191);宫颈癌2.1%(4/191).HPV混合性感染者宫颈CIN病变(CIN Ⅰ~CINⅢ)的发病率为66.7%(54/81),单一型感染者宫颈CIN病变为44.5%(49/110),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密切联系,各病毒亚型的混合性感染可能对宫颈CIN的发生与发展有累加作用,对HPV进行分型检测可以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郜红艺;张佳立;张江宇;吴坤河;梁驹卿;潘小英;张畅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五种不同厂家抗-HIV试剂的质量评价

    目的选择一种优质、高效和实用的抗-HIV ELISA血液筛选试剂.方法采用五种不同厂家的抗-HIV ELISA试剂(其中三种国产试剂,两种进口试剂)分别对国家参比品、卫生部质控品和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五种试剂的符合率、阳性检出率、假阳性率、低检测限、稳定性和前带效应.结果五种试剂盒用于检测抗-HIV国家参比品的总符合率都达到100%;常规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均达到100%;21 658份无偿献血标本抗-HIV阳性率为0.01%;进口试剂C假阳性率低于进口试剂D和国产A、B、E试剂(P<0.05);C试剂的精密度和批间稳定性分别为5.985%和5.93%,明显低于A、B、D、E试剂(P<0.05);国产试剂A、B、E试剂的低检测限降低至0.125 NCU,但其假阳性率较高;C试剂也不存在前带效应.结论五种试剂的总符合率均达到国家要求,阳性率均为0.01%;国产试剂的假阳性率高于进口试剂,低检测限低于进口试剂;C试剂的稳定性优,也不存在前带效应.选择C试剂进行抗-HIV血液筛选效果佳.

    作者:余晋林;罗海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克隆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ACE2),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用Trizol试剂从人肺组织提取总RNA,然后经逆转录得到人ACE2的cDNA.半巢式PCR方法扩增人ACE2基因后,先进行T-A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接种含IPTG和x-Gal平板筛选重组子,并进一步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DNA3.1(+).经PCR扩增、酶切和序列测定方法鉴定重组质粒.结果获得了人ACE2的编码基因,并成功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结论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是SARS冠状病毒的功能受体,与SARS冠状病毒Spike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相结合,在SARS冠状病毒感染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本工作为研究SARS冠状病毒感染及跨种属传播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肖洪广;高俊;刘利东;林勇平;黄泽红;李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结核性脑膜炎及活动性肺结核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及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与活动性肺结核(PTB)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TBM组(45例)、肺结核(PTB)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人群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结果TBM组与PTB组CD3+、CD4+计数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BM组CD4+计数百分比亦显著低于PTB组(P<0.05).对于CD8+细胞计数百分比,TBM组与PTB组之间,PTB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BM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对于CD4+/CD8+比值,TBM组、PTB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以TBM组比值小,PTB组次之,对照组大.结论TBM与PTB病人其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于正常人群.TBM比单纯PTB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作者:陈永浩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SLE患者T细胞亚群及CD4+CD25+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T细胞在SLE病人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68例SLE患者(其中活动期病人38例,稳定期病人30例)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3+CD4+、CD3+CD8+、CD4+CD45RA+、CD8+CD28+、CD8+CD28-T细胞亚群以及CD4+CD25+T细胞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SLE病人CD3+CD4+、CD4+CD45RA+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00,P=0.001),CD3+CD8+、CD8+CD28-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00,P=0.000).稳定期患者CD8+CD28+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活动期和对照组(P=0.011,P=0.435),CD3+CD4+、CD4+CD45RA+水平高于活动期,但无显著性差异(P=0.067,P=0.081),CD8+CD28-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997).活动期病人CD4+CD25+T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稳定期病人(P=0.000,P=0.000),稳定期病人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72).结论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是异常的.病人外周血CD8+CD28-T细胞亚群的比例升高与疾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相关联,它的升高在疾病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CD4+CD25+T细胞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机体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功能减弱并引发SLE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裘宇容;杨春莉;李娟;郑磊;王春燕;包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产肠毒素(SE)的情况及耐药现状.方法对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60株SA,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其肠毒素,按2005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标准,用K-B法对260株SA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分别用检测头孢西丁及乳胶凝集检测PBP2a方法进行.结果260株SA中有172株携带肠毒素,占66.2%,主要为SEA型10.8%(28/260)、SEB型14.6%(38/260)、SEC型10.0%(26/260),同时携带二种或二种以上肠毒素的占23.8%(62/260);其中MRSA 134株,全部携带肠毒素,且以SEA、SEB和SEC为主,分别为19.4%、16.4%和13.4%;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26株,携带肠毒素率为30.0%(38/126),以SEB为主,占9.5%.用头孢西丁及检测PBP2a的方法检测MRSA,检出率无显著意义(P>0.05);SA对临床常用的抗菌素除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较敏感(100.0%敏感),其它的抗菌素存在多重耐药性,且MRSA的耐药性比MSSA的强.结论临床分离的SA株大部分都携带肠毒素,MRSA的带毒率及耐药性均高于MSSA;临床应重视SA肠毒素和MRSA的检测,合理使用抗菌素.

