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的体外扩增及克隆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单志新;马长玲;邵筱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Sj16, 克隆, PCR
摘要:为了构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4T-1-Si16.根据曼氏血吸虫Sm16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对引物,用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Sj16基因;将Sj16基因定向克隆人pGEX-4T-1,转化感受态BL21/DE3菌;用酶切、PCR扩增鉴定筛选得到的重组阳性克隆.结果表明,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获取Sj16基因,重组质粒中含有Sj16基因.结果提示,成功构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4T-1-Si16,为进一步研究Sj16基因功能打下基础.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快速免疫色谱测试法诊断疟原虫现场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快速免疫色谱测试法(ICT)在我省基层门诊诊断疟疾的适用性.方法每一发热病人同时用镜检和ICT两种方法检验,并将ICT检验结果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CT双虫卡诊断间日疟的敏感度为60.27%,特异度为84.15%;ICT双虫卡诊断恶性疟的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99.35%.结论ICT法较镜检法诊断恶性疟更为快速、简便,但对间日疟诊断ICT法不如镜检法准确.

    作者:林荣幸;吴承刚;潘波;杨灼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中的应用

    植物基因转化技术主要分为两类,无载体介导的直接转化法和有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直接转化法主要介绍了电激转化、PEG介导转化、基因枪转化三种技术的主要原理;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主要介绍了脓杆菌介导转化及病毒载体介导转化.利用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重组蛋白、重组疫苗及单克隆抗体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作者:高丽丽;余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HCV-RNA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HCV-RNA水平的价值,探讨PBMC中检出HCV-RNA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及RT-PCR技术同时检测87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和淋巴细胞中HCV-RNA.结果血清、淋巴细胞中HCV-RNA的荧光定量PCR检出率(49.4%、69.0%),分别高于相应标本中HCV-RNA的RT-PCR阳性率(33.3%、35.6%)(P<0.05).血清、淋巴细胞中同时检出HCV-RNA的一致率,荧光定量PCR法(31.0%)显著高于RT-PCR定性法(6.9%)(P<0.001).荧光定量PCR法,淋巴细胞中HCV-RNA检出率高于血清(P<0.01).结论与RT-PCR相比,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CV-RNA敏感性较高,对PBMC内HCV-RNA检测有利于提高HCV检测的阳性率.

    作者:林潮双;韦嘉;卢建溪;陈文思;彭晖;高志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组蛋白CTB表位对HCV多表位DNA疫苗在小鼠中免疫应答的影响

    将一12aa的CTB表位连接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复合多表位抗原基因PCX的5'端,再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获得重组质粒pcDNA3/CTB-PCX,利用表达IL-12的pwRG/mIL-12作为佐剂,肌注免疫小鼠后6w,用重组蛋白GZ-PCX加强免疫1次,第6w时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抗GZ-PCXIgG,高滴度达1:103,与对照pcDNA3/PCX相比无显著升高,提示CTB表位并无明显的增强PCX基因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重组蛋白GZ-PCX可有效提高抗体水平,促进CD8+T细胞增殖.免疫小鼠可诱发针对GZ-PCX融合蛋白的迟发性超敏反应(DTH),免疫后小鼠体重正常,肝脾未见明显肿大,具有良好安全性.

    作者:陈丽珊;黄建生;任大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顺德市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及其预防控制工作回顾

    顺德市是华支睾吸虫病的高度感染区,调查人群平均感染率为59.5%,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反复查治工作,查治人数近40万人次,但感染率未见明显下降,重复感染是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的疾病如肝癌、肝硬化等占我市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三位.建议进行综合治理,有效地降低人群感染率,减少其危害.

    作者:马健强;何伟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谈中医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

    目的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进行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效果.方法在重视理论、内容重组及辅助实验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医药专业和学科新进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结果学生不仅掌握了大量基础知识,对学科前沿也有一定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本专业的学习与科研实践中.结论在教学中结合本专业特点,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学互动等多种方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顺应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者:张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细粒棘球蚴线粒体rRNA的序列测定

    通过EST方法对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进行筛选,将得到的EST序列送入GenBank和EBI进行同源性分析及登陆,对有意义的EST进行通测,得到了完整的细胞线粒体rRNA序列,并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及质粒转化.为细粒棘球蚴的系统分类、鉴定及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有用依据.

    作者:陈守义;余新炳;陆家海;徐劲;郭中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000年粤桂琼三省联防广东区疟疾疫情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抗疟,我省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0年止,全省已有25个县市经验收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全省本地居民共发病589例(4例为输入性恶性疟),年发病率为0.076/万,比1999年下降了24.75%,是全省范围内第一个年发病率没有超过1/万的县.成绩是肯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频繁的人口流动成为疟疾疫情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近十年来,局部疟疾暴发流行都与流动人口有关[1],因此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防制已成为我省疟防工作的重点.鉴于此,自1992年起我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建立疟疾联防,通过9年联防,三省疟疾年发病率每年都大幅度下降.为了总结经验,现将2000年我省联防区六市县的疟疾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林荣幸;潘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G蛋白偶联受体和跨膜信息传递的研究现状

    自从第一个GPCR(G-protejn-coupled receptor)被克隆以来,目前已知有超过1000种的GPCPs存在于生物体细胞膜上,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蛋白质超家族,调控着极为广泛的生物活动;同时对其研究也深入到结构与功能关系.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GPCPs结构,配体-受体结合模式及其激活机制的研究现状以及新进展.

