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赵露;王艳玲;李明铭

关键词: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视野缺损
摘要: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自动视野检查对诊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作用.方法 对我科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34例(37眼)诊断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自动视野图象进行分析.结果 造影早期视盘全部或部分荧光充盈延缓或缺损,晚期视盘荧光形态有多种表现形式.视野缺损的部位和范围与FFA视盘的缺血部分具有高度的对应关系.结论 FFA和视野对AION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丝裂霉素、异环磷酰胺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5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MMC)、异环磷酰胺(IFO)(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 4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35 mg/m2,MMC 6 mg/m2,IFO 1200mg~1400mg/m2静脉滴注,3周为一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45例患者中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23例,稳定(SD)15例,进展(PD)10例.随访5年,死亡3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2月,1年生存率达51%.结论 丝裂霉素和异环磷酰胺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癌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甲状舌管囊肿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甲状舌管囊肿发病年龄、好发部位、瘘管情况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 1997年5月至2004年5月收治住院手术的38例甲状舌管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甲状舌管囊肿在童年发病,位于舌骨平面的24例,多在中线上,3例有瘘管与颈部皮肤相通,36例(94.74%)有深部索带状管道.结论 甲状舌管囊肿多在童年发病,无性别差异.囊肿位于舌骨水平的多.有体表瘘孔的病例少,但易感染.多数有深部索带型管道.手术是主要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陈展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穴位注射华蟾素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华蟾素(Cinobufacin)穴位注射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活动性肝炎肝硬化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综合基础治疗.治疗组45例加用抗病毒药物华蟾素5ml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1次,坚持3个月一疗程.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肝功能观察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凝血时间(P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均<0.001).对照组的肝功能观察指标中仅TBILI有明显改善(P<0.001),两组比较,肝功能四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的血常观指标中,仅白细胞(WBC)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01).对照组血常观四项指标无改善.治疗组乙肝e抗原(HBeAg)、乙肝病毒-DNA(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0.3%、32.8%,对照组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7%、14.3%,P均<0.05.结论 华蟾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通过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保护肝细胞等作用,明显控制肝炎肝硬化的炎症活动,安全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斌;徐乾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效果.方法 35例于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患者采用修补术治疗5 d后,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药物口服2周.结果 ①手术时间为30.5±3.6 min,术中无1例患者输血;②术后无并发症发生;③术后1月治愈率为97.14%;④术后1年,经复查胃镜,无1例溃疡复发.结论 修补术后辅以抗溃疡三联药物治疗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疗效确切,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胡林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胆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25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胆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胆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的临床资料.92例行保守治疗,其中65例症状缓解后择期手术;164例在发病48h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结果 本组病人治愈245例,死亡6例,因病情恶化放弃治疗5例.结论 早期诊断对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治疗尤为关键.及时判断胆管系统梗阻的部位及程度,尽早手术解除梗阻并引流胆汁,以降低胆管内的压力有利于防止重症胆管炎的发生.

    作者:萧恒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颅脑外伤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1],可减轻头部外伤后机体代谢改变如高代谢、高分解、糖代谢的异常[2],保持肠黏膜细胞及其功能的完整性,为损伤后的神经元再生和修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李珊瑚;林德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我国特有的肿瘤治疗途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在理论基础、治模式、治疗手段上均取得了一定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实.但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在评价体系、机制研究、综合治疗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王陌阡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滑动加压鹅头钉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 观察滑动加压鹅头钉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滑动加压鹅头钉板治疗,进行疗效观察.其中左髋13例,右髋17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全部为不稳定型骨折.结果 随访28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80 d,治愈率达100%.骨折三月内全部愈合,有明显骨痂生长,无断钉、断板情况出现,无髋内翻畸形,髋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滑动加压鹅头钉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患者能早期下地活动.肌肉收缩与负重均可保持骨折断面的接触,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髋内翻畸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礼忠;刘建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伽玛刀治疗肺转移癌的疗效观察

