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按摩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胃下垂48例

王凡星;王广思;曹淑芹

关键词:胃下垂, 按摩治疗, 中药治疗
摘要:胃下垂是指胃的纵轴向下延长,胃的下极明显降低,甚者可低达骨盆腔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临床常见.本病患者多为瘦长体型,胃部呈凹形,下腹部突出,可有慢性腹痛史,或食后即有胀感,偶见交替性腹泻及便秘,或便形失常,呈扁而短,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笔者采用按摩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本病48例,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按摩配合点叩动法治疗颈椎病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86例,女性47例,男性39例;年龄小者18岁,大者66岁;发病时间短两个月,长16年.

    作者:刘博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关于“健身气功”创编原则之我见

    气功无论是作为一种健身的方法还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中国老百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满足广大群众健身的需求和引导气功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上海市有关部门受国家体委总局委托承担了创编<上海健身气功一套>、<上海健身气功二套>的工作.

    作者:陈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手法推拿治疗骨与软组织疾患临床观察(附295例报道)

    推拿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笔者近年来,应用手法推拿治疗骨与软组织疾患295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镜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点穴、按摩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例

    患者:焦某,男,32岁,2000年5月患者不慎摔倒,右侧腹部被凳角磕伤,腹部疼痛,1日后缓解.

    作者:李广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俯卧位推拿配合中药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类型.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仍趋向以保守治疗为主.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推拿、中药热敷一系列方法综合治疗58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贵传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推拿镇痛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1概论与研究进展推拿既是人类古老的一种疗法,又是一门年轻而有发展前景的医疗科学.在实践中,人们不但发现推拿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而且逐渐认可推拿有很好的镇痛作用.

    作者:周华龙;周伟;曹庆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观察

    我院于1988年开始,采用硬膜外麻醉加封闭,然后用传统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方法在肌肉韧带充分松弛下进行,手法简单、安全.因此,在非手术疗法中效果理想,病人愿意接受.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疗效,更趋完善.根据现存资料,我们追踪随访了百余例患者,其治疗时间距今达10年以上,现总结如下.

    作者:钱祝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足部按摩疗法治疗30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妇女的更年期症状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为了了解高校女职工更年期症状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规律,探讨通过足部反射疗法治疗和预防更年期症状的有效措施,加强高校女职工的保健工作,我们随机对30例更年期综合征女职工应用足反射疗法与头部穴位反射疗法结合跟踪治疗观察,发现通过此疗法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贺海明;马东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以手法为主综合治疗神经根、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的体会

    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很多,主要是颈椎慢性积累性损伤及颈椎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引起脊柱内外力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椎动脉、颈部椎基底动脉及交感神经、神经根和脊髓等引起头、颈、肩、臂、腕、手疼痛及麻木、四肢乏力、眩晕等症状.

    作者:潘学文;覃小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运动治疗学生心理疾病34例体会

    心理疾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症、疑虑症以及恐惧症等,其中焦虑症占心理疾病的一半,其次是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症.

    作者:陆正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医按摩结合正红花油浸泡的姜块擦抹治疗坐骨神经痛260例临床报道

    笔者近20年来采用推拿按摩结合药物擦抹法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长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按摩治疗小儿脑溢血后遗症1例

    小儿脑溢血后遗症在临床上很罕见.本人这次采用按摩手法治疗小儿脑溢血后遗症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药穴位外敷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2例的临床观察

    肩--手综合征是指脑中风后并发的以肩部疼痛性运动障碍及同侧手痛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表现的证候群.致使病人的肢体活动障碍,影响患者功能康复.为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我们对4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采用中药穴位外敷治疗,配合一些功能煅炼,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现简述如下.

    作者:黄爱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林氏手法治疗脊椎侧凸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林氏手法治疗脊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过近3年来林氏手法治疗脊椎侧凸56例,结果:治疗脊椎侧凸的总有效率为10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林氏手法治疗脊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有显著性.

    作者:李远明;吴山;马友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按摩治疗肩周炎104例疗效观察

    兹现将我们在临床上运用按摩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04例疗效报道介绍如下.

    作者:李宏伟;李宏玉;郑东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手法治疗颈源性偏头痛的临床及理论探讨

    颈源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多样,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推拿手法学原理,结合解剖学特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对临床上30例颈源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温伯平;孟海滨;陈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温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用温针灸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及其有关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8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用温针灸法治疗,对照组38例用西比灵和尼莫地平治疗.两组治疗前后用TCD测定颅内主要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3.16%.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能有效扩张血管,缓解椎基底动脉的痉挛,降低其血流速度,从而减轻乃至消除临床症状.

    作者:黄凡;章小平;龙目恒;龙秋琴;林雪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浅谈中医康复科的组织模式

    中医康复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而全面系统地提出中医康复学只有十几年时间.十几年来,广大中医工作者对中医康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丰富了中医康复学的理论,为中医康复临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焦建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3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中医的血瘀证密切相关,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已得到公认.为了探讨推拿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以进一步验证推拿疗法的活血化瘀功能在治疗中的作用,我们对采用推拿治疗的3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袁汉;左惠荣;郑光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俯卧式牵拉定点旋转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因腰部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导致椎间盘膨出或突出,而出现腰腿痛等一系列神经根受压的症状.

    作者:李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中医药局

主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