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巧用50 ml注射器制作烧伤患儿休克期尿袋

丁瑞霞

关键词:
摘要:临床上对于重度、特重度烧伤患儿由于病情观察和诊疗方面的原因。经常需要为患儿留置尿管后监测每小时尿量。监测每小时尿量既是评估休克是否纠正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同时也可以正确指导补液的速度和数量,能及时敏感反映肾脏等重要器官血液灌注情况。它关系着患儿休克期是否平稳过渡、预后和并发症等的发生。尽管临床监测手段不断发展,但是监测每小时尿量仍是基础可靠的临床监测指标。但在临床上,对于重度、特重度烧伤患儿休克期尿量少,常规成人一次性尿袋不能准确观察每小时尿量,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只有从一次性尿袋中将尿液接入另一容器中,然后在拿注射器量取。在这一过程中,无形中损耗几毫升尿量,不能及时准确反映患儿的病情,同时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虽然临床上使用精密尿袋,但是精密尿袋延长管长,管径粗,所以管壁黏附也多,对于休克期患儿尿量的准确性也不是很好的适用。在我中心,经过大家的共同研究和探讨,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小儿烧伤休克期既可准确记录尿量又价格便宜的改良式尿袋。现将制作过程和结果介绍如下。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阶段性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阶段性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41.38±5.68)分,SDS为(41.74±5.31)分,均低于对照组[(47.80±5.77),(49.32±5.64)分],也低于干预前[(56.38±7.01),(56.57±6.9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78,6.637,11.276,11.542;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SQI总分为(6.96±1.75),对照组为(9.25±2.8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2,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PSQI量表各项评分比较及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情绪状态以及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俊恩;刘小平;乔爱新;马云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舒适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伴胸腰椎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伴胸腰椎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80例老年骨质疏松伴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采取观察组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椎体前后壁比值、后凸Cobbs角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为(1.5±0.3)分、后凸Cobbs角为(9.0±4.0)°,均低于对照组;椎体前后壁比值为(81.0±3.0),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2.38,2.82;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椎体前后壁比值、后凸Cobbs角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5.0%,对照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结论围术期给予舒适护理,能够提高老年骨质疏松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玉芳;许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助产士胜任力研究进展

    目前护理胜任力日渐成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及高级护理实践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国内对于助产士胜任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也较少,但是助产士作为相对特殊的专业护理人员,其胜任力的研究至关重要。现对助产士胜任力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孙晓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PICC 在新生儿科的应用现状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循着静脉走向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静脉通道。 PICC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应用于美国新生儿科临床[1],于1996年在我国新生儿临床开展[2],PICC技术在新生儿科临床中的开展为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功救治开辟了循环通路[3],PICC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具有许多优势[4],是抢救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可缺少的技术。如今,PICC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科临床,但由于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大量研究表明PICC在新生儿科临床使用中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及并发症[5],因此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新生儿PICC置管及维护,降低PICC存在的风险及并发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综述旨在了解国内外新生儿科临床中PICC的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以期为新生儿PICC置管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陈晓春;贾玉双;张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术前心理护理对局麻下白内障摘除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前心理护理对局麻下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前护理,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术前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状况、术中不适及手术满意度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SAS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SAS得分为(46.3±5.32)分,低于对照组(57.6±6.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98,P<0.01);术中对照组患者出现心慌、胸闷14例(28.0%),恶心症状8例(16.0%),均高于实验组(6.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575,4.002;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得分为(74.5±7.25)分,低于实验组(82.6±8.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92,P<0.01)。结论术前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前血压及心率的波动,并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

