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阻滞结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78例报告

刘峰;潘小红

关键词:眩晕, 颈性, 牵引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 手法治疗
摘要:眩晕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病,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颈椎小关节错位而引起的眩晕在临床中常被忽视,作者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集了资料完整的颈椎错位引起的眩晕病例78例,通过神经阻滞结合手法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按摩牵引为主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78例疗效观察

    目的:按摩牵引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5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8例运用按摩牵引配合中药分期辨证治疗,对照组77例,单用按摩牵引治疗.结果:治疗治愈63例,占80.77%,愈显率96.15%,好转3例,治愈短时间7天,长时间1个月平均18.5天;对照组治愈43例,占55.84%,愈显率85.7%,好转9例;治愈短时间10天,长时间40天;平均25天.2组疗效对比,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从愈显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按摩牵引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武聪明;刘亚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独取承山穴治疗上腰椎椎管狭窄1例

    夏某某,男,69岁,2003年9月27日初诊.患者半月前因推车不慎,腰部扭伤.当时略有不适,一周后逐渐出现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且不断加重,不能俯卧、仰卧、直立或腰部后伸症状加剧,行走十余步则痛甚,需下蹲休息后方可继续行走,平时只可坐位或侧卧位.

    作者:赵文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严隽陶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

    严隽陶教授作为滚法推拿学术流派和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的继承人,在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方面具有独到的经验,在临床上强调以传统的滚法结合被动运动的操作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配合肩关节的功能训练:注重治疗中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在治疗之前必须明确诊断,以确定适应症,提高疗效;同时注意与现代康复医学的结合,借鉴康复医学,提高推拿医学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逐步把推拿医学客观化、量化与个体化.

    作者:孙武权;严隽陶;孙国荣;张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推拿加温热敷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76例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是口腔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在颞下颌疾病中,此病为多见,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常发生在一侧,亦可累及双侧.自1995~2004年我门诊采用推拿加温热敷治疗本病7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穴位贴敷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本病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笔者运用穴位贴敷配合中药灌肠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峰;潘小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推拿在伤科中的运用体会

    随着推拿按摩的广泛运用,伤科推拿也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怎样掌握好伤科推拿的手法及其分期运用,对提高伤科推拿的临床效果具有关键作用.笔者在十多年的临床推拿实践中,对伤科推拿积累了一定的心得体会,特予文荐,供同道参考.

    作者:陈慕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手法治疗颈性头痛眩晕的临床体会

    颈性头痛眩晕症是以颈源性退变致颈枕部血管受压、扭曲而造成的椎动脉供血不足及颈枕部神经受压和反射性刺激引起的头枕部感觉迟钝、麻木、头晕目眩,单、双侧颞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为主的病症.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运用常规手法配合仰卧位颈椎瞬间牵引治疗本症,可达到疏通经络,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松解软组织粘连,调整周围神经,改善营养之目地.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儿腹泻的推拿治疗

    小儿腹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便,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四季均可见,但多发于夏秋季节,本病主要是由于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寒湿困脾,脾失健运;或内伤乳食,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运化,下趋力弱,而致腹泻,病因一般有感冒伤食泻、肾虚泻、惊泻、热泻、寒泻、脾肾阳虚泻、湿热伤阴泻和脾虚泻.现代医学认为小儿腹泻除与饮食、气候等因素有关外,尚与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毒及细菌感染有关.本文就推拿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肖咬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轻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上段颈椎病的临床探讨

    上颈段通常指第1、2颈椎及与它有关的附属结构.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由于环境、生活方式及物质的变化,高精仪器的涌现,高新科技的电脑应用,致使现代人更须紧张繁忙地工作学习,再加上随着社会老龄化,使颈椎病的比率上升.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在临床上报告的甚多.而上段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主要类型.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眩、头痛、颈痛、枕下痛、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为本病主要症状的临床特点.该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无法估计的.笔者十多年的临床探索治疗,不断总结,运用轻重量的颈椎牵引,配合局部按摩,手法复位,治疗该症68例.并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该病治疗方法,探索研究整理如下.

    作者:方立飞;陈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调整脾胃法治婴幼儿腹泻68例的疗效观察

    婴幼儿腹泻是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多见.常以感受外邪,或起居饮食不慎,或受惊吓为因而发病.若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呈水样或蛋花样水便为主,或混有少量粘液泡沫,可有腥臭味.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推拿为主配合拔罐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按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89例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9例,其中女性65例,男性24例;年龄为20~62岁之间,其中40岁以上57例,40岁以下32例,病程长为3年,短为7天.

    作者:张森;孙云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脑卒中偏瘫肢体良姿位中频电疗的临床疗效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明显提高,但致残率也很高,约80%的存活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科从2000~2002年对脑卒中患者采取综合的康复治疗,并采用良姿位与中频电疗相结合的方法,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黄秀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用辩证法思想指导对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认识

    椎间盘突出症多发于脊柱颈、腰部.一般认为本病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在某些诱因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压迫脊神经根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压迫症状.非手术治疗如按摩、针灸、牵引、理疗等则力图使脱出的髓核还纳,以解除神经压迫.

    作者:岳玉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浅谈保健按摩的养身原理

    保健按摩是采用手法按摩来养身的中医保健方法.经过漫长的历史,保健按摩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术体系和流派.尽管它们在理论上,手法上都有着一些差异,但总的说来,都是依据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

    作者:宋禹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神经阻滞结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78例报告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病,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颈椎小关节错位而引起的眩晕在临床中常被忽视,作者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集了资料完整的颈椎错位引起的眩晕病例78例,通过神经阻滞结合手法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峰;潘小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整脊按摩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也叫颈椎综合征,是一种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常的常见病,是由于损伤或软组织退变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颈部血管交感神经、神经根、椎动脉、脊髓而出现不同类型的症状或体征,甚至合并肢体或一些器官的功能障碍.

    作者:常毕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髌骨骨折30例分析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病,随着交通的日益繁忙,其发生率较高,且受伤程度亦较复杂,用某一种治疗方法很难适应临床需要,在1995年~2004年5月间,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髌骨骨折3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杜华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腰扭伤的按摩治疗

    急性腰肌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因搬移重物,侧身取物或活动超眼神经肌肉运动不协调,导致腰部软组织损伤,损伤后,腰部立即出现疼痛、肌肉痉挛、血肿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在腰肌扭伤中尤以骶棘肌的损伤较为常见,笔者以按压法为主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该肌损伤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结合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石云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刘开运老教授推拿学术经验简介

    刘开运老教授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药于一炉,独树一旗.现年87岁,还担任中华推拿学学会副主任,曾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现为国内唯一精通中医、草医、推拿的名老医师,我们投入刘老门下已近20年,今特将其推拿学术经验总结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作者:赵卫;彭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心理按摩--七情对人体正、反影响的中医见解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情感在人体大脑里出现的精神、意志变化的反映,现代科技研究发现七情的变化会产生相应的化学物质而改变着人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古老的中医,三千年前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阐述七情变化影响五脏的思想.中医认为过怒伤肝,怒则气上;过喜伤心,喜则气缓,过思伤脾,思则气结;过于忧悲伤肺,悲则气消;过于惊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正常发挥七情功能,五脏调顺反映大脑精神思维良性循环,人将容颜焕发,益寿延年.反之,七情在病理状态下,情志不畅,精神失调,均会损伤五脏,导致各种疾病.

    作者:高晓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中医药局

主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