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一线护理人力资源培训研究

吴素虹;卢素芬;黄思建;黄雯;连玉

关键词:护士, 人力资源, 管理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一线护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效果.方法 对25名高年资护士进行为期2年的临床综合技能培训.培训前进行综合能力测试,根据岗位要求,个人测试结果,建立培训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确定经过培训的护士预期达到的工作绩效,选择培训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后评价培训的效果.结果 25人全部达到预期培训目标.结论 临床一线护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要根据岗位要求及个人培训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可有效地提高高年资护士的临床综合技能,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有效规避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对保证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院杂志相关文献
  • 曲安奈德联合5-氟脲嘧啶注射治疗瘢痕疙瘩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联合5- 氟脲嘧啶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 23名瘢痕疙瘩患者,共43个瘢痕疙瘩.平均病史7.3年.以曲安奈德20 mg联合5-氟脲嘧啶4 mg瘢痕内注射,1 次/2 周,3~5次后,可每月注射1 次.平均治疗时间为7.8个月.结果 曲安奈德联合5-氟脲嘧啶注射抑制瘢痕疙瘩有效率为96%,其中瘢痕疙瘩完全缓解者占44% ,极大缓解者占46%,部分缓解者占6% ,未缓解者占2%.结论 利用曲安奈德联合5-氟脲嘧啶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矫立仁;李平忠;钟伟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实施个体化护理对减少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并发症的效果

    目的 探讨实施个体化的护理对减少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996~2006年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213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只施行一般的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特别注意对患者的个体化护理.结果 A组的术后并发症为24.7%,B组术后并发症为4.0%,B组的术后并发症较A组明显下降,下降了20.7%,效果显著. 结论对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注意个体化护理,可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赖丽萍;王桂兰;蒋志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某院大型医用设备使用效益分析

    通过对某院大型医疗设备进行使用效益分析,剖析设备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收费价格的高低,设备的配置结构,设备管理机制等,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和看法,旨在促进医疗设备的合理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经济管理.

    作者:严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近年结核病发现方式分析

    病例的发现是目前结核病控制工作中重要的措施, 因症就诊是结核病人发现的主要方式, 50%左右的病人由综合医院转诊而来.提高人群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有可疑症状时到医疗单位或结防机构检查.综合医院转诊是肺结核病人发现的主要来源,明确落实综合性医院的肺结核病人转诊工作,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结核病防治管理程序,可大限度地提高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和登记率.

    作者:周锦仪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子宫切除术后不同镇痛方法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子宫切除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探讨一种更理想、更安全的镇痛方法.方法 随机按自愿原则将子宫切除术后病人分为持续硬膜外镇痛组A组,单次硬膜外镇痛组B组,对照组C组,对三组病人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术后评定镇痛效果,观察其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结果 三组病人镇痛评分A组和B组比较镇痛效果相似,A组稍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分别与C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均无呼吸抑制,但A组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比B组高.结论 术后镇痛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持续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镇痛均为子宫切除术后较好的镇痛方法.

    作者:王玉玲;邱郁群;陈艳;杨春晓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卵巢肿瘤的B超与CT检查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B超及CT检查卵巢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B超及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T检查卵巢恶性肿瘤的盆腔内转移明显优于B超,但B超检查经济、方便,在健康普查中有明显优势,在B超不能定性时,则需要做CT复查.

    作者:赖慧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表皮干细胞生物性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表皮干细胞(Epiderimal Stem Cells,ESC)是由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为皮肤组织中的专能干细胞.皮肤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在维持表皮的自我更新,保持皮肤正常的表皮结构与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2].现就表皮干细胞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广旸;陈松;张君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肠道肿瘤手术前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根据肠道肿瘤患者病情及手术前后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营养制剂和能量范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结果 本组22例患者通过手术前后的肠内营养支持,三项观察指标都有较明显改善.且无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顺利出院.结论 手术前后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术后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赛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荧光定量PCR在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比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与抗酸染色、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探讨FQ-PCR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1例临床确诊的肺结核病患者和40例非结核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痰标本应用FQ-PCR法、痰涂片抗酸染色法、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结果 FQ-PCR、抗酸染色法、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47.0%(146/311)、28.3%(88/311)、35.4%(110/311),特异性分别为100.0%、100.0%、95.2%,以FQ-PCR检测的阳性率高.结论 FQ-PCR是一种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结核分枝杆菌辅助诊断方法,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盛青;唐林国;肖芃;黄婉莹;郑闽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胰岛素泵在急性胰腺炎高血糖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控制急性胰腺炎高血糖的效果.方法 将54例急性胰腺炎伴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CSII组持续皮下输注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对照组通过静脉给予基础量胰岛素.结果 两组在血淀粉酶恢复时间、血糖控制的时间、胰岛素使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上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 采用胰岛素泵的方法控制血糖安全、稳定、疗效迅速,低血糖的发生率低,并可促进胰腺病变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幸思忠;薛冀苏;冼碧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综合了大多数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医师,急诊医疗队伍人心浮动,不安心本职工作的现状并认为这是急诊医学发展的难点和主要矛盾;指出了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急诊医疗队伍人心不稳的危害性;分析了影响急诊医疗队伍稳定性的原因;阐述了固定医师在急诊科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建设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的对策.

