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0年粤桂琼三省联防广东区疟疾疫情分析

林荣幸;潘波

关键词:疟疾联防, 广东, 疟疾暴发流行, 疫情分析, 年发病率, 人口流动, 流动人口, 输入性恶性疟, 壮族自治区, 疟疾疫情, 疟疾管理, 疟疾防治, 经验, 监测情况, 成绩, 本地居民, 与广西, 海南省, 验收, 市县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抗疟,我省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0年止,全省已有25个县市经验收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全省本地居民共发病589例(4例为输入性恶性疟),年发病率为0.076/万,比1999年下降了24.75%,是全省范围内第一个年发病率没有超过1/万的县.成绩是肯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频繁的人口流动成为疟疾疫情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近十年来,局部疟疾暴发流行都与流动人口有关[1],因此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防制已成为我省疟防工作的重点.鉴于此,自1992年起我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建立疟疾联防,通过9年联防,三省疟疾年发病率每年都大幅度下降.为了总结经验,现将2000年我省联防区六市县的疟疾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0年粤桂琼三省联防广东区疟疾疫情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抗疟,我省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0年止,全省已有25个县市经验收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全省本地居民共发病589例(4例为输入性恶性疟),年发病率为0.076/万,比1999年下降了24.75%,是全省范围内第一个年发病率没有超过1/万的县.成绩是肯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频繁的人口流动成为疟疾疫情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近十年来,局部疟疾暴发流行都与流动人口有关[1],因此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防制已成为我省疟防工作的重点.鉴于此,自1992年起我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建立疟疾联防,通过9年联防,三省疟疾年发病率每年都大幅度下降.为了总结经验,现将2000年我省联防区六市县的疟疾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林荣幸;潘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顺德市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及其预防控制工作回顾

    顺德市是华支睾吸虫病的高度感染区,调查人群平均感染率为59.5%,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反复查治工作,查治人数近40万人次,但感染率未见明显下降,重复感染是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的疾病如肝癌、肝硬化等占我市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三位.建议进行综合治理,有效地降低人群感染率,减少其危害.

    作者:马健强;何伟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物信息学及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模式生物基因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基因组信息,对如此巨大且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生物数据的管理和分析产生了生物信息学这门新的学科.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DNA及RNA序列和蛋白质序列.本文重点介绍了生物信息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作者:吴忠道;黄静;徐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中的应用

    植物基因转化技术主要分为两类,无载体介导的直接转化法和有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直接转化法主要介绍了电激转化、PEG介导转化、基因枪转化三种技术的主要原理;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主要介绍了脓杆菌介导转化及病毒载体介导转化.利用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重组蛋白、重组疫苗及单克隆抗体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作者:高丽丽;余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种表达形式的SAG1基因对小鼠的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构建了三种表达形式的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SAG1)基因-表膜型、分泌型和细胞内型,并分别用于免疫BALB/C小鼠.结果SAG1基因免疫小鼠后,表膜型和分泌型较细胞内型体液免疫出现早且反应强;细胞因子水平测试显示免疫后小鼠免疫反应趋向Th1型.攻击感染结果证实:表膜型和分泌型免疫小鼠较细胞内型免疫小鼠所获保护力强.结论三种表达形式的SAG1基因在小鼠模型中免疫效果不同.

    作者:陈晓光;周晓红;龚娅;杨培梁;沈树满;冯明钊;伦照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昆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和抗药性

    可诱导性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重要特征,经过诱导,昆虫体内P450解毒酶含量增加解毒作用增强;而细胞色素P450参与的杀虫剂抗药性均表现为P450酶活性的增高或酶量的增加.解毒作用增强,二者的大不同在于持续的时间上.了解P450酶系的诱导机制及其与抗药性的关系,对认识P450参与的抗药性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秋霞;黄炯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组蛋白CTB表位对HCV多表位DNA疫苗在小鼠中免疫应答的影响

    将一12aa的CTB表位连接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复合多表位抗原基因PCX的5'端,再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获得重组质粒pcDNA3/CTB-PCX,利用表达IL-12的pwRG/mIL-12作为佐剂,肌注免疫小鼠后6w,用重组蛋白GZ-PCX加强免疫1次,第6w时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抗GZ-PCXIgG,高滴度达1:103,与对照pcDNA3/PCX相比无显著升高,提示CTB表位并无明显的增强PCX基因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重组蛋白GZ-PCX可有效提高抗体水平,促进CD8+T细胞增殖.免疫小鼠可诱发针对GZ-PCX融合蛋白的迟发性超敏反应(DTH),免疫后小鼠体重正常,肝脾未见明显肿大,具有良好安全性.

    作者:陈丽珊;黄建生;任大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的体外扩增及克隆

    为了构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4T-1-Si16.根据曼氏血吸虫Sm16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对引物,用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Sj16基因;将Sj16基因定向克隆人pGEX-4T-1,转化感受态BL21/DE3菌;用酶切、PCR扩增鉴定筛选得到的重组阳性克隆.结果表明,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获取Sj16基因,重组质粒中含有Sj16基因.结果提示,成功构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4T-1-Si16,为进一步研究Sj16基因功能打下基础.

