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昆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和抗药性

陈秋霞;黄炯烈

关键词:昆虫, 细胞色素P450, 诱导, 抗药性
摘要:可诱导性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重要特征,经过诱导,昆虫体内P450解毒酶含量增加解毒作用增强;而细胞色素P450参与的杀虫剂抗药性均表现为P450酶活性的增高或酶量的增加.解毒作用增强,二者的大不同在于持续的时间上.了解P450酶系的诱导机制及其与抗药性的关系,对认识P450参与的抗药性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登革病毒疫苗研究近况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登革病毒DNA疫苗、嵌合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四价减毒活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各种疫苗的动物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魏惠永;江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物信息学及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模式生物基因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基因组信息,对如此巨大且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生物数据的管理和分析产生了生物信息学这门新的学科.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DNA及RNA序列和蛋白质序列.本文重点介绍了生物信息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作者:吴忠道;黄静;徐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38 kDa分子Dipstick快速诊断模式的初步建立

    目的建立简便的血吸虫病Dipstick快速诊断法.方法以纯化的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EA)38 kDa分子为诊断抗原,以胶体金标记的鼠抗人IgG为二抗,建立Dipstick快速诊断体系;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急性期37例、慢性期30例,正常人52例,肝吸虫病人血清30例.结果所测得的阳性率分别为94.6%、86.7%、1.9%、0%.结论以SEA 38kDa纯化分子建立的血吸虫病Dipstick快速诊断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简便快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前景.

    作者:周晓红;陈晓光;戴琳;胡旭初;李华;刘国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恙虫病95例临床分析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此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地区,我国以东南沿海多见.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出现多器官损害,易造成误诊.现对我院传染病科自1992年6月至2000年8月期间收住的95例恙虫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莉;张庆峰;李刚;舒欣;江元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台山市基本消灭疟疾后期十年监测研究

    台山市过去曾是疟疾高发区,1953年疟疾发病率高达5448.0/10万,1964年仍为516.4/10万,1980年开始为2.8%/10万以下.1985年经考核,发病率为0.52/10万,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山区和丘陵区微小按蚊仍然存在,是主要的媒介;平原区媒介只有中华按蚊.为探索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及简便有效的监测方法,从1991年至2000年连续10年分两个阶段分别采取两种病例侦查方法进行现场防治监测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余发均;李晓萍;林瑞华;余大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细粒棘球蚴线粒体rRNA的序列测定

    通过EST方法对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进行筛选,将得到的EST序列送入GenBank和EBI进行同源性分析及登陆,对有意义的EST进行通测,得到了完整的细胞线粒体rRNA序列,并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及质粒转化.为细粒棘球蚴的系统分类、鉴定及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有用依据.

    作者:陈守义;余新炳;陆家海;徐劲;郭中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定量PCR与EIA法检测血液透析患者HCV比较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检测方法.方法对79例尿毒症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清HCV-RNA水平,及第二代酶免疫试验(EI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血液透析患者抗-HCV阳性率22.8%(18/79),荧光定量PCR法HCV-RNA检出率39.2%(31/79).在抗HCV阴性的患者中,HCV-RNA的检出率为42.6%(26/6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50.6%(40/79).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弥补EIA检测的不足,在抗-HCV阴性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检测HCV RNA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潮双;韦嘉;卢建溪;彭晖;高志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源县瑶族同胞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瑶族同胞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方法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卵.结果感染率为71.84%,其中蛔虫感染率为56.80%,钩虫为9.95%,鞭虫7.38%.结论瑶族同胞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严重.

    作者:欧宗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G蛋白偶联受体和跨膜信息传递的研究现状

    自从第一个GPCR(G-protejn-coupled receptor)被克隆以来,目前已知有超过1000种的GPCPs存在于生物体细胞膜上,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蛋白质超家族,调控着极为广泛的生物活动;同时对其研究也深入到结构与功能关系.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GPCPs结构,配体-受体结合模式及其激活机制的研究现状以及新进展.

    作者:邵筱;吴忠道;余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热带医学的未来十年

    医学发展总是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双相同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的齐步到来,对我国未来热带医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热带医学的研究方面,特别对传染病的防制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属于热带病控制比较成功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展望今后十年我国热带医学发展的前景,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前途一片光明.

    作者:俞守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000年粤桂琼三省联防广东区疟疾疫情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抗疟,我省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0年止,全省已有25个县市经验收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全省本地居民共发病589例(4例为输入性恶性疟),年发病率为0.076/万,比1999年下降了24.75%,是全省范围内第一个年发病率没有超过1/万的县.成绩是肯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频繁的人口流动成为疟疾疫情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近十年来,局部疟疾暴发流行都与流动人口有关[1],因此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防制已成为我省疟防工作的重点.鉴于此,自1992年起我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建立疟疾联防,通过9年联防,三省疟疾年发病率每年都大幅度下降.为了总结经验,现将2000年我省联防区六市县的疟疾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林荣幸;潘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Sj Dad1反义核酸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进一步鉴定已获得的日本血吸虫新基因Sj Dad1的功能.方法构建Sj Dad1反义(antisense)核酸载体PEGFP-N3-Sj Dad1和正义(sense)核酸载体pEGFP-N3-Sj Dad1.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第3天,通过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PEGFP-N3-Sj Dad1(antisense)、pEGFP-N3-Sj Dad1(sense)、空载体和生理盐水.45d后解剖实验小鼠进行保护性效果评价.结果在PEGFP-N3-Sj Dad1(antisense)组、pEGFP-N3-Sj Dad1(sense)组以及pEGFP-N3组小鼠肺部冰冻切片检查发现在童虫周围有绿色荧光出现,而在生理盐水组则无此现象.但各实验组保护性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j Dad1反义核酸无明显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尚需寻找其它方法对Sj Dad1的疫苗候选基因价值作进一步的鉴定.

