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成文利;胡素华;叶雪妍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 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预测和监视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8例体检正常者的血清,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hs-CRP,酶法(一步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Hs-CRP水平正常对照组为(0.87±0.56)mg/L,LDL-C正常糖尿病组为(2.14+1.39)mg/L,高LDL-C糖尿病组为(4.38±1.92)mg/L.LDL-C正常糖尿病组和高LDL-C糖尿病组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LDL-C正常糖尿病组和高LDL-C糖尿病组之间hs-CRP水平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同时hs-CRP水平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r=0.89,P<0.01).结论 Hs-CRP作为炎症因子,在预测和监视2型糖尿病方面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强有力的筛选指标.联合血脂检测,对进一步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5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对6种抗生素耐药性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2005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对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及PPNG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110株淋球菌检出PPNG 38株(34.5%)、TRNG 56株(50.9%);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96.4%,青霉素耐药率的达93.6%;头孢妥仑MIC50为0.125 mg/L,MIC90为0.5 mg/L.头孢曲松、壮观霉素没有发现耐药菌株,且抗菌活性强.结论 头孢曲松和壮观霉素在临床上是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作者:曹文苓;黎小东;张锡宝;李平;梁艳华;宋卫忠;吴德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36例CSDH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3个月CT复查,血肿全部消失35例,血肿减小1例,无l例复发.结论 应用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CSDH简便、安全,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作者:孟兵;蔡树雄;李仕卓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东莞市2000~2005年狂犬病流行情况及防制对策

    目的 分析近年东莞市狂犬病流行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发病率回升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制对策.方法 收集2000~2005年东莞市狂犬病疫情报告、病例调查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05年,全市共报告狂犬病例数51例.其中本地暴露感染17例,占33.33%;外地暴露感染34例,占66.67%.病例呈逐年增长趋势,2002年后本地感染病例增幅较大,主要分布在石碣、大朗、东坑、常平和大岭山等5个镇,集中了全市82.35%的本地感染病例.病例以犬伤感染为主,70%以上病例未进行任何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发病多的为民工(49.02%),其次为农民(27.45%);男女之比为2:1.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夏秋季相对较多.结论 外地暴露感染的输入病例多,本地感染病例增长快,犬只数量多且缺乏监管,犬只免疫率极低,犬伤人数持续增长,伤后大多未进行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部门之间管理脱节、重视不够等是我市狂犬病发病率回升的原因,因此应加强以上各方面的管理.

    作者:钟新光;谢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合成环肽抑制HIV-1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的初步研究

    目的 鉴定合成环肽FJ-08是否抑制HIV-1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方法 固相合成环肽FJ-08(SACYWWHRLHCGGGS),将合成肽与BSA载体交联,ELISA检测交联物与源于HIV-1 gp41 N螺旋的合成肽N36结合,细胞融合抑制实验检测FJ-08抑制H9/HIV ⅢB细胞与MT-2细胞的融合.结果 ELISA鉴定表明FJ-08-BSA与N36肽结合.与无关肽比较,细胞融合抑制实验显示在2 h内,80 μg/ml的FJ-08肽具有抑制融合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效应.结论 FJ-08合成肽可抑制HIV-1介导的细胞融合.

    作者:刘北一;朱平;姜世勃;富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病例及耐药情况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例病原菌耐药性流行特征和抗生素使用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对自2004年1~10月间某院154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所分离培养的154株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 在154株菌株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但对其敏感的菌株只有9.1%,而对亚胺硫霉素敏感的菌株有27株(17.5%).感染病例中,男性占68.2%;0~,25~这两个年龄组为主,共计占72.7%.感染部位的分布:男性以切口感染为主,女性则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结论 感染控制应有所侧重,要针对不同人群、病种有重点的开展防控工作.

    作者:郑少敏;任婕;张春环;彭兰芬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产ESBLs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本地区2000年1月~2002年12月间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的菌群分布及对第三代头孢菌素(TGC)耐药性.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美国Microscan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及药敏试验,按NCCLS1999推荐方法解释结果.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的平均产酶率为37.36%,其中2000年、2001年、2002年产酶率分别为32.15%、35.83%、41.44%,革兰阴性杆菌对TGC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产ESBLs细菌在本地区广泛存在,已成为主要引起耐药的菌株,而且产ESBLs和耐药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广泛关注.