    作者:李红玉;龙军;徐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不同感染状态下人巨细胞病毒基因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潜伏和活动性感染状态下病毒基因复制特点.方法选择两种不同滴度HCMV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持续稳定感染和活动感染细胞模型.在感染不同时段,分别采用FQ-PCR和RT-PCR法监测HCMV DNA复制及其主要衣壳蛋白(MCP)mRNA转录情况,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CPE)、电镜检查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两组细胞内均检测到HCMV DNA复制,但活动性感染的B组细胞内HCMV DNA负荷量显著高于A组(P<0.05),其复制速度也较快,并且检测到了水平逐渐升高的MCP mRNA转录,细胞出现进行性加重的CPE和超微结构改变;而潜伏感染的A组未检到MCP mRNA,亦未发现细胞病变.结论高负荷量HCMV DNA复制和晚期蛋白MCP mRNA转录是HCMV活动性感染的重要特点.

    作者:左约维;赵杨;陈敦金;闻良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漏报率、科别感染率和部位感染率,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对我院1998~2004年的129 103位住院患者及5 512例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回归分析和率的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医院感染率4.3%、漏报率9.6%,科别感染率内科6.2%、外科3.2%、妇产科6.1%、儿科4.9%、五官科0.4%、肿瘤科3.2%、传染科4.5%;部位医院感染率下呼吸道1.31%、上呼吸道0.81%、胃肠道0.51%、手术伤口0.45%、皮肤0.35%、泌尿道0.31%、其他部位0.53%.结论全面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全员教育、全院参与、全面监测、科学防控,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减轻病人负担、确保医疗安全的有效措施.

    作者:吴敏;周霓;郑仰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PCR-SSCP检测耐多药结核菌基因与细菌培养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应用PCR-SSCP检测常规及BACTEC培养耐INH、RFP、SM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KatG、rpoB、rpsL基因突变,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其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方面的价值和临床实用性.方法22株常规培养和8株BACTEC培养检出的高浓度及低浓度耐INH、RFP、SM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分别用PCR-SSCP检测KatG、rpoB、rpsL基因,观察其电泳条带,并与结核菌标准株H37Rv对比.结果22株常规培养耐INH、RFP、SM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中,KatG、rpoB、rpsLPCR扩增产物,用SSCP分别检出KatG基因16株(72.7%)、rpoB基因19株(86.4%)和rpsL基因14株(63.6%).8株BACTEC培养耐INH、RFP、SM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中分别检出KatG基因5株(62.5%),rpoB基因6株(75%)、rpsL基因5株(62.5%).综合两者KatG、rpoB和rps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0.0%(21/30)、83.3%(25/30)和63.3%(19/30).高浓度耐药与低浓度耐药分离株中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常规培养与BACTEC培养分离株中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结核菌标准株H37Rv电泳条带对比,特异性为100%,敏感性97%.结论PCR-SSCP敏感、特异,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KatG、rpoB和rpsL基因,可用于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检测.

    作者:刘良安;李秋梅;张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小儿包皮环套术与环切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包茎的较理想术式.方法从小儿中随机抽取100例包皮环套术病例作为实验组,取小儿包皮环切术的9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随访、对比.结果环套组与环切组比较,手术时间分别(8±2)min和(30±5)min(P<0.001),术中出血分别(1±0.5)ml和(8±2.5)ml(P<0.001),外观差分别1%和8.6%(P<0.05);术中麻醉要求、术后护理要求和工作量环套组均明显低于环切组.结论小儿包皮环套术麻醉风险低、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无出血、术后痛苦少、术后护理简单方便,是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曾海锋;陈伯棠;黄擎雄;赖梅;冯平;吴志扬;郑小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给药方法在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的镇静作用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胃镜检查患者240例,单盲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0例.Ⅰ组先静注2%利多卡因2 ml,接着静注丙泊酚1.6 mg/kg,1~2 min静注完毕,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进镜;Ⅱ组静注2%利多卡因2ml,再静注依托咪酯0.2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进镜;Ⅲ组先静注2%利多卡因2 ml,再静注丙泊酚0.8 mg/kg+依托咪酯0.16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进镜.观察术中镇静程度及记忆缺失、苏醒时间、HR、SBP、DB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术后恶心呕吐.结果Ⅰ组血压下降,注药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Ⅲ组两组血压注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镇静程度和苏醒时间是无显著性差异;Ⅱ组术后有明显恶心呕吐,Ⅰ组、Ⅲ组无恶心呕吐.结论Ⅲ组丙泊酚0.8 mg/kg+依托咪酯0.16 mg/kg辅助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是安全、有效、舒适的.