    作者:李焱;吴忠道;郑焕钦;曹爱莲;孟玮;彭寨玉;余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谈中医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

    目的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进行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效果.方法在重视理论、内容重组及辅助实验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医药专业和学科新进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结果学生不仅掌握了大量基础知识,对学科前沿也有一定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本专业的学习与科研实践中.结论在教学中结合本专业特点,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学互动等多种方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顺应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者:张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从化市1989~2000年疟疾防治分析

    从化市属于广州市辖县级市,位于广州市北面.60年代以前为疟疾高发区,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并存.建国后,大的两次暴发流行分别发生于1953~1958年及1963~1966年.经过长期的抗疟工作,从1967年开始,间日疟成为我市疟病流行唯一虫种,此后未发现本地感染恶性疟和三日疟病例,疟疾病例也呈散发状态并且发病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1988年经省政府地方病防治小组办公室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

    作者:利朴良;成伟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HCV-RNA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HCV-RNA水平的价值,探讨PBMC中检出HCV-RNA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及RT-PCR技术同时检测87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和淋巴细胞中HCV-RNA.结果血清、淋巴细胞中HCV-RNA的荧光定量PCR检出率(49.4%、69.0%),分别高于相应标本中HCV-RNA的RT-PCR阳性率(33.3%、35.6%)(P<0.05).血清、淋巴细胞中同时检出HCV-RNA的一致率,荧光定量PCR法(31.0%)显著高于RT-PCR定性法(6.9%)(P<0.001).荧光定量PCR法,淋巴细胞中HCV-RNA检出率高于血清(P<0.01).结论与RT-PCR相比,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CV-RNA敏感性较高,对PBMC内HCV-RNA检测有利于提高HCV检测的阳性率.

    作者:林潮双;韦嘉;卢建溪;陈文思;彭晖;高志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种表达形式的SAG1基因对小鼠的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构建了三种表达形式的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SAG1)基因-表膜型、分泌型和细胞内型,并分别用于免疫BALB/C小鼠.结果SAG1基因免疫小鼠后,表膜型和分泌型较细胞内型体液免疫出现早且反应强;细胞因子水平测试显示免疫后小鼠免疫反应趋向Th1型.攻击感染结果证实:表膜型和分泌型免疫小鼠较细胞内型免疫小鼠所获保护力强.结论三种表达形式的SAG1基因在小鼠模型中免疫效果不同.

    作者:陈晓光;周晓红;龚娅;杨培梁;沈树满;冯明钊;伦照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疣萎平局部用药治疗尖锐湿疣32例临床分析

    尖锐湿疣称为生殖器疣、尖圭湿疣、阴肛湿疣或性病疣.早在1954年Barret等就证明尖锐湿疣是一种性传播疾病(STD).据临床资料统计其发病率仅次于淋病而居第二位,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治疗尖锐湿疣方法较多,有外科手术切除、电灼、激光、抗代谢和免疫等方法.1993~1995年我们应用疣萎平局部用药方法治疗尖锐湿疣32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董汉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 CT基因在红细胞内期的表达及CT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利用反转录PCR(RT-PCR)的方法检测CTP基因是否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表达,并构建CTP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方法按常规方法体外培养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用Trizo1试剂提取红内期疟原虫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恶性疟原虫FCC1/HN株CTP编码基因并构建CT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结果获得了恶性疟原虫CTPcDNA的全编码区序列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结论CTP基因在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红细胞内期表达并成功地构建了CT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

    作者:陈慧红;余新炳;吴忠道;徐劲;陆家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全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变异情况.方法 PCR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GDH基因全编码区,产物经EcoRI+Sal I酶切后,定向克隆至pGEX-4T-1质粒,采用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与其它生物GDH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扩增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GDH编码基因,大小为1410bp,无内含子,与Thailand株GDH基因相比,两者有2个碱基不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与蓝氏贾第鞭毛虫、克鲁氏锥虫和梭状芽孢杆菌GDH的同源性分别为57.90%(260/449)、56.51%(243/430)、42.05%(164/390);与人的GDH-1、GDH-2的同源性分别为29.02%(101/348)、28.73%(100/348).结论 FCC1/HN株与Thailand株GDH高度同源,疟原虫GDH明显不同于其它生物GDH.

    作者:李林海;李明;吴英松;王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昆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和抗药性

    可诱导性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重要特征,经过诱导,昆虫体内P450解毒酶含量增加解毒作用增强;而细胞色素P450参与的杀虫剂抗药性均表现为P450酶活性的增高或酶量的增加.解毒作用增强,二者的大不同在于持续的时间上.了解P450酶系的诱导机制及其与抗药性的关系,对认识P450参与的抗药性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秋霞;黄炯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