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O.Newton;Takahito Fujimori;Joshua Doan;Fredrick G.Reighard;Tracey P.Bastrom;Amirhossein Misaghi;周许辉
背景:由于存在死亡竞争风险,Kaplan-Meier法被认为高估了假体失败的可能性.我们知道,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生存的分析中,死亡竞争性风险的大小尚未得到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判断不同年龄组别、接受了初次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长期随访患者的死亡竞争性风险的程度.方法:研究人群包含了美国一大型医学中心所施行的22 864例初次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我们对比研究了应用Ka-plan-Meier法和累积关联函数评估的平均随访时间超过7.8年(范围,0.1~26.3年)的全部翻修发生率.结果:术后12年时死亡风险超过了翻修风险4倍.Kaplan-Meier法高估翻修的风险,分别是5年3%、10年14%、15年32%、20年57%.术后10年时,在全聚乙烯胫骨假体组,死亡风险超过了翻修风险15倍;在金属胫骨假体组,死亡风险超过了翻修风险3.5倍.Kaplan-Meier法高估术后10年时的翻修风险,在全聚乙烯胫骨假体组为18%,金属假体组是11%.在考虑全聚乙烯胫骨假体组有较高的死亡竞争性风险之后,在术后10年金属假体组的累积翻修事件比全聚乙烯组高2.5 ~3倍.结论:尽管Kaplan-Meier法和和累积关联函数在评估术后≥10年的假体生存率时结果不同(Kaplan-Meier法高估了假体失败率),但在更早的时间点时偏差并不大.高估的程度取决于随访时间的长短和死亡竞争性风险的大小.
作者:Hilal Maradit Kremers;Walter K.Kremers;Rafael J.Sierra;David G.Lewallen;Daniel J.Berry;陈宏;郑秋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背景:关于在常规关节置换后行髌骨表面置换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很少有研究着重探究股骨远端部分切除及肿瘤假体重建后髌骨表面置换对结局的影响.我们的目的是比较髌骨表面置换或者不置换对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股骨远端使用肿瘤假体重建的结局的影响.方法:我们回顾1993年至2013年因股骨肿瘤进行股骨远端部分切除及假体关节重建的患者.对在膝关节外切除的股骨远端、髌骨切除、翻修、以及使用可延长型假体或同时进行近端胫骨置换的患者予以排除.对比髌骨表面置换组(以下简称置换组)及非髌骨表面置换组(以下简称非置换组)组间的差异,包括人口学特征、手术相关变量、膝前残余痛、活动范围、伸展滞缺、Insall-Salvati比、PTR(髌韧带长度与关节线高度比例)、撞击、髌骨退变性疾病、髌骨手术操作、并发症和骨骼肌肉肿瘤协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结果:入组的108例患者中,60例未行髌骨表面置换,48例行髌骨表面置换.平均年龄33.9岁(范围,20~75岁).54例男性,54例女性.平均随访时间4.5年(范围,0.7年~20年).膝前残余痛两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51),膝前残余痛不会明显影响活动范围,伸展滞缺,再手术或并发症发生率.非置换组的膝关节中有48%出现髌骨退变性疾病,但并不伴随局部疼痛.除髌骨周围钙化在置换组更常见(19%比2%,P=0.005)外,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相似.MSTS评分平均值非置换组为81%,置换组为71%,两者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34).结论:髌骨表面是否置换,不会显著影响膝前残余痛、活动度、伸展滞缺和MSTS评分.无一例出现髌骨假体松动或翻修.两组间相似的结果,提示我们对于术中髌骨是否置换,手术医生应充分考虑术前髌骨周围疼痛、切除术中髌骨的状态,后由外科医师自行决定.