    由于肺脏的解剖关系,很多器官的肿瘤都可以发生肺脏转移,而肺转移癌的化疗效果至今尚不能令人满意.手术切除转移灶也仅仅限于单发或位于一叶或一侧肺内的多发转移,因此,积极探索肺转移癌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丁广成;秦德华;赵普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QTd溶栓组(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作者:王少军;黄登鹏;彭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在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互动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钱林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干扰素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用给氧、解痉平喘、退热等综合方法治疗,治疗组加用干扰素肌注治疗.结果 治疗组止咳、平喘、退热时间及总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起效快,效果好,疗程短,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辉隆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小议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进教育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取决于学校本身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作者:韩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8肽生长抑素、14肽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比较

    目的 回顾性分析8肽生长抑素(施他宁)、14肽生长抑素(善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方法 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成两组,施他宁组50例,善宁组50例.两组均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静脉营养支持、制酸、抗生素应用,其中施他宁组应用施他宁6mg加入0.9%的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24h维持,疗程7 d;善宁组应用善宁0.5 mg,加入0.9%的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24 h维持,疗程7 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施他宁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善宁组.结论 施他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优于善宁,两者疗效有区别.

    作者:朱光辉;邬善敏;胡洪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倍他乐克对2型糖尿病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对2型糖尿病患者已增大的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伴QTd≥50 m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观察组5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倍他乐克.治疗2周后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2周后QTd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倍他乐克可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已增大的QT离散度.

    作者:张惠琪;张进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头针加电刺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头针加电刺激疗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服用尼莫地平片,针刺治疗组加用双侧头针配合电刺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5 d后的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针刺治疗组治疗前Fulg-Meyer评分(34.60±15.41)分,治疗后(73.61±15.41)分;西药治疗组治疗前(35.20±14.35)分,治疗后(54.40±12.41)分,针刺治疗组治疗后积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与西药治疗组治疗后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各量表分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45 d后,两组在认知功能及非认知功能各量表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治疗45 d时比较,各量表分值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头针配合电刺激疗法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和肢体运动功能且效果较单纯口服尼莫地平片为佳.

    作者:吴红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有排卵性不孕症8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有排卵性不孕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03年10月至2006年3月,宫腹腔镜联合诊治86例有排卵性不孕的临床经过及术后妊娠情况的追踪.结果 宫腔镜检查发现黏膜下子宫肌瘤14例.宫腔黏连7例,均行宫腔镜下电切术.腹腔镜检查发现,输卵管伞端闭锁57例,盆腔黏连7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均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伞端造口术,盆腔黏连松解术及异位病灶电凝术.另有14例为输卵管间质部阻塞,在腹腔镜监视下,宫腔镜输卵管间质部插管疏通.术后追踪9个月,86例不孕症50例妊娠,术后妊娠率58.1%.结论 宫腹腔镜联合检查不孕症,能明确引起不孕症的主要原因,并在腔镜下治疗,创伤小,具有较好诊治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陈晓蓓;关国湛;吴翠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实验室血标本促凝新方法——玻璃珠法

    目前各中小医院生化检验采血器材多为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和一次性塑料试管,故血液在体外不能有效地启动内源凝血系统(也不能有效地启动外源凝血系统,因为注射器一次性到位采集静脉血,故血样标本中的凝血因子Ⅲ极少),而使血标本迅速凝固.

    作者:强卫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三七皂苷Rg1抗突变和抗肿瘤研究

    目的 对三七皂苷Rg1的抗突变和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探讨三七皂苷Rg1单体的药效.方法 以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和睾丸染色体畸变实验观察三七皂苷Rg1的抗突变作用,以S-180和H-22移植性肿瘤观察三七皂苷Rg1的抗肿瘤效果.结果 三七皂苷Rg1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和丝裂霉素诱发的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对S-180和H-22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三七皂苷Rg1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DNA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对小鼠移植性肿瘤也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作者:黄清松;李红枝;张咏莉;丘淑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间隔旁路射频消融术对房室传导的影响

    目的 探讨间隔旁路射频消融术(RFCA)对房室传导的影响.方法 对32例间隔旁消融的病人进行回顾分析.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18~74岁,显性旁路18条,隐性旁路14条.结果 ①间隔旁路分布主要位于左右后间隔,其次是右前间隔,再次是右中间隔;②消融成功率为98.9%;③房室结损伤发生率为9.4%.结论 结果表明间隔旁路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右前、中间隔旁路消融时发生房室结损伤的可能性较大.如采用小功率开始消融,可降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

    作者:田广智;孙立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