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理与临床疗效探析

安丽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 消化性溃疡, 机理,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析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理与临床疗效.方法:针对5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进行治疗,对该药物的治疗机理进行探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在实施埃索美拉唑治疗治疗之后,参照临床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判定标准,在疗程结束之后,治愈24例,治愈率为46.1%;显效17例,显效率为32.7%;有效8例,有效率为15.4%;无效3例,无效率为5.8%.总共发生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结论:消化性溃疡治疗中,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但容易引发不良反应,需要在治疗时加强应对和处理,以此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鼠妇片配合饮食干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鼠妇片在饮食调理干预基础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在饮食干预基础上给以中药鼠妇片治疗,对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干预半年,测量干预前后股骨Ward三角骨密度(BMD)的变化.结果:干预前股骨Ward三角骨密度(BMD)为:0.37±0.13g/cm2,干预后股骨Ward三角骨密度(BMD)为:0.40±0.11g/cm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饮食干预基础上给以中药鼠妇片治疗,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能骨密度,提高骨强度.

    作者:王文正;韩兰英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脊柱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脊柱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根据患者的就诊顺序将2016年4月--2018年1月内接诊的74例脊柱骨折患者分成2组,先到医院就诊的37例设为对照组,余下后就诊的37例设为观察组,围术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给予优质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更高,建议推广.

    作者:郭春梅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构建人文关怀模式的基础护理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效果.方法:改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入人文关怀,采用人文关怀能力量表、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调查问卷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人文关怀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弥补了护理学基础实践中重技术轻关怀的不足,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关怀品质,提高专业课学习效果.

    作者:刘晓辉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糖尿病病人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病人术后疼痛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本次所选病例均为我科收治的糖尿病病人,共78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7月-2018年7月;根据护理方法划分组别,对照组施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施予疼痛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的VAS评分(2.63±1.21)分,对照组VAS评分(4.81±1.05)分,组间对比(P<0.05);且研究组护理后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病人术后疼痛护理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推广.

    作者:高丹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猪胆中毒致急性肝衰竭治疗体会1例

    目的:分析猪胆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1例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猪胆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男性患者,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B超等检查,为患者提供降酶、护肝等对症治疗、电解质失衡纠正治疗、营养支持治疗以及血浆置换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腹泻、腹痛、呕吐、恶心等表现均获得缓解,未出现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患者血生化、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复查结果均恢复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后顺利出院.结论:猪胆中毒致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必须及早为患者采取护肝等对症治疗措施以降低其死亡几率,有效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李社刚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抢救中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接诊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实验,观察组接受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对抢救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抢救总时(4.67±0.67)min、分诊用时(0.79±0.16)min、住院时间(5.37±0.55)d均少于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总时(5.81±1.14)min、分诊用时(1.93±0.35)min、住院时间(7.41±0.94)d,(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39.26±5.91)得分少于对照组患者的NIHSS得分(57.43±4.72),(P<0.05)结论: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抢救中,能够提高抢救的效率,辅助后续治疗能够帮助减轻患者的神经缺损,减轻患者的术后神经障碍程度.

    作者:吉双珠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40例尿毒症合并心衰的护理体会

    目的:介绍尿毒症合并心衰患者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效果.方法对我科室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尿毒症合并心衰病人40例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通过积极抢救,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结论通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以及精心的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尿毒症合并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作者:李金玉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外科护理中如何有效认识风险和规避风险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在对外科患者的护理中如何认识潜在风险,并有效规避潜在风险.方法:选取2013年5月1日-2014年10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住院外科患者,记录患者护理过程中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住院护理期间的潜在风险进行调查分析,研讨解决方法.结果:外科住院患者的护理中,潜在风险主要来自以下方面:1、护士与患者沟通不够充分;2、医护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且防范风险的意识薄弱;3、各科室间人员的配置欠合理.针对以上问题,规避风险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加强患者与护士之间的有效沟通;2、加强医护人员的护理专业知识、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3、调整科室之间人员配置,加强合理性.结论:在外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引发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提升我院外科护理水平,应当在人力资源、安全教育、医护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等方面加强完善.

