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伟;杨永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改进PICC管理流程中的应用效果,以减少流程中潜在的漏洞,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FMEA)模式,成立流程改进小组,确定并绘制流程图,评估流程中可能导致的失效模式及原因,选择其中优先风险数值( 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制定改进方案并实施,比较改进前后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FMEA管理后,PICC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由改进前的90.9%上升到97.4%,并发症发生率由改进前的21.47%下降到5.01%,患者满意度由77.3%上升到9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3.025,49.634,49.677;P<0.01)。结论应用FMEA对PICC管理流程进行前瞻性系统管理,以发现流程中潜在的漏洞,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是有效可行的。
作者:邱琼;黄春花;刘克勤;彭丽彬;周莲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PICC由于创伤小,停留时间长,并发症少,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静脉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操作[1]。在临床当患者需要长期静脉推注或滴注持续刺激性药物、发疱剂药物、肠外营养液、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液体或药物,以及渗透压大于600 mOsm/L的液体等药物时,为防止渗出液引起组织坏疽,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一般情况下都会给患者选择PICC留置;PICC尤其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了各项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PICC常规选择上臂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2]穿刺,穿刺成功后要确保PICC留置较长时间内(1年)效果满意无并发症,每周1~2次[3]的换药非常重要,PICC换药每次需10~15 min;PICC留置的患者体质较弱,每次换药的体位为强迫体位,躯体被倾斜或扭曲,不适的体位会加重患者的痛苦,有时还会加重病情,PICC换药支架解决了患者在换药时的体位问题,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梅云霞;王娟;陈炜;吴碧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白血病患儿2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分别采用改良耶鲁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YPAS)、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价两组患儿焦虑水平及社会支持程度,并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依从性良好率为87.85%,对照组为6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4, P<0.05)。观察组患儿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分别为(41.14±6.34),(24.95±3.61),(10.52±3.33),(6.95±2.8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9.01±4.68),(21.74±5.29),(8.78±3.46),(5.89±2.5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96,5.185,3.748,2.872;P<0.05)。观察组mYPAS评分为(32.21±3.41)分,低于对照组的(35.89±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2,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减轻了白血病患儿的焦虑程度,提高了白血病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患儿顺利完成化疗周期的治疗。
作者:张凤伟;陈小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分析初级职称护士吸氧考试存在的问题,讨论提高低年资护士吸氧训练的对策。方法分析64名参加吸氧操作考试的初级职称护士在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结果此次考试达标率较低,平均分为(84.5±2.0)分,达标27人(42%),合格37人(58%),无不及格人员。考核中问题为查对不认真、态度不严谨、检查走形式及动作机械、吸氧效果及病情观察不具体、流量记录及时间勾签与实际不符、解释与医嘱设计不一致、平时操作习惯及示教操作步骤与评分标准要求有脱节现象、护士心理素质较差。结论吸氧训练要树立“实用有效”思想,进行扎实具体的专业训练,提高护士对缺氧过程中病情观察意识和检查管道的翔实性,明确吸氧通畅是关键,病情改善是目的,提倡吸氧训练的准确性和质量。加强以患者为中心,切实有效的吸入氧气是吸氧操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者:薛晓茹;刘蓉;刘传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氧气吸入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重要辅助治疗。氧气吸入时,需在氧气湿化瓶内加入1/3~1/2蒸馏水湿化氧气,避免吸氧导致鼻腔干燥出血、刺激性干咳等不适;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则是以氧气作为气源,不需湿化,以免降低药物浓度,影响疗效。临床上吸氧与氧气驱动雾化之间的转换主要是通过护士来回倾倒或添加湿化水来完成,这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及患者经济负担,同时容易造成湿化瓶的污染,且转换期间患者停止给氧时间延长,易造成患者缺氧,加重病情。为此我科于2012年1月设计了一种伸缩性通气管,应用到吸氧与雾化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牟宗娟;王青丽;刘玉珍;秦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家庭关怀度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 APGAR)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SRHMS)对98例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测评,并与相匹配的98例正常产后产妇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产后抑郁症产妇APGAR和SRHMS总分分别为(6.75±2.27),(274.73±55.61)分,明显低于正常产后产妇的(8.26±2.14),(313.84±5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4.79,5.11;P<0.01);相关分析显示,APGAR评分各维度与SRHMS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产后抑郁症产妇健康状况与家庭关怀度较差,提高家庭关怀度有助于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促进身心康复。
作者:李秀梅;陈登宏;张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 Burns 撤机评估程序( BWAP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撤机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7例重型颅脑损伤且有创呼吸机带机时间超过72 h的患者,按照时间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由高年资护师对患者进行BWAP并完成BWAP记分,对照组按我科常规对患者进行撤机评估。比较两组撤机成功情况。结果观察组撤机成功50例,成功率为92.6%,对照组成功42例,成功率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结论 BWAP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助于增加患者撤机成功可能性。