作者:Mauricio Etchebehere;Patrick P.Lin;Justin E.Bird;Robert L.Satcher;Bryan S.Moon;Jun Yu;Liang Li;Valerae O.Lewis;林剑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背景:近年来全髋关节假体在颈干交界处引入组配式设计.有报道显示由于组配式假体结合处的腐蚀,可导致这种设计的失败.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一款近被召回的组配式全髋关节置换系统.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由同位外科医生为195例患者(216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所有假体均为钛合金股骨柄,其中199例为组配式钴铬合金颈,17例为非组配式假体.患者平均65.4岁(范围,20·88岁),男性79例,女性116例.将感染指标、金属离子浓度和MRI作为评估的指标.术中对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分级,并对取出的植入物进行检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9.3个月,80髋髋关节(占37%,共216髋)接受了翻修.在这80髋中,73髋因为局部组织不良反应(ALTR)需要翻修;这73髋均为组配式设计.翻修患者血清钴离子浓度(平均值,8.6 ng/mL),较血清铬离子浓度(平均值,1.8 ng/mL)高.MRI检测发现,166髋关节中有63髋出现中度至重度关节滑膜反应.翻修髋关节平均无菌性淋巴细胞为主的血管炎病变(ALVAL)评分为8.1分.颈干交界处锥面可见金属腐蚀,但头颈交界处未见金属腐蚀.结论:组配式全髋关节假体的早期失败由于颈干交界处的微动和腐蚀引起,终会导致ALTR.对所有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需要监测血清金属离子浓度和MRI,因为该设计早期生存率很低,并且其终的高失败率可能灾难性.
作者:Danyal H.Nawabi;Huong T.Do;Allison Ruel;Brett Lurie;Marcella E.Elpers;Timothy Wright;Hollis G.Potter;Geoffrey H.Westrich;陈廖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背景:UKA失败后通常建议翻修为TKA.本文目的是对照研究初次UKA失败后翻修为TKA及初次TKA失败翻修为TKA两种情况下的术后效果、术中数据以及失败原因.方法:1994年到2011年间挪威关节成形登记中心记录的768例TKA失败后翻修为TKA (TKA-→TKA)的病例和578例UKA失败后翻修为TKA (UKA→TKA)的病例.研究中使用了患者自述术后效果的方法(以下简称“PROM”),包括:EuroQolEQ-5D、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视觉模拟评分法(用来评估满意和疼痛程度).我们进行了改良的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获取倾向评分,以评估假体生存率、二次翻修风险以及多次线性回归分析,以便用平均PROM值来评估两组的差异.结果:总体上,1994年到2011年之间,UKA→TKA组有12%的患者进行了二次翻修,TKA→TKA组有13%.UKA→TKA组和TKA→TKA组的10年假体生存比例分别为82%和81%(P=0.63).UKA→TKA组和TKA→TKA组的总体二次翻修风险或平均PROM分值无差异[相关风险(RR)=1.2;P=0.19].但对翻修时年龄≥70岁的情况,TKA→TKA患者的二次翻修风险高出2倍(RR=2.1;P=0.05).UKA→TKA组和TKA→TKA组患者二次翻修的主要原因是:胫骨假体松动(28%比17%)、单纯疼痛(22%比12%)、稳定性差(19%比19%)和深部感染(16%比31%),除深部感染以外,观察到的其他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并不大.TKA→TKA组深部感染比例更大(RR=2.2;P=0.03).TKA→TKA组手术操作用时更长(平均150分钟,UKA→TKA为114分钟),手术步骤更复杂且需要用到延长柄(58%,UKA→TKA为19%)和稳定性假体(27%,UKA→TKA为9%).结论:尽管初次TKA翻修成TKA手术过程中可能技术难度更高,但初次UKA翻修成TKA时由于深部感染发生而导致再次翻修的比例更高,不过初次UKA→TKA和初次TKA→TKA总体临床疗效相似.
作者:Tesfaye H.Leta;Stein H(a)kon L.Lygre;Arne Skredderstuen;Geir Hallan;Jan-Erik Gjertsen;Befit Rokne;Ove Furnes;俞银贤;易诚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背景: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畸形,既往研究表明,由于受到脊柱轴向旋转的影响,二维影像不能准确地显示侧凸实际的矢状面情况.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三维成像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矢状面序列的测量的可靠性,并且评估脊柱轴向旋转对三维和二维测量差异的影响.方法:对120例行胸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AIS(主胸弯)患者术前、术后EOS片进行三维矢状面分析.测量每一个脊柱运动节段在特定矢状运动平面的三维前凸角或后凸角.T5-T12各节段的后凸(+)和前凸(-)角度的相加之和作为T5-T12后凸三维测量值.然后将这些值与标准脊柱侧位平片的T5-T12后凸值进行比较,并将两者差值与顶椎轴向旋转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14±2岁,术前二维影像片平均Cobb角55.±10.,三维影像片为52.±9.(P< 0.001).三维成像扫描显示,术前平均T5-T12后凸角度为6.±14.,术后显著增加为26.±6.(P< 0.001).而标准二维平片显示,术前平均T5-T12后凸角度为18.±13.,术后为27.±6.(P< 0.001).二维与三维测量T5-T12后凸角度的差异与顶椎旋转显著相关(r=0.85,P< 0.01).结论:由于AIS具有轴向旋转的特点,标准的二维影像检查低估了AIS患者术前胸椎矢状位畸形程度.
