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化疗患者PICC固定方式的改进与效果观察

顾菊凤;朱竹华;姚洪芳;刘琼洁

关键词:肿瘤, 化疗, PICC, 固定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PICC 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首次化疗患者90例采用抛硬币方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顺穿刺血管方向摆放法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摆放法固定。治疗期间观察记录导管的破损情况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询问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破裂率为4.4%(2/45),低于对照组的2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5)。观察组发生局部渗血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0,P<0.01);而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评分为(1.02±0.27),(1.32±0.6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16±0.35),(2.45±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1.173,1.528;P<0.05)。结论采用顺穿刺血管方向摆放法固定方式,可以减少PICC应用维护过程中的局部渗血,同时可以预防PICC导管破裂和增加患者对PICC的满意度和舒服度。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PICC 换药支架的设计与应用

    PICC由于创伤小,停留时间长,并发症少,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静脉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操作[1]。在临床当患者需要长期静脉推注或滴注持续刺激性药物、发疱剂药物、肠外营养液、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液体或药物,以及渗透压大于600 mOsm/L的液体等药物时,为防止渗出液引起组织坏疽,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一般情况下都会给患者选择PICC留置;PICC尤其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了各项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PICC常规选择上臂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2]穿刺,穿刺成功后要确保PICC留置较长时间内(1年)效果满意无并发症,每周1~2次[3]的换药非常重要,PICC换药每次需10~15 min;PICC留置的患者体质较弱,每次换药的体位为强迫体位,躯体被倾斜或扭曲,不适的体位会加重患者的痛苦,有时还会加重病情,PICC换药支架解决了患者在换药时的体位问题,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梅云霞;王娟;陈炜;吴碧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训需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临床护理人员150名,采用修订后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调查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重要性的认识、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及培训需求。结果本组临床护士对护理科研重要性认识度较高,认为护理科研对护理专业发展、提高临床水平、个人发展等8个方面均有重要提升作用,其中对专业发展为重要,重要性得分均分(2.48±0.66)分;科研能力普遍偏低,科研能力自评仅12.7%受调查者处于高水平,科研能力总分为(52.87±23.41)分,低于常模的(61.02±18.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5,P<0.01);影响护士从事护理科研因素较多,其中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位列第1位;护士对于护理科研相关知识培训需求明确,科研选题、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论文写作、统计分析的需求位列前5位。结论对临床护士进行科研予以政策引导,搭建培训平台,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护士自身科研水平,进而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谷友惠;杨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个体化血液透析护理干预在老年血液透析并发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个体化血液透析护理干预在老年血液透析并发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提高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效果。方法通过调整血液透析方式、频率以及抗凝剂的使用方法等个体化血液透析治疗方案,减轻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青光眼急性发作症状。结果经个体化透析和护理干预后,患者青光眼急性发作症状减轻。结论个体化血液透析护理干预,可延长患者每周透析治疗总时间,提高透析效果。

    作者:任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白血病患儿2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分别采用改良耶鲁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YPAS)、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价两组患儿焦虑水平及社会支持程度,并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依从性良好率为87.85%,对照组为6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4, P<0.05)。观察组患儿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分别为(41.14±6.34),(24.95±3.61),(10.52±3.33),(6.95±2.8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9.01±4.68),(21.74±5.29),(8.78±3.46),(5.89±2.5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96,5.185,3.748,2.872;P<0.05)。观察组mYPAS评分为(32.21±3.41)分,低于对照组的(35.89±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2,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减轻了白血病患儿的焦虑程度,提高了白血病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患儿顺利完成化疗周期的治疗。

