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
目的探讨食指背侧皮瓣在鼻再造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2002年2月到2005年10月收治的8例大部分鼻缺损患者,伤后原位缝合2周后坏死转入我科,经手术清创,设计带蒂食指背侧皮瓣4.0 cm×5.0 cm~6.0 cm×8.0 cm修复,同时行L型自体肋软骨作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做好适当的护理,再行二期断蒂修整鼻小柱、鼻尖及鼻翼缘.结果 8例鼻再造皮瓣成活良好,鼻的外形满意,随访3个月~2年,再造鼻不臃肿,形状逼真美观,且远期肤色与周围皮肤协调一致.结论以食指背侧皮瓣修复鼻缺损,手术操作简便,病人乐于接受,配合治疗护理,效果满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姚杏梅;何少丽;杜永军;左中男;冯祥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综合分析,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减少误诊.方法对患者进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肌电图、肝功能和活体组织检查.结果 CPK升高1 250~3 485 U/L,伴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肌电图显示在左胫前肌、股四头肌、右腓肠肌静息时有纤颤波和正相波,提示为肌源性损害肌电图.患者行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发现肌纤维肿胀、细胞核增大居中和数目增多、肌纤维减少、纤维之间大量脂肪沉积和结缔组织.结论检测CPK、肌电图,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作者:曹兴国;蔡莉进;李丽;殷国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替拉扎特对(Tirilazad)大鼠烟雾吸入伤早期肺损害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烟雾吸入伤组和替拉扎特治疗组.伤后6 h分别对大鼠肺组织含水量、131Ⅰ-白蛋白渗出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磷脂酶-A2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替拉扎特治疗组肺组织含水量、131Ⅰ-白蛋白渗出量、磷脂酶-A2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均明显低于吸入伤组(P<0.0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加明显(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替拉扎特对烟雾吸入伤大鼠早期肺损害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廖圣德;赵烨德;刘刚;李旭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在我国泌尿系统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病,它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其好发于青壮年,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率在15%左右[1].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对226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钱慧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T型引流管拔除后致胆漏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T型管拔除致胆漏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经保守治疗和体外置管或联合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治愈;2例经手术治疗治愈;全组治愈率100%(18/18).结论 T型引流管拔除后致胆漏的原因是多种因素所致,需综合考虑,全面预防;T管拔除后胆漏首选保守治疗和体外置管或联合内镜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仍是有效和可靠的.
作者:石楚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0月,选择12例经CT证实血肿量为30~60 ml且未出现脑疝症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超早期(出血后7 h内)治疗,评估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 12例病人中1例死亡,其余11例生存;按ADL分级,Ⅰ~Ⅱ级8例,Ⅲ级2例,Ⅳ级1例,良好率83%.结论在合理选择病例的前提下,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效果满意,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锡铭;魏建功;董世节;钟兰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化痰熄风、健脑祛湿之功,用于脾虚生痰,肝风内动之晕眩、头痛、胸隔痞满等症.本方既能健脾除湿以治本,又能化痰熄风以治标.现代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内耳眩晕、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等而属风痰上扰者.笔者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症),效果满意.
作者:李桂英;唐功香;李永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在深入了解医院工作特点,把准员工思想脉搏,更好地为医院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医院工作特点,实现过去由强调制度管人向文化管人、由强调约束管人向激励管人、由被动服务向品牌吸引的方法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文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内眼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以发生在任何内眼手术后,往往对视功能造成毁灭性的损伤.现将我们在行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遇到的1例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宏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CK-MB/CK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78例HIE患儿与对照组同期入住新生儿病房26例无缺氧性脑病的患儿于出生后18~24 h取血,分别用快速固相免疫层析法、NAC-免疫抑制法、NAC法测定血清CTn-Ⅰ、CK、CK-MB并计算CK-MB/CK值.结果对照组、轻、中、重HIE四组患者间血清CTn-Ⅰ、CK、CK-MB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3例重度HIE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CTn-Ⅰ>125 ng/L;而CK-MB虽有升高,但无明显差异;CK-MB/CK值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重视对HIE患儿心脏功能的监测与治疗,对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评价HIE患儿心肌损伤时,CTn-Ⅰ是比CK-MB及CK更敏感、更具有特异性的指标,所以CK-MB/CK不宜作为HIE患儿心肌损伤的生化指标.
