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徐绍坤;郭中敏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 干细胞, 致瘤性
摘要: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是存在于胚胎发育早期阶段,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性的干细胞,是组成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一定条件下,其在体外可以保持未分化状态,长期存活无限繁殖.有关ES细胞在动物疾病模型中治疗作用的研究,尤其是在小鼠中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尝试人类ES细胞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等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ES细胞的发展历史,特性和鉴定的方法及目前ES细胞在治疗糖尿病、帕金森及心血管损伤等各种疾病中的应用,讨论了培养体系中的一些问题和ES细胞研究中所面临的难点与挑战.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人体寄生虫学》应用CAI的几个问题

    CAI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其生动形象、提高教学质量的优势是不容质疑的,但在使用CAI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合理应用CAI课件的教学方法、CAI课件制作、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及CAI课件的知识产权进行探讨,以期在教学中更加科学、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作者:刘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口岸登革热监测网络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目的 研究开发新的登革热疫情监测方法,解决登革热疫情上报存在的问题,以适应口岸卫生检疫的要求.方法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数字化地图、数据库等软件,开展口岸登革热监测网络系统的研发.结果 该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卫生检疫疫情时限性和保密性对登革热疫情监测的困扰,加强了传染病疫情信息交流与共享,达到卫生检疫管理快速安全、交流顺畅、反应及时、管理便捷的要求.结论 该系统的建立,解决了传统疫情监测上报工作中的问题,实现大限度的数据共享,提高了登革热监测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作者:吴烽;陈胤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7例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及时掌握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动态,为今后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7例经临床诊断为布鲁氏菌病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布鲁氏菌病特异性血清学进行抗体水平检测及细菌学培养与分型.结果 在报告的7例布病患者中,其中本市户籍2例;外地户籍5例.男性3例;女性4例.分布在20~60岁年龄组.职业分布:实验室检验人员1例,牲畜屠宰、销售3例,其他3例(家庭主妇、商业服务、个体司机).接触史:在牲畜屠宰、销售过程中或加工进食羊仔和羊胎盘及嗜食路边烧烤牛、羊肉串,与畜及畜产品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的占85.71%;实验室工作中不慎感染占14.29%.试管凝集试验:1:400/2例,1:800/3例,1:1600/3例.菌种鉴定:布鲁氏杆菌猪4型2例,羊种3型2例,另3例未上送菌种鉴定.7例布鲁氏菌病患者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应提高对布鲁氏杆菌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在转入慢性期前及时治疗为理想.

    作者:冯月菊;杨智聪;刘小宁;潘志明;任文锋;李钏华;高雨藩;郭荣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维拉帕米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维拉帕米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74例HFRS患者随机分为维拉帕米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尿蛋白、BUN和Cr恢复时间、少尿发生率和少尿期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监测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重型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但对中型HFRS患者的死亡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500);治疗组患者的尿蛋白、BUN和Cr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出现少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9),发生少尿的患者的少尿期持续时间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0);在治愈的患者中,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7).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维拉帕米能提高HFRS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钟淑君;罗瑞虹;李丽芳;高志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阴道毛滴虫RRas基因的cDNA克隆和原核表达

    目的 克隆和表达阴道毛滴虫Rras(TvRRas)基因,以便进一步探讨其组织定位及功能.方法 应用PCR方法从构建的阴道毛滴虫cDNA表达文库中扩增TvRRas基因片段,克隆至pGEM-T载体,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后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41a,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BL21,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镍-硝基三乙酸(Ni-NTA)柱纯化表达产物后用SDS-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从阴道毛滴虫cDNA表达文库中扩增的TvRRas基因片段长522 bp,酶切及DNA测序证实pET-41a/TvRRas重组质粒构建正确,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45 000 u.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41a/TvRRas,并能在大肠埃希菌内表达,所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大小与预期一致.

    作者:张丽芳;傅玉才;许铭炎;许锦阶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湖北省2005年急性血吸虫病发病因素分析与控制对策探讨

    目的 通过分析湖北省2005年急性血吸虫病发病因素和规律,为遏制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急感发生,提供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 建立急感发病数据库,对数据库和急感突发疫情疫点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省急性血吸虫病发病呈抛物线曲线趋势,全省累计发生153例,性别男女比为3.3:1;感染人群主要为36~55岁年龄段的农民,其次为7~15岁学生;结合突发疫情疫点落实防治工作评分结果,耕牛防治工作差,人群查治病工作也未能落实.结论 发生感染地区县、乡镇范围与以往基本一致,特别显示这类地区要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分析感染病人的年龄、职业、接触方式等指标,表明要重点针对农民和中小学生加强健康教育;有效地遏制或减少急感发生,要解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做好人畜同步防治工作,认真扎实地落实每年的防治工作任务.

    作者:朱惠国;朱红;张映皓;戴裕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人群血吸虫病抗体水平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人群血吸虫病抗体水平检测方法近年发展迅速,随着各种抗原提纯技术的成熟和生物克隆技术的运用,以及多项血清学检测技术的联合,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越来越高,进而使人群抗体水平检测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人群血吸虫病的普查、抽查、监测以及病例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中.

