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茶,你吃过吗?

陈开心

关键词:
摘要:朋友,千万别误会,提这个问题丝毫没有瞧不起你的意思.平日里我们都在喝茶,注意了,是“喝”,用水泡着喝,喝的是茶汤.我现在问的问题是,是否吃过茶?将茶当菜,煮着吃,炖着吃,腌着吃,炒着吃.如果你还没有吃过,请到我们茶乡临沧来享受享受.临沧吃茶的花样多着呢,在这里,我先向你介绍几道普通的茶菜.
家庭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药蔬两用马齿苋

    马齿苋,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田间、地头到处生长,而且用途广泛,是一种药用、蔬食多用的廉价野菜.马齿苋还有许多名称,因为叶子像马牙、像豆瓣,许多地区通称马齿苋,也有的叫马苋、马齿菜、马齿草,有的叫豆瓣草、酱瓣草、酱瓣豆草、酱瓣豆、瓜子草;有的因为生长容易,耐旱,不要求特殊环境,又叫它长命草、长命苋、九头狮子草;或因味酸,称酸苋、酸味菜;又有五行草的名称,据说是因为它“叶青、茎赤、花黄、根白、子黑”兼具青、红、黄、白、黑五色.各地文献里还有几十种别名,历代本草(古代中药学著作)中都对它有记载.马齿苋没有毒,不限产地,既是一种常用药材,又是人们春夏间常常采食的野菜.

    作者:高晓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为儿子“解惑”

    儿子上小学了,与去年相比大不相同.以前他老是问: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青蛙跳到水里为什么不会淹死?现在他提出的问题高了一个档次,已经山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了.一次,他看过《白毛女》之后问我:“爸爸,旧社会服务态度很好是吗?”

    作者:梅承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久强脑立清帮您降血压

    说到高血压,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这是一种中老年人多发的常见病,不过现在正有不断年轻化的趋势.患上高血压后,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保持血压的稳定.对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可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中药进行治疗,在此做一简单介绍:一、肝火上炎型这是普遍的一种类型,此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压高,且伴有头目眩晕,胸胁胀满、疼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

    作者:同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养眼护眼从饮食入手

    老年人若想看得清、望得远,必须养护好眼睛.这与日常膳食调理密切相关.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维生素A是促进上皮组织生长,维持机体正常发育,保证视觉的主要营养素.有保护夜间视力,增加角膜光洁度和神采,减少眼皮皱褶的作用.长期缺少维生素A会患夜盲症、干眼病、角膜软化症及其他眼病.

    作者:郭旭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王克勤教授的中医心理学之路

    每当提到当代中医心理学,我们就不由会想到在这门学科中奋斗了几十年的王克勤教授.他参与组织编写了第一部高等中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心理学》,早提出了中医心理学基础“六论”的理论框架,退休后仍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分会名誉会长职务.王克勤教授之所以在中医心理学上建树颇丰,与他扎实的中医学功底密不可分.

    作者:吕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脾胃不和咽痒嗽健脾和胃咳嗽止

    46岁的石女士咽中如有物已1年余,现在咽痒即嗽,晨起明显,痰色白褐质黏,口干思饮,纳食、睡眠尚可,时有呃逆、泛酸,大便溏泄多年.患者曾去西医院就诊,确诊为慢性咽炎.曾服用过治疗慢性咽炎的汤剂,虽咽喉不适症状得到改善,但大便更稀更溏,胃部也有不适感,因此就未再继续治疗.石女士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笔者查患者舌苔少,脉沉细弦.

    作者:项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豆豉食疗方

    豆豉,一种大豆发酵的调味品,呈深红褐色有光泽的糊状颗粒.制作工艺过程是,大豆经过选料、浸渍、蒸煮,拌入少量面粉,并加入米曲霉菌种,装盆入室发酵3~4天.酌加食盐或酱油,拌和入甏(瓮,坛子)封贮2~3个月,成熟后取出风干即成.豆豉按加盐与否,分成咸、淡两种.

    作者:马学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执简驭繁,以少致多(上)

    张老师道:“不是过谦,确实如此.能够切实地掌握这几十首方剂大概也就够用了.”“那我就有点不理解了.”杜若说.“你们都在草药房抓过药吧?”张老师问.两人点头.“药房里有多少药呢?”“四五百种吧?再多也多不了多少.”杜若答.“那《本草纲目》上有多少药呢?新编的《中华本草》上又有多少种药呢?”

    作者:张大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老药新用治疗骨伤科疾病

    骨伤是常见、多发病.中成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药源丰富,价格便宜,市场及药品商店中均易购得.现介绍几种,供患者选用.1.川芎茶调片治疗颈椎病:本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椎体和附件等退变增生,压迫脊髓、神经、血管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的病症.中医认为,本病与风湿寒有关,多为颈椎部疲劳过度,或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造成气滞血瘀,导致筋骨、肌肉、关节出现酸楚、疼痛、沉重、麻木、肿胀、活动不利等症,属“痹症”范畴.

