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口服补钙剂的临床应用分析

蔡杰;苏美霞;蔡静月

关键词:口服补钙剂, 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为合理选用口服补钙剂作出客观评估.方法 统计了本院2001~2005年口服补钙剂的销售总金额、主要品种及其销售数量等,并分析了其临床应用状况.结果 2001~2005年口服补钙剂的应用逐年增加,销售总金额2002年比2001年增长13.97%,2003年比2002年增长5.10%,2004年比2003年增长26.11%,2005年比2004年增长28.23%.结论 第一、二代口服补钙剂逐渐被第三代所替代,第三代口服补钙剂可作为各种人群的首选,口服补钙剂在临床上的使用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
现代医院杂志相关文献
  • 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变化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干预治疗及脑梗死体积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辛伐他汀20 mg/d口服,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治疗,15 d为一疗程.一疗程后比较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及脑梗死体积.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3.3%和43.3%(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88.8%和66.7%(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结论 辛伐他汀有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缩小脑梗死体积的作用.

    作者:蔡静月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创新医院文化管理功能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社区卫生工作是基层医院的根,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群众的健康之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重新的认识,对健康需求层次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院创新医院文化管理功能,使医院文化的五大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形成了医院品牌.

    作者:赵香生;唐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日目标教学模式在全日制护生带教中的应用

    为提高临床护理带教的科学化水平,增进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作用,借鉴国外教育目标理论,将目标教学法应用于护生临床实习带教.笔者介绍了日目标的编制和实施方法,并对实施进行了效果评价.结果 表明:该教学法运用于临床护生带教,对师生双方均可发挥导向、标准、激励、沟通功能,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实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护理实践教学趋向目标化、规范化、系统化,减少学生已掌握知识的重复教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考评, 有助于临床带教老师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

    作者:张朝晖;蔡金辉;关锦美;陈燕珍;曾晓琴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重视医院感染损失经济学的研究

    在我国每年有大量医院感染病例发生,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利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评估医院感染给患者及其家庭、医院、社会造成的损失和特点是一个难题.依据医院感染损失的特点,决策部门可以合理确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优先,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医院感染损失经济学问题是一个意义重大并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作者:陈利华;郝容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复方甘草含片的处方改良

    目的 通过改良复方甘草片的生产工艺,完成片剂质量考察,使其达到味道适宜、质量稳定的新剂型.方法 以口味、制粒好坏及可压性为考察指标,优选出片剂佳生产工艺.结果 建立了复方甘草含片的质量标准,优化了含片生产工艺,并完成了含片质量考察.结论 通过改良,复方甘草含片掩盖了不良气味,性质稳定,方便了病人服用.

    作者:陈芳;徐青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完善医院设备档案的思考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设备科工作的结晶,是院领导购置设备的决策依据,是对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操作、维修、保养、升级改造等工作的重要保障.

    作者:陈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肠道肿瘤手术前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根据肠道肿瘤患者病情及手术前后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营养制剂和能量范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结果 本组22例患者通过手术前后的肠内营养支持,三项观察指标都有较明显改善.且无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顺利出院.结论 手术前后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术后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赛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咪唑安定对静脉局部麻醉止血带反应的影响

    目的 评价咪唑安定麻醉前用药对静脉局部麻醉止血带反应的影响.方法 上肢远端手术成年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咪唑安定组(M组),0.9%生理盐水组(S组),每组30人.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测量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松止血带感觉运动恢复时间;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及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需辅助用镇痛药的例数;术后要求镇痛的时间;有无麻醉后惊厥、恶心呕吐发生.结果 两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松止血带感觉动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M组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更晚且止血带引起疼痛(VAS)评分更低,两组比较分别为p<0.01、p<0.05.术中辅助用哌替啶例数:M组3例、S组5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组血流动力学平稳,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唑安定麻醉前给药可延缓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加强改善麻醉效果.

    作者:郭影靓;骆智宇;薛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

    目的 通过对80例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CT检查、诊断及复查,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及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进行了CT扫描,初次扫描时间为生后1~14天,其中有61例在生后3个月内进行了CT复查.结果 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轻度33例,中度38例,重度9例,其中随访复查的61例中,正常32例,单纯脑沟加深14例,脑软化6例,脑穿通畸形6例,脑萎缩7例,死亡1例.结论 CT能准确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分类和程度,对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极其重要意义.

    作者:黄智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综合了大多数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医师,急诊医疗队伍人心浮动,不安心本职工作的现状并认为这是急诊医学发展的难点和主要矛盾;指出了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急诊医疗队伍人心不稳的危害性;分析了影响急诊医疗队伍稳定性的原因;阐述了固定医师在急诊科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建设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的对策.

