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黄素勤;刘红建
双胎妊娠属高危妊娠,较单胎妊娠的临床风险大,且双胎妊娠的孕妇并发症多,其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围生儿病死率高[1],所以其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处理,对提高双胎围生儿存活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将2例我院经阴道分娩的双胎妊娠,第二个胎儿横位均成功转成头位顺产,且结局良好的病例报道如下,为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临床资料:病例1 患者30岁,因停经34+3周,阴道流水l小时,于2013年2月9日19:00入院.患者停经2个月时,B超检查发现双胎妊娠,孕5个月始自觉胎动,孕期不定期检查,于入院当晚18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水,无腹痛及阴道流血.患者孕2产1,2005年足月顺娩一男婴,体重6+斤.入院时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均正常,产科情况:宫高34 cm,腹围97 cm,胎方位LOA/ROA,胎心音140/146次/分,无宫缩.
作者:刘淑岩;郑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农村自杀未遂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本县域内各医疗机构收治的自杀未遂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年间全县各医疗机构共收治自杀未遂且病历资料符合要求者共103例,男女比为1:1.71;年龄5~81岁,15~34岁占50.5%;66.0%选择喝农药、其它有毒食物或服用过量药物的自杀方式,37.9%的自杀行为发生在白天非上班时间,64.1%的自杀行为选择在家中进行;33.0%有精神疾病或有心理障碍史;19.4%的自杀未逐者的家系中有自杀或自杀未逐史.大专及以上学历者选择自残、非家中及白天非上班时间自杀以及伴有精神障碍的比例高于其他学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多选择在家中自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自杀未遂者在住院期间除采取了与自杀行为所造成的躯体损害相关的临床医学干预外,基本未接受心理干预.结论 农村地区自杀未逐者有其自身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基本未得到心理评估与干预,农村需要建立基础的自杀未遂者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需要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师的参与.
作者:徐鸿冰;肖道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地区自杀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探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在月自杀率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06-2013年山东省11个农村县市的自杀死亡资料,对自杀率建立ARIMA模型.结果 2006-2013年山东省农村自杀率呈下降趋势.建立的乘积季节模型ARIMA(0,(1,12),1)×(0,(1,12),1)12能较好地拟合月自杀率时间序列,预测2014年山东省农村自杀率为11.35/10万.结论 山东省农村自杀率呈下降趋势,ARIMA模型可用于自杀率的拟合和短期预测.
作者:张文超;郭晓雷;楚洁;鹿子龙;贾存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出生早期电解质如血钙、血钠、血钾水平及住院时间在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300例,进行临床分度(轻、中、重度).生后2~4天测血清总钙、血清钠、血清钾浓度,生后12~14天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NBNA>35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出院时计算其住院时间.同期50例生理性黄疸住院患儿为对照组.对血钙总浓度、血钠浓度、血钾浓度、住院时间与NBNA评分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HIE新生儿出生早期血清总钙、血钠浓度与NBNA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临床分度间血清总钙、血钠平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总钙、血钠水平能较好地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且是较为早期、方便、经济的预测方法,值得采用.
作者:马兴伟;房晓祎;罗冬玲;陈佩群;林霓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老年人较高的自杀率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老年人自杀率呈现农村大于城市、男性大于女性,随年龄增长自杀率增高的特征.近些年来,老年人自杀率呈现下降趋势.老年人自杀意图高,通常采用致死性较高的方式自杀.老年人群自杀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格特点、躯体疾病、心理疾病和社会因素四大类.老年群体自杀行为有其特殊性,可采用三级预防策略进行干预和预防.