    作者:彭叶叶;杨丽;陈海燕;李竹青;丁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时间治疗学在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时间治疗学在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合并高血压的骨科择期手术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手术前对照组予常规抗高血压治疗方法控制血压,研究组采用时间治疗学控制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压控制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分别为(130±9) mmHg,(70±6)mmHg,(80±5)次/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73,4.21,2.19;P<0.05);血压控制情况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P<0.05)。结论运用时间治疗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调控效果良好,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傅建英;李建红;吴盼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抗感染三通排的设计与应用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危重、复杂,治疗用药多,大部分的治疗药物使用微量泵通过中心静脉24 h持续泵注,需要多个通道同时给药,而现在使用的中心静脉导管多的只有三腔,在ICU的分配使用是一腔进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一腔进行持续CVP的监测或(和)深静脉营养,一腔进行普通药物的使用,尽管如此,每一腔的导管仍需要连接几个三通管使用,方能保证患者治疗用药的顺利进行。但是,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的三通属于单个手动拆装连接,接口多,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和护士工作量;如果接口衔接不紧松脱,导致液体不能进入患者体内,严重时可引起患者通过中心静脉管道引起大出血,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三通连接接口没有专门的装置保持无菌,临床中用纱布或治疗巾包裹,但工作中包裹总是松开,经常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或者病床上,既影响美观又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根据这一临床现状,笔者设计了一种一次性使用抗感染三通排,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雪华;魏红云;傅卫军;陈仲清;蒋晓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在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在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中的应用效果,为维护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提供指导。方法以提高社会支持、自助与他助相结合的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对急诊科、ICU、神经外科高风险科室96名医护人员应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进行为期6个月的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医务人员压力调查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效果。结果压力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急诊科、ICU、神经外科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压力因素主要来源于工作、人际关系和学习,其中来自工作时间长、担心差错事故、医疗纠纷、医患纠纷中感到自身安全无保障的压力人数占100%。96名医护人员干预前社会支持总分(37.57±7.74)分,干预后(41.52±8.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34,P<0.05)。干预后SCL-90因子分值降低,其中躯体化(1.97±0.51)、强迫(1.88±0.54)、人际敏感(1.83±0.55)、抑郁(1.72±0.61)、焦虑(1.69±0.49)、敌意(1.28±0.48)、恐怖(1.55±0.46)、偏执(1.50±0.56)、精神病性(1.30±0.41)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15.861,9.173,7.989,7.966,9.198,6.311,5.573,1.271,5.828;P<0.05);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与院内其他科室及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采用自助与他助相结合的心理危机管理模式,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对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及应对能力有显著作用。

    作者:王纯玲;李俊凤;朱耘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PBL 在临床护生人文关怀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教学法在临床护生人文关怀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实习护生96名,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名。研究组采取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取传统人文关怀教学方法,采用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调查表比较两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差异。结果进科时两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科前研究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为(165.80±4.20)分,对照组为(148.60±5.29)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1,P<0.05);两组护生人文关怀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运用于护生人文关怀教育中能够让护生真正领悟人文关怀的内涵,转变服务理念,培养人文关怀的能力,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寇红艳;侯华芳;花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骨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创伤后成长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焦虑、抑郁情绪现状与创伤后成长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和简体中文创伤后成长量表( C-PTGI)对109例骨肿瘤化疗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骨肿瘤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总平均分分别为(6.66±3.63),(5.66±3.24)分,有焦虑、抑郁倾向及反应的患者分别占16.51%,19.27%,22.02%,9.17%;创伤后成长(PTG)总分为(61.10±16.82)分;患者焦虑、抑郁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创伤后成长各维度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与创伤后成长总分、人生感悟、个人力量均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183,-0.276,-0.188,-0.309,-0.315,-0.296;P<0.05);抑郁与新的可能性得分呈负相关(r=-0.230,P<0.01)。结论焦虑、抑郁对骨肿瘤化疗患者创伤后成长有负性影响,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状态以评估正性心理变化,并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指导,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作者:王红乔;马燕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体会的质性研究

    目的:了解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学员对培训过程的体会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8名受访对象进行个人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受访者深的感受包括4个主题:珍惜,差距,压力,收获;对理论培训的看法包括:内容全面,时间紧迫,拥护好老师,丰富教学方式;对实践技能培训的看法包括:未达预期,渴望更多的动手机会,调整培训时间,调整培训方式等4个主题。结论有必要倾听培训学员的心声,采纳相关建议,进一步完善某省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模式。

    作者:胡芬;朱小平;张其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团体心理游戏治疗对神经症患者的影响

