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起文;杨倬;覃佩兰;陈嘉慧;王文玲
目的 霍乱弧菌JS9803株CTXEI Torφ和nct-CTX newO139φ基因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方法 基因亚克隆、测序及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霍乱弧菌9 803株CTX EI Torφ基因组与EI Tor类型的高度同源,RS区为双拷贝,核心区为单拷贝,RS侧和核心区侧染色体部分序列分别为TLC和RTX基因簇.nct-CTXnewO139ψ基因组与已报道的其它类型比较,rstR基因及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27.6%~50.5%和14.1%~48.4%,间隔区ig-2基因同源性25.2%~29.6%,表明rstR-ig2为新类型,该基因组附近染色体部分序列也为新发现的基因.结论 在霍乱弧菌中发现新类型rstR-ig2的nct-CTXnewO139φ基因组,并和CTX EI Torφ基因组共存.
作者:芮勇宇;阚飙;高守一;刘延清;祁国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本地区2000年1月~2002年12月间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的菌群分布及对第三代头孢菌素(TGC)耐药性.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美国Microscan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及药敏试验,按NCCLS1999推荐方法解释结果.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的平均产酶率为37.36%,其中2000年、2001年、2002年产酶率分别为32.15%、35.83%、41.44%,革兰阴性杆菌对TGC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产ESBLs细菌在本地区广泛存在,已成为主要引起耐药的菌株,而且产ESBLs和耐药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广泛关注.
作者:戴盛明;蒋利君;韦晓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针对疟原虫生活史复杂,蛋白种类多且具有期特异性,逃避宿主免疫机制健全,流行广泛等特点,构建间日疟多期多阶段多表位疫苗候选株.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筛选间日疟有效保护性抗原表位,利用计算机模建技术进行组合、排列,演绎多表位肽基因,人工合成基因,构建酵母表达系统,甲醇诱导表达多表位肽.结果 以间日疟原虫3个PvCSP T表位、1个PvCSP B细胞表位、2个PvMSP-19 B细胞表位、2个PvDBPⅡ保守序列、1个PvAMA B细胞表位和1个PvAMA T细胞表位,加入白喉毒素T细胞表位和Pan-DR Th细胞表位肽,设计合成了一条由786 bp组成的间日疟原虫多表位肽疫苗基因(PvDBW);利用G418压力筛选得到多个高拷贝pPIC9K/PvDBW/P.pastoris菌株;用甲醇诱导后表位肽呈分泌性表达,表达量为80 mg/L.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间日疟原虫多期多阶段多表位疫苗pPIC9K/PvDBW/P.pastoris菌株,得到了分泌性表达的多表位肽,为探索间日疟原虫多期、多表位疫苗的可行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者:王萍;吴娴波;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中央二区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中央二区肝细胞癌切除的临床资料,14例肝细胞癌患者均伴有肝炎后肝硬化,术前肝功能,Child A 11例,Child B3例.肿瘤大直径5~8 cm.结果 全部病例采用中央二区切除(V,Ⅷ,Ⅳ段),成功地切除所有的肿瘤,术中出血120~300 ml,所有患者术中未输血,无术中死亡.术后并发症:膈下积液1例,右侧胸腔积液1例.随访全部病例,随访时间1~3年,其中2例复发.结论 中央二区肝切除技术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手术方法之一.熟悉肝门及Couinaud氏的肝段解剖,采用CUSA及双极电凝切开肝实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熙;熊少伟;韩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近年来,共刺激信号B7家族成员在调节T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B7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在免疫应答不同阶段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涉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调节诸多方面,也与寄生虫感染诱导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本文以B7家族成员在宿主感染胞内寄生原虫后,诱导产生免疫反应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宋蓓;吕杨;张锡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诊断结核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检测63例结核病患者的血清标本,25份肺部其它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并与抗酸菌涂片镜检法相比较.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诊断肺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25%(43/63)和88%(22/25),阳性预测值为93.48%(43/46),阴性预测值为52.38%(22/42),阳性检出率为52.27%(46/88),显著高于抗酸菌涂片镜检法阳性率(23.86%,21/88).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诊断结核病,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较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是临床辅助诊断结核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罗招凡;丁鹤林;刘香梅;林向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西右江区2002年疟疾流行及控制现状,评价监测措施,为实施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选择右江区近年疟疾病人较多的3个乡镇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2002年疟疾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资料,逐户调查疟疾发病情况,对村民和学生进行疟史、蚊帐使用情况和疟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2002年右江区疟疾发病率为0.15/万.血检当地发热病人9 885人次,年血检率为3.03%,未检出阳性病例;血检流动人口419人次,检出5例间日疟病例,阳性率为1.19%.走访调查1 004户4 709名村民,查出1例疑似病例,居民蚊帐使用率为98.17%,中小学生经验积累型和间接传授型疟防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村民.结论 2002年右江区疟疾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万以下,无当地感染病例,疟疾病例全部为输入性,村民蚊帐使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疫情漏报现象,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有效可行.
