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桐生;李丽;陈瑞娥;梁永南
目的:对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上给予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缪道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9月荣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数字抽取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双唑泰栓,观察组予以乳酸菌阴道胶囊,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两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具有明显效果,降低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周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利用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术对膀胱癌进行治疗所得到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5月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中医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18例,在随机方式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利用常规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以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术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情况.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并未出现1例死亡患者.观察两组手术情况,观察组手术所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观察组有2例患者复发,对照组有4例复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术对膀胱癌进行治疗能够得到较满意临床效果,并且手术质量比较高,对患者造成痛苦比较小,治疗之后患者复发率比较低,是现代临床上治疗膀胱癌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邓连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小切口甲状腺切除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枝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甲状腺瘤患者,并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2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0.16±9.52) min,切口长度为(5.28±1.14)cm,术中出血量为(41.16±10.05)mL,住院时间为(5.21±0.37)d与对照组患者的(66.86±11.32)min、(6.84±1.21)cm、(75.54±16.21)mL和(8.86±0.5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效果良好.
作者:李翔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卡前列甲脂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3年12月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5例经阴道分娩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卡前列甲脂栓组,米索前列醇组,联合治疗组(卡前列甲脂栓十米索前列醇),每组各45例.观察各组产后2h、24 h内的出血量,并进行分析.结果:卡前列甲酯栓组产后2h、24h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31.23±11.34)mL和(246.45±22.64)mL,米索前列醇给药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25.3±14.63) mL和(245.35±22.45)mL,联合治疗组平均出血量组分别为(105.37±15.76)mL和(188.27±18.51)mL;其中联合治疗组的出血量明显减少,与卡前列甲脂栓、米索前列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卡前列甲脂栓联合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可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且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刘英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与肠内营养组(EN),每组分别为24例、22例.肠外营养组给予标准的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组于术后24h内给予氨基酸输液,随后应用蛋白.观察比较两组给予营养支持前后的体重、电解质、血红蛋白指标、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等,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转铁白蛋白及血浆白蛋白值在给予营养支持后显著升高,全肠外营养组明显低于肠内营养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肠外营养组(TPN)排气时间与肠内营养组(EN)排气时间相比,明显增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排便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手术后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加快肠胃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的营养补给方式.
作者:尹剑辉;刘乐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期望的现状.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德庆县高良镇卫生院住院1-3d的患者,以及工作时间在1年以上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3方人群对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期望现状.结果:不同观察对象对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期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各个医疗单位有必要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培训,以增强其综合素质水平.
作者:李树琼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大理州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血常规检查的300例患者,根据患者血检期间接受的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两组,I组患者150例,采用末梢血检验方式进行,Ⅱ组患者150例,血液检查采用静脉血采集方式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检结果,并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中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8项检测,其中除Hct、WBC、Hb外,其余5项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取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的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是静脉采血检验相对稳定,故在临床中应尽量进行静脉采血检验.
作者:彭福昌;刘群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现代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效果,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2013年8月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护理科组织优质护理服务活动,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调整护理工作模式,加强护理部门中的整体护理,对现代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后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对现代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后,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应用后,护理满意度为97.2%;应用前,护理满意度为77.7%,应用前后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现代护理服务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部门的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探讨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4年1月-2014年10月黄冈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当中选取66例为研究对象,把这些患儿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3例.对于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抗病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颅压脱水等常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治疗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的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效果都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儿的相关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的地塞米松能够更加有效的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作者:吴素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保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植骨手术治疗的17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枢椎骨折4例,其中1例为陈旧性骨折,其他13例为下颈椎骨折脱位,6例伴有小关节突交锁及后柱骨折,17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结果:经1~20个月随访,术后颈椎骨折复位及骨愈合良好,未发生内固定钉棒松动、断离等不良并发症,患者的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1例患者在手术操作显露时发生静脉丛出血,经处置后血止,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可实现三柱固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同时可进行椎管减压及植骨,在治疗颈椎骨折及脱位损伤有良好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新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过程中常见问题,探讨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方法:通过临床调研总结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黔西县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118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常见问题并探讨治疗方法.结果:调查显示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中有24人发生了一次以上的医院感染,总例次达28次,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不同;患者年龄、身体素质、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侵入性诊疗方式是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较多,应给予重视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韩德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全面护理干预对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2014年2月和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照平行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全面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中采取全面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作用显著.
作者:陈芳;吴国志;叶东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硫普罗宁治疗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3年12月昭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硫普罗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肝硬化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普罗宁治疗肝硬化效果显著,患者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张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一组全程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第二组分别接受安慰剂和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第一组患者治疗4周、12周血清乙型病毒性肝炎-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完全和部分抑制情况优于第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24周、36周、48周后血清HBV-DNA水平完全和部分抑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黎春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通过回顾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人性化护理的实施经验,总结护理体会: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护理人员素质,营造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魏琼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对患有溶血病的新生儿接受换血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重庆市计生医院接收治疗的78例溶血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换血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模式对溶血病新生儿接受换血治疗的过程中作用明显.
作者:熊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云阳县中医院收治的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跟对照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护理干预,给予实验组保温护理,探讨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体温下降、寒战、皮肤花斑发生率均为4.0%,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为0.0%,手术时间为(169.21±15.12)min,术中输液量为(2212.32±110.32)mL,术中体温为(36.21±0.61)℃,术毕时体温为(37.62±0.6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温可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患者术中输液量,还会增加患者寒战、皮肤花斑及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做好围手术期患者的保温工作具有积极的医学意义.
作者:陈雾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功能障碍及其所致的路易(小)体形成对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机割的影响效果,为明确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研究组给予蛋白酶体抑制剂注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相关技术人员完成两组大鼠本次实验过程.记录路易(小)体形成率及黑质部位α-Sun蛋白表达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α-突触核蛋白(α-Syn)与β-肌动蛋白(β-actin)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大鼠实验前路易(小)体形成率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处理后研究组路易(小)体形成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及本组实验前(2.00%)(P<0.05).结论:蛋白酶体功能障碍是导致α-Syn聚集及路易(小)体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发生散发性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应引起相关医护工作者高度重视.
作者:林尚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中,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医院收治的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3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其中观察组经鼻肠梗阻导管,对照组经鼻胃管.观察两组患者的减压效果以及保守治疗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日平均减压引流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腹围缩小程度、腹腔压力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尤其是低位梗阻.观察组治疗成功的肛门排气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而言,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显著提升减压作用,提高治疗成功率,缩短解除梗阻时间.
作者:罗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