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余淑苑;牛恩宏;康莉
目的了解三水区健康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评价百白破疫苗的免疫效果,为今后免疫规划工作制定科学的免疫方案和接种质量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4、6~8、13~15、25~39岁4个年龄组的健康人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保护率分别为90.58%、76.97%和84.82%.各年龄组GMR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4.9,P<0.01),抗体水平高是6~8岁组,低的是25~39岁组.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各年龄组间平均抗毒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15岁各年龄组抗体水平均较高,25~39岁组则明显较低.25岁以上的育龄妇女破伤风免疫水平,平均抗毒素为0.0082IU/ml,低于保护水平者近50%.结论三水区健康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达到保护水平者在75%以上,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在15岁以下群体中形成较好的免疫屏障,保护水平在82%~100%之间,显示目前使用的百白破联合疫苗免疫效果良好,育龄妇女破伤风低于保护水平者近50%,提示今后应加强育龄妇女破伤风免疫水平监测,在巩固儿童接种率和接种质量的基础上,有必要制订可行的成人免疫程序.
作者:蔡文安;范子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的宫颈组织学变化,探讨HPV及其各基因型对宫颈上皮病理变化影响.方法采用导流杂交法对门诊844例宫颈癌筛查者行6、11、42、43、44、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CP8304等21种HPV亚型的分型检测,与宫颈组织病理学进行分组对照观察.研究HPV各种基因型感染的宫颈上皮病理变化.结果HPV总感染率为49.2%(416/844),各亚型感染率依次为:16(10.7%)、52(10.0%)、58(7.6%)、CP8304(6.9%)、11(6.4%)、51(6.3%)、33(5.3%)、6(3.8%)、68(3.7%)、18(3.6%)、53(3.4%)、31(3.3%)、66(2.1%)、39(1.9%)、59(1.4%)、45(0.7%)、56(0.6%)、44(0.5%)、43(0.2%)、42(0)、35(0).混合感染率为41.3%(172/416),其中感染2种亚型为29.8%(124/416);3种亚型为7.9%(33/416);4种亚型为2.6%(11/416);5种以上亚型为1.0%(4/416).HPV阳性者191例行宫颈组织活检,其中慢性炎症30.4%(58/191);尖锐湿疣13.6%(26/191);CIN Ⅰ 41.4%(79/191);CINⅡ9.4%(18/191);CINⅢ3.1%(6/191);宫颈癌2.1%(4/191).HPV混合性感染者宫颈CIN病变(CIN Ⅰ~CINⅢ)的发病率为66.7%(54/81),单一型感染者宫颈CIN病变为44.5%(49/110),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密切联系,各病毒亚型的混合性感染可能对宫颈CIN的发生与发展有累加作用,对HPV进行分型检测可以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郜红艺;张佳立;张江宇;吴坤河;梁驹卿;潘小英;张畅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对深圳龙岗区2001年12月~2002年2月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为本地流感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抽样分析龙岗各分区不同年龄、职业及区域人群发病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龙岗区流感人群总发病率为10.1%,3岁以下婴幼儿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学生、干部与农民三个职业组人群之间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工人的发病率则显著低于上述三组(P<005).结论各分区流感发病高峰均在12月中旬.12月中旬特别加强疫苗普种,可减少发病几率,为经济有效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海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T细胞在SLE病人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68例SLE患者(其中活动期病人38例,稳定期病人30例)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3+CD4+、CD3+CD8+、CD4+CD45RA+、CD8+CD28+、CD8+CD28-T细胞亚群以及CD4+CD25+T细胞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SLE病人CD3+CD4+、CD4+CD45RA+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00,P=0.001),CD3+CD8+、CD8+CD28-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00,P=0.000).稳定期患者CD8+CD28+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活动期和对照组(P=0.011,P=0.435),CD3+CD4+、CD4+CD45RA+水平高于活动期,但无显著性差异(P=0.067,P=0.081),CD8+CD28-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997).活动期病人CD4+CD25+T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稳定期病人(P=0.000,P=0.000),稳定期病人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72).结论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是异常的.病人外周血CD8+CD28-T细胞亚群的比例升高与疾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相关联,它的升高在疾病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CD4+CD25+T细胞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机体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功能减弱并引发SLE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裘宇容;杨春莉;李娟;郑磊;王春燕;包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非手术治疗乳糜尿的方法.方法随机将115例乳糜尿患者分为红霉素、四环素、泛影葡胺、硝酸银四组,各组患者应用以上四种药物进行肾盂灌注,比较各组患者的乳糜尿消失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乳糜尿消失率:红霉素组93.7%,四环素组91.3%,泛影葡胺组64%,硝酸银组88.5%.硝酸银组出现1例休克,1例左肾萎缩,1例左输尿管上段狭窄并发症;泛影葡胺组出现1例过敏性休克;余二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泛影葡胺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疗效较低,红霉素、四环素肾盂灌注治疗乳糜尿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毒性低,疗效与硝酸银相当,可代替危险性较大的硝酸银灌注法.
