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中的应用

高丽丽;余新炳

关键词:植物基因转化, 生物制药, 抗体, 疫苗
摘要:植物基因转化技术主要分为两类,无载体介导的直接转化法和有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直接转化法主要介绍了电激转化、PEG介导转化、基因枪转化三种技术的主要原理;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主要介绍了脓杆菌介导转化及病毒载体介导转化.利用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重组蛋白、重组疫苗及单克隆抗体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全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变异情况.方法 PCR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GDH基因全编码区,产物经EcoRI+Sal I酶切后,定向克隆至pGEX-4T-1质粒,采用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与其它生物GDH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扩增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GDH编码基因,大小为1410bp,无内含子,与Thailand株GDH基因相比,两者有2个碱基不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与蓝氏贾第鞭毛虫、克鲁氏锥虫和梭状芽孢杆菌GDH的同源性分别为57.90%(260/449)、56.51%(243/430)、42.05%(164/390);与人的GDH-1、GDH-2的同源性分别为29.02%(101/348)、28.73%(100/348).结论 FCC1/HN株与Thailand株GDH高度同源,疟原虫GDH明显不同于其它生物GDH.

    作者:李林海;李明;吴英松;王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中的应用

    植物基因转化技术主要分为两类,无载体介导的直接转化法和有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直接转化法主要介绍了电激转化、PEG介导转化、基因枪转化三种技术的主要原理;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主要介绍了脓杆菌介导转化及病毒载体介导转化.利用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重组蛋白、重组疫苗及单克隆抗体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作者:高丽丽;余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快速免疫色谱测试法诊断疟原虫现场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快速免疫色谱测试法(ICT)在我省基层门诊诊断疟疾的适用性.方法每一发热病人同时用镜检和ICT两种方法检验,并将ICT检验结果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CT双虫卡诊断间日疟的敏感度为60.27%,特异度为84.15%;ICT双虫卡诊断恶性疟的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99.35%.结论ICT法较镜检法诊断恶性疟更为快速、简便,但对间日疟诊断ICT法不如镜检法准确.

    作者:林荣幸;吴承刚;潘波;杨灼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广东省吴川等县市消灭丝虫病监测情况分析

    为了解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动态,1996~1999年在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吴川等6个县市开展了病原、媒介和血清学监测;在6个县市的37个镇56个管理区共血检61889人,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21125只,未发现蚊体内有人体幼丝虫感染;1996年、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2.12%、1.66%和1.57%,与往年比较呈下降趋势.结果提示这些地区丝虫病的传播可能已被阻断.

    作者:谢雪妹;黄少玉;刘美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中毒力岛分布的研究

    目的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产毒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以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毒力岛在大肠杆菌中的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方法PCR扩增和原位杂交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在检测的93株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毒力岛的检出率为32.25%(32/93),而且这些阳性菌株中的毒力岛大部分连接到asntRNA(天门冬氨酸tRNA)位点.结论产毒性大肠杆菌是致病性较强的病原菌之一,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产毒性大肠杆菌中阳性率较高的分布,对于进一步研究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毒力的变化和毒力的调控以及细菌毒力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勇;王红;向前;孙素霞;俞守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广东省惠州市1996~2000年疟疾感情况分析

    疟疾是我市重点防治寄生虫病之一,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我市参加开发区建设,疟疾曾一度急剧上升,尤其是1993年全市共发病7319例,发病率为286/十万(其中省外流动人口6739例)是1992年三倍.病例主要集中在惠阳淡澳一带.

    作者:魏和兴;张春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登革病毒疫苗研究近况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登革病毒DNA疫苗、嵌合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四价减毒活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各种疫苗的动物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魏惠永;江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的体外扩增及克隆

    为了构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4T-1-Si16.根据曼氏血吸虫Sm16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对引物,用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Sj16基因;将Sj16基因定向克隆人pGEX-4T-1,转化感受态BL21/DE3菌;用酶切、PCR扩增鉴定筛选得到的重组阳性克隆.结果表明,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获取Sj16基因,重组质粒中含有Sj16基因.结果提示,成功构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4T-1-Si16,为进一步研究Sj16基因功能打下基础.

    作者: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单志新;马长玲;邵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源县瑶族同胞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瑶族同胞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方法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卵.结果感染率为71.84%,其中蛔虫感染率为56.80%,钩虫为9.95%,鞭虫7.38%.结论瑶族同胞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严重.

    作者:欧宗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Sj Dad1反义核酸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进一步鉴定已获得的日本血吸虫新基因Sj Dad1的功能.方法构建Sj Dad1反义(antisense)核酸载体PEGFP-N3-Sj Dad1和正义(sense)核酸载体pEGFP-N3-Sj Dad1.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第3天,通过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PEGFP-N3-Sj Dad1(antisense)、pEGFP-N3-Sj Dad1(sense)、空载体和生理盐水.45d后解剖实验小鼠进行保护性效果评价.结果在PEGFP-N3-Sj Dad1(antisense)组、pEGFP-N3-Sj Dad1(sense)组以及pEGFP-N3组小鼠肺部冰冻切片检查发现在童虫周围有绿色荧光出现,而在生理盐水组则无此现象.但各实验组保护性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j Dad1反义核酸无明显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尚需寻找其它方法对Sj Dad1的疫苗候选基因价值作进一步的鉴定.

    作者:李焱;吴忠道;郑焕钦;曹爱莲;孟玮;彭寨玉;余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38 kDa分子Dipstick快速诊断模式的初步建立

    目的建立简便的血吸虫病Dipstick快速诊断法.方法以纯化的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EA)38 kDa分子为诊断抗原,以胶体金标记的鼠抗人IgG为二抗,建立Dipstick快速诊断体系;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急性期37例、慢性期30例,正常人52例,肝吸虫病人血清30例.结果所测得的阳性率分别为94.6%、86.7%、1.9%、0%.结论以SEA 38kDa纯化分子建立的血吸虫病Dipstick快速诊断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简便快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前景.

