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256例临床分析

萧恒军

关键词:胆管结石, 急性胆管炎, 手术
摘要:目的 总结胆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胆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的临床资料.92例行保守治疗,其中65例症状缓解后择期手术;164例在发病48h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结果 本组病人治愈245例,死亡6例,因病情恶化放弃治疗5例.结论 早期诊断对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治疗尤为关键.及时判断胆管系统梗阻的部位及程度,尽早手术解除梗阻并引流胆汁,以降低胆管内的压力有利于防止重症胆管炎的发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采用放射性骨显像评价rhBMP-2与珊瑚人工骨复合植入狗牙槽骨后的成骨效能

    目的 探讨应用99Tcm-MDP放射性骨显像评价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与珊瑚人工骨在体外复合后植入狗缺损牙槽骨中后的成骨效应.方法 拔除12只成年狗两侧上颌第二及第三切牙,并去除牙槽窝之间的牙槽间隔,一侧随即植入复合骨,对侧植入珊瑚骨作为对照.并于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后取材,采用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和99Tcm-MDP核素骨显像等方法比较两种类型的骨移植材料在牙槽窝中的骨修复能力.结果 复合骨植入牙槽骨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新骨不断生成,12周后,植入材料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复合骨组新骨形成的比值显著高于单纯珊瑚骨组(P<0.05);4周和8周复合骨组核素浓聚程度高于珊瑚骨组,12周两组核素浓聚程度差异不明显.结论 99Tcm-MDP放射性骨显像能早期判断移植骨的成活情况及成骨效果.

    作者:严宁;李小兰;孔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血站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

    血站的主要工作是采供血,服务对象中献血者虽然为正常人群,但仍有相当比例的献血者为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其血液及血液标本存在一定的传染性.因此保证献血者、受血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就成为血站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就如何预防血站内医源性性感染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郑海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硬化合并感染9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肝硬化合并感染情况.方法 统计分析我院近6年收治肝硬化180例的病例资料.结果 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率53.3%,院内感染率27.2%,感染组Child-PughC级患者明显多于非感染组(P<0.01),肝硬化患者住院时间大于30 d者发生院内感染机会明显高于小于30 d者(P<0.01),发生感染病死率27.13%,未发生感染病死率2.38%(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易并发各种感染,从而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作者:李美英;臧秀平;王菊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淋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淋病的疗效.方法 120例淋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用青霉素640万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3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三天,并用中药清淋汤3服,治疗三天,辅以外用肤阴洁药液外洗,每日三次;对照组用青霉素640万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3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三天.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是治疗淋病的理想方法.

    作者:李秀超;李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男性尖锐湿疣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目的 探讨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 对104例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与同期男性健康组对照.结果 男性尖锐湿疣发病高峰年龄为21~36岁,好发部位为龟头(73.1%)、冠状沟(55.8%)、包皮(44.2%).大多数局部有瘙痒(59.6%)和烧灼感(51.9%),多以不洁性接触传染(65.4%).血液流变学显示:全血黏度、低切还原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尖锐湿疣具有性病的一般临床特点,血液流变学呈高黏血症改变.

    作者:叶加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自动视野检查对诊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作用.方法 对我科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34例(37眼)诊断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自动视野图象进行分析.结果 造影早期视盘全部或部分荧光充盈延缓或缺损,晚期视盘荧光形态有多种表现形式.视野缺损的部位和范围与FFA视盘的缺血部分具有高度的对应关系.结论 FFA和视野对AION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露;王艳玲;李明铭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云南白药預防干槽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云南白药预防干槽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门诊随机选择需拔除下颌两侧阻生第三磨牙患者96例,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结果 药物组48例拔牙创仅1例发生干槽症,发生率2.08%;对照组48例拔牙创有7例发生干槽症,发生率14.5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云南白药预防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拔除术后干槽症效果良好.

