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型DNA疫苗佐剂-DC的研究进展

赵以睿;张仁利;朱兴全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DNA疫苗, 免疫原性, 生物学特性
摘要:DNA疫苗为疫苗学和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免疫策略,小鼠动物模型的试验研究已经证实了其较好的免疫效果,但在人体及灵长类动物试验中DNA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弱,增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仍然是一个挑战.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特别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递呈疫苗抗原到免疫系统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DNA疫苗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DNA疫苗佐剂-DC的研究进展

    DNA疫苗为疫苗学和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免疫策略,小鼠动物模型的试验研究已经证实了其较好的免疫效果,但在人体及灵长类动物试验中DNA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弱,增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仍然是一个挑战.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特别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递呈疫苗抗原到免疫系统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DNA疫苗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以睿;张仁利;朱兴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龄高危泌尿外科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目的 探讨高龄高危泌尿外科患者的特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对36例高龄高危泌尿外科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病人术前合并症病情隐匿、种类多、术后感染率高,经积极处理,尤其是改善心肺功能和纠正高血糖,待全身状况好转再手术,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 术前、术后积极处理合并症是高龄高危泌尿外科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作者:莫劲军;刘肇华;刘锡海;陈敏坚;余明年;黄展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B超对当归补血汤复方及单味药治疗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B超对当归补血汤复方及单味药治疗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效果评价的价值.方法 建立家兔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并将实验动物分成四组,其中三组分别用从当归、黄芪、当归加黄芪中提取的口服液结合吡喹酮进行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吡喹酮进行病原学治疗.再用B超声像图评估当归、黄芪和当归补血汤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结果 治疗A组(当归)、B组(黄芪)和C组(当归补血汤)均对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一定的疗效,其中C组(当归补血汤)的疗效好,治疗前后肝长径、厚径、横径、PV内径测值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当归补血汤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优于单味药当归或黄芪.

    作者:何永康;喻鑫玲;孙可英;梁逸曾;周杰;侯循亚;付晓;赵雅琴;刘宗传;李岳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是存在于胚胎发育早期阶段,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性的干细胞,是组成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一定条件下,其在体外可以保持未分化状态,长期存活无限繁殖.有关ES细胞在动物疾病模型中治疗作用的研究,尤其是在小鼠中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尝试人类ES细胞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等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ES细胞的发展历史,特性和鉴定的方法及目前ES细胞在治疗糖尿病、帕金森及心血管损伤等各种疾病中的应用,讨论了培养体系中的一些问题和ES细胞研究中所面临的难点与挑战.

    作者:徐绍坤;郭中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GeneFlex、GyneFix和Tcu380A三种IUD的比较性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GeneFlex(吉妮舒适型)IUD的避孕效果和副反应.方法 对300例放置GeneFlex(吉妮舒适型)、GyneFix(吉妮IN型)和Tcu380A三种IUD的妇女进行12个月的临床观察和对照研究.结果 GeneFlex(吉妮舒适型)IUD在副反应率和因症停用率上明显低于GyneFix(吉妮IN型)和Tcu80A IUD(P<0.05).结论 GeneFlex(吉妮舒适型)IUD安全、副作用小、避孕效果好,更适用于放置传统IUD后反复下移脱落、疼痛、经量明显增多、不规则出血的妇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IUD.

    作者:袁照;陆秀棠;罗爱珍;高新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淋巴细胞微核试验用于全血γ射线辐照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微核试验用于全血γ射线的辐照效果.方法 分别用15、25、35 Gy射线剂量的137Cs辐照血液,注入含有PHA的RPIM 1640培养基的小瓶中培养(37℃,72 h),收集淋巴细胞,制片,观察和计算微核细胞率;另分离淋巴细胞,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辐照剂量的升高,微核细胞率显著升高(P<0.01),而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P<0.01).微核细胞率与淋巴细胞增值率之间有高度相关性,曲线拟合方程为:(Y)=1021.246613-43.872036X+0.825340x2-0.004886X3,R2=0.999999,P<0.01.结论 微核试验用于评价γ射线灭活淋巴细胞的效果有一定的应用前景,35 Gy剂量的137Cs γ射线对淋巴细胞的灭活效果较好.

    作者:陆典瑞;卢岑;高彩凤;孙杰;唐小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蛋白激酶C在ET-1引起热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PKC)途径在内皮素-1(ET-1)引起热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分为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 Ⅰ(BIM)组(BIM组)、ET-1组(ET组)、BIM加ET-1组(BE组),每组6只.BIM组足底注射BIM 5 nmol 15 min后再注射PBS,ET-1组注射PBS 15 min后再注射10 pmol ET-1,BE组注射5 nmol BIM 15 min后再注射10 pmol ET-1.测量注药前及注药后15、30、45及60 min对热逃避反应时间.结果 BIM组与BE组热痛觉阈值无明显变化,ET组热痛觉阈值降低.结论 局部注射ET-1通过激活PKC途径从而引起热痛觉过敏.