作者:章如吉;张永海;徐庆春;李湖;陈复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佐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后鼻通道(nasal cavity,NC)的免疫效应及持续时间.方法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STAg(20μg/只)为抗原,CT(1 μg/只)为佐剂滴鼻免疫,对照组以PBS滴鼻.滴鼻2次(间隔2周)后分别于第1、2、3、4、6、8、10、12周处死6只小鼠.分离NC的淋巴细胞,计数并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CD4+T、CD8+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小鼠免疫后,NC淋巴细胞第1周至第10周持续显著增生(P<0.05);NC中CD4+T细胞水平第1周至第8周持续显著增高(P<0.05),CD8+T细胞在第1、2、3周(P<0.05)显著增高,持续至免疫后第3周,CD4+/CD8+比值无明显变化.结论STAg和CT佐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NC的免疫应答,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作者:刘晋平;殷国荣;孟晓丽;杨亚波;刘红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伴发内脏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伴发内脏反应的临床表现、病程特征及诊疗经过,并追踪随访.结果25例的PHN均为脊神经损害,呈节段性分布,伴有感觉过敏带,8例(32%)有轻微脊髓横贯性损害;内脏反应为反复发作的功能性激惹症状,其中消化系18例占72%,泌尿系7例占28%,与PHN同时或随后发生,早期漏诊误诊21例(84%);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有效,复发率低.结论PHN临床特征为胸段脊神经痛,呈节段性分布;伴发内脏反应常见为消化、泌尿系统激惹性症状,病程呈反复发作性经过;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本病预后良好.
作者:黄宗青;李爱东;刘洪涛;陈锦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开平市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开平市1989、1997、2002年三次寄生虫病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地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态势.结果1989、1997、2002年三次调查,开平市检查人数依次为2 029人、1 030人、1 516人;总感染率依次为50.02%、26.99%和11.21%;蛔虫感染率依次为34.84%、7.09%、4.68%;鞭虫感染率依次为13.26%、2.82%、0.59%;钩虫感染率依次为13.80%、0.68%、0.59%;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依次为42.56%、37.90%、25.49%;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依次为1.68%、0.19%、4.42%.结论开平市蛔虫、鞭虫、钩虫感染率呈显著下降趋势,感染人数显著减少;蛲虫感染率稳步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蛲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作者:张贤昌;方悦怡;张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和多器官并发症的特点,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年4月~2005年5月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对其临床特点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43例,其中出现并发症27例,分别为脑膜炎2例,面神经炎3例,睾丸炎13例,胰腺炎2例,颌下腺炎7例,颌下淋巴结炎5例,肝炎1例;其中发生两种及以上并发症5例.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等综合治疗均临床痊愈.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容易导致多系统多器官并发症,但早期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杨萍;徐金汉;卫勇彪;宋坦南;陈南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蛋白作为抗原,检测HCV感染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观察F抗体在国内HCV感染人群中的阳性率及其与HC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基因工程重组表达的F蛋白经亲和柱纯化后,包被微量滴定板,以EL,ISA法检测35份HCV感染者、8份非HCV感染的肝病患者及10份健康者的血清标本.结合患者疾病资料,统计学分析F抗体与HC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在35份HCV感染者血清标本中,F抗体的阳性率为43%(15/35),对照组(8份非HCV肝病患者及10份健康者)血清中无一例F抗体阳性,两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5).但未发现F抗体阳性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血清HCV载量之间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F抗体在国内HCV感染人群中的检出情况,将有助于F蛋白的致病性研究,也对探讨F蛋白的功能及进一步将其作为HCV感染检测指标的研究有促进作用.