    作者:张凤伟;陈小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初级职称护士在鼻塞吸氧操作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目的:通过分析初级职称护士吸氧考试存在的问题,讨论提高低年资护士吸氧训练的对策。方法分析64名参加吸氧操作考试的初级职称护士在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结果此次考试达标率较低,平均分为(84.5±2.0)分,达标27人(42%),合格37人(58%),无不及格人员。考核中问题为查对不认真、态度不严谨、检查走形式及动作机械、吸氧效果及病情观察不具体、流量记录及时间勾签与实际不符、解释与医嘱设计不一致、平时操作习惯及示教操作步骤与评分标准要求有脱节现象、护士心理素质较差。结论吸氧训练要树立“实用有效”思想,进行扎实具体的专业训练,提高护士对缺氧过程中病情观察意识和检查管道的翔实性,明确吸氧通畅是关键,病情改善是目的,提倡吸氧训练的准确性和质量。加强以患者为中心,切实有效的吸入氧气是吸氧操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者:薛晓茹;刘蓉;刘传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 CNP)应用于急性胰腺炎( 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非手术AP患者2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n=124)和对照组( n=122)。观察组患者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77%,对照组为8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6.64±4.15)d,平均住院费用(48972.38±17362.33)元,均低于对照组的(18.77±5.28)d,(55728.47±21932.36)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分别为2.62,3.91;P<0.05)。结论 CNP用于AP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作者:黄秀芹;单秀云;林正燕;诸葛玮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及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全球年发病率约为1/100000人口,2010年美国的新发病例总数为4870例,死亡440例[1]。我国的CML发病率调查结果为年发病率(0.39~0.55)/100000[2],占慢性白血病的95%,约占各类白血病的20%。 CML分为3个阶段,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如不接受治疗,将步入加速期和急变期,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目前CML的治疗主要包括羟基脲、干扰素( interferon, IF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 )等。 TKI 在国外自2001年投入使用以来,将CML变为一个可以长期控制在缓解期的慢性疾病[3],在CML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CML治疗的一线选择。目前,国内伊马替尼上市已有10年历史,二代TKI、尼罗替尼及达沙替尼也已经上市,显示更强、更好的疗效。本文就CML患者生存质量及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段丽娟;冷亚美;杨波;鲁建春;张川莉;万永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操作口诀教学法在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操作口诀教学法在指导和提高造口患者掌握造口袋更换方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3例造口患者,按住院号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干预组采用操作口诀教学法,比较两组患者操作考核成绩。结果干预组患者考核成绩为(83.13±8.42)分,高于对照组的(72.21±7.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P<0.05)。结论操作口诀教学法调动了患者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患者的自主性学习,提高了患者的操作学习效果,在造口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周玉虹;丁玲;周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护理6周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评分和肌力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 指数评分为(64.5±13.0)分,高于对照组的(45.0±12.5)分,上、下肢肌力>Ⅱ级比例分别为84.4%,87.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0.0%,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分别为3.25,8.58,13.58;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发挥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小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诊护理单元绩效管理模式与实践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单元绩效管理方法,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服务意识,减少急诊护理人员的流失,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方法实施绩效管理模式,对日常工作进行量化指标,通过上级、同级、患者等多维度的考评,综合评价后纳入绩效奖总计分,按照工作量40%、工作质量30%、岗位系数30%的分配比例进行基础奖金的核算。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结果实施绩效管理后护理人员的业务考核成绩(92.40±7.40)分,护理质量考核(96.40±3.40)分,均较实施前的(84.20±9.70),(92.20±6.40)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57,2.326;P<0.05)。实施绩效管理后医护与患者对护士各项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0.6%,96.0%,均较实施前的80.5%,90.6%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88,3.92;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单元实施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及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升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作者:胡立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居家护理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干预组实施6个月的居家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社区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及依从性情况。结果居家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23.13±4.01),(82.75±4.56) mmHg,均低于对照组的(146.00±6.32),(90.71±6.7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627,3.332;P<0.05);干预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患者从21例增加至36例,对照组患者没有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7,P<0.05)。结论居家护理模式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压,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推广。

    作者:王美英;张亚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床给药错误特性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

    目的:探讨如何避免给药错误的发生,研究相应防范管理对策,提高临床给药安全的管理质量。方法回顾本院2010-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系统上报的111起给药错误,对给药错误类型、原因、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给药错误前3位为遗漏、患者身份识别错误、药物名称错误,分别占22.52%,20.72%,19.82%;给药错误的前3位原因为查对不认真、未遵守操作流程、沟通不良,分别占21.62%,16.22%,14.41%;年限低于5年的护士给药错误发生率占62.86%,10年以上者发生率占16.19%;1 d中给药错误发生的3个高峰时段为10:00-11:59、8:00-9:59、16:00-17:59。结论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护士给药错误的原因与特点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改善工作环境,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加强薄弱环节管理,加强护士培训与考核,规范科室药品管理等措施,提高给药安全。