    作者:梁杰贤;郭中敏;季文进;刘培庆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口岸登革热监测网络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目的 研究开发新的登革热疫情监测方法,解决登革热疫情上报存在的问题,以适应口岸卫生检疫的要求.方法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数字化地图、数据库等软件,开展口岸登革热监测网络系统的研发.结果 该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卫生检疫疫情时限性和保密性对登革热疫情监测的困扰,加强了传染病疫情信息交流与共享,达到卫生检疫管理快速安全、交流顺畅、反应及时、管理便捷的要求.结论 该系统的建立,解决了传统疫情监测上报工作中的问题,实现大限度的数据共享,提高了登革热监测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作者:吴烽;陈胤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7例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及时掌握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动态,为今后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7例经临床诊断为布鲁氏菌病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布鲁氏菌病特异性血清学进行抗体水平检测及细菌学培养与分型.结果 在报告的7例布病患者中,其中本市户籍2例;外地户籍5例.男性3例;女性4例.分布在20~60岁年龄组.职业分布:实验室检验人员1例,牲畜屠宰、销售3例,其他3例(家庭主妇、商业服务、个体司机).接触史:在牲畜屠宰、销售过程中或加工进食羊仔和羊胎盘及嗜食路边烧烤牛、羊肉串,与畜及畜产品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的占85.71%;实验室工作中不慎感染占14.29%.试管凝集试验:1:400/2例,1:800/3例,1:1600/3例.菌种鉴定:布鲁氏杆菌猪4型2例,羊种3型2例,另3例未上送菌种鉴定.7例布鲁氏菌病患者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应提高对布鲁氏杆菌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在转入慢性期前及时治疗为理想.

    作者:冯月菊;杨智聪;刘小宁;潘志明;任文锋;李钏华;高雨藩;郭荣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频超声对肠间隙少量积液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肠间隙少量积液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84例阑尾炎病人B超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声像表现与手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对于急性阑尾炎病人,高频超声能明确显示肿大阑尾为70%,能显示阑尾周围肠间隙积液者可达94%.结论 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及阑尾周围有肠间隙积液,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易松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维拉帕米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维拉帕米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74例HFRS患者随机分为维拉帕米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尿蛋白、BUN和Cr恢复时间、少尿发生率和少尿期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监测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重型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但对中型HFRS患者的死亡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500);治疗组患者的尿蛋白、BUN和Cr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出现少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9),发生少尿的患者的少尿期持续时间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0);在治愈的患者中,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7).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维拉帕米能提高HFRS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钟淑君;罗瑞虹;李丽芳;高志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美洲大蠊抗胃溃疡作用的初步研究

    为了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抗胃溃疡的作用,本文进行了大鼠应激胃溃疡型,大鼠醋酸烧灼的胃溃疡型及大鼠无水乙醇胃粘膜损伤型的动物实验观察.结果 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应急型及乙醇型胃溃疡模型保护效果明显,但对醋酸烧灼法引起的胃溃疡模型无明显的保护效果,其保护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肖小芹;汪世平;罗臣;徐绍锐;吴仕筠;钟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两种驱虫药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阿苯达唑咀嚼片和吡喹酮两组药物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疗效和副作用,为我市开展华支睾吸虫病的群防群治工作选择高效、安全的药物.方法 分别应用以上两组药物治疗华支睾吸虫阳性者,治毕1个月以改良加藤氏(Kato-katz)厚涂片法检查粪便样本,以虫卵阴转率为疗效评价指标,并了解药物副作用情况.结果 阿苯达唑咀嚼片组在轻度感染组和中重度感染组的转阴率为92.56%,83.33%;吡喹酮组为98.59%,100%.两组药物疗效的分层比较:轻度感染组P=0.115,中度和重度感染组P=0.494,两组药物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阿苯达唑咀嚼片服药后随访254人,其中3人出现腹痛或恶心等现象,吡喹酮组治后随访73人,25人出现腹痛或恶心等副反应(χ2=77.31,P<0.001),吡喹酮组病人出现副作用的几率远大于阿苯达唑咀嚼片组.结论 阿苯达唑与吡喹酮的疗效没有差异,但副作用较少,在人群普查普治时应首先考虑用阿苯达唑.