作者:武文斌;邵圣文;栾洁;刘敏;丁惠;戚中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云浮市流感的流行特征及掌握病毒毒株变异情况,为制定流感防控策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云浮市流感监测网络系统,对流感作流行病学、病原学监测,并严密监控云浮市各地流感暴发情况.结果2004~2005年监测医院上报流感样病例14 655例,占监测医院内科门诊(或儿科门诊、发热门诊)病例的3.60%,病例以少年儿童为主,占86.48%,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冬春季病例较多;两年共分离到106株流感病毒毒株,有甲3(H3N2)、甲1(H1N1)亚型和B型,病毒毒株以甲3(H3N2)为优势株;暴发疫情五起,均发生在中、小学校,四起由甲3(H3N2)亚型病毒毒株引起,一起由B型毒株引起.结论云浮市2004年和2005年的流感发病相对平静,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暴发流行,病毒毒株未发现有明显的变异,建议继续加强流感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流感早期预警系统.
作者:陈伟文;岑玫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潜伏和活动性感染状态下病毒基因复制特点.方法选择两种不同滴度HCMV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持续稳定感染和活动感染细胞模型.在感染不同时段,分别采用FQ-PCR和RT-PCR法监测HCMV DNA复制及其主要衣壳蛋白(MCP)mRNA转录情况,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CPE)、电镜检查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两组细胞内均检测到HCMV DNA复制,但活动性感染的B组细胞内HCMV DNA负荷量显著高于A组(P<0.05),其复制速度也较快,并且检测到了水平逐渐升高的MCP mRNA转录,细胞出现进行性加重的CPE和超微结构改变;而潜伏感染的A组未检到MCP mRNA,亦未发现细胞病变.结论高负荷量HCMV DNA复制和晚期蛋白MCP mRNA转录是HCMV活动性感染的重要特点.
作者:左约维;赵杨;陈敦金;闻良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用布洛芬降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药物降温组胃管注入布洛芬制剂(美林口服液),按年龄剂量每4 h一次,至体温稳定在38℃以下,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结果治挝疗后1 h、2 h、4 h、12 h、24h、48 h两组病例体温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在治疗48 h内降温效果较对照组更好;治疗组神志异常恢复更快(P<0.05);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副作用.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用布洛芬降温较单纯物理降温效果更佳,病情恢复更快,并且安全性高.
作者:何日东;庞增;张木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包茎的较理想术式.方法从小儿中随机抽取100例包皮环套术病例作为实验组,取小儿包皮环切术的9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随访、对比.结果环套组与环切组比较,手术时间分别(8±2)min和(30±5)min(P<0.001),术中出血分别(1±0.5)ml和(8±2.5)ml(P<0.001),外观差分别1%和8.6%(P<0.05);术中麻醉要求、术后护理要求和工作量环套组均明显低于环切组.结论小儿包皮环套术麻醉风险低、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无出血、术后痛苦少、术后护理简单方便,是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曾海锋;陈伯棠;黄擎雄;赖梅;冯平;吴志扬;郑小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体外缺氧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浸润能力及其细胞表面金属蛋白酶MMP-2、丝氨酸蛋白酶u-PA受体u-PAR和细胞基质蛋白FN的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模拟体外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乳腺癌细胞MCF7浸润穿透Metrigel的能力;以及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细胞表面MMP-2、u-PAR和FN表达情况.结果缺氧状态下MCF7细胞的浸润能力明显增强;其表面的MMP-2、u-PAR、FN基因表达升高.结论缺氧可以上调与乳腺癌浸润转移有关的基因的表达,缺氧条件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浸润转移.