    作者:罗兴建;周晓农;肖邦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新型DNA疫苗佐剂-DC的研究进展

    DNA疫苗为疫苗学和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免疫策略,小鼠动物模型的试验研究已经证实了其较好的免疫效果,但在人体及灵长类动物试验中DNA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弱,增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仍然是一个挑战.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特别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递呈疫苗抗原到免疫系统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DNA疫苗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以睿;张仁利;朱兴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阴道毛滴虫长寿保障基因Tv-LAG1的克隆和表达

    目的 克隆原生动物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长寿保障基因[longevity assurance gene 1(LAG1)]的同源基因Tv-LAG1.构建Tv-LAG1原核表达重组体及表达其融合蛋白.方法 从阴道毛滴虫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LAG1的同源基因,用pET41表达载体与Tv-LAG1 cDNA克隆构建原核表达重组体并表达融合蛋白,纯化表达产物用SDS-PAGE法鉴定.用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获得抗血清,采用Westernblot法对抗体特异性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pET41/Tv-LAG1原核表达重组体,并表达出预期大小的重组蛋白.用融合蛋白免疫家兔获得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Tv-Lag1p/GST融合蛋白.结论 Tv-Lag1p/GST融合蛋白获得高效表达,并成功纯化,初步实验证明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为研究Tv-Lag1p在模式生物阴道毛滴虫的细胞定位以及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红;傅玉才;张仁利;钱元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慢性心房颤动病人右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变化

    目的 应用单相动作电位和电生理检查探讨慢性心房颤动(CAF)转复后右心房的电生理特征.方法 21例无心房颤动病史的病人作为正常对照,37例心房颤动病人分为两组,阵发性心房颤动(PAF)10例,CAF 27例,在窦性心律和基础起搏周长分别为600、500、400 ms下记录并测定右心房7个位点的MAPD90,同时测定相应部位的心房有效不应期(ERP).结果 ①各位点测定的ERP与MAPD90之间呈线形正相关(r=0.96,P<0.001),且满足ERP/MAPD90<1;②三组之间的maxMAPD90、maxERP均无明显差别(P>0.05);③CAF组avMAPD90和avERP均短于PAF组和对照组(P<0.05),而PAF组与对照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④PAF和CAF组的minERP和minMAPD90均较对照组短(P<0.05和P<0.01),且CAF组短于PAF组(P<0.05);⑤CAF组和PAF组的dispMAPD90、dispERP均较对照组小(P<0.05和P<0.01),且CAF组小于PAF组(P<0.05);⑥对照组和PAF组在右心耳所测得的MAPD90和ERP长,而CAF组则不定,且在此部位所测得的aveMAPD90和aveERP,明显短于PAF和对照组(P<0.05和P<0.01);⑦对照组和PAF组随着基础起搏周长增加,其MAPD90和ERP均明显延长(P<0.05),而CAF组,不同基础起搏周长下所测得的MAPD90和ERP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MAPD90是一个较为可靠的指标,和心房ERP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CAF发生了电重构,从而使心房颤动更容易维持,且经转复后更容易复发.

    作者:李宜富;谭倩;张杏;高飞;李军;董少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关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策略问题

    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流行具有地方性、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特点.该病的流行与防治不仅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制约.血吸虫病危害程度、防治工作难度远远超过国外流行的埃及血吸虫病和曼氏血吸虫病.

    作者:郑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是存在于胚胎发育早期阶段,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性的干细胞,是组成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一定条件下,其在体外可以保持未分化状态,长期存活无限繁殖.有关ES细胞在动物疾病模型中治疗作用的研究,尤其是在小鼠中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尝试人类ES细胞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等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ES细胞的发展历史,特性和鉴定的方法及目前ES细胞在治疗糖尿病、帕金森及心血管损伤等各种疾病中的应用,讨论了培养体系中的一些问题和ES细胞研究中所面临的难点与挑战.

    作者:徐绍坤;郭中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血清新蝶呤检测对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评估

    目的 探讨血清新蝶呤检测在登革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110例登革热(DF)病人血中新蝶呤的含量,将其与50份水痘病人和40份流感病人血中新蝶呤的含量进行比较,155份来自健康献血员的血清作为对照.结果 急性期登革热病人血中新蝶呤的平均含量为48.2 nmol/L,高于水痘病人、流感病人和健康对照者血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3 nmol/L、18.8 nmol/L和6.7 nmol/L,P<0.001).在已经确诊的登革热病人中,症状出现第一天即可检测到血中新蝶呤含量升高,且在病程第四天升至大值54.3nmol/L.血中新蝶呤含量升高的水平与热程相关,因而可以用来确定病程长短.结论 登革热病人血中新蝶呤含量较健康对照者以及其它病毒感染者显著升高(P<0.001),可以作为早期确定登革热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候喜琴;刘建伟;徐霖;袁广卿;王鸣;郑伯建;曹开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并探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在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间的肝癌肝移植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例肝癌患者在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29例(90.6%)出现一个部位或以上的细菌培养阳性,从呼吸道、腹腔、泌尿道共分离出病原菌119株.感染以呼吸道和腹腔常见,各有22例(68.8%),第1周内发生率高.119株病原体的分布比较分散,其中葡萄球菌占31.09%(64.86%为MRSE/MRSA),白假丝酵母菌占6.72%,阴沟肠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各占5.88%,产ESBLs酶的肠杆菌科菌株占G-杆菌的19.30%.术后ALB水平有下降趋势,但第1个月内尚正常.免疫抑制剂FK506术后第1个月内平均血药浓度(11.64 μg/L)高于第2个月,其中尤以第1周高.结论 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呼吸道和腹腔感染发生率较高.G+球菌和G-杆菌感染机会均等,其余为真菌,约占一成多.G+球菌以葡萄球菌为主,MRSE/MRSA比例较高,G-杆菌以阴沟肠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多.营养、免疫抑制剂及手术本身可能是导致术后高感染率的重要易感因素.