    作者:何国兴;汪秀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沟通的位差效应

    对于沟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曾经作过一项研究,通过反复比较,得出结论:“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这项总结报告被管理学称之为“沟通的位差效应”.

    作者:许亮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梅雨季节防霉保健

    每年的五六月份,全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各地)进入了梅雨季节.天气晴雨无常,或整天阴雨连绵,空气潮湿闷热,为各种霉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时候吃的东西很容易长毛、发黏,特别是在阴湿不通风的地方,家具、粮食、药品等也容易生出霉斑,或长白色、灰黑色或发绿的毛.

    作者:孙清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陆游:补肾明目枸杞粥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食粥》2010年11月27日,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活动推出重点品牌活动“诗歌人间”——以陆游逝世800年为契机,以“诗脉永续:向陆游致敬”为主题.人们对陆游充满怀念和崇敬之情:英灵不朽——“亘古男儿一放翁”,诗魂长歌——“六十年间万首诗”.

    作者:单守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孕症试试调经促孕丸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女性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导致许多女性朋友生理周期紊乱,造成不少人月经失调,严重者更会造成不孕.造成月经失调的原因除了压力过大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外,还有就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

    作者:心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多次发作的结果,约70%的患者有胆囊结石存在.由于感染,炎症反复发作,轻者在胆囊壁有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重者有瘢痕形成,胆囊萎缩,正常结构破不,并与肝床紧密粘连,完全失去了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本病临床症状不十分典型,大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而后有厌油脂食物、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有的会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但较少出现高热、黄疸.检查时右上腹部可有轻压痛或不适感.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母亲的味道

    总感觉母亲身上的味道与别人家的母亲很不相同,哪儿不同呢?辨析之下,竟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从黑板上刷刷掉落的粉笔灰,这种常常令我呼吸一窒,进而敬而远之的物质.母亲是一名幼师,也是一名好幼师.认识母亲的人,无不认为母亲优秀.

    作者:黄金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为白藜芦醇叫好

    不知你想过没有,人若遇敌会拿起武器自卫,植物也会吗?当然会.就说葡萄吧,一旦遭受到灰色霉菌的入侵,就会产生一种叫白藜芦醇的物质来对抗之,如同茶、咖啡和可可等植物产生的咖啡因一样.只不过白藜芦醇的矛头所向是导致葡萄腐烂的霉菌,而咖啡因有杀虫作用,都属于天然杀虫剂,专门对付来犯的昆虫,统称为植物抗毒素.

    作者:兰政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我跟奶奶学制验方

    小时候的事情记得特别牢.50年前,二叔在削铅笔时,不小心把食指割破了,鲜血直流.行医的奶奶取出一个小瓶,从瓶子里倒出一些黑色的粉末,敷在二叔食指的伤口上,然后缠上纱布.奶奶安慰二叔:“小伤,没事的,三五天别下水,几天就会收口.”几天后,二叔拆开纱布一看,伤口果然愈合了.

    作者:梅承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黑疸』风波

    清朝乾隆年间,刑部尚书余文仪协助皇上安邦治国,朝野上下口碑极佳.自治愈惇妃假孕及李莲英不寐症后,更是声名大振,都道他医术高超,连太医也望尘莫及.其实,他在做漳州知府时,即因处置“黑疸”一案就崭露头角了.余文仪14岁中秀才,在家乡被称为“神童”.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尤对医学书籍偏爱.

    作者:姜厚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灵活运用鹿角霜治疾病

    鹿角霜为鹿角熬胶后所存骨渣,味咸、性温,归肝肾经,功能益肾助阳、收涩止血、活血消肿等.其补力虽弱,但不滋腻,具有收敛作用.主治肾阳不足,脾胃虚亏,呕吐食少便溏,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等症.阴虚火旺者忌服.外用适量,对创伤出血,疮疡多黄水或久不愈合,有止血敛疮的功效.鹿角霜临床运用很广泛,若能在辨证诊治的基础上正确配伍用药,疗效显著.现将临床运用鹿角霜治疗各种病种独到之处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黄卫华;黄科峰;黄中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养五气,助长寿

    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具有祛邪防病的作用.养生学家无不把养气当作养生之要,而避免五脏六腑之气的损伤,就是好的养生之法.明代养生学家袁黄在《摄生三要》中认为:“人在气中,如鱼在水中.”意为气是人不可须臾离开的,但是,“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即气柔、顺、定、聚对人体有利,若强、逆、乱、散就会带来危害.

    作者:贾佩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家庭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