    作者:石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颅脑外伤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1],可减轻头部外伤后机体代谢改变如高代谢、高分解、糖代谢的异常[2],保持肠黏膜细胞及其功能的完整性,为损伤后的神经元再生和修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李珊瑚;林德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在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互动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钱林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小议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进教育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取决于学校本身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作者:韩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女性职工贫血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女性职工贫血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于2005年随机对11 182名女性职工的血常规进行检查.结果 女性工人贫血发病率为13.03%,其中轻度贫血占贫血人数的72.89%,中度贫血占贫血人数的26.90%,重度贫血占贫血人数的0.21%,按细胞形态学分类: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占22.20%,大细胞性贫血占15.40%,正细胞性贫血占11.05%,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占8.79%.结论 应加强对妇女贫血的预防,改善女职工贫血状况,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陈紫鸾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慢性重症肝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慢性重症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常规疗法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与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重症肝炎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疗法联合促肝细胞生长因子比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疗效提高17.5%,病死率减少22.5%(P值均<0.05).结论 常规疗法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疗效良好.

    作者:张晋川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结核性脑膜炎与脑膜癌病的临床比较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和脑膜癌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对比分析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头颅MRI改变.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发热、意识障碍及尿便障碍明显增多(P<0.05或P<0.01),脑脊液白细胞总数、蛋白也明显升高(P<0.01),细胞分类中中性粒阳性率明显增多(P<0.01),含有浆细胞(P<0.01)和嗜酸粒.而脑膜癌病患者呕吐明显增多(P<0.05),脑脊液糖降低更明显(P<0.05),脑脊液细胞分类以单核系细胞增生为主,占14/170,头颅MRI改变各有不同.结论 根据临床特征及脑脊液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只能初步鉴别两种疾病,确诊依靠脑脊液查到病原体.

    作者:张受涛;李扣华;李继民;孙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效果.方法 35例于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患者采用修补术治疗5 d后,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药物口服2周.结果 ①手术时间为30.5±3.6 min,术中无1例患者输血;②术后无并发症发生;③术后1月治愈率为97.14%;④术后1年,经复查胃镜,无1例溃疡复发.结论 修补术后辅以抗溃疡三联药物治疗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疗效确切,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胡林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抗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变化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脑脊液(CSF)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及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探讨PD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采集23例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CSF送放免室,采用放免法测定.结果 帕金森病组SOD、GSH-P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而两组之间CAT、LPO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P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抗氧化酶的变化有关.

    作者:康平;陈泉坤;钟佩怡;李润生;陈运仲;邓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卵巢颗粒细胞瘤自发破裂1例分析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5岁,主诉: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17 h.平素月经规律,孕3产3,输卵管结扎20年.末次月经2005年7月10日.在外院诊断为黄体破裂,予预防感染、补液治疗,出现昏厥1次.

    作者:祝甫芳;刘云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头针加电刺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头针加电刺激疗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服用尼莫地平片,针刺治疗组加用双侧头针配合电刺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5 d后的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针刺治疗组治疗前Fulg-Meyer评分(34.60±15.41)分,治疗后(73.61±15.41)分;西药治疗组治疗前(35.20±14.35)分,治疗后(54.40±12.41)分,针刺治疗组治疗后积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与西药治疗组治疗后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各量表分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45 d后,两组在认知功能及非认知功能各量表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治疗45 d时比较,各量表分值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头针配合电刺激疗法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和肢体运动功能且效果较单纯口服尼莫地平片为佳.

    作者:吴红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微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易复性斜疝的体会

    目的 探讨微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易复性斜疝的技术特点及效果.方法 于外环体表投影处作平行于腹股沟管的切口,长约1~2 cm.切开皮肤后用血管钳钝性分开皮下组织及提睾肌筋膜,钳夹疝囊前壁并提出切口外,离断远段疝囊,分离近段疝囊至疝囊颈并结扎.结果 172例腹股沟易复性斜疝患儿采取该手术方法治疗,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疝复发1例,复发率0.6%.结论 微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只要病例选择适当,技术娴熟,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谭锦华;陈昊远;张卫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抗菌药物的唾手可得,使生活中及临床医学实残中滥用抗菌素的现象日趋严重.随之而出现的菌群失调、耐药性变异等给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带来困难.本文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做了初步探讨,并就此提出了建议.

    作者:张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6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静滴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静滴抗生素及抗病毒类药物,7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96.7%,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效,对小儿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黄嘉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