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晓燕;楼一玲
目的:探讨零感OT-MI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在临床护理应用效果.方法:将本科吸氧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予传统入水湿化方法吸氧,实验组予零感OT-MI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吸氧,比较两组湿化噪音影响、氧气湿化源物质内细菌生长等情况.结果:对照组和湿化组在受湿化噪音影响、氧气治疗源物质细菌生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零感OT-MI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无细菌生长,从传播途径上杜绝医源性肺部感染、零噪音不影响患者休息、减轻护理工作负担等优点,临床上已取得满意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区洁兰;吴瑞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京万红软膏外涂与新鲜土豆片外敷交替使用治疗榄香烯药物外渗的疗效.方法:将46例榄香烯药物外渗者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京万红软膏外涂与新鲜土豆片外敷交替使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的50%硫酸镁湿热敷,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京万红软膏外涂与新鲜土豆外敷交替使用治疗榄香烯药物外渗效果明显优于50%硫酸镁湿热敷,是一种取材简单,方法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伍秀;陈根秀;夏晓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激励机制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对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64名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运用常规和激励机制管理,使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对比两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两组护士的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高于正常人群,说明护士大多存在一定负面心理状态,实验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激励机制管理能改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结论:激励机制在护理管理中应用不但能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缓解护理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作者:谢玉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拒绝进入CCU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方法:选取598例CCU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U的问题表现在病房环境及仪器等环境的影响、护理人员对患者重视不足、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要改善病室环境,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结论:医护人员加强自身责任感,可提高护理的整体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淑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切除吻合术是治疗直肠癌的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外科新技术,与传统的剖腹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术中肿瘤受挤压小,肠道干扰小,病人术后痛苦少、下床活动早、胃肠功能恢复快等优点[1].对于恶性肿瘤手术,除了无菌技术外,无瘤技术更为重要.外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不断强化无瘤观念,高度重视无瘤技术操作,为预防术中医源性肿瘤的播散取得了良好效果.我院于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在腹腔镜下施行直肠癌低位切除吻合术105例,现将应用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高锦萍;陈信芝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门诊治疗的病人行常规治疗并联合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月的门诊帕金森患者64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给予观察组常规治疗并联合心理治疗,给予对照组只有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跌倒、受伤、抑郁状况及失控状态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跌倒、受伤、抑郁状况及失控状态的表现几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门诊帕金森病人进行常规治疗并联合心理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患者跌倒、受伤、抑郁状况及失控状态的发生,有效地减慢了患者病情的发展.
作者:孙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对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评价不同方法学的检测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经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阳性患者的HBsAg水平,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和精密度.结果:化学发光法测定灵敏度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测定灵敏度高,三种方法用于低浓度HBsAg检测时,化学发光法的阳性检出率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均高,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学发光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对HBsAg阳性检出率高的特点,其优势尤其在检测低浓度HBsAg时体现更充分,值得临床作为低浓度HBsAg检测时推广应用.
作者:樊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锁骨骨折3种外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选择优方案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66例锁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树脂绷带、石膏绷带、棉纱绷带进行8字外固定,观察三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树脂绷带、石膏绷带、棉纱绷带8字外固定法疗效优率分别为88.46%、35.00%、10.00%,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树脂绷带8字外固定法治疗锁骨骨折临床效果优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承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便引起颈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主要症状有颈部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主要病因有:①心脏给颈椎供血不足;②整个脊椎变形老化.2009年以来,我院采用刮痧和掌根按摩法治疗颈椎病患者3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史振英;杨恒艳;王爱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的抗抑郁药物对消化性溃疡的辅助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8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n=41)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n=4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治疗一个月后,对照组痊愈5例(12.2%)、好转18例(43.9%)、无效18例(43.9%),总有效率56.1%;观察组痊愈12例(29.3%)、好转22例(53.7%)、无效7例(17.1%),总有效率82.9%;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6.962807,P=0.008322).结论:常规内科治疗联用小剂量抗抑郁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姚丽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维生素B6与红霉素静滴时对减少(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观察了2007年5月到2009年5月本中心内科感染性疾病应用红霉素治疗的留观患者300例,其中150例加用VitB6为治疗组;150例不加用VitB6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对照组为87%,P<0.01有显著差异性.结论:VitB6在预防和控制红霉素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上,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玉玲;张晓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医务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内窥镜检查室的护士因与患者和污染物直接接触的机会多,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也较大,从而威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其主要问题叙述如下.
作者:黄桂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本文探讨了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意义与应用的具体措施,以便为急诊患者提供质量更好的护理.
作者:庄会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药浸浴配合针刺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3月86例肘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治疗组应用中药浸浴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值.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ROM的恢复强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药浸浴配合针刺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明显,操作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治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的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者可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截瘫等.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引进新技术<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316例,随诊316例,时间3-8个月,优良率87.9%.该手术适应于腰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易掌握的特点,术后护理上配合早期功能锻炼、穴位贴敷、自拟中药外敷、中药熏洗等,病人恢复情况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代高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广泛,而且病程长、易复发,故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疗效欠佳.本文主要探讨中医传统康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方式,以此减少患者的痛苦,减缓病情的发展.
作者:杨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临床上腹股沟区软伤性疼痛虽不常见,但由于痛区靠近会阴部,影响患者活动,且常致患者紧张.通过详细分析症状及病理,我们认为该疼痛系六种情况所致,并施以专门手法,治疗取得很好效果.现通过6个病例予以说明.
作者:范剑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以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1月老年股骨下端骨折需手术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全身麻醉,实验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期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均变化明显.但实验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小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较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小.
作者:谢傲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尿失禁严重影响着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临床实践中除了一般常规治疗外,综合的康复处置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她们身心舒适,健康生活.
作者:刘兆丰;赵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低血钾性麻痹简称低钾性麻痹,是神经-肌肉系统的钾代谢障碍性疾病,发作时血钾低于3.5mmol/L,常在剧烈运动暴饮暴食、过度疲劳、受凉和输注葡萄糖等诱因下发病.其病因包括周期性麻痹,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肿瘤和肾小管酸中毒等.其表现为四肢躯干及颈项部肌肉迟缓性瘫痪,多见于四肢无力,不能行走或跌倒等,病情加重时血钾低于3.0mmol/L.临床上有心律失常或呼吸肌无力称为重症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通常发病急,进展快,如不及时诊治,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甚至会引起患者的死亡[1].为了对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记录如下:
作者:张少校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