    作者:邵筱;吴忠道;余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物信息学及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模式生物基因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基因组信息,对如此巨大且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生物数据的管理和分析产生了生物信息学这门新的学科.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DNA及RNA序列和蛋白质序列.本文重点介绍了生物信息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作者:吴忠道;黄静;徐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定量PCR与EIA法检测血液透析患者HCV比较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检测方法.方法对79例尿毒症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清HCV-RNA水平,及第二代酶免疫试验(EI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血液透析患者抗-HCV阳性率22.8%(18/79),荧光定量PCR法HCV-RNA检出率39.2%(31/79).在抗HCV阴性的患者中,HCV-RNA的检出率为42.6%(26/6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50.6%(40/79).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弥补EIA检测的不足,在抗-HCV阴性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检测HCV RNA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潮双;韦嘉;卢建溪;彭晖;高志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全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变异情况.方法 PCR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GDH基因全编码区,产物经EcoRI+Sal I酶切后,定向克隆至pGEX-4T-1质粒,采用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与其它生物GDH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扩增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GDH编码基因,大小为1410bp,无内含子,与Thailand株GDH基因相比,两者有2个碱基不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与蓝氏贾第鞭毛虫、克鲁氏锥虫和梭状芽孢杆菌GDH的同源性分别为57.90%(260/449)、56.51%(243/430)、42.05%(164/390);与人的GDH-1、GDH-2的同源性分别为29.02%(101/348)、28.73%(100/348).结论 FCC1/HN株与Thailand株GDH高度同源,疟原虫GDH明显不同于其它生物GDH.

    作者:李林海;李明;吴英松;王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华南某部队结核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性研究

    目的了解南方战区某部队肺结核防治效果,进一步探索适合南方部队的肺结核防治措施.方法于1999年5月~2001年6月,针对南方部队结核病发病危险因素,在南方战区某一部队采取干预措施,观察防治效果.并将该部队综合防治两年与防治前2年结核病患病情况加以比较,同时亦与另一未采取干预措施的部队同期结核病患病情况作平行比较.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的观察部队,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从136.09/10万下降为54.44/10万;新发结核病登记率从81.65/10万下降为27.22/10万;结核菌阳性登记率从54.44/10万下降为零;三个登记率防治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对照部队结核病患病情况无显著变化.结论只要真正贯彻落实<军队结核病防治方案>内容,军队结核病是能有效控制的.

    作者:曾年华;王志斌;李兴国;黄佳亮;王珊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恙虫病95例临床分析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此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地区,我国以东南沿海多见.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出现多器官损害,易造成误诊.现对我院传染病科自1992年6月至2000年8月期间收住的95例恙虫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莉;张庆峰;李刚;舒欣;江元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台山市基本消灭疟疾后期十年监测研究

    台山市过去曾是疟疾高发区,1953年疟疾发病率高达5448.0/10万,1964年仍为516.4/10万,1980年开始为2.8%/10万以下.1985年经考核,发病率为0.52/10万,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山区和丘陵区微小按蚊仍然存在,是主要的媒介;平原区媒介只有中华按蚊.为探索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及简便有效的监测方法,从1991年至2000年连续10年分两个阶段分别采取两种病例侦查方法进行现场防治监测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余发均;李晓萍;林瑞华;余大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登革病毒疫苗研究近况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登革病毒DNA疫苗、嵌合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四价减毒活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各种疫苗的动物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魏惠永;江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术后肠道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术后肠道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1年1月先后收治22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分层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116)服用微生态制剂,对照组(n=104)服用安慰剂,分别观察其肠道真菌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真菌感染率分别是2.6%和8.7%(P<0.05),血内毒素86.8±26.3 pg/ml和101.5±62.4pg/ml(P<0.05)血氨62±28.3μmol/L和83±24.8μmol/L(P<0.05).结论对门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能防止二重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作者:邱万寿;许瑞云;凌云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的体外扩增及克隆

    为了构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4T-1-Si16.根据曼氏血吸虫Sm16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对引物,用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Sj16基因;将Sj16基因定向克隆人pGEX-4T-1,转化感受态BL21/DE3菌;用酶切、PCR扩增鉴定筛选得到的重组阳性克隆.结果表明,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获取Sj16基因,重组质粒中含有Sj16基因.结果提示,成功构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4T-1-Si16,为进一步研究Sj16基因功能打下基础.

    作者: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单志新;马长玲;邵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种表达形式的SAG1基因对小鼠的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构建了三种表达形式的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SAG1)基因-表膜型、分泌型和细胞内型,并分别用于免疫BALB/C小鼠.结果SAG1基因免疫小鼠后,表膜型和分泌型较细胞内型体液免疫出现早且反应强;细胞因子水平测试显示免疫后小鼠免疫反应趋向Th1型.攻击感染结果证实:表膜型和分泌型免疫小鼠较细胞内型免疫小鼠所获保护力强.结论三种表达形式的SAG1基因在小鼠模型中免疫效果不同.

    作者:陈晓光;周晓红;龚娅;杨培梁;沈树满;冯明钊;伦照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 CT基因在红细胞内期的表达及CT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利用反转录PCR(RT-PCR)的方法检测CTP基因是否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表达,并构建CTP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方法按常规方法体外培养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用Trizo1试剂提取红内期疟原虫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恶性疟原虫FCC1/HN株CTP编码基因并构建CT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结果获得了恶性疟原虫CTPcDNA的全编码区序列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结论CTP基因在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红细胞内期表达并成功地构建了CT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

    作者:陈慧红;余新炳;吴忠道;徐劲;陆家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