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 PICC 管理流程改进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邱琼;黄春花;刘克勤;彭丽彬;周莲清

关键词: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 PICC, 流程改进
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改进PICC管理流程中的应用效果,以减少流程中潜在的漏洞,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FMEA)模式,成立流程改进小组,确定并绘制流程图,评估流程中可能导致的失效模式及原因,选择其中优先风险数值( 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制定改进方案并实施,比较改进前后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FMEA管理后,PICC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由改进前的90.9%上升到97.4%,并发症发生率由改进前的21.47%下降到5.01%,患者满意度由77.3%上升到9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3.025,49.634,49.677;P<0.01)。结论应用FMEA对PICC管理流程进行前瞻性系统管理,以发现流程中潜在的漏洞,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是有效可行的。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 PICC 管理流程改进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改进PICC管理流程中的应用效果,以减少流程中潜在的漏洞,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FMEA)模式,成立流程改进小组,确定并绘制流程图,评估流程中可能导致的失效模式及原因,选择其中优先风险数值( 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制定改进方案并实施,比较改进前后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FMEA管理后,PICC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由改进前的90.9%上升到97.4%,并发症发生率由改进前的21.47%下降到5.01%,患者满意度由77.3%上升到9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3.025,49.634,49.677;P<0.01)。结论应用FMEA对PICC管理流程进行前瞻性系统管理,以发现流程中潜在的漏洞,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是有效可行的。

    作者:邱琼;黄春花;刘克勤;彭丽彬;周莲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初级职称护士在鼻塞吸氧操作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目的:通过分析初级职称护士吸氧考试存在的问题,讨论提高低年资护士吸氧训练的对策。方法分析64名参加吸氧操作考试的初级职称护士在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结果此次考试达标率较低,平均分为(84.5±2.0)分,达标27人(42%),合格37人(58%),无不及格人员。考核中问题为查对不认真、态度不严谨、检查走形式及动作机械、吸氧效果及病情观察不具体、流量记录及时间勾签与实际不符、解释与医嘱设计不一致、平时操作习惯及示教操作步骤与评分标准要求有脱节现象、护士心理素质较差。结论吸氧训练要树立“实用有效”思想,进行扎实具体的专业训练,提高护士对缺氧过程中病情观察意识和检查管道的翔实性,明确吸氧通畅是关键,病情改善是目的,提倡吸氧训练的准确性和质量。加强以患者为中心,切实有效的吸入氧气是吸氧操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者:薛晓茹;刘蓉;刘传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利用医院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功能

    目的:应用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大量数据源,优化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充分依据,简化报告操作流程,提高报卡依从性和合格率,提高感染管理科工作效率。方法感染管理科提出设想需求,信息处对原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功能进行构建和优化,比较优化前后医院感染病例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的漏报率、临床医生报卡依从率及合格率。结果优化后医院感染病例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的报卡依从率分别从56.0%,49.4%提高到71.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41468,6.15708;P<0.05);报告内容合格率分别从61.4%,56.3%提高到84.8%,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25170,14.17390;P <0.05);漏报率分别从4.0%,30.1%降低到1.7%,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42254,11.61010;P<0.05)。结论完善后的医院感染管理系统能使临床医务人员达到资源共享,报告卡实行一卡两用,操作便捷,提高了报卡依从性和合格率;也实现了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实时、动态、全面监控,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效率。

    作者:彭根英;应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疾病谱、死因谱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凌小媛和韩一平[1]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和死亡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慢性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慢性病管理的模式主要有:家庭保健员慢病管理模式、“知己”健康管理模式、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管理模式等几大类,通过对这几类慢性病管理模式基本情况的介绍,了解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把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好。现综述如下。

    作者:顾厉;陈向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影响骨折患儿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意外伤害是导致儿童生存质量下降,危害儿童生命的健康问题之一,也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儿童骨折在各种意外损伤中占33.5%[2]。儿童骨折后经过积极正确的治疗骨折很快愈合,但在愈合过程中可能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所以骨折后除了正确的治疗外,治疗后患肢早期的功能锻炼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患肢功能恢复的效果。但是骨折早期患儿患肢会出现疼痛、肿胀和活动功能障碍等不适,儿童眼中,医院又是一个不安全的陌生环境,患儿会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闹不止,经常不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因此,患儿能否损伤后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就涉及了依从性的问题。本文从依从性的概念及分类、骨折患儿早期功能锻炼不依从的不良后果、早期功能锻炼的时间及方法及影响骨折患儿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4个方面对骨折患儿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予以综述。

    作者:唐伟伟;杨永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情志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采用中医情志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7%,高于对照组的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分别为(53.2±5.4),(52.7±5.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的评分分别为(34.1±3.8),(48.2±4.5)分,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5)。结论采用中医情志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血压患者的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促进患者的病情早期恢复。