    作者:戴盛明;蒋利君;韦晓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广东疟疾联防区2005年监测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疟疾防治中联合管理的作用.方法 采用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 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2005年共发现疟疾病例119例(占全省病例的63.30%),年发病率0.03/万.五市当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0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14%,两者血检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0.848,P<0.05);流动人口中的返乡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20%,外来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15%,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899,P>0.05).在返乡人员中,从国外返乡的人员血检阳性率高,与从其它省返乡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全年各月都有疟疾病例发生,其中6、7月达到高峰,病例的季节分布与我省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相吻合.结论 通过联防,2005年我省联防区内疟疾发病率继续维持在低水平,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减少,流动人口疟疾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作者:张贤昌;林荣幸;张启明;阮彩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梅毒性血管炎致脑卒中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梅毒性血管炎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7例梅毒血管炎致脑卒中的临床及检验学、影像学、治疗经过、预后等.结果 7例患者全为男性,年龄25~66岁,文化程度大多偏低,均有冶游史,多无明确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均为脑血管梅毒.头颅MR表现:基底节、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后肢T1低信号,T2及水抑制T2高信号,桥脑斑片状T2及水抑制T2高信号,枕顶叶条片状T2及水抑制高信号.1例外囊出血,6例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全部病例梅毒螺旋血凝试验(TPHA)均阳性.6例做了腰穿,3例脑脊液TPHA阳性.结论 梅毒性血管炎以男性多见,尤其是青壮年男性.病例均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起病,梅毒全身症状不明显,容易误诊.试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玉群;黄帆;王立志;李扬;谭双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央二区切除治疗肝细胞癌手术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中央二区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中央二区肝细胞癌切除的临床资料,14例肝细胞癌患者均伴有肝炎后肝硬化,术前肝功能,Child A 11例,Child B3例.肿瘤大直径5~8 cm.结果 全部病例采用中央二区切除(V,Ⅷ,Ⅳ段),成功地切除所有的肿瘤,术中出血120~300 ml,所有患者术中未输血,无术中死亡.术后并发症:膈下积液1例,右侧胸腔积液1例.随访全部病例,随访时间1~3年,其中2例复发.结论 中央二区肝切除技术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手术方法之一.熟悉肝门及Couinaud氏的肝段解剖,采用CUSA及双极电凝切开肝实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熙;熊少伟;韩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早期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实验室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分析多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早期化脓性与病毒性脑膜炎诊断的敏感性及量化标准,并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发病3d内就诊的55例脑膜炎患者的外周血像、血糖及C-反应蛋白(CRP),脑脊液(CSF)白细胞数、蛋白、糖及CRP的检测结果.其中经病原学及/或临床治疗确诊的化脓性脑膜炎25例、病毒性脑膜炎30例,对其实验室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周血像、CSF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在早期两种脑膜炎互有重叠,鉴别化脓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存在一定困难.而采用CSF蛋白>1.5g/L,血清CRP>16 mg/L,CSF糖与血糖比值≤0.35等量化指标,则明显提高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价值.如果对这些指标进行组合,可进一步增加鉴别两种脑膜炎的敏感性.结论 选择CSF糖与血糖比值、血清CRP、CSF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并设定量化标准,或者对这些指标进行组合检测,可提高鉴别诊断早期化脓性与病毒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减少误诊,增强治疗的针对性.

    作者:黄宗青;李爱东;刘素英;刘洪涛;陆雪东;邓英太;史少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淋球菌孔蛋白PIB和PIA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体内表达

    目的 克隆淋球菌孔蛋白PIB和PIA基因并构建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I-PIB-PIA,了解pCI-PIB-PIA能否被小鼠骨骼肌细胞摄取并表达.方法 采用PCR方法从质粒pET-PIB和pET-PIA中获得孔蛋白PIB和PIA全长DNA片段,构建表达融合蛋白PIB和PIA的真核表达载体pCI-PIB-PIA.pCI-PIB-PIA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ABC法检测pCI-PIB-PIA免疫小鼠肌细胞中PIB-PIA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PCR可扩增出预期大小的全长PIB和PIA基因片段.与GenBank报道的PIB和PIA序列比较,重组质粒pCI-PIB-PIA中目的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免疫小鼠的肌细胞能摄取pCI-PIB-PIA并表达PIB-PIA融合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淋球菌孔蛋白PIB和PIA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PIB-PIA;pCI-PIB-PIA接种小鼠后可见免疫小鼠肌细胞中PIB-PIA融合蛋白的表达,该结果可作为淋球菌多价DNA疫苗的研究基础.

    作者:廖芳;贺超;戴翔;宋启发;熊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间日疟原虫部分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 克隆并测定我国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vLDH)的部分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根据PvLDH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从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中扩增LDH基因,定向克隆入pMDl8质粒.阳性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生物信息学网站www.ncbi.nlm.nih.gov、www.expasy.ch对获得的基因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序列.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全长897 bp,编码299个氨基酸.DNAMAN预测PvLDH存在10个潜在抗原表位,均与PfLDH的相应预测表位间有同源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我国间日疟原虫与Salvador Ⅰ株和Belem株间日疟原虫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与其它疟原虫LDH的同源性为88%~90%.结论 成功克隆了我国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其基因序列与其它疟原虫LDH基因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作者:郝文波;王萍;陈白虹;高洋;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调节T细胞在梅毒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调节T细胞在梅毒病人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2例梅毒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3+CD4+CD8-、CD3+CD4-CD8+、CD4+CD45RA+、CD4+CD29+、CD8+CD28+、CD8+CD28-、NK细胞以及CD3+CD4+CD8-和CD4+CD25+调节T细胞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梅毒患者NK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CD4+CD25+和CD3+CD4-CD8-调节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其它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结论 梅毒患者NK细胞,CD4+CD25+和CD3+CD4-CD8-调节T细胞的异常变化可能是梅毒患者RPR持续阳性或临床症状反复,经久不愈的原因所在.