    作者:崔华中;邓利芝;易卫平;康黎军;韩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炎症性与癌性胸水的CT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炎症性和癌性胸水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胸水证实的炎症性和癌性胸水CT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 30例炎症性胸水中双侧16例,胸膜增厚11例,主要呈弥漫线状增厚,28例为少至中量,21例出现包裹,无1例纵隔胸膜受累.38例癌性胸水,单侧34例,21例出现大量胸水,胸膜增厚25例,主要呈不规则增厚,结节状增厚,环状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增厚13例,无1例出现包裹.结论 在CT对炎症性和癌性胸水鉴别诊断中,胸膜不规则增厚,结节状增厚,环状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增厚对于确定癌性胸水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作者:杨旋彪;庄素芹;庄凯帆;徐建怀;徐小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胰岛素抵抗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胰岛素抵抗(IR)相关因素.方法 筛选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67例,糖尿病合并NAFLD组(T2DMN组)66例,糖尿病不合并NAFLD组(T2DM组)101例,分析两组临床特征与胰岛素抵抗(IR)相关因素.结果 ①T2DMN组的BMI 、WC、2hPG、FINS、TG、ALT、γ-GGT及HOMA-IR均显著高于T2DM组,HDL-C明显低于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C和TG是影响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93和1.659,p均<0.05);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INS 和WC是影响T2DMN患者IR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具有更明显的代谢综合征特征及IR.

    作者:叶建红;谢文;魏爱生;郅敏;刘天;郎江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71例电损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佛山地区电损伤流行病学的规律.方法 对1998年9月~2004年10月以来收治的71例电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87.3%,女性占12.6%.②电损伤发病率和患者的年龄关系密切,青壮年37例,占52.1%,16岁以下的少年和幼儿为14例,占19.9%.③从患者的职业构成来看,外来工51例,占71.8%.④高压电致伤者52例,占73.2%,低压电致伤者14例,占19.7%.⑤死亡率7.0%,伤残率为67.6%.由于治疗费用高、预后差,有一定数量(12.6%)的患者中途放弃治疗.⑥有12例(16.9%)伤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其中7例(58.3%)患者由于早期心肺复苏不够及时,遗留严重缺血缺氧性脑病,影响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结论 加强对外来工安全用电知识的培训和用电安全的管理,同时普及现场急救知识对提高电损伤治疗效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宋红梅;李旷怡;陈建林;沈锐;陈国浩;黄洁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咪唑安定对静脉局部麻醉止血带反应的影响

    目的 评价咪唑安定麻醉前用药对静脉局部麻醉止血带反应的影响.方法 上肢远端手术成年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咪唑安定组(M组),0.9%生理盐水组(S组),每组30人.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测量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松止血带感觉运动恢复时间;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及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需辅助用镇痛药的例数;术后要求镇痛的时间;有无麻醉后惊厥、恶心呕吐发生.结果 两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松止血带感觉动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M组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更晚且止血带引起疼痛(VAS)评分更低,两组比较分别为p<0.01、p<0.05.术中辅助用哌替啶例数:M组3例、S组5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组血流动力学平稳,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唑安定麻醉前给药可延缓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加强改善麻醉效果.

    作者:郭影靓;骆智宇;薛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孕妇心电图中短P-R间期现象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正常孕妇妊娠期间短P-R的临床意义.方法 由专业人员采集各期孕妇和女性健康体检者各500人次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并测量P-R间期.结果 短P-R间期在孕妇组较健康体检组明显增高(p<0.01),且有随妊娠进程有增多趋势,分娩后短P-R间期多自行恢复. 结论本研究表明,孕妇心电图的短P-R间期发生率明升高,尤其以中、晚期为明显,考虑与妊娠期间孕妇耗氧量增大,使机体缺氧,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作者:车莉莉;汤德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新形势下医院院长应具备的素质

    随着当年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科技的发展,现代医院管理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场变革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医院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而医院院长作为带动医院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关键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院长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也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院长素质包括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和品质素质三个方面.

    作者:江飞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临床实习岗前教育的评价分析与思考

    为了了解临床实习岗前教育的效果,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临床实习岗前教育的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作者:徐名颂;刘世明;徐飞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预防气管插管全麻术中气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病人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 80例择期气道内插管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应用病毒/细菌过滤器,两组病人均在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时在气道不同部位采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观察组麻醉机吸气端、呼气端和钠石灰端均未检出细菌,而对照组麻醉机呼气端和钠石灰端可检出与口腔、气管相同的细菌,且钠石灰应用时间越长检出率越高.结论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增加病人气道细菌感染的机会,合理使用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及其他无菌气管插管器材可降低细菌感染的几率.

    作者:陈启敏;金文香;黄焕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完善医院设备档案的思考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设备科工作的结晶,是院领导购置设备的决策依据,是对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操作、维修、保养、升级改造等工作的重要保障.

    作者:陈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现代医院杂志

现代医院杂志

主管:广东省医院协会

主办:广东省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