    作者:高林兵;易晓青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三水区健康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监测

    目的了解三水区健康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评价百白破疫苗的免疫效果,为今后免疫规划工作制定科学的免疫方案和接种质量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4、6~8、13~15、25~39岁4个年龄组的健康人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保护率分别为90.58%、76.97%和84.82%.各年龄组GMR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4.9,P<0.01),抗体水平高是6~8岁组,低的是25~39岁组.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各年龄组间平均抗毒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15岁各年龄组抗体水平均较高,25~39岁组则明显较低.25岁以上的育龄妇女破伤风免疫水平,平均抗毒素为0.0082IU/ml,低于保护水平者近50%.结论三水区健康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达到保护水平者在75%以上,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在15岁以下群体中形成较好的免疫屏障,保护水平在82%~100%之间,显示目前使用的百白破联合疫苗免疫效果良好,育龄妇女破伤风低于保护水平者近50%,提示今后应加强育龄妇女破伤风免疫水平监测,在巩固儿童接种率和接种质量的基础上,有必要制订可行的成人免疫程序.

    作者:蔡文安;范子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梅州市艾滋病流行状况与控制对策分析

    目的分析梅州市艾滋病流行和防治现状,探讨对策.方法对1992~2005年梅州市艾滋病监测结果和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自1992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至2005年底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9例,死亡17例.感染者主要以男性(79.31%)、20~49年青壮年(75.86%)为主;以性传播为主,占62.07%;血液传播占13.79%,母婴传播占3.45%.结论梅州市艾滋病预防控制进入关键时期.今后应继续加强艾滋病监测和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实施以宣传教育为主的艾滋病综合性预防措施.

    作者:林立新;杨翼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43例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特征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和多器官并发症的特点,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年4月~2005年5月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对其临床特点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43例,其中出现并发症27例,分别为脑膜炎2例,面神经炎3例,睾丸炎13例,胰腺炎2例,颌下腺炎7例,颌下淋巴结炎5例,肝炎1例;其中发生两种及以上并发症5例.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等综合治疗均临床痊愈.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容易导致多系统多器官并发症,但早期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杨萍;徐金汉;卫勇彪;宋坦南;陈南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微囊藻毒素LR诱导无DNA片断化的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损伤肝细胞的毒性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LR(MCLR)处理L-02肝细胞,通过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观察、DNA片断化分析、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等了解MCLR对肝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光镜下观察表明,50μg/ml MCLR处理可使细胞变圆、萎缩、不贴壁生长,电镜下L-02细胞呈现皱缩、膜发泡及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等变化,这是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特征,但电镜下没有观察到凋亡小体的形成;DNA电泳表明凋亡细胞没有出现明显的DNA ladder,与电镜观察的结果一致.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以50μg/ml MCLR处理60h后,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结论微囊藻毒素损伤线粒体可能是其损伤细胞的途径之一,这种微囊藻毒素诱导的无DNA片段断裂的凋亡现象属首次报道,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雷腊梅;宋立荣;韩博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开平市三次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开平市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开平市1989、1997、2002年三次寄生虫病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地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态势.结果1989、1997、2002年三次调查,开平市检查人数依次为2 029人、1 030人、1 516人;总感染率依次为50.02%、26.99%和11.21%;蛔虫感染率依次为34.84%、7.09%、4.68%;鞭虫感染率依次为13.26%、2.82%、0.59%;钩虫感染率依次为13.80%、0.68%、0.59%;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依次为42.56%、37.90%、25.49%;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依次为1.68%、0.19%、4.42%.结论开平市蛔虫、鞭虫、钩虫感染率呈显著下降趋势,感染人数显著减少;蛲虫感染率稳步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蛲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作者:张贤昌;方悦怡;张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蛋白质组学中抗体体外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特异性抗体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就如同PCR技术之于基因组学研究.体外筛选方法可以高通量地筛选到特异性强、效价高的目的抗体.目前有几种不同的高通量筛选抗体的方法,如果能够获得足够数量和纯度的目的蛋白,物理筛选方法就比较合适,物理筛选方法目前包括噬菌体展示、酵母展示、核糖体展示和蛋白质微阵列等.如果只得到了基因序列或者是筛选物纯度不够,则可以使用肽段或基因筛选的方法,尽管这两者无论是在技术的成熟度还是操作的简便性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物理筛选方法,但这种方法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筛选方法.

    作者:吴芬芳;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