    作者:黄素君;宋小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个体化血液透析护理干预在老年血液透析并发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个体化血液透析护理干预在老年血液透析并发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提高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效果。方法通过调整血液透析方式、频率以及抗凝剂的使用方法等个体化血液透析治疗方案,减轻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青光眼急性发作症状。结果经个体化透析和护理干预后,患者青光眼急性发作症状减轻。结论个体化血液透析护理干预,可延长患者每周透析治疗总时间,提高透析效果。

    作者:任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白血病患儿2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分别采用改良耶鲁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YPAS)、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价两组患儿焦虑水平及社会支持程度,并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依从性良好率为87.85%,对照组为6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4, P<0.05)。观察组患儿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分别为(41.14±6.34),(24.95±3.61),(10.52±3.33),(6.95±2.8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9.01±4.68),(21.74±5.29),(8.78±3.46),(5.89±2.5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96,5.185,3.748,2.872;P<0.05)。观察组mYPAS评分为(32.21±3.41)分,低于对照组的(35.89±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2,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减轻了白血病患儿的焦虑程度,提高了白血病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患儿顺利完成化疗周期的治疗。

    作者:张凤伟;陈小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Burns撤机评估程序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 Burns 撤机评估程序( BWAP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撤机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7例重型颅脑损伤且有创呼吸机带机时间超过72 h的患者,按照时间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由高年资护师对患者进行BWAP并完成BWAP记分,对照组按我科常规对患者进行撤机评估。比较两组撤机成功情况。结果观察组撤机成功50例,成功率为92.6%,对照组成功42例,成功率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结论 BWAP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助于增加患者撤机成功可能性。

    作者:陈丽琴;林华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及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全球年发病率约为1/100000人口,2010年美国的新发病例总数为4870例,死亡440例[1]。我国的CML发病率调查结果为年发病率(0.39~0.55)/100000[2],占慢性白血病的95%,约占各类白血病的20%。 CML分为3个阶段,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如不接受治疗,将步入加速期和急变期,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目前CML的治疗主要包括羟基脲、干扰素( interferon, IF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 )等。 TKI 在国外自2001年投入使用以来,将CML变为一个可以长期控制在缓解期的慢性疾病[3],在CML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CML治疗的一线选择。目前,国内伊马替尼上市已有10年历史,二代TKI、尼罗替尼及达沙替尼也已经上市,显示更强、更好的疗效。本文就CML患者生存质量及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段丽娟;冷亚美;杨波;鲁建春;张川莉;万永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成人胸外按压定位标贴的设计与应用

    心肺复苏术是对心搏骤停患者的有效急救措施,胸外按压的作用尤其重要,而正确的按压部位对于复苏效果至关重要。目前确定按压部位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乳头连线与胸骨相交部位,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属快速定位法;另一是胸骨上距胸骨下切迹上两横指的部位,属精确定位法,但不易掌握,定位时间长。在心肺复苏术的实施过程中,按压部位的确定成为一个难点,按压部位不准确往往带来按压效果受影响、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后果。在教学培训中虽然强调按压部位的重要性,但教学效果并不确定,目前市面上尚未有供急救者和受训者快速准确判断按压部位,解决此难题的工具。本研究设计一种成人胸外按压定位标贴,可快速确定胸外按压的部位,解决定位不准确带来的问题,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静;顾申;桂莉;厉瑛;周玲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诊护理单元绩效管理模式与实践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单元绩效管理方法,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服务意识,减少急诊护理人员的流失,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方法实施绩效管理模式,对日常工作进行量化指标,通过上级、同级、患者等多维度的考评,综合评价后纳入绩效奖总计分,按照工作量40%、工作质量30%、岗位系数30%的分配比例进行基础奖金的核算。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结果实施绩效管理后护理人员的业务考核成绩(92.40±7.40)分,护理质量考核(96.40±3.40)分,均较实施前的(84.20±9.70),(92.20±6.40)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57,2.326;P<0.05)。实施绩效管理后医护与患者对护士各项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0.6%,96.0%,均较实施前的80.5%,90.6%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88,3.92;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单元实施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及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升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作者:胡立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患者癌症诊断被告知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目的:调查家属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现状与告知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分析影响家属告知态度的相关因素及在告知过程中所需要医护人员提供的帮助和指导。方法对北京市3所三级医院内住院治疗的77名癌症患者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5名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问卷包括癌症患者及家属一般资料及告知过程具体情况调查表,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态度及影响因素问卷。结果58.4%的癌症患者被告知诊断,诊断主要在确诊后由家属或医生在家中或住院病房中告知;53.2%的家属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家属对告知诊断后的看法、周围人的告知态度和行为、患者对癌症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对家属的告知态度有影响(P<0.05)。家属建议告知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选择性告知”和“一致合作,详细解释”,希望医护人员能在治疗过程中讲明治疗细节,给予患者心理安慰。结论同意和不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家属人数基本持平。适宜的告知方式有利于患者积极应对治疗和今后的生活。医护人员在告知过程中应和家属密切合作,可使用“因人而异、选择性告知、详细解释”等策略。