作者:刘宝鹏;贾存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自杀未遂者对不同时期生活满意度的主观评价特点,探讨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与自杀强度及再次出现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115例住院自杀未遂者及与其性别、年龄、居住地匹配的115例无自杀行为者不同时期生活满意度主观感受进行调查,评估未遂者自杀行为强度及有无精神疾病,追踪随访6年,了解再次自杀情况后进行比较.结果 自杀未遂者不同时期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3.07~-8.61,P均<0.01).74例无精神疾病自杀未遂者不同时期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得分低于其匹配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12.10~-2.24,P<0.05).资料表明,自杀未遂者生活满意度的主观评价随时间变化有所不同,自杀当时评价低,远离自杀的时间越远,评价越高.自杀未遂者不同时期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得分与自杀强度得分[得分范围1~20,(8.2±4.3)分]均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值为-0.284~-0.379,P均<0.01).115例未遂者中21例在出院后6年内再次出现自杀行为.21例再次出现自杀行为者不同时期满意度主观评价得分低于94例未再次出现者,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4.56~12.2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仅自杀强度(P均<0.05,OR为3.76~4.52,β为1.32~ 1.51)进入方程,与未遂者再次自杀联系紧密.讨论 自杀未遂者不同时期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低并与自杀强度、再次自杀有关.危机干预工作者应采取认知行为技术努力提升自杀未遂者生活满意度主观感受水平,降低未遂者再次自杀风险.
作者:徐东;李献云;庞宇;童永胜;张学立;曹孔敬;许永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对欧洲老年人的自杀现状、自杀方法及相关自杀预防工作进行简要分析、概述和回顾,为未来的老年人自杀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8个欧盟成员国0~64岁年龄群和65岁以上年龄群近3年的每10万分之一自杀率进行计算,取其平均值用作比较,并对每个成员国0~64岁年龄组和65岁以上年龄组人群的自杀率的比率进行了计算.结果 欧洲各国之间65岁以上年龄组人群的自杀率与0~64岁年龄组人群的自杀率的比率有着很大差异.2000-2005年度16个欧洲国家一共收集了119 122例男性自杀案例和41 338例女性自杀案例.其中,40 444例65岁以上老年男性的自杀方法依次为上吊自杀、使用武器自杀和从高处跳落;而18 631例65岁以上女性自杀案例显示的自杀方法依次为上吊自杀、服药自杀和从高处跳落.结论 未来的老年自杀预防工作应将重点放在“积极老龄化”这一概念上,例如提升老年人群的适应能力;让老年人群的家属和社区负责人更多地参与到自杀预防工作中;针对自杀风险高的老年人群使用发达的电子通讯与其保持密切沟通;对限制自杀方式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估,以及对临床医护工作者进行老年自杀知识和预防的培训等.
作者:吴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汕头市金平区居民的摩托车交通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特征,为预防控制摩托车交通事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汕头市金平区四条街道42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以及摩托车交通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摩托车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为(61.30±24.59)分,不同年龄(P<0.05)、性别(P<0.05)、文化程度(P<0.05)、职业(P<0.05)人群的知晓率不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摩托车交通安全知识的因素有文化程度、摩托车交通角色和是否接受相关知识教育.居民对本地摩托车交通状况满意度较低,仅有27.2%感到满意,另外58.3%居民认为没有禁摩的必要.68.3%的调查对象驾驶过摩托车,无证驾驶率达30.3%,驾驶员和乘坐人经常佩戴安全头盔的分别占33.9%和24.3%.结论 汕头居民对摩托车安全知识了解普遍偏低,并且对本地摩托车交通状况满意度较低,驾驶员存在无证驾驶和不佩戴安全头盔等不安全驾驶行为,应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教育.
作者:谭文艳;苏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多方面社会营销措施,提高苏州公众对酒后驾驶认识水平,大限度地减少或控制酒后驾驶,终减少因酒后驾驶所致事故伤残发生.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私家车人群较集中的区域作为调查点,并采取人群分层方法,开展调查访问问卷内容.结果 在611名调查对象中,233名(38.13%)调查对象知道苏州酒驾社会营销活动.不同传播方式,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的职业均影响酒后驾驶安全知晓率[其中231名(37.81%)看过电视广告,320人(52.57%)看过报纸报道,271人(44.35%)听过广播,122人(19.97%)知道“苏州道路安全网”,395名(64.65%)在公共场所看见过酒驾的宣传,259名(42.39%)调查对象知道放心饮酒餐厅].结论 针对不同人群考虑开展社会营销策略,传递酒驾核心信息,大限度地减少或控制酒后驾驶.