作者:赵若雯;黄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气管切开术后,使患者能有效排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长期带管的病人,由于自身抵抗力极为低下,气管套管对局部的刺激等原因造成气道内痰液增多,如护理不当,则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我科近2年来对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采用综合的护理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周小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穿孔发生率占十二指肠溃疡的10%,病情严重常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治疗上多采用修补术或胃大部分切除术[1].我院1995~2001年共收治50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人,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恢复顺利,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雅梅;李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在医院的临床工作和教学中,研究生队伍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研究生掌握临床教学实践的技巧和方法的同时还要进行本科生的带教.因此,临床实践和教学是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环节.而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尚有待加强.
作者:王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肝脏疾病.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肠源性内毒素(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是酒精性肝病的两个重要致病机制[1],和库普弗细胞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芬;管小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总结我院成功救治1例右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破裂,金属异物残留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认为术前充分做好病情评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备物齐全,术中高质量的配合,是保证危急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作者:蔡友娟;梅松春;彭爱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电压门控Na+通道调控的电生理机制.方法采用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L-1β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电压门控Na+电流的变化.结果①IL-1β可逆性抑制Na+电流,并呈IL-1β浓度依赖性;IL-1的受体拮抗剂阻断此种作用;②IL-1β能够轻度改变峰电流的Ⅰ-Ⅴ曲线,并在大激活电流区间延缓电流开放的速度;③IL-1β加快电流失活;④IL-1β降低Na+电流复活,尤其在复活的早期作用显著;⑤GDP可促进IL-1β对Na+电流的抑制作用.结论 IL-1β通过IL-1R/G蛋白/Na+通道途径调节Na+通道的活性,通过延缓通道开放和复活,加速其失活,使得通道开放时间缩短,构成对Na+电流的抑制,导致Na+内流减少.这可能就是IL-1β神经保护作用的电生理学机制.
作者:郭伟韬;郑启新;曾荣;刘双意;陈航;李建宁;孙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的治疗经验.方法 58例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低钠血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的高渗盐水、甘露醇及辅助以速尿治疗.结果治愈(血清钠恢复正常或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40例占68.9%,好转(血清钠升高或心功能改善1级)16例占27.6%,总有效率96.5%,死亡2例.结论小剂量高渗盐水、甘露醇静点辅助速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用药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刘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双侧上尿路结石是导致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需及时诊断和治疗,若处理不及时和不恰当,可危及生命.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28例双侧上尿路结石致肾后性肾功能衰竭,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氯沙坦及两者联合用药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的干预作用.方法 EH伴有LVH患者90例随机分成A组(培哚普利4 mg/d,30例),B组(氯沙坦50 mg/d,30例)和C组(培哚普利4mg/d加氯沙坦50 mg/d,30例).治疗4周时若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则培哚普利和氯沙坦剂量分别增加至8mg/d和100 mg/d.总疗程共24周,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数据,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1、3组治疗前后比较均能显著降低LVMI(P<0.01).其中A组和B组LV-MI的降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C组LVMI降低较A组、B组两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分别比较3组治疗前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后3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培哚普利、氯沙坦均能逆转EH患者LVH,培哚普利和氯沙坦联合用药能使这一作用更为显著,且这种协同作用与降压效应无关.
作者:冼洪光;梁维基;伍锦旋;谭仲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人工破膜后引产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将100例孕足月,有引产指征的单胎头位初产妇,年龄23~35岁,宫颈Bishop评分<7分,进行人工破膜后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60例用米索前死醇25μg阴道给药,2 h后重复给药至正式临产;对照组40例静脉滴注催产素.结果两组引产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引产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破膜后引产能促宫颈成熟及发动子宫收缩,是安全、有效的引产方法.
作者:张蓉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