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李刚
目的探讨抗生素不同使用方式对择期剖宫产患者生殖道菌群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20例,A组,手术前后均不使用抗生素;B组,手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d;C组,于手术中常规应用抗生素1次.每例分别在术前、术后3d、术后7d行阴道液、宫腔液细菌培养,观察手术前后生殖道菌群变化,并记录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晚期产后出血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前阴道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4.58%,手术后为76.26%(P<0.05);手术中胎盘娩出后官腔物培养均为阴性.A组手术前后3d及7d阴道内液培养仍以厌氧菌为主;而B、C两组手术后3d、7d阴液培养则以需氧菌为主;三组官腔内细菌培养阳性率接近;术后产褥病率三组相近;未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结论剖宫产术中及手术后应用抗生素易使患者出现菌群失调,剖宫产术后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麦卫阳;凌莉;李映桃;黄锡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确立冰冻红细胞标准制备方法.方法通过比较手工法及洗血仪制备程序及冰冻红细胞质检结果,探索出适制备方法.结果洗血仪制备产品的上清游离Hb、甘油残余量、红细胞回收率等指标优于手工法,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结论洗血仪程序可作为冰冻红细胞标准制备程序.
作者:赵阳;黎世杰;陈扬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颈骨折后行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水平.方法3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颈骨折后行髋关节置换术,不同治疗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特别是针对高血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无死亡及低血糖休克发生;术后切口表浅感染4例,肺部感染2例;无伤口感染导致手术失败的病例;无因护理不当造成其他并发症.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颈骨折患者顺利度过髋关节置换手术难关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爱宁;王熠平;李桂梅;李凤云;冯志英;梁瑞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提高手术效果.方法通过指导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进行主动、被动功能锻炼,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20例病人中,根据患者情况,指导其进行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对预防关节粘连、挛缩等并发症,减少住院日,增强置换关节的稳固性有良好效果.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对置换后关节的康复起重要作用.
作者:何惠兰;邓树珍;王琼芳;李桂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旋毛虫抗原模拟表位的抗原性及其序列.方法利用旋毛虫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Ts-Ig)筛选噬菌体12肽库,以旋毛虫幼虫抗原(TsA)为对照,通过ELISA鉴定筛选所获抗原模拟表位(T1-T6)的抗原性,同时检测这些模拟抗原的DNA序列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结果T1-T6灵敏性及特异性与TsA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T3,T6与肺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高于TsA(P<0.05),T6与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亦高于TsA(P<0.05).T1-T6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同源性,其末端三个氨基酸残基均相同,依次为:苯丙氨酸(F),天冬酰胺(N),脯氨酸(P).结论筛选噬菌体12肽库获得的旋毛虫抗原模拟表位具有较好的抗原性,有望发展成为新型旋毛虫病诊断抗原,而F,N,P三个氨基酸残基可能与其较好的抗原性有关.
作者:潘虹;姜昌富;李天群;雷家慧;时红波;魏兰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小鼠血清及肠道分泌物中IgA含量的变化,探讨肠道粘膜免疫应答机制.方法将6~8周龄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灌胃接种RH株弓形虫速殖子5×104个/只,对照组给予等量PBS.于感染后第2、4、6、8、10、13、16、19、22、25天,每组各5只小鼠分别处死,摘眼球采血分离血清,收集肠道冲洗液,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及肠液IgA含量.结果对照组血清IgA抗体于第4~8天缓慢升高后保持平稳;感染组小鼠血清IgA水平从第8天起迅速升高,第10天达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并接近对照组的水平,第25天再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血清IgA水平在第10、25天显著升高(P<0.01).肠液IgA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两组小鼠肠道冲洗液中的IgA抗体于第4、6天逐渐升高之后,对照组保持平稳,而感染组于第8天骤然下降并低于升高前的水平,之后又迅速升高,于第13天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并接近对照组水平;第8和13天感染组IgA抗体含量显著低于和高于(P<0.01)对照组.结论BALB/c小鼠经口感染弓形虫,可有效诱导肠道粘膜的免疫应答,产生高水平的IgA抗体,发挥局部抗虫作用;提示IgA抗体产生变化规律与虫株毒力及小鼠免疫反应特性等因素有关.