    作者:孙毅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在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期间诊治的脑出血患者中选取90例作研究对象,并按护理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n=45)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n=45)应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就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肌力变化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护理前,2组患者中III~V级者比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中的III~V级者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是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89%(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有积极影响,值得借鉴.

    作者:唐深婷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个体化护理对风湿免疫科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风湿免疫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2018年1月纳入的70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电脑双盲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资料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风湿免疫科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个体化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华雯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ARDS重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ARDS重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6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RDS重症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其分组,分为常规组以及实验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带管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为ARDS重症患者进行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带管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邓琳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护理中综合疼痛干预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疼痛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1min后NFCS疼痛分度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分别为58.23%、25.32%.5min后NFCS疼痛分度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分别为97.47%、55.70%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孟霞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的调查方法,统计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感染部位以及出现感染因素.结果根据调查1000例显示,其中有70例发生了医院感染,并且呼吸道感染率多.经χ心功能Ⅲ和Ⅳ级、侵入性操作、预防抗菌药物和低蛋白血症组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率的危险因素比较多,并且很多都是来源于预后不良.若是想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就需要积极治疗自身疾病和并发症,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住院时间,避免病毒的入侵性.

    作者:曾令伟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曲美他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BNP水平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BNP水平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中对象纳入时间段是2017年1月-2018年4月,选择随机数字表法于期间抽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60例,再将其以单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法+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方法+美托洛尔+曲美他嗪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BNP水平降低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比对照组70.00%高,且治疗1-3个月内患者的BNP水平降低程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规方法治疗时,再予以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效果更佳,对患者体内BNP水平改善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范志岗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麻醉恢复室的护理风险及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分析

    目的:分析麻醉恢复室的护理风险及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方法: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手术患者100例.术后针对以上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引起护理风险的因素,并针对因素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麻醉恢复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生命安全.结果:100例患者手术后,到麻醉恢复室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将其转送至相应科室,患者满意度较高.且在护理中,发现引起麻醉恢复室护理风险因素有管理因素、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三个.结论:患者手术后,将其转送到麻醉恢复室,因年龄差异,病情变化,易使患者出现并发症,故针对护理中的风险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对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潘星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病人的应用

    目的:探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病人的应用.方法:选取120例2016年2月到2018年1月医院接收的外科急危重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需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其中有112例病人获得了成功,占百分比为93.33%,没有出现感染、静脉炎的情况.实施肠外营养的有64例,占百分比为53.33%.4例穿刺点外渗,4例穿刺点选择点失误而操作失败.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病人的应用中,展现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被临床应用和推荐.

    作者:邱盼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艾滋病合并皮肤病的护理方法及实施心得研究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皮肤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3例艾滋病患者合并皮肤病者的护理资料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例艾滋病患者合并皮肤病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后,16例获得治愈,好转7例.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皮肤病患者的表现多种多样,护理人员应提高其对不同皮肤病的认知,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提高皮肤病的治愈率.

    作者:杨芳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快速血清学和微生物培养检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定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快速血清学和微生物培养检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定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74例,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实施快速血清学检测的参照组(n=37),以及实施微生物培养检测的研究组(n=37),比较两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以及各个年龄段患儿阳性检出情况,探讨快速血清学和微生物培养检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定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研究组患儿的阳性检出为86.49%显著高于较参照组的62.16%,且P<0.05,具有探析价值.4~8岁年龄段的儿童阳性检出率76.47%.结论:应用微生物培养检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症进行鉴定诊断,可提高病症的诊断准确率,为患儿日后的治疗提供有力参考依据,从而改善预后,对于提升临床效果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亮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0例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患儿,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在随机性原则基础上将患儿平均划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各有60例.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家庭康复训练,对实验组患儿采用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两组患儿康复训练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等实施综合比较与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前,FMA评分和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实施康复训练后,实验组FMA评分(56.5±2.7)分、ADL评分(8.7±1.6)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8±2.0)分、(6.7±1.4)分.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总体护理效果较好,临床应用推广价值高.

    作者:薛洁 刊期: 2018年第50期

  • 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的针对性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的针对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82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照1:1比例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的针对性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刘妍 刊期: 2018年第50期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

主管: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

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