作者:郭煜;方荸荠;潘学谊;石菁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损伤肝细胞的毒性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LR(MCLR)处理L-02肝细胞,通过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观察、DNA片断化分析、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等了解MCLR对肝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光镜下观察表明,50μg/ml MCLR处理可使细胞变圆、萎缩、不贴壁生长,电镜下L-02细胞呈现皱缩、膜发泡及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等变化,这是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特征,但电镜下没有观察到凋亡小体的形成;DNA电泳表明凋亡细胞没有出现明显的DNA ladder,与电镜观察的结果一致.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以50μg/ml MCLR处理60h后,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结论微囊藻毒素损伤线粒体可能是其损伤细胞的途径之一,这种微囊藻毒素诱导的无DNA片段断裂的凋亡现象属首次报道,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雷腊梅;宋立荣;韩博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肇庆市端州区孕妇TORCH感染与异常妊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抗体捕获ELISA法对产前检查及近期自然流产诊治的妇女共778例,进行TORCH-IgM抗体检测.结果480例无异常妊娠史者阳性病例54例,IgM总阳性率为11.24%;285例有异常妊娠史者阳性病例126例,IgM总阳性率为44.21%(P<0.05);13例近期自然流产者阳性病例9例,IgM总阳性率为69.22%(P<0.05).结论在孕早期自觉进行TORCH感染检测,是做好优生优育工作的首要环节.
作者:陈金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产肠毒素(SE)的情况及耐药现状.方法对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60株SA,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其肠毒素,按2005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标准,用K-B法对260株SA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分别用检测头孢西丁及乳胶凝集检测PBP2a方法进行.结果260株SA中有172株携带肠毒素,占66.2%,主要为SEA型10.8%(28/260)、SEB型14.6%(38/260)、SEC型10.0%(26/260),同时携带二种或二种以上肠毒素的占23.8%(62/260);其中MRSA 134株,全部携带肠毒素,且以SEA、SEB和SEC为主,分别为19.4%、16.4%和13.4%;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26株,携带肠毒素率为30.0%(38/126),以SEB为主,占9.5%.用头孢西丁及检测PBP2a的方法检测MRSA,检出率无显著意义(P>0.05);SA对临床常用的抗菌素除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较敏感(100.0%敏感),其它的抗菌素存在多重耐药性,且MRSA的耐药性比MSSA的强.结论临床分离的SA株大部分都携带肠毒素,MRSA的带毒率及耐药性均高于MSSA;临床应重视SA肠毒素和MRSA的检测,合理使用抗菌素.
作者:李红玉;龙军;徐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疫源地的现状、空间结构、性质、主要宿主和媒介与病原体的关系,确正IHA检出阳性血清的特异性和鼠疫菌突变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和监测,宿主对鼠疫菌的敏感性和感受性试验,鼠疫菌突变试验,血清学IHA、RIP的特异性试验,蚤传播能力试验.结果雷州半岛1950~1951年检鼠疫患者314份,分离到鼠疫菌91株,检蚤118只分离至4株,检鼠和臭鼩鼱1 830份分离108株、镜检鼠和臭鼩鼱3 668份,阳性53份;1952年镜检鼠和臭鼩鼱12 063份,阳性58份;1953~2005年镜检和培养鼠和臭鼩鼱575 768份,蚤5 300只,均未检到菌;1973~1988年用IHA检鼠和臭鼩鼱血清89 092份,阳性40份,BIP检5 247份,阳性2份,RIHA检鼠脏器2 050份阳性3份;1989~2005年IHA检98 906份,RIP检5 686份均为阴性.非疫区1957~2005年检鼠和臭鼩鼱27 227份和蚤3 809只均未检到菌,IHA检鼠类血清9 241份和RIP检6 727份全为阴性.结论雷州半岛是黄胸鼠鼠疫疫源地,黄胸鼠是主要宿主,褐家鼠和臭鼩鼱、小家鼠是间接宿主,黄毛鼠对鼠疫菌极敏感,印鼠客蚤是主要媒介,伍氏病蚤传播能力与印鼠客蚤相当、穗缘端蚤较弱,50年代初是流行末期、70年代至80年代是迁延期、90年代至2005年是静息期.用四个实验结果证实血清学检出的F1抗体和F1抗原,皆有很好特异性.
作者:杨华源;冯志勇;卢瑞明;张涛;刘铭泉;张世炎;麦海;梁秋光;梁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与活动性肺结核(PTB)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TBM组(45例)、肺结核(PTB)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人群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结果TBM组与PTB组CD3+、CD4+计数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BM组CD4+计数百分比亦显著低于PTB组(P<0.05).对于CD8+细胞计数百分比,TBM组与PTB组之间,PTB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BM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对于CD4+/CD8+比值,TBM组、PTB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以TBM组比值小,PTB组次之,对照组大.结论TBM与PTB病人其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于正常人群.TBM比单纯PTB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作者:陈永浩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