作者:陈丽琴;林华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银尔通联合负压口腔抽吸器对ICU患者口腔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20例ICU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使用银尔通口腔护理液,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腔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负压口腔抽吸器和棉签擦拭,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清洁度、口腔异味、黏膜损伤情况、护理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接受负压口腔抽吸器进行口腔护理的患者,口腔清洁度良好占53.3%,口腔无异味占58.3%,口腔黏膜健康良好占61.7%,患者舒适度良好占80.0%,均优于对照组的25.0%,25.0%,30.0%,2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465,5.726,4.554,13.831;P<0.05)。结论银尔通联合负压口腔抽吸器对ICU患者口腔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马玉红;周蓉;顾玉芳;吴雪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观察和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0%,低于对照组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6,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作者:徐蓓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训需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临床护理人员150名,采用修订后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调查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重要性的认识、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及培训需求。结果本组临床护士对护理科研重要性认识度较高,认为护理科研对护理专业发展、提高临床水平、个人发展等8个方面均有重要提升作用,其中对专业发展为重要,重要性得分均分(2.48±0.66)分;科研能力普遍偏低,科研能力自评仅12.7%受调查者处于高水平,科研能力总分为(52.87±23.41)分,低于常模的(61.02±18.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5,P<0.01);影响护士从事护理科研因素较多,其中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位列第1位;护士对于护理科研相关知识培训需求明确,科研选题、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论文写作、统计分析的需求位列前5位。结论对临床护士进行科研予以政策引导,搭建培训平台,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护士自身科研水平,进而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谷友惠;杨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心肺复苏术是对心搏骤停患者的有效急救措施,胸外按压的作用尤其重要,而正确的按压部位对于复苏效果至关重要。目前确定按压部位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乳头连线与胸骨相交部位,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属快速定位法;另一是胸骨上距胸骨下切迹上两横指的部位,属精确定位法,但不易掌握,定位时间长。在心肺复苏术的实施过程中,按压部位的确定成为一个难点,按压部位不准确往往带来按压效果受影响、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后果。在教学培训中虽然强调按压部位的重要性,但教学效果并不确定,目前市面上尚未有供急救者和受训者快速准确判断按压部位,解决此难题的工具。本研究设计一种成人胸外按压定位标贴,可快速确定胸外按压的部位,解决定位不准确带来的问题,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静;顾申;桂莉;厉瑛;周玲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应用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大量数据源,优化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充分依据,简化报告操作流程,提高报卡依从性和合格率,提高感染管理科工作效率。方法感染管理科提出设想需求,信息处对原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功能进行构建和优化,比较优化前后医院感染病例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的漏报率、临床医生报卡依从率及合格率。结果优化后医院感染病例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的报卡依从率分别从56.0%,49.4%提高到71.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41468,6.15708;P<0.05);报告内容合格率分别从61.4%,56.3%提高到84.8%,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25170,14.17390;P <0.05);漏报率分别从4.0%,30.1%降低到1.7%,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42254,11.61010;P<0.05)。结论完善后的医院感染管理系统能使临床医务人员达到资源共享,报告卡实行一卡两用,操作便捷,提高了报卡依从性和合格率;也实现了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实时、动态、全面监控,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效率。
作者:彭根英;应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调查了解护患双方对执行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的认知状况,为进一步完善此制度,提高护士执行力,争取患者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风险告知问卷,对245名护士和200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445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回收有效率为100%。其中护士问卷245份,患者问卷200份。245名护士均认可对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的建立,65.00%护士认为该制度对护患关系有正面影响,97.14%护士选择告知主体为责任护士。本次调查的患者中98.0%以上认为护理工作存在风险,院方有必要将风险告知患方,对风险告知能主动配合;41.5%的患者在签字前仔细阅读了告知书内容。护患双方在告知地点、方式、对象、告知主体及患者能否仔细阅读、主动询问、配合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患之间对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的认知存在差异,医院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护士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制定规范化的护理风险告知制度。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告知服务,建立有效护理风险防范屏障。