    目的:观察团体心理游戏治疗对神经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神经症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依照医嘱服用药物治疗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又给予10周的团体心理游戏治疗。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MMPI)、团体心理治疗疗效因子问卷、护士观察量表( NOSIE)于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MPI、NOSI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MPI量表中Hs、D、Hy、Pt、Si维度评分分别为(10.53±4.55),(27.23±5.02),(23.26±5.12),(18.25±7.21),(35.26±5.81)分,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51,3.261,3.116,3.146,2.116;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Hs、D、Hy、Pd、Pa、Pt、Sc、Si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s、D、Hy、Pa、Pt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治疗后 NOSIE 总评分为(218.84±10.26)分,对照组为(195.30±21.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OSIE量表8个维度分量表分除个人整洁评分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团体心理治疗疗效因子问卷比较除认同、家庭重现外其他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心理游戏治疗对神经症患者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其人格缺陷,促进心理成长有较好疗效。

    作者:袁燕亭;张勤峰;孙玲玲;任清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江苏省不同级别医院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情况比较

    目的:对不同时期不同级别医院ICU医院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目标性监测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参加江苏省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各级医院,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312-2009)开展监测,每季度上报一次监测数据至江苏省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省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对上报数据进行核对,每季度发布一次统计结果和数据质量分析,利用Stata 10.0版软件对2012年一季度与2013年一季度的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江苏省二、三级医院2013年一季度ICU患者日感染率、调整日感染例次率、例次日感染率分别为10.45‰,2.91‰,13.58‰,均低于2012年一季度(12.19‰,3.23‰,17.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69,8.161,64.941;P<0.01);2012年一季度三级医院ICU患者日感染率高于二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012年一季度与2013年一季度ICU医院感染部位均以呼吸系统为主;2013年一季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日感染率低于2012年一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通过目标性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地降低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素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互动式教学在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互动式教学在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教学计划,以互动教学的方式实施。结果2008年7月-2012年7月共带教学生完成毕业论文183篇,共获得优秀论文10篇;92.5%的学生认为互动式教学能够提高科研学习的兴趣,能按实习大纲的要求,按实习计划达到目标;84.5%的导师认为采用互动式教学能够将科研实习按计划要求落实;92.1%的导师认为通过互动式教学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带教水平。结论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师生能够在临床实习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体现出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及相互推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教老师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带教,使护理本科生能够具备科研意识,在临床实践中其科研能力得到了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临床教学中的科研教学目标。

    作者:赵巧玉;纪代红;吴之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动机性访谈对代谢综合征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方法2012年按整群抽样的方法筛查出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共8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动机性访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比较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干预对象改变不良生活与行为方式习惯的动机强度、每周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量及每日各类食物摄入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对象改变不良生活与行为方式习惯的动机强度增强,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3.23)分比(7.30±1.42)分;Z=-6.215,P<0.01];每周因体育锻炼产生的能量消耗量增加[(21.63±30.25)千步当量比(34.40±32.26)千步当量;Z=-3.361,P<0.01];在各类食物摄入中,蔬菜摄入量增加[(5.84±3.20)两比(6.39±3.08)两;Z=-1.990,P<0.05];植物油、盐的摄入量明显减少[(37.74±24.02)g比(28.05±8.15)g、(7.13±3.00)g比(5.76±1.35)g],干预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668,-3.272,P<0.01);其他如主食、水果、动物油等的摄入及每周因家务劳动产生的能量消耗量,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通过激发患者的改变动机,提高其改变不良行为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建立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沈红仙;钱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危重新生儿142例作为对照组,2011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的危重新生儿185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并发症予以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通气时间、血气分析(取通气12 h、24 h平均值)以及鼻损伤、腹胀、脑出血( IVH)、动脉导管未闭( PDA)、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血气分析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通气时间、PO2、PCO2和pH值分别为(64.7±18.4)h、(90.8±35.2) mmHg、(48.4±4.5) mmHg和(7.26±0.06),对照组的分别为(89.4±35.8)h、(96.5±38.7)mmHg、(39.8±8.7)mmHg和(7.40±0.0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76,2.085,2.240,2.377;P<0.05);观察组鼻损伤、腹胀、IVH、PDA、NEC、VAP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4.05%,12.43%,8.11%,5.95%,4.86%,7.57%,对照组分别为40.85%,31.69%,14.79%,12.68%,9.15%,11.27%,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683,8.475,5.148,5.676,5.334,4.827;P<0.05)。结论新生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过程中,精心、细致、周到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作者:周佩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腹膜透析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顾者所承受的负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Zarit护理负担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特质应对问卷评估113例腹膜透析患者家庭照顾者的负担、社会支持状况、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态度和行为特征,对家庭照顾者的负担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03名腹膜透析患者照顾者总负担评分为(31.96±18.23)分;主观支持评分为(19.21±6.48)分,客观支持为(7.56±3.14)分,对支持的利用度为(6.14±3.27)分;照顾者消极应对方式为(24.89±7.89)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3,P<0.01)。腹膜透析患者家庭照顾者的总负担与患者透析龄、Karnofsky活动指数、主观生活质量,以及照顾者年龄、有无职业、每日照顾患者所需时间、社会支持状况、应对方式相关(r值分别为0.259,-0.477,-0.245,0.284,0.260,0.371,-0.204,0.230;P<0.05)。结论针对腹膜透析患者家庭照顾者的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应给予关注并提供相应支持,加强家庭支持系统,促进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郭波尧;高建红;汪艳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PBL 结合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将PBL结合角色扮演的行动研究引入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分析其实施效果。方法将88名护理专业本科生分为9个小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发现精神患者的问题;教师通过分析问题,自我反思,制订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剖析和自学探究,同时采用对照分析的方法比较这项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效果差异。结果课程结束后实验组护生理论考试成绩(87.24±5.23)分,对照组(70.12±6.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0.05);实验组护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92.71%,对照组8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P<0.05);实验组护生对教学评价平均(90.27±0.68)分,对照组(85.15±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8,P<0.05)。结论基于PBL结合角色扮演的精神科护理教学实践能有效提高护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这种教学方法改革在今后具有很好的实施前景。