    作者:魏乾伟;刘宇;陈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杭州市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了解杭州市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掌握现况,为医疗机构对社区医护人员开展灾害现场急救技能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杭州市4个主城区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00名医护人员的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出问卷4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73份,有效回收率为93.5%。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平均得分为(3.83±0.28)分,其中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得分(4.33±0.70)分,现代心肺复苏技术(4.21±0.70)分等7个条目掌握比较好;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参加过灾害救援及男性是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的影响因素( P<0.05);100%社区医护人员对学习和接受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感兴趣,93.7%社区医护人员表示非常愿意学习相关技能。结论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掌握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学习需求比较强烈,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培训,积极为社区医护人员提供灾害相关学习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

    作者:周彩华;范春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非限制性自由体位对孕足月胎膜早破孕产妇残余羊水量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限制性自由体位对孕产妇临产时残余羊水量、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住院分娩的足月胎膜早破孕产妇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均采取胎膜早破常规处理,观察组采用非限制性自由体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头低臀高位。比较两组孕产妇临产时残余羊水量、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宫内感染、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产时残余羊水指数( AFI)平均为(10.6±4.7)cm,对照组(8.7±3.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率68.2%,对照组为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2,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227.6±29.7)ml,少于对照组的(293.4±41.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4,P<0.01)。观察组第一、二产程时间,产程中宫内感染,胎儿窘迫,尿潴留,新生儿疾病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足月头先露的胎膜早破孕产妇,在常规处理基础上,鼓励孕产妇采用非限制性的自由体位,维持足量的残余羊水量,对降低剖宫产率及宫内感染、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王芳;禹晓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产后抑郁症产妇家庭关怀度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家庭关怀度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 APGAR)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SRHMS)对98例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测评,并与相匹配的98例正常产后产妇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产后抑郁症产妇APGAR和SRHMS总分分别为(6.75±2.27),(274.73±55.61)分,明显低于正常产后产妇的(8.26±2.14),(313.84±5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4.79,5.11;P<0.01);相关分析显示,APGAR评分各维度与SRHMS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产后抑郁症产妇健康状况与家庭关怀度较差,提高家庭关怀度有助于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促进身心康复。

    作者:李秀梅;陈登宏;张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护理6周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评分和肌力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 指数评分为(64.5±13.0)分,高于对照组的(45.0±12.5)分,上、下肢肌力>Ⅱ级比例分别为84.4%,87.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0.0%,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分别为3.25,8.58,13.58;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发挥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小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伸缩性通气管的设计与应用

    氧气吸入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重要辅助治疗。氧气吸入时,需在氧气湿化瓶内加入1/3~1/2蒸馏水湿化氧气,避免吸氧导致鼻腔干燥出血、刺激性干咳等不适;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则是以氧气作为气源,不需湿化,以免降低药物浓度,影响疗效。临床上吸氧与氧气驱动雾化之间的转换主要是通过护士来回倾倒或添加湿化水来完成,这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及患者经济负担,同时容易造成湿化瓶的污染,且转换期间患者停止给氧时间延长,易造成患者缺氧,加重病情。为此我科于2012年1月设计了一种伸缩性通气管,应用到吸氧与雾化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牟宗娟;王青丽;刘玉珍;秦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一次性双头连接管在加药中的应用

    目前我院烧伤科常用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胺与氨基酸相融合,为患者提供肠外营养。由于本品橡胶塞较软,用一次性20 ml注射器反复穿刺配药,容易有橡胶塞进入液体中,导致在输注过程中,会有较细小的软橡胶塞进入患者体内存在安全隐患或是患者家属疑义药液问题而产生医疗纠纷。我科采用一次性双头连接管进行配药,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蓝;王加珍;戴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PCI患者综合健康教育流程的制订与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针对PCI术后心血管危险因素,制订综合健康教育流程,为医务人员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3月行PCI术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及宣教,教育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健康教育模式,即医生、住院护士联合家庭成员对PCI术后心脏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比较两组出院6,12个月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教育组BP达标率分别为84.91%,86.79%,血脂达标率分别为92.45%,98.11%,活动达标率分别为75.47%,88.68%,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教育组复发入院率7.55%,对照组11.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2,P >0.05);术后12个月,教育组复发入院率为9.43%,低于对照组的2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7,P<0.05)。结论实施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知识,树立正确健康理念,建立科学生活方式,可提高PCI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心脏病事件的发生。

    作者:郑雯;翟凤平;张洪云;喻晓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主管: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