作者:郭传坤;李锦辉;黎学铭;覃业新;林珍;杜进发;林永健;覃志国;蒙礼坚;姜德元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2005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对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及PPNG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110株淋球菌检出PPNG 38株(34.5%)、TRNG 56株(50.9%);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96.4%,青霉素耐药率的达93.6%;头孢妥仑MIC50为0.125 mg/L,MIC90为0.5 mg/L.头孢曲松、壮观霉素没有发现耐药菌株,且抗菌活性强.结论 头孢曲松和壮观霉素在临床上是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作者:曹文苓;黎小东;张锡宝;李平;梁艳华;宋卫忠;吴德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梅县学校食堂厨工诺瓦克病毒感染情况,为诺瓦克病毒胃肠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诺瓦克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234份粪便标本中检出诺瓦克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3.42%.结论 梅县学校食堂厨工存在诺瓦克病毒健康携带者,学校有爆发诺瓦克病毒胃肠炎的潜在危险.
作者:黄念先;陈复才;熊杏茹;周志汀;陈志青;李信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口腔正畸科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方法 对口腔正畸科的各种器械、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和口包进行目标监测.结果 正畸材料、医务人员的手和口包细菌污染情况严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能有效控制口腔正畸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口腔正畸器、材料、医务人员手等易受污染引起医院感染,严格制定和落实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对预防口腔正畸治疗的医院感染非常必要.
作者:黄妙琼;罗真珍;冯航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体检正常者和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治疗前后的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对CHF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CHF组T3、FT3较对照组下降,且慢性心衰组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T3、FT3水平逐渐减低;T4、FT4、TSH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抗心衰治疗后T3、FT3水平明显上升(P<0.05).慢性心衰组患者血清中T3、Fr3的水平与心衰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CHF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对判断其心功能损害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卫;丁彩屏;文薇;徐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一种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组扩增及克隆的新方法.方法 设计含Sal Ⅰ、Not Ⅰ酶切位点的引物,用一片段PCR法扩增HBV全基因组,经双酶切后将PCR产物克隆入pBlue Script-(SK-)载体,进行HB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 用此方法成功获得35例HBV全基因组DNA序列.同时以重组质粒为模板进行敏感性和保真性测定,其敏感性为102个初始模板,核苷酸的人为突变率为1.6 bp/kb.结论 此方法可用于大规模HBV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为HBV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李莉;卢建溪;谢冬英;徐启桓;朱明芬;陈伟;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对三种抗麻疹病毒IgM酶联免疫试剂盒(海泰快速法、海泰普通法和德国试剂A)在麻疹病例早期诊断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双盲法,用三种试剂盒对麻疹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样品平行检测.结果 海泰快速法、海泰普通法和德国进口试剂A等三种抗麻疹病毒IgM酶联免疫试剂对170份麻疹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样品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7.65%、64.71%和62.35%;灵敏度分别为100%、99.1%和94.4%;特异度分别为88.7%、95.2%和93.5%;调整一致性分别为95.7%、97.5%和93.7%;约登指数分别为0.887、0.942和0.880.结论 三种试剂盒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另外海泰快速法的灵敏度高,海泰快速法和海泰普通法在敏感性及特异性上都有较为理想的结果,而且海泰快速法试剂操作更为简便、快速,更适合于基层疾病控制部门快速诊断麻疹病例,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作者:郑焕英;刘冷;郭雪;柯昌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近年东莞市狂犬病流行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发病率回升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制对策.方法 收集2000~2005年东莞市狂犬病疫情报告、病例调查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05年,全市共报告狂犬病例数51例.其中本地暴露感染17例,占33.33%;外地暴露感染34例,占66.67%.病例呈逐年增长趋势,2002年后本地感染病例增幅较大,主要分布在石碣、大朗、东坑、常平和大岭山等5个镇,集中了全市82.35%的本地感染病例.病例以犬伤感染为主,70%以上病例未进行任何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发病多的为民工(49.02%),其次为农民(27.45%);男女之比为2:1.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夏秋季相对较多.结论 外地暴露感染的输入病例多,本地感染病例增长快,犬只数量多且缺乏监管,犬只免疫率极低,犬伤人数持续增长,伤后大多未进行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部门之间管理脱节、重视不够等是我市狂犬病发病率回升的原因,因此应加强以上各方面的管理.