作者:Peter O.Newton;Takahito Fujimori;Joshua Doan;Fredrick G.Reighard;Tracey P.Bastrom;Amirhossein Misaghi;周许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背景:在腰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手术中,后方结构单元的保护似乎给患者带来了一个更好的远期疗效.为了明确这个观点,我们评估棘突完整性,即棘突与椎板之间骨性结构的连续性,对于患者短期及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为了研究棘突完整性对于疗效的影响,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48例采用棘突纵劈入路(没有破坏多裂肌附着处)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患者.在这些病例中,总共103个棘突中有39个与椎板形成了自然的骨性连接,而其余的64个棘突并未获得骨性愈合.我们采用了基础的和调整的多元线性回归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未愈合棘突的数量与患者基本特征情况及其疗效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术后2年、4年、10年和12年采用ODI和NRS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在调整的数据分析模型中,未愈合棘突数量与术后10~12年ODI得分(β=0.24,P=0.030)、下腰痛NRS得分(β =0.32,P=0.030)及下肢痛NRS得分(β=0.50,P=0.0012)显著相关,但在术后2年、4年的各个评分量表得分均无明显关系.在基础的数据分析模型中,减压节段的数量的多少与术后10~ 12年下腰痛及腿痛NRS评分显著相关,但是在调整的数据分析模式中却并没有显著相关.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术后棘突与椎板之间的骨性愈合对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十分重要.骨质不连续的不良影响在术后10~ 12年明显表现出来,但在2~4年未能明显表现.
作者:Masaaki Kakiuchi;Wakaba Fukushima;杨惠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丙酸杆菌作为一种生长缓慢的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是正常皮肤众多微生物中的一种,但在很多有疼痛、关节僵硬、假体松动的肩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患者中,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均可发现丙酸杆菌.丙酸杆菌感染并无常见的感染征兆,如发红、肿胀、渗液及压痛.而常常表现为所谓的隐匿性迹象,如无法解释的疼痛、关节僵硬或者关节置换术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的假体松动.丙酸杆菌并不是都一样,某些丙酸杆菌富含可致深部感染的毒力因子.丙酸杆菌通常驻留在油性皮肤胸部和背部的毛囊皮脂腺内,即使标准手术备皮方法甚至围手术期静脉使用抗生素仍往往使切口部位消毒不充分;因此,其他的预防措施值得考虑,如植入物置入时细致的操作以避免接触皮肤.从感染手术切口获取丙酸杆菌需要大量来自肩部不同区域的培养样本以减少抽样误差,而且需要在多种培养基上培养2周.未来的研究工作重点可集中在如何降低植入物感染的风险及使用何种快速检测方法来明确丙酸杆菌感染上.
作者:Jason E.Hsu;Roger E.Bumgarner;Frederick A.Matsen III;龙涛;李开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背景:重型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确定重型粉碎性胫骨穹窿骨折一期关节融合手术的有效性和治疗结果.方法:搜索数据库确定16年间在我院行接骨板融合的所有患者.入选标准包括由治疗医生认为不可重建的AO创伤骨科协会分型C2或C3型pilon骨折.应用36项健康调查表、独立行走时间、关节融合时间和切口愈合并发症来确定治疗结果.结果:本研究包括20例患者,17例(85%)获随访至少术后2年.本组未发生切口感染或裂开.在后随访所有患者均不用拐或助行器行走.1例患者并发症状性无菌性骨不连,翻修术后成功愈合.结论:应用后方入路接骨板关节融合对治疗少部分重型粉碎性和不可重建性pilon骨折的患者是可靠的方法.
作者:Boris A.Zelle;Gary S.Gruen;Ryan L.McMillen;Jason Dragavon Dahl;冯万文;夏亚一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