    作者:冯强;罗乐;夏生林;张瑞红;吴海东;范木耿;陈小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清远市2001~2005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2001~2005年清远市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防制对策.方法 收集20012005年清远市狂犬病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清远市狂犬病发病率由2001年的0.03/10万上升到2005年的0.51/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病例主要集中发生在我市石灰岩的农村地区.结论 我市狂犬病疫情比较严重,尤其是英德市及连州市,应引起清远市及重点县(市)政府的重视,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协作,做好狂犬病防制工作,以有效降低狂犬病发病率.

    作者:林燕锋;黄金英;孙小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人群血吸虫病抗体水平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人群血吸虫病抗体水平检测方法近年发展迅速,随着各种抗原提纯技术的成熟和生物克隆技术的运用,以及多项血清学检测技术的联合,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越来越高,进而使人群抗体水平检测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人群血吸虫病的普查、抽查、监测以及病例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中.

    作者:罗兴建;周晓农;肖邦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2005年海珠区部分干部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和掌握广州市海珠区公安、工商、医疗系统的部分干部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及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氏粪检法对检查对象进行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结果 共检测382人,阳性43人,感染率为11.26%.上述三类不同职业的干部人群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男女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高于女性,且31~50岁年龄组感染率较高.结论 干部人群感染率高,应重视对该人群的防治工作,加强对其健康教育,改善其不良饮食习惯,以降低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

    作者:赵丽庆;李幸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并探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在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间的肝癌肝移植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例肝癌患者在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29例(90.6%)出现一个部位或以上的细菌培养阳性,从呼吸道、腹腔、泌尿道共分离出病原菌119株.感染以呼吸道和腹腔常见,各有22例(68.8%),第1周内发生率高.119株病原体的分布比较分散,其中葡萄球菌占31.09%(64.86%为MRSE/MRSA),白假丝酵母菌占6.72%,阴沟肠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各占5.88%,产ESBLs酶的肠杆菌科菌株占G-杆菌的19.30%.术后ALB水平有下降趋势,但第1个月内尚正常.免疫抑制剂FK506术后第1个月内平均血药浓度(11.64 μg/L)高于第2个月,其中尤以第1周高.结论 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呼吸道和腹腔感染发生率较高.G+球菌和G-杆菌感染机会均等,其余为真菌,约占一成多.G+球菌以葡萄球菌为主,MRSE/MRSA比例较高,G-杆菌以阴沟肠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多.营养、免疫抑制剂及手术本身可能是导致术后高感染率的重要易感因素.

    作者:石悦;王浩渊;赵擎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广州地区人群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目的 了解和掌握广州地区部分可生吃蔬菜及淡水鱼类食品中寄生虫虫卵污染情况和市民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状况,以探讨食品污染和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和进一步提高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场流行病学的询问调查和现场采样方式,以清水沉淀法、盐水漂浮法和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消化法等方法检验寄生虫虫卵及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 2004年检测8种共365份可生吃的蔬菜寄生虫及虫卵检出率为21.37%(钩虫卵检出率15.34%,钩蚴检出率11.23%,蛔虫卵检出率4.93%等);饮食业制作可生食蔬菜两种不同清洗方式半成品寄生虫及虫卵检出率为10.40%(浸洗的检出率为28.95%,冲洗的检出率为3.77%).2006年检测25家餐饮业60份售卖的淡水鱼、虾的华支睾吸虫囊蚴检出率为9.84%(鲩鱼感染率占13.33%,虾感染率占6.67%);1998~2003年一般人群蠕虫感染率为15.21%,其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6.95%;2005年部分职业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12.46%,远高于全国感染率(0.40%).结论 广州地区可生吃蔬菜和淡水鱼受到肠道线虫及华支睾吸虫(囊蚴)等寄生虫虫卵污染,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食品卫生宣教工作,改变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确保提供更安全的食品.

    作者:张玉莲;冯月菊;何洁仪;刘小宁;区继军;邓小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综合措施预防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预防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我院NICU 2003~2005年度收治的所有早产儿进行综合管理,包括:谨慎喂养;免疫支持;积极抗感染;及时改善肠道微循环、微生态;循环、呼吸、血糖、内环境支持等;尽早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以保证热卡供给;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严格控制静脉人液量.观察以上综合措施实施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308例早产儿中,共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发生率为0.97%,低于文献报道的在所有NICU病婴中总的发生率1%~7.7%水平.结论 早产儿综合管理的综合预防措施对减少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乔萍;严越秀;莫伟雄;汪江萍;冼少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关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策略问题

    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流行具有地方性、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特点.该病的流行与防治不仅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制约.血吸虫病危害程度、防治工作难度远远超过国外流行的埃及血吸虫病和曼氏血吸虫病.

    作者:郑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