    作者: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单志新;马长玲;邵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定量PCR与EIA法检测血液透析患者HCV比较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检测方法.方法对79例尿毒症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清HCV-RNA水平,及第二代酶免疫试验(EI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血液透析患者抗-HCV阳性率22.8%(18/79),荧光定量PCR法HCV-RNA检出率39.2%(31/79).在抗HCV阴性的患者中,HCV-RNA的检出率为42.6%(26/6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50.6%(40/79).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弥补EIA检测的不足,在抗-HCV阴性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检测HCV RNA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潮双;韦嘉;卢建溪;彭晖;高志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快速免疫色谱测试法诊断疟原虫现场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快速免疫色谱测试法(ICT)在我省基层门诊诊断疟疾的适用性.方法每一发热病人同时用镜检和ICT两种方法检验,并将ICT检验结果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CT双虫卡诊断间日疟的敏感度为60.27%,特异度为84.15%;ICT双虫卡诊断恶性疟的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99.35%.结论ICT法较镜检法诊断恶性疟更为快速、简便,但对间日疟诊断ICT法不如镜检法准确.

    作者:林荣幸;吴承刚;潘波;杨灼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全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变异情况.方法 PCR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GDH基因全编码区,产物经EcoRI+Sal I酶切后,定向克隆至pGEX-4T-1质粒,采用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与其它生物GDH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扩增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GDH编码基因,大小为1410bp,无内含子,与Thailand株GDH基因相比,两者有2个碱基不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与蓝氏贾第鞭毛虫、克鲁氏锥虫和梭状芽孢杆菌GDH的同源性分别为57.90%(260/449)、56.51%(243/430)、42.05%(164/390);与人的GDH-1、GDH-2的同源性分别为29.02%(101/348)、28.73%(100/348).结论 FCC1/HN株与Thailand株GDH高度同源,疟原虫GDH明显不同于其它生物GDH.

    作者:李林海;李明;吴英松;王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登革病毒疫苗研究近况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登革病毒DNA疫苗、嵌合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四价减毒活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各种疫苗的动物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魏惠永;江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源县瑶族同胞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瑶族同胞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方法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卵.结果感染率为71.84%,其中蛔虫感染率为56.80%,钩虫为9.95%,鞭虫7.38%.结论瑶族同胞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严重.

    作者:欧宗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广东省吴川等县市消灭丝虫病监测情况分析

    为了解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动态,1996~1999年在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吴川等6个县市开展了病原、媒介和血清学监测;在6个县市的37个镇56个管理区共血检61889人,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21125只,未发现蚊体内有人体幼丝虫感染;1996年、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2.12%、1.66%和1.57%,与往年比较呈下降趋势.结果提示这些地区丝虫病的传播可能已被阻断.

    作者:谢雪妹;黄少玉;刘美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疣萎平局部用药治疗尖锐湿疣32例临床分析

    尖锐湿疣称为生殖器疣、尖圭湿疣、阴肛湿疣或性病疣.早在1954年Barret等就证明尖锐湿疣是一种性传播疾病(STD).据临床资料统计其发病率仅次于淋病而居第二位,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治疗尖锐湿疣方法较多,有外科手术切除、电灼、激光、抗代谢和免疫等方法.1993~1995年我们应用疣萎平局部用药方法治疗尖锐湿疣32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董汉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HCV-RNA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HCV-RNA水平的价值,探讨PBMC中检出HCV-RNA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及RT-PCR技术同时检测87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和淋巴细胞中HCV-RNA.结果血清、淋巴细胞中HCV-RNA的荧光定量PCR检出率(49.4%、69.0%),分别高于相应标本中HCV-RNA的RT-PCR阳性率(33.3%、35.6%)(P<0.05).血清、淋巴细胞中同时检出HCV-RNA的一致率,荧光定量PCR法(31.0%)显著高于RT-PCR定性法(6.9%)(P<0.001).荧光定量PCR法,淋巴细胞中HCV-RNA检出率高于血清(P<0.01).结论与RT-PCR相比,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CV-RNA敏感性较高,对PBMC内HCV-RNA检测有利于提高HCV检测的阳性率.

    作者:林潮双;韦嘉;卢建溪;陈文思;彭晖;高志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华南某部队结核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性研究

    目的了解南方战区某部队肺结核防治效果,进一步探索适合南方部队的肺结核防治措施.方法于1999年5月~2001年6月,针对南方部队结核病发病危险因素,在南方战区某一部队采取干预措施,观察防治效果.并将该部队综合防治两年与防治前2年结核病患病情况加以比较,同时亦与另一未采取干预措施的部队同期结核病患病情况作平行比较.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的观察部队,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从136.09/10万下降为54.44/10万;新发结核病登记率从81.65/10万下降为27.22/10万;结核菌阳性登记率从54.44/10万下降为零;三个登记率防治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对照部队结核病患病情况无显著变化.结论只要真正贯彻落实<军队结核病防治方案>内容,军队结核病是能有效控制的.

    作者:曾年华;王志斌;李兴国;黄佳亮;王珊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热带医学的未来十年

    医学发展总是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双相同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的齐步到来,对我国未来热带医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热带医学的研究方面,特别对传染病的防制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属于热带病控制比较成功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展望今后十年我国热带医学发展的前景,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前途一片光明.

    作者:俞守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38 kDa分子Dipstick快速诊断模式的初步建立

    目的建立简便的血吸虫病Dipstick快速诊断法.方法以纯化的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EA)38 kDa分子为诊断抗原,以胶体金标记的鼠抗人IgG为二抗,建立Dipstick快速诊断体系;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急性期37例、慢性期30例,正常人52例,肝吸虫病人血清30例.结果所测得的阳性率分别为94.6%、86.7%、1.9%、0%.结论以SEA 38kDa纯化分子建立的血吸虫病Dipstick快速诊断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简便快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前景.

    作者:周晓红;陈晓光;戴琳;胡旭初;李华;刘国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恙虫病95例临床分析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此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地区,我国以东南沿海多见.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出现多器官损害,易造成误诊.现对我院传染病科自1992年6月至2000年8月期间收住的95例恙虫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莉;张庆峰;李刚;舒欣;江元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