    作者:周晓红;陈晓光;戴琳;胡旭初;李华;刘国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华南某部队结核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性研究

    目的了解南方战区某部队肺结核防治效果,进一步探索适合南方部队的肺结核防治措施.方法于1999年5月~2001年6月,针对南方部队结核病发病危险因素,在南方战区某一部队采取干预措施,观察防治效果.并将该部队综合防治两年与防治前2年结核病患病情况加以比较,同时亦与另一未采取干预措施的部队同期结核病患病情况作平行比较.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的观察部队,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从136.09/10万下降为54.44/10万;新发结核病登记率从81.65/10万下降为27.22/10万;结核菌阳性登记率从54.44/10万下降为零;三个登记率防治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对照部队结核病患病情况无显著变化.结论只要真正贯彻落实<军队结核病防治方案>内容,军队结核病是能有效控制的.

    作者:曾年华;王志斌;李兴国;黄佳亮;王珊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HCV-RNA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HCV-RNA水平的价值,探讨PBMC中检出HCV-RNA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及RT-PCR技术同时检测87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和淋巴细胞中HCV-RNA.结果血清、淋巴细胞中HCV-RNA的荧光定量PCR检出率(49.4%、69.0%),分别高于相应标本中HCV-RNA的RT-PCR阳性率(33.3%、35.6%)(P<0.05).血清、淋巴细胞中同时检出HCV-RNA的一致率,荧光定量PCR法(31.0%)显著高于RT-PCR定性法(6.9%)(P<0.001).荧光定量PCR法,淋巴细胞中HCV-RNA检出率高于血清(P<0.01).结论与RT-PCR相比,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CV-RNA敏感性较高,对PBMC内HCV-RNA检测有利于提高HCV检测的阳性率.

    作者:林潮双;韦嘉;卢建溪;陈文思;彭晖;高志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术后肠道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术后肠道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1年1月先后收治22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分层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116)服用微生态制剂,对照组(n=104)服用安慰剂,分别观察其肠道真菌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真菌感染率分别是2.6%和8.7%(P<0.05),血内毒素86.8±26.3 pg/ml和101.5±62.4pg/ml(P<0.05)血氨62±28.3μmol/L和83±24.8μmol/L(P<0.05).结论对门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能防止二重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作者:邱万寿;许瑞云;凌云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 CT基因在红细胞内期的表达及CT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利用反转录PCR(RT-PCR)的方法检测CTP基因是否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表达,并构建CTP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方法按常规方法体外培养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用Trizo1试剂提取红内期疟原虫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恶性疟原虫FCC1/HN株CTP编码基因并构建CT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结果获得了恶性疟原虫CTPcDNA的全编码区序列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结论CTP基因在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红细胞内期表达并成功地构建了CT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

    作者:陈慧红;余新炳;吴忠道;徐劲;陆家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种表达形式的SAG1基因对小鼠的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构建了三种表达形式的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SAG1)基因-表膜型、分泌型和细胞内型,并分别用于免疫BALB/C小鼠.结果SAG1基因免疫小鼠后,表膜型和分泌型较细胞内型体液免疫出现早且反应强;细胞因子水平测试显示免疫后小鼠免疫反应趋向Th1型.攻击感染结果证实:表膜型和分泌型免疫小鼠较细胞内型免疫小鼠所获保护力强.结论三种表达形式的SAG1基因在小鼠模型中免疫效果不同.

    作者:陈晓光;周晓红;龚娅;杨培梁;沈树满;冯明钊;伦照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组蛋白CTB表位对HCV多表位DNA疫苗在小鼠中免疫应答的影响

    将一12aa的CTB表位连接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复合多表位抗原基因PCX的5'端,再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获得重组质粒pcDNA3/CTB-PCX,利用表达IL-12的pwRG/mIL-12作为佐剂,肌注免疫小鼠后6w,用重组蛋白GZ-PCX加强免疫1次,第6w时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抗GZ-PCXIgG,高滴度达1:103,与对照pcDNA3/PCX相比无显著升高,提示CTB表位并无明显的增强PCX基因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重组蛋白GZ-PCX可有效提高抗体水平,促进CD8+T细胞增殖.免疫小鼠可诱发针对GZ-PCX融合蛋白的迟发性超敏反应(DTH),免疫后小鼠体重正常,肝脾未见明显肿大,具有良好安全性.

    作者:陈丽珊;黄建生;任大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热带医学的未来十年

    医学发展总是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双相同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的齐步到来,对我国未来热带医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热带医学的研究方面,特别对传染病的防制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属于热带病控制比较成功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展望今后十年我国热带医学发展的前景,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前途一片光明.

    作者:俞守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昆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和抗药性

    可诱导性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重要特征,经过诱导,昆虫体内P450解毒酶含量增加解毒作用增强;而细胞色素P450参与的杀虫剂抗药性均表现为P450酶活性的增高或酶量的增加.解毒作用增强,二者的大不同在于持续的时间上.了解P450酶系的诱导机制及其与抗药性的关系,对认识P450参与的抗药性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秋霞;黄炯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从化市1989~2000年疟疾防治分析

    从化市属于广州市辖县级市,位于广州市北面.60年代以前为疟疾高发区,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并存.建国后,大的两次暴发流行分别发生于1953~1958年及1963~1966年.经过长期的抗疟工作,从1967年开始,间日疟成为我市疟病流行唯一虫种,此后未发现本地感染恶性疟和三日疟病例,疟疾病例也呈散发状态并且发病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1988年经省政府地方病防治小组办公室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

    作者:利朴良;成伟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