    作者:周月华;王青云;林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产后抑郁症产妇家庭关怀度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家庭关怀度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 APGAR)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SRHMS)对98例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测评,并与相匹配的98例正常产后产妇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产后抑郁症产妇APGAR和SRHMS总分分别为(6.75±2.27),(274.73±55.61)分,明显低于正常产后产妇的(8.26±2.14),(313.84±5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4.79,5.11;P<0.01);相关分析显示,APGAR评分各维度与SRHMS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产后抑郁症产妇健康状况与家庭关怀度较差,提高家庭关怀度有助于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促进身心康复。

    作者:李秀梅;陈登宏;张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肿瘤化疗患者PICC固定方式的改进与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PICC 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首次化疗患者90例采用抛硬币方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顺穿刺血管方向摆放法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摆放法固定。治疗期间观察记录导管的破损情况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询问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破裂率为4.4%(2/45),低于对照组的2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5)。观察组发生局部渗血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0,P<0.01);而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评分为(1.02±0.27),(1.32±0.6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16±0.35),(2.45±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1.173,1.528;P<0.05)。结论采用顺穿刺血管方向摆放法固定方式,可以减少PICC应用维护过程中的局部渗血,同时可以预防PICC导管破裂和增加患者对PICC的满意度和舒服度。

    作者:顾菊凤;朱竹华;姚洪芳;刘琼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护理延伸服务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延伸服务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9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护理延伸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锻炼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患侧上肢上抬高度、外展及旋转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0.886,22.104;P<0.01);干预组中患肢功能锻炼完全依从患者占80.0%,对照组占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23,P<0.01);干预组患者满意度100.0%,对照组9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80,P<0.01)。结论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采取护理延伸服务,可提高患者功能锻炼效果,使患者能正确、主动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何世银;崔灵灵;赵士琴;何磊;文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疾病谱、死因谱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凌小媛和韩一平[1]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和死亡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慢性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慢性病管理的模式主要有:家庭保健员慢病管理模式、“知己”健康管理模式、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管理模式等几大类,通过对这几类慢性病管理模式基本情况的介绍,了解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把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好。现综述如下。

    作者:顾厉;陈向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杭州市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了解杭州市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掌握现况,为医疗机构对社区医护人员开展灾害现场急救技能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杭州市4个主城区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00名医护人员的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出问卷4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73份,有效回收率为93.5%。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平均得分为(3.83±0.28)分,其中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得分(4.33±0.70)分,现代心肺复苏技术(4.21±0.70)分等7个条目掌握比较好;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参加过灾害救援及男性是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的影响因素( P<0.05);100%社区医护人员对学习和接受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感兴趣,93.7%社区医护人员表示非常愿意学习相关技能。结论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掌握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学习需求比较强烈,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培训,积极为社区医护人员提供灾害相关学习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灾害现场急救技能。

    作者:周彩华;范春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PCI患者综合健康教育流程的制订与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针对PCI术后心血管危险因素,制订综合健康教育流程,为医务人员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3月行PCI术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及宣教,教育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健康教育模式,即医生、住院护士联合家庭成员对PCI术后心脏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比较两组出院6,12个月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教育组BP达标率分别为84.91%,86.79%,血脂达标率分别为92.45%,98.11%,活动达标率分别为75.47%,88.68%,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教育组复发入院率7.55%,对照组11.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2,P >0.05);术后12个月,教育组复发入院率为9.43%,低于对照组的2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7,P<0.05)。结论实施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知识,树立正确健康理念,建立科学生活方式,可提高PCI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心脏病事件的发生。

    作者:郑雯;翟凤平;张洪云;喻晓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情志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采用中医情志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7%,高于对照组的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分别为(53.2±5.4),(52.7±5.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的评分分别为(34.1±3.8),(48.2±4.5)分,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5)。结论采用中医情志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血压患者的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促进患者的病情早期恢复。

    作者:黄素君;宋小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银尔通联合负压口腔抽吸器在 ICU 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银尔通联合负压口腔抽吸器对ICU患者口腔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20例ICU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使用银尔通口腔护理液,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腔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负压口腔抽吸器和棉签擦拭,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清洁度、口腔异味、黏膜损伤情况、护理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接受负压口腔抽吸器进行口腔护理的患者,口腔清洁度良好占53.3%,口腔无异味占58.3%,口腔黏膜健康良好占61.7%,患者舒适度良好占80.0%,均优于对照组的25.0%,25.0%,30.0%,2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465,5.726,4.554,13.831;P<0.05)。结论银尔通联合负压口腔抽吸器对ICU患者口腔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马玉红;周蓉;顾玉芳;吴雪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主管: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