作者:陈婷;权帅;杨银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疾病谱、死因谱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凌小媛和韩一平[1]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和死亡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慢性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慢性病管理的模式主要有:家庭保健员慢病管理模式、“知己”健康管理模式、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管理模式等几大类,通过对这几类慢性病管理模式基本情况的介绍,了解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把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好。现综述如下。
作者:顾厉;陈向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前我院烧伤科常用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胺与氨基酸相融合,为患者提供肠外营养。由于本品橡胶塞较软,用一次性20 ml注射器反复穿刺配药,容易有橡胶塞进入液体中,导致在输注过程中,会有较细小的软橡胶塞进入患者体内存在安全隐患或是患者家属疑义药液问题而产生医疗纠纷。我科采用一次性双头连接管进行配药,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蓝;王加珍;戴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情志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采用中医情志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7%,高于对照组的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分别为(53.2±5.4),(52.7±5.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的评分分别为(34.1±3.8),(48.2±4.5)分,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5)。结论采用中医情志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血压患者的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促进患者的病情早期恢复。
作者:黄素君;宋小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调查了解杭州市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掌握现况,为医疗机构对社区医护人员开展灾害现场急救技能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杭州市4个主城区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00名医护人员的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出问卷4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73份,有效回收率为93.5%。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平均得分为(3.83±0.28)分,其中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得分(4.33±0.70)分,现代心肺复苏技术(4.21±0.70)分等7个条目掌握比较好;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参加过灾害救援及男性是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的影响因素( P<0.05);100%社区医护人员对学习和接受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感兴趣,93.7%社区医护人员表示非常愿意学习相关技能。结论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掌握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学习需求比较强烈,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培训,积极为社区医护人员提供灾害相关学习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
作者:周彩华;范春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调查家属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现状与告知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分析影响家属告知态度的相关因素及在告知过程中所需要医护人员提供的帮助和指导。方法对北京市3所三级医院内住院治疗的77名癌症患者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5名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问卷包括癌症患者及家属一般资料及告知过程具体情况调查表,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态度及影响因素问卷。结果58.4%的癌症患者被告知诊断,诊断主要在确诊后由家属或医生在家中或住院病房中告知;53.2%的家属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家属对告知诊断后的看法、周围人的告知态度和行为、患者对癌症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对家属的告知态度有影响(P<0.05)。家属建议告知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选择性告知”和“一致合作,详细解释”,希望医护人员能在治疗过程中讲明治疗细节,给予患者心理安慰。结论同意和不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家属人数基本持平。适宜的告知方式有利于患者积极应对治疗和今后的生活。医护人员在告知过程中应和家属密切合作,可使用“因人而异、选择性告知、详细解释”等策略。
作者:魏乾伟;刘宇;陈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如何避免给药错误的发生,研究相应防范管理对策,提高临床给药安全的管理质量。方法回顾本院2010-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系统上报的111起给药错误,对给药错误类型、原因、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给药错误前3位为遗漏、患者身份识别错误、药物名称错误,分别占22.52%,20.72%,19.82%;给药错误的前3位原因为查对不认真、未遵守操作流程、沟通不良,分别占21.62%,16.22%,14.41%;年限低于5年的护士给药错误发生率占62.86%,10年以上者发生率占16.19%;1 d中给药错误发生的3个高峰时段为10:00-11:59、8:00-9:59、16:00-17:59。结论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护士给药错误的原因与特点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改善工作环境,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加强薄弱环节管理,加强护士培训与考核,规范科室药品管理等措施,提高给药安全。
作者:周月华;王青云;林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采用操作口诀教学法在指导和提高造口患者掌握造口袋更换方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3例造口患者,按住院号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干预组采用操作口诀教学法,比较两组患者操作考核成绩。结果干预组患者考核成绩为(83.13±8.42)分,高于对照组的(72.21±7.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P<0.05)。结论操作口诀教学法调动了患者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患者的自主性学习,提高了患者的操作学习效果,在造口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周玉虹;丁玲;周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