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宇;郑昊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教育与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教育、治疗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水平与生活方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吸烟、饮酒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合理运动、健康饮食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中采用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作者:王维维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平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常规组采用内科治疗及肢体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采用内科治疗及中医综合康复治疗(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及Fugl-Meyer运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中药、针灸、推拿及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林恒凯;洪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小儿脑瘫康复的价值。方法:200例脑瘫患儿随机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使用循证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疗效。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感染率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减轻脑瘫患儿及其家属的负担及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防止感染,并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效率。
作者:李巧秀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情志因素与月经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测量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等科研方法,以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PSSG)为研究载体,对来自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有明显情志诱因并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151例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情志因素与月经病的相关性。结果:①月经失调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劳累过度、家庭和婚姻、人际关系、子女前途、生活环境、个人健康、害怕、忧郁、气愤、陷入回忆、变得沉闷、痛哭一场、苦苦思索、独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失调者均较健康者发生频率高;月经失调组与健康对照组在高兴、愉快、欢喜、欣慰、尽快忘掉、当作未发生、想开些、算不了什么、积极转化、幽默方面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者均较月经失调者程度显著。②家庭不和或婚姻问题、个人健康变化、忧郁、气愤是月经失调的危险因素,子女前途问题、愉快、欢喜、欣慰是月经失调的保护因素。结论:情志因素在月经失调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不良生活事件时,应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减少疾病发生及促进疾病康复。
作者:阳少辉;王小云;殷一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脑中风偏瘫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对照法分为60例研究组和60例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内科治疗,不进行系统专业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外,在发病7d内开始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通过脑中风病损评估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IAS评分对比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功能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患者在运动功能、躯体控制功能、关节功能和肌张力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脑中风偏瘫的实施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增强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
作者:龙晖;袁国庆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30例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采用针刺配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19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结论:针刺配合面肌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健;李展菲;孙娟;颜金凤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在学校结核病控制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某校在校学生540名,均给予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认知,对比干预前后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结核病相关行为的正确性。结果:干预后,学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结核病相关行为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在学校中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纠正结核病相关行为,在学校结核病控制中的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熊志立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门诊分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50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门诊分诊方法,观察组在门诊分诊中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门诊分诊护理满意度93.5±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2.4分(P<0.05);观察组门诊分诊纠纷发生率及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诊分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进一步细化护理服务内容,有效减少门诊分诊纠纷事件,降低投诉率,促进护患和谐。
作者:曾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并发症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8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干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24例患者术后出现便秘症状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无其它症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33%;对照组24例患者术后出现便秘症状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髋关节脱、压疮、肺部感染各1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47,P<0.05)。结论: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采取干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陈少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介绍我校康复治疗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情况,以期为丰富康复治疗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思路。
作者:赵杰;李国标;吕小迅;李卫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小时后,观察组PaO2、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能有效提高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缺氧状态。
作者:鲁奇亮;廖湘蜀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本文总结近年现代医学和中医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方法及存在一些问题,旨在进一步提高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雅婷;何扬子;邝文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推拿联合上肢多关节本体感觉与运动控制复合体(Multi-joint system,MJS)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采用目测类比量表和肩关节功能评价表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治疗组采用推拿联合MJS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推拿治疗。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联合MJS能显著改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肩痛和肩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雷迈;谭威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清创、复位、外固定、功能性锻炼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固定手术2周后使用骨折治疗仪器进行辅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观察组临床愈合时间、牢固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骨折可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邵磊;徐海峰;陈雷;张志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从刮痧疗法方面综述了中医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研究前景。
作者:王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合理设计推拿手法学中推拿手法分类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视障生推拿手法学教学质量。方法:将现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所使用的推拿手法学教材中所采用的手法分类方法加以归纳、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视障学生学习特点。将一指禅推法等22种推拿手法按作用力的方向分为垂直类、水平类、垂直水平类及复合类四种,并建立与之相应的分段式教学模式。结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该分类方法以及22种推拿手法,在期末考核时相关知识点的记忆率到达100%。结论:通过将推拿手法简洁明了地进行分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并结合视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推拿手法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吴凡;邱兆熊;刘东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腹部肌力强化训练对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疗效影响。方法: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采取传统坐位能力训练,治疗另行强化腹部肌力训练,康复治疗前后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维度B (坐位)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88维度B(坐位)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GMFM-88维度B(坐位)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肌力强化训练对脑瘫患儿坐位能力有积极的康复作用。
作者:章仕梅;聂欢;周新寓;刘龑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实施的效果。方法:5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6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为95.8%,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5.0%,两组满意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使细节服务落到了实处、患者的安全得到了保证、护士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和体现、患者和医务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作者:刘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及置管后维护,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92例采用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在操作、维护、健康教育等方面实施规范化管理,预防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结果:92例患者均顺利度过化疗周期,未发生导管脱出、导管破裂、导管感染及败血症等并发症。结论:PICC置管既有保护血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又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并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蔡美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蓝光联合抚触护理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于我院儿科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0例行单纯光疗与儿科常规护理,实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抚触。观察并记录患儿6天内每日的睡眠时间、哭闹时间、摄入奶量及大便次数,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睡眠时间较长、哭闹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奶摄入量及大便次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联合抚触的可降低新生儿血胆红素水平,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及代谢物的排泄,促进患儿睡眠。
作者:沈丽莉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