作者:韩剑峰;殷国荣;刘红丽;申金雁;元海军;沈嬿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疟疾的现状、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作者:伍忠銮;余新炳;吴忠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1973年Jones[1]首先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棘阿米巴性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直至80年代中期本病仍属一种罕见的寄生虫性眼病,但自1985年角膜接触镜(contact lens CL)的推广普及,由棘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眼角膜病报道逐渐增多.金秀英于1992年[2]首先报道了我国第一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是由角膜接触镜配戴不当而致,自此,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报道呈快速上升趋势.本文就近10年来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恩英;徐克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N-甲基-N-亚硝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对SD大鼠光感受器细胞毒性作用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雌性SD大鼠76只,分12组,正常对照组4只,其余组各6只.于大鼠生后50d,分别一次腹腔注射MNU 40mg/kg、60mg/kg和80mg/kg.在MNU处理后24h、48h、3d和7d,处死大鼠,取眼球,做组织学检查.结果不同剂量的MNU均引起视网膜损伤,其损伤的程度与MNU剂量呈正比.作用24h后,可见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核固缩和光感受器细胞外节部定向障碍;48h或3d后,可见光感受器细胞丧失;7d后,外颗粒层和光感受层仅剩下少数几层或几乎完全消失.结论MNU对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有选择性的毒性作用,该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作者:林少春;杨锦南;陈慷;胡世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徐闻县目前疟疾防治工作状况,为今后制定疟疾防治规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徐闻县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3个乡镇9个管区作为调查点,采用工作人员逐户上门问卷调查;对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抽查处方和血检登记;学生疟防知识问卷调查等.结果共调查121543人,发现2002年有疟史22人(其中恶性疟5人),发病率为1.81/万;三个镇同期报告疟疾疫情为0,漏报率为100%.三个镇共问卷中小学生928人,其中知晓疟防知识67人,知晓率7.22%;村民走访4540人,其中知晓疟防知识231人,知晓率5.13%.结论徐闻县各镇普遍存在疟疾疫情漏报,村民和学生疟防知识贫乏,自我保护意识差,各卫生院缺乏镜检器材和检验员镜检技术差.
作者:林荣幸;潘波;邹勉;懂家纯;周大森;张启明;吴军;吴文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药丹参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患者血中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I2(PGI2)及母体血压的影响.方法用丹参治疗中度妊高征患者75例,观察患者的SOD、MDA、NO、ET、TXA2、PGI2、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血中SOD、NO、PGI2、ET、MDA、TXA2较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但治疗后母体平均动脉压变化及尿蛋白无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药丹参对妊高征患者血中SOD、MDA、NO、ET、TXA2、PGI2有显著改善.
作者:赵杨;佘若菁;闻良珍;苏春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2002年底,在中国等地爆发的SARS令我们更加关注野生动物新现传染病.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野生动物新现传染病对人类健康,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影响.
作者:方顺丽;伦照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IL-18在原发性高血压危象中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动态检测40例原发性高血压危象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L-18的含量,并用简单相关分析血清IL-18的含量变化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危象患者血清IL-18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91.34±56.28 ng/L vs 64.81±14.33 ng/L,P<0.01);治疗后12 h后患者血清IL-18的含量则明显下降(191.34±56.28 ng/Lvs144.63±54.33 ng/L,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144.63±54.33 ng/L vs 64.81±14.33 ng/L,P<0.01);治疗3 d后病人的血清IL-18的含量则基本恢复致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81.67±37.53 ng/L vs 64.81±14.33 ng/L,P>0.05).且危象期患者的血清IL-18的含量与收缩压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48,P<0.05),但与舒张压之间则无明显的相关性(r=0.24,P>0.05).血清IL-18的含量随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危重而升高,血压下降而下降,且与其收缩血压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IL-18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危象的发病机制,检测患者的血清IL-18的含量可能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效果.