作者:黄桥梁;倪川明;张钧;胡一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长沙市城区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发生率和特征,包括伤害次数、伤害原因、发生地点和严重程度.方法 于2011年11月随机抽取了长沙市城区8所幼儿园(公、私立幼儿园各4所)全部2~6岁儿童,由家长填写《学龄前儿童常见非故意伤害风险评价调查表》,回顾过去一年间其子女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47份,总体非故意伤害发生率为26.0%,其中男性28.0%,女性23.9%,伤害发生率与儿童年龄和父母文化程度相关.33.6%的儿童发生了2次及以上伤害,总伤害次数为212人次.伤害原因以跌倒为主,其次为烧烫伤、他伤、动物咬伤和硬物击伤;地点以家庭内为主,其次为道路、公共场所、亲戚朋友家和学校;伤害严重以未处理或门诊治疗为主,11.3%的儿童接受了住院治疗.结论 长沙市城区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率较高,应根据伤害的原因和发生地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评估工具和干预措施,降低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率.
作者:沈敏学;朱松林;王琦琦;胡国清;胡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三例体温表生产工人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尿汞分别是:(627、566、494) ug/g肌酐;三例患者均有头晕、神衰、牙龈渗血、手抖,检查有伸舌震颤、上肢震颤、指鼻不准、跟膝胫欠佳、直线行走不稳等共济失调症状;其中二例患者有眼睑、伸舌、手指震颤;指鼻不准,上肢震颤,跟膝胫欠佳,直线行走不稳,其中两例,头颅MRI和肌电图显示异常.我们讨论了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的相关问题及汞中毒可能产生的心理创伤,建议对现有的职业病诊断鉴定方式作改进.
作者:蒋帆;高超;肖国兵;张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了解中国0~17岁儿童躯体虐待的流行学研究现状,为制定和实施预防儿童虐待策略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对近20年(1992-2012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获取较全面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儿童躯体虐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对躯体虐待研究的测量工具、发生率现状及危险因素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1.测量工具:常用的两种测量工具包括标准化的量表和未经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前者将躯体虐待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后者设计若干项躯体虐待的具体问题进行调查.2.发生率现状:城市地区儿童遭受躯体虐待的发生率为41.2%~67.3%,农村地区为32.4%~39.4%.不同研究对躯体虐待的测量方法不一致导致发生率结果差异较大.3.危险因素:儿童自身的生长发育状况、儿童性别、学习成绩、儿童家长早期经历以及家庭养育方式等是造成儿童遭受躯体虐待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躯体虐待在中国是一个较普遍因而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在调查方法、测量工具标准化、全国流行现状及对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作者:焦富勇;徐韬;潘建平;陈晶琦;黄晓燕;刘文利;王惠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2010-2014年泰兴市居民伤害死亡原因及其分布特点,确定伤害主要危及的人群与严重程度,为伤害预防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0-2014年泰兴市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上报的数据导出,然后进行伤害死亡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伤害的年平均死因别死亡率分别为47.18/10万(男性62.38/10万、女性32.00/10万),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构成标化后为34.62/10万(男性48.70/10万和女性21.22/10万).其中机动车交通事故、溺水、自杀、意外跌落是造成泰兴市居民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合计为41.96/10万,占伤害死亡的93.92%,1岁以下组伤害机械性窒息为主;1~14岁、15~44岁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溺水为主;45 ~64岁、65岁组及以上组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自杀为主,65岁及以上组死亡率明显上升.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是泰兴市各类伤害平均寿命耗损大疾病,其平均寿命耗损为0.48岁,耗损率达0.60%,其次为溺水,其平均寿命耗损为0.17岁,耗损率为0.21%.结论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伤害死亡的流行特征,急需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开展针对性的综合防制措施.
作者:徐兴;黄素勤;刘红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评价重复观测或采用不同仪器、不同测定方法所获取的观测数据的一致性研究当前多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若结论仅以ICC>0.75及ICC假段设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判断有其局限性,故建议实施ICC分析时,同时用参考值范围评价组间观察值一致性.本文对用参考值范围评价组间观察值一致性做了详细介绍.
作者:陈彬;陈弓启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