    作者:裘宇容;杨春莉;陈炼波;魏东;冯平锋;陈宇;周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口腔正畸治疗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口腔正畸科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方法 对口腔正畸科的各种器械、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和口包进行目标监测.结果 正畸材料、医务人员的手和口包细菌污染情况严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能有效控制口腔正畸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口腔正畸器、材料、医务人员手等易受污染引起医院感染,严格制定和落实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对预防口腔正畸治疗的医院感染非常必要.

    作者:黄妙琼;罗真珍;冯航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梅县学校食堂厨工诺瓦克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梅县学校食堂厨工诺瓦克病毒感染情况,为诺瓦克病毒胃肠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诺瓦克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234份粪便标本中检出诺瓦克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3.42%.结论 梅县学校食堂厨工存在诺瓦克病毒健康携带者,学校有爆发诺瓦克病毒胃肠炎的潜在危险.

    作者:黄念先;陈复才;熊杏茹;周志汀;陈志青;李信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硬化患者断流术后血压与生存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断流术后外周血压变化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按照Child-Pugh分级,将168例肝硬化患者分成Ⅰ、Ⅱ和Ⅲ组,其中A级(Ⅰ组)55例、B级(Ⅱ组)49例、C级(Ⅲ组)64例.比较各组的血压差异,并进行随访.结果 Ⅰ组平均血压为(129.2±8.6)/(76.3±6.6)mmHg;Ⅱ组为(118.1±8.6)/(71.8±5.3)mmHg;Ⅲ组为(101.3±9.1)/(64.2±5.5)mmHg.提示患者血压随Child-Pugh分级增加而下降(P<O.05).随访发现,外周血压低的患者生存时间更短.结论 患者的外周血压直接与肝功能有关,外周血压降低提示患者的预后不佳.

    作者:张卓军;吴雄辉;谢鸿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鼠伯氏疟原虫CS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分别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环子孢子(CSP)全长基因和去除中央重复序列的CSP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PCR技术,从伯氏疟原虫基因组中扩增全长CSP基因,将其定向克隆人Pegfp-N1,构建Pegfp/PbCSP全长基因重组质粒,酶切、PCR及序列分析鉴定;同样,采用PCR技术扩增PbCSP的N端和C端两个片段,先将C端片段定向克隆人Pegfp-N1,构建Pegfp/PbCSP-C重组质粒,再将PbCSP N端片段定向克隆入Pegfp/PbCSP-C,构建Pegfp/PbCSP重组质粒,酶切、PCR及序列分析鉴定.将Pegfp/PbCSP和Pegfp/PbCSP'分别用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荧光显微镜及RT-PCR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PCR、酶切及测序证实目的基因PbCSP全长和片段分别正确连接至Pegfp-N1的多克隆位点,两种重组质粒转染Hela后,荧光显微镜及RT-PCR均检测到目的蛋白在Hela中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伯氏疟原虫CSP全长基因和该基因片段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在Hela细胞中获得表达.

    作者:马长玲;胡旭初;赵玉利;李艳文;胡凤玉;陈晓湘;周珍文;张咏莉;余新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2005年东莞地区细菌耐药性资料分析

    目的 了解2005年东莞地区部分医院临床分离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对2 072株(革兰阳性球菌占37.3%,革兰阴性杆菌占62.7%)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NCCLS2004年版标准判读结果.结果 在两类葡萄球菌株中,MRSA和MRCNS株检出率分别为73.7%(214/290)和75.8%(235/31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中,ESBLs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50.9%(135/265),肺炎克雷伯菌为42.8%(125/292).绿脓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均在5O%以上,但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结论 MRSA、MRCNS,以及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产ESBLa检出率较高,耐药严重.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非常重要,对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有参考价值.

    作者:郭志勤;梁沛杨;高文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蛋白芯片法诊断结核病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诊断结核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检测63例结核病患者的血清标本,25份肺部其它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并与抗酸菌涂片镜检法相比较.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诊断肺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25%(43/63)和88%(22/25),阳性预测值为93.48%(43/46),阴性预测值为52.38%(22/42),阳性检出率为52.27%(46/88),显著高于抗酸菌涂片镜检法阳性率(23.86%,21/88).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诊断结核病,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较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是临床辅助诊断结核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罗招凡;丁鹤林;刘香梅;林向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一种新的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克隆技术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组扩增及克隆的新方法.方法 设计含Sal Ⅰ、Not Ⅰ酶切位点的引物,用一片段PCR法扩增HBV全基因组,经双酶切后将PCR产物克隆入pBlue Script-(SK-)载体,进行HB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 用此方法成功获得35例HBV全基因组DNA序列.同时以重组质粒为模板进行敏感性和保真性测定,其敏感性为102个初始模板,核苷酸的人为突变率为1.6 bp/kb.结论 此方法可用于大规模HBV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为HBV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李莉;卢建溪;谢冬英;徐启桓;朱明芬;陈伟;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