作者:李高松;马中富;梨镇垣;唐皓;叶海宁;梁艳冰;曾春;刘秀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肝硬化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对38例小儿肝硬化进行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和转归的分析,并与同时期成人肝硬化对比.结果小儿肝硬化23例(60.5%),其中乙型肝炎19例;其次胆汁性肝硬化4例(10.5%)、前瞻性静脉海绵样变性3例(7.9%).小儿肝硬化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浮肿,体征以肝脾肿大、腹水、黄疸多见,肝掌、蜘蛛痣少见.结论实验室检查对小儿肝硬化无特异性诊断价值.小儿肝硬化的预后除与病因有关外,还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作者:李德昌;林潮双;黄桂梅;陈金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确保血液质量与临床用血安全和无偿献血制度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体检时心理咨询与问卷调查方法对2100例无偿献血者各种心理状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2100例无偿献血者中,各种心理状态归纳如下:发扬救死扶伤精神的心理43.14%占主要;健康投资心理14.05%;防病心理11.33%;体检心理19.67%;尝试心理4.29%;惧痛心理3.29%;隐匿心理1.81%;其他2.43%.结论加强<献血法>及血液生理知识的宣传,尤其是领导层宣传;提高献血者的献血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高效优质的服务,确保献血者心身健康,以利于安全献血.
作者:周银素;林锦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华支睾吸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以此对试剂盒进行质量监控.方法建立了由200份确诊病人血清混合而成的阳性质控品和由200份非流行区健康人血清混合而成的阴性质控品,确定了包括对阳性质控品和阴性质控品的检测标准.结果对10年104批次共101万人份的诊断试剂盒进行了监测,阳性质控品和阴性质控品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444和0.066,总阳性质控品和总阴性质控品变异系数分别为7.60%和10.72%.结论华支睾吸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质量监测体系也是一种性能可靠、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案.
作者:崔惠儿;胡绍良;潘波;方悦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基因芯片(或DNA芯片、微阵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在1cm左右的芯片上可以同时分析几百至数万个基因,具有高通量、快速获取有关生物学信息的特点,在基因表达谱分析、疾病诊断和预测、病原体检测、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重要传染病,基因芯片将在肝炎病毒的检测中显示其价值.
作者:陈伟;李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疟疾流行情况的调查分析,总结防治经验,探讨疟疾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方法对1996年至2000年疫情报告、疟疾病人个案调查表、发热病人血检登记、流行病学分析总结进行分析,捕捉按蚊鉴定分种.结果广州市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经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大幅下降,1996~2000年全市共发生疟疾1246例,未发生暴发流行,也没有出现本地恶性疟传播.结论在疟疾流行期间,应多部门合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疟疾传播.在基本控制期间应以加强基层镜检站建设和发热病人疟原虫检查为主.
作者:任文锋;刘小宁;周端华;冯月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被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医院消毒隔离防护等预防措施对控制SARS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对深圳东湖医院的一线SARS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访谈及行为因素问卷调查,并抽血送检SARS抗体.结果(1)339名医务人员,其中一线接触患者医务人员168人,无一人发病.(2)一线医务人员118份血清标本,深圳市CDC检测60份全部阴性,我院检测118份均阴性.(3)病房严格划分医务人员通道及患者通道,设立二道间,病房通风良好.(4)全院97.2%医务人员服用了病毒唑,其次是达菲和抗病毒中成药,并一直间断使用.(5)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过程几乎100%穿了隔离衣,戴1个一次性口罩加1个12层棉口罩和流水洗手.(6)100%的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内正常回家生活,大多数医务人员在下班回家前没有洗澡及更衣.结论严格科学的消毒隔离方法,良好的病房结构及通风,药物性预防能有效控制SARS院内感染.
作者:骆子义;袁静;王召钦;胡毅文;陆普选;马汉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肝破裂预后与肝破裂本身的类型、程度有关外,更与急救措施是否及时、得力以及合并伤情况有关.方法采用单纯缝合、大网膜填塞、缝合并用明胶海绵压迫、不规则肝部分切除,纱布填塞、肝右动脉结扎、肝固有动脉结扎、大网膜纱布填塞附加胆总管减压.结果痊愈43例,死亡5例,1例死于早期失血性休克,另4例死于腹腔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及时有效的复苏,做好肝实质损伤后出血的局部处理是救治肝破裂的关键.
作者:刘国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