    作者:崔华中;邓利芝;易卫平;康黎军;韩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胰岛素泵在急性胰腺炎高血糖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控制急性胰腺炎高血糖的效果.方法 将54例急性胰腺炎伴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CSII组持续皮下输注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对照组通过静脉给予基础量胰岛素.结果 两组在血淀粉酶恢复时间、血糖控制的时间、胰岛素使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上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 采用胰岛素泵的方法控制血糖安全、稳定、疗效迅速,低血糖的发生率低,并可促进胰腺病变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幸思忠;薛冀苏;冼碧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依托咪酯与咪唑安定在糖尿病患者手术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与咪唑安定应用于糖尿病(DM)患者麻醉插管时对循环的影响.方法 DM患者4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依托咪酯(E)组和咪唑安定(M)组,每组21例.术前30 min均肌注哌替啶50 mg及东莨菪碱0.3 mg.麻醉诱导:E组给予依托咪酯0.3 mg/kg,M组予咪唑安定0.2 mg/kg,1~2 min内注射完.随后再给予芬太尼10 μg/kg,和维库溴铵0.1 mg/kg.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诱导后2 min及气管插管后2 min的HR、MAP、CVP值.于诱导前、插管后30 min及手术结束采指尖血测定血糖.结果 两组在麻醉诱导后HR与诱导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插管后回升;MAP均比诱导前稍低但与诱导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CVP变化不明显.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血糖稍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E组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在内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共9例(42.9%).结论 咪唑安定用于糖尿病人的麻醉诱导,对循环影响小且副作用少.

    作者:周艳梅;张斯来;冯泉;冯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甲状腺肿块161例诊断方法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块的实验室检查与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59例甲状腺病例,术前均经B超、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甲状腺良性病变698例,61例甲状腺癌.结论 术前对甲状腺肿块应进行充分的实验室检查,单一个甲状腺肿块应积极手术治疗,避免再次根治术痛苦.

    作者:禤贰文;邓永洪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产生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医院应分析其成因,建立一套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医院高效运作.

    作者:刘穗;陈远湘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保温措施对胸科手术麻醉恢复期患者低温和寒战的影响

    目的 观察术中综合保温措施对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低温、寒战发生的影响.方法 普胸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30 例,给予保温措施为保温组,未作特殊处理为常温组.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麻醉后30 min、手术结束即刻的体温变化、寒战发生率.结果 常温组术后体温与入室时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寒战发生率高于保温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保温措施能有效预防手术患者低温和寒战的发生.

    作者:马聪嫒;胡玲;张腊大;刘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5~2007年分离出的216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确证实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 共检出产ESBLs菌68株,检出率为31.5%.产ESBLs菌对头孢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100%),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医院产ESBLs菌的阳性率较高,应加强检测,控制ESBLs的传播,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药物.

    作者:何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71例电损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佛山地区电损伤流行病学的规律.方法 对1998年9月~2004年10月以来收治的71例电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87.3%,女性占12.6%.②电损伤发病率和患者的年龄关系密切,青壮年37例,占52.1%,16岁以下的少年和幼儿为14例,占19.9%.③从患者的职业构成来看,外来工51例,占71.8%.④高压电致伤者52例,占73.2%,低压电致伤者14例,占19.7%.⑤死亡率7.0%,伤残率为67.6%.由于治疗费用高、预后差,有一定数量(12.6%)的患者中途放弃治疗.⑥有12例(16.9%)伤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其中7例(58.3%)患者由于早期心肺复苏不够及时,遗留严重缺血缺氧性脑病,影响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结论 加强对外来工安全用电知识的培训和用电安全的管理,同时普及现场急救知识对提高电损伤治疗效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宋红梅;李旷怡;陈建林;沈锐;陈国浩;黄洁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矫正屈光参差者戴镜不适资料分析

    屈光不正是眼科常见病,笔者在为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常患者进行验光过程中发现不少屈光参差病例,为提高屈光参差配镜效果,对588例屈光参差矫正戴镜不适进行分析.

    作者:陈楚虹;郑燕玉;张少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国内常见遗传病及其基因检测概况

    人类基因组含有3×109个碱基对的核苷酸,包括约10~14万个基因,这些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发生突变,则可能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异常,从而引起一类重要的疾病--遗传病.目前,对于这些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基本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能对其大多数进行基因诊断.基因诊断不仅可以明确指出个体是否患病,存在基因缺陷并揭示其基因状态,而且可以对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及某种疾病的易感者作出诊断和预测.在目前的基因诊断中,所采用的方法有:限制性内切酶(RE)、斑点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DNA体外扩增(PCR)法、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序列(VNTR)和DNA指纹分析法、单链DNA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DNA测序分析及DNA芯片技术分析法等.现将针对几种遗传病及其基因诊断进行综述.

    作者:耿鑫;吴娜;赵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新生儿肺出血53例临床分析

    目的 为了进一步早期诊断和更有效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方法 分析1992~2006年53例新生儿肺出血临床资料,以是否予机械通气治疗分为甲组(常规治疗组)及乙组(联合机械通气组).结果 对甲乙组原发病、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原发病无明显差别,临床表现体温不升甲组高于乙组,乙组发现肺出血的方式以气管内吸引为主,乙组死亡率低于甲组.结论 早期诊断及预防、呼吸机的应用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郭芳;黄嘉言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现代医院杂志

现代医院杂志

主管:广东省医院协会

主办:广东省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