    作者:赵阿勐;齐丽;孙正海;齐金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腹腔内压监测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内压( IAP )监测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监测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ICU 8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动态监测腹腔内压力变化,分析腹腔内压升高对呼呼吸功能、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等方面变化的影响,并行早期干预。结果常规监测8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首次测量腹腔内压前后患者心率、血压、末梢血氧饱和度、呼吸等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4例腹内压升高患者,干预前 CVP、HR、氧合指数、MAP、IAP 分别为(17±5) cmH2 O,(132±18)次/min,(240±60),(45±12)mmHg,(22±8)mmHg,干预后分别为(13±4)cmH2O,(118±12)次/min,(320±80),(65±8)mmHg,(12±6)mmHg,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4.59,5.58,5.88,10.19,7.35;P<0.01)。结论腹腔内压升高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常规腹腔内压监测有助于对病情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可以预防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而且可协助判断重症胰腺炎的手术时机。

    作者:黄雪琴;林玫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吸烟/戒烟知识、戒烟依从性与空腹血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吸烟/戒烟知识掌握情况,分析2型糖尿病吸烟者戒烟依从性与吸烟/戒烟知识的关系,以及戒烟依从性与空腹血糖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吸烟/戒烟知识、戒烟依从性;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纵向观察受调查对象12个月的空腹血糖平均值变化;通过统计学分析了解其中的关系。结果受访的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193例患者完成全部的随访研究,其中吸烟者100例,非吸烟者93例;所有患者的“吸烟对糖尿病危害知识”得分(18.30±6.07),显著低于“戒烟知识”得分(19.81±4.94)和吸烟对身体危害知识得分(20.4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吸烟组与非吸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就诊后1个月的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9)。吸烟组在就诊后1个月的戒烟依从性得分为(2.14±0.88)分,优于就诊后6个月(2.52±1.04)分和12个月(2.68±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组戒烟依从性得分与“吸烟/戒烟相关知识”得分无相关性(P>0.05);与就诊前吸烟量、就诊后月平均空腹血糖有相关性(P<0.01);“吸烟/戒烟相关知识”得分与“吸烟史”得分有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吸烟患者可能存在对戒烟知识的掌握不足;吸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空腹血糖控制水平,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吸烟/戒烟知识与吸烟/戒烟行为存在分离,可通过利用行为决策的相关心理学机制指导今后的健康教育内容、模式,加强对行为的训练,积极引导家属和其他监督力量的参与,进一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戒烟依从性。

    作者:唐瑶;董颖越;张京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主管: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