作者:钟新光;谢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克隆淋球菌孔蛋白PIB和PIA基因并构建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I-PIB-PIA,了解pCI-PIB-PIA能否被小鼠骨骼肌细胞摄取并表达.方法 采用PCR方法从质粒pET-PIB和pET-PIA中获得孔蛋白PIB和PIA全长DNA片段,构建表达融合蛋白PIB和PIA的真核表达载体pCI-PIB-PIA.pCI-PIB-PIA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ABC法检测pCI-PIB-PIA免疫小鼠肌细胞中PIB-PIA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PCR可扩增出预期大小的全长PIB和PIA基因片段.与GenBank报道的PIB和PIA序列比较,重组质粒pCI-PIB-PIA中目的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免疫小鼠的肌细胞能摄取pCI-PIB-PIA并表达PIB-PIA融合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淋球菌孔蛋白PIB和PIA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PIB-PIA;pCI-PIB-PIA接种小鼠后可见免疫小鼠肌细胞中PIB-PIA融合蛋白的表达,该结果可作为淋球菌多价DNA疫苗的研究基础.
作者:廖芳;贺超;戴翔;宋启发;熊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36例CSDH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3个月CT复查,血肿全部消失35例,血肿减小1例,无l例复发.结论 应用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CSDH简便、安全,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作者:孟兵;蔡树雄;李仕卓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疟疾防治中联合管理的作用.方法 采用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 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2005年共发现疟疾病例119例(占全省病例的63.30%),年发病率0.03/万.五市当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0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14%,两者血检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0.848,P<0.05);流动人口中的返乡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20%,外来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15%,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899,P>0.05).在返乡人员中,从国外返乡的人员血检阳性率高,与从其它省返乡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全年各月都有疟疾病例发生,其中6、7月达到高峰,病例的季节分布与我省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相吻合.结论 通过联防,2005年我省联防区内疟疾发病率继续维持在低水平,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减少,流动人口疟疾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作者:张贤昌;林荣幸;张启明;阮彩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克隆并测定我国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vLDH)的部分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根据PvLDH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从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中扩增LDH基因,定向克隆入pMDl8质粒.阳性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生物信息学网站www.ncbi.nlm.nih.gov、www.expasy.ch对获得的基因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序列.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全长897 bp,编码299个氨基酸.DNAMAN预测PvLDH存在10个潜在抗原表位,均与PfLDH的相应预测表位间有同源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我国间日疟原虫与Salvador Ⅰ株和Belem株间日疟原虫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与其它疟原虫LDH的同源性为88%~90%.结论 成功克隆了我国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其基因序列与其它疟原虫LDH基因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作者:郝文波;王萍;陈白虹;高洋;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预测和监视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8例体检正常者的血清,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hs-CRP,酶法(一步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Hs-CRP水平正常对照组为(0.87±0.56)mg/L,LDL-C正常糖尿病组为(2.14+1.39)mg/L,高LDL-C糖尿病组为(4.38±1.92)mg/L.LDL-C正常糖尿病组和高LDL-C糖尿病组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LDL-C正常糖尿病组和高LDL-C糖尿病组之间hs-CRP水平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同时hs-CRP水平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r=0.89,P<0.01).结论 Hs-CRP作为炎症因子,在预测和监视2型糖尿病方面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强有力的筛选指标.联合血脂检测,对进一步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成文利;胡素华;叶雪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16例婴幼儿伤寒生化结果,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6例伤寒婴幼患儿的生化结果,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L-谷氨转肽酶(GGT)、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钾(K+)、钠(Na+)、氯(CL-)、钙(Ca++)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钾(K+)与正常值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其它生化结果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婴幼儿伤寒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本资料显示心肌酶学改变明显,因此心肌酶学应作为婴幼儿伤寒诊疗检验的重要指标.
作者:邹建话;祝爱霞;张修发;江凡;罗惠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