    作者:石悦;王浩渊;赵擎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阴道毛滴虫Rab1a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内定位

    目的 制备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Rab1a重组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并对TvRab1a蛋白进行阴道毛滴虫的细胞内定位.方法 将我们已构建的pQE80L/TvRab1a重组表达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E.coli M15,在IPTG诱导下表达重组蛋白,经Ni-NTA亲和柱层析后获得纯度较高的TvRab1a的重组蛋白;用经复性处理的重组蛋白免疫动物,获得TvRab1a重组蛋白抗血清,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鉴定抗血清.采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对TvRab1a蛋白进行细胞内定位.结果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TvRab1a重组蛋白可与豚鼠的抗TvRab1a血清反应,同时该抗血清在滴虫提取蛋白中检测到与预测TvRab1a分子量一致的条带;免疫荧光化学检测发现TvRab1a分布于细胞核周围的高尔基复合体与内质网.结论 获得的抗TvRab1a蛋白的多抗血清可用于TvRab1a基因功能的研究;TvRab1a功能场所位于高尔基复合体与内质网.

    作者:徐晓园;傅玉才;许铭炎;许锦阶;张仁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GeneFlex、GyneFix和Tcu380A三种IUD的比较性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GeneFlex(吉妮舒适型)IUD的避孕效果和副反应.方法 对300例放置GeneFlex(吉妮舒适型)、GyneFix(吉妮IN型)和Tcu380A三种IUD的妇女进行12个月的临床观察和对照研究.结果 GeneFlex(吉妮舒适型)IUD在副反应率和因症停用率上明显低于GyneFix(吉妮IN型)和Tcu80A IUD(P<0.05).结论 GeneFlex(吉妮舒适型)IUD安全、副作用小、避孕效果好,更适用于放置传统IUD后反复下移脱落、疼痛、经量明显增多、不规则出血的妇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IUD.

    作者:袁照;陆秀棠;罗爱珍;高新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美洲大蠊抗胃溃疡作用的初步研究

    为了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抗胃溃疡的作用,本文进行了大鼠应激胃溃疡型,大鼠醋酸烧灼的胃溃疡型及大鼠无水乙醇胃粘膜损伤型的动物实验观察.结果 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应急型及乙醇型胃溃疡模型保护效果明显,但对醋酸烧灼法引起的胃溃疡模型无明显的保护效果,其保护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肖小芹;汪世平;罗臣;徐绍锐;吴仕筠;钟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清远市2001~2005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2001~2005年清远市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防制对策.方法 收集20012005年清远市狂犬病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清远市狂犬病发病率由2001年的0.03/10万上升到2005年的0.51/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病例主要集中发生在我市石灰岩的农村地区.结论 我市狂犬病疫情比较严重,尤其是英德市及连州市,应引起清远市及重点县(市)政府的重视,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协作,做好狂犬病防制工作,以有效降低狂犬病发病率.

    作者:林燕锋;黄金英;孙小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蛋白激酶C在ET-1引起热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PKC)途径在内皮素-1(ET-1)引起热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分为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 Ⅰ(BIM)组(BIM组)、ET-1组(ET组)、BIM加ET-1组(BE组),每组6只.BIM组足底注射BIM 5 nmol 15 min后再注射PBS,ET-1组注射PBS 15 min后再注射10 pmol ET-1,BE组注射5 nmol BIM 15 min后再注射10 pmol ET-1.测量注药前及注药后15、30、45及60 min对热逃避反应时间.结果 BIM组与BE组热痛觉阈值无明显变化,ET组热痛觉阈值降低.结论 局部注射ET-1通过激活PKC途径从而引起热痛觉过敏.

    作者:梁杰贤;郭中敏;季文进;刘培庆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综合措施预防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预防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我院NICU 2003~2005年度收治的所有早产儿进行综合管理,包括:谨慎喂养;免疫支持;积极抗感染;及时改善肠道微循环、微生态;循环、呼吸、血糖、内环境支持等;尽早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以保证热卡供给;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严格控制静脉人液量.观察以上综合措施实施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308例早产儿中,共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发生率为0.97%,低于文献报道的在所有NICU病婴中总的发生率1%~7.7%水平.结论 早产儿综合管理的综合预防措施对减少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乔萍;严越秀;莫伟雄;汪江萍;冼少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