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军;包贝西;张建中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足母)外翻合并跖痛的短期临床效果,探索手术疗效好、并发症少的治疗方式,为今后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1例(足母)外翻合并跖骨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足母)外翻矫正手术,不同时进行外侧跖骨短缩手术治疗(足母)外翻合并跖骨痛.通过对术前及术后的AOFAS评分,VAS视觉模拟评分,以及负重正位X线测量指标的对比来比较手术效果.结果 所随访的19例中,术后跖骨痛的治愈率为78.6%,疼痛改善率为92.8%.术后6个月(足母)趾AOFAS评分,外侧足趾AOFAS评分和VAS视觉模拟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足母)外翻角和第1、2跖骨间夹角与手术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足母)外翻合并跖痛症患者采用单纯(足母)外翻矫正手术进行治疗时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足母)外翻畸形得到显著纠正,同时跖骨痛的症状也可以得到明显缓解,大部分足底胼胝显著减轻或消失.
作者:王显军;包贝西;张建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统计常见跖板撕裂的临床检查参数,再通过术中观察到的跖板损伤参数作为参考标准,综合得出跖板损伤诊断参数.方法 共收集近5年来新疆地区二、三甲医院90例均接受了跖板修复的患者(109足),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体格检查均表现为跖骨头下疼痛、前足底水肿、第2跖趾关节不稳定、第2跖趾关节因疼痛而活动范围受限、交叉趾畸形.收集到部分患者术前的X线片及MRI片.将临床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对诊断的灵敏度进行分析计算.结果 高灵敏度参数(>80%)是:渐发性疼痛(93%);第1次手术治疗中证实损伤的(100%);疼痛在第2跖骨头(98%);水肿在第2跖骨头(95.8%);第2跖趾关节活动不稳定(80.6%).特异性高的病例(>80%)中发现的抽屉试验阳性(99.8%)和交叉脚趾(88.9%).比值比>1的参数为:渐发性疼痛(1.104);疼痛在第2跖骨头(6.125);水肿在第2跖骨头(2.875);第2跖趾关节活动不稳定(1.389).结论 95%的患者跖板撕裂后主要表现为逐渐出现的前足疼痛、前足底水肿、第2跖趾关节活动不稳定(即抽屉实验阳性).将这些数据统计分析后,我们认为全面的临床检查对跖板撕裂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王雪;王成伟;李璐兵;帕尔哈提;李飞;赵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足母)外翻疾病在老年女性中常见,而对于青少年(足母)外翻,常常是难以得到正确的治疗.近期我科收治一例来自广西玉林的青少年(足母)外翻患者,该患者19岁男性,因双足(足母)外翻畸形12年导致前足畸形难看而寻求治疗,同时具有明确癫痫病史5年,目前口服药物控制,查脑电图提示仍存在中度脑电图异常,在临床查体中,可见手部屈肌张力大于伸肌力量(图1).
作者:王强茂;魏芳远;王显军;张建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合并DMAA增大的(足母)外翻是指伴有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大于正常(>10°)的(足母)外翻.(足母)外翻是足踝外科常见疾病、多发病,发病率很高,文献报道达20%~50%,多发生于女性,男女比例1:(9~15)[1].到目前为止,在(足母)外翻患者当中,合并DMAA增大病人的发生率尚无结论,许多数学者认为:合并DMAA增大的(足母)外翻多发生于青少年(足母)外翻或病史长的(足母)外翻患者中[2,3],不仅因外观畸形而影响足部美感,而且会引起较严重的炎症、疼痛及足部畸形.
作者:吕振木;孙超;张奉琪;王智;魏芳远;张建中;王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一、病情分析1.分析病史可知,患者4年前双足接受过(足母)外翻微创手术,术后双足2、3跖底出现疼痛.(足母)趾尚未有明显症状.2.由患者双足大体像可见双足(足母)趾短缩、旋前,2、3趾外翻并锤状趾.2、3跖骨头下可见明显胼胝.由此可以初步判断目前引起患者疼痛的问题是由于第1跖骨短缩引起的转移性跖痛症.
作者:李淑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手术步骤及方法踝关节或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踝上或大腿根部上止血带.手术包括三部分:远端软组织手术、改良的lapidus手术、根据矫形情况附加的Akin手术.1 远端软组织手术在患足的第1、2跖骨间背侧做切口长约2~3cm,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显露第1跖趾关节外侧关节囊、(足母)收肌腱、跖骨间横韧带,术中可见(足母)收肌腱位于腓侧籽骨的背侧、跖骨头的外侧,止于腓侧籽骨及近节趾骨基底,尖头刀片插入(足母)收肌腱及跖骨头间隙,向远端切开松解(足母)收肌腱直至趾骨基底,彻底松解(足母)收肌腱后继续松解跖趾关节外侧关节囊,拉钩拉开分离第1、2跖骨暴露跖骨间横韧带,跖骨间横韧带连接第2跖骨及腓侧籽骨,保护趾总神经及血管束,将跖骨间横韧带切断松解.
作者:马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足母)外翻是足踝外科中的常见病,发病率各篇文章报道不一,其发病机制包括多方面因素,(足母)外翻的病理改变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中包括第1跖骨头的旋转畸形,第1跖骨头附近的韧带、肌腱及其自身的骨性结构在(足母)外翻的病理改变过程中促使了第1跖骨头旋转的发生.跖骨头旋转可加重(足母)外翻的疾病程度,引起功能障碍和患者主观感受不佳.影像学测量骨性结构改变的角度在(足母)外翻的精确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此方法的精确性和一致性仍然面临挑战,而关于跖骨头旋转的影像学测量方法尚需更完善的统一标准.
作者:曲大伟;张建中;魏芳远;李淑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足母)外翻畸形是指(足母)趾在第1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为足部常见的结构性畸形,并且在治疗上极具挑战性.这一畸形的发生在一些人是因为进行性第1跖趾关节半脱位造成的,而在另一些人中可能是因为静态性的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或者近节趾骨近端关节面的畸形所导致的.文献中报道(足母)外翻的发病率为2%~50%,因地区和人种而有明显差异,考虑到每个病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的手术需求及心理预期,对于医嘱的依从性也不尽相同.(足母)外翻手术失败的原因是困扰每个手术医生的难题.(足母)外翻目前的手术术式有上百种,各种术式有各自的适应证和预后.如何选择合适的术式,如何在手术中和术后更好地矫形及确保持久的矫形效果,一直是足踝外科医生术前术中考虑的问题.
作者:苗旭东;曹乐;张强;吴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合并跖内收畸形对(足母)外翻矫形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总结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开展的(足母)外翻矫形病例.根据术前跖内收角,将病例分为(足母)外翻组以及(足母)外翻合并跖内收畸形组.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跖内收角,(足母)翻角以及第1、2跖骨间角,评估术前与术后随访时的AOFAS评分.结果 292例316足,平均随访时间20.4个月.其中(足母)外翻组245例265足,(足母)外翻合并跖内收组47例51足.(足母)外翻组术前跖内收角平均8.2°±4.4°,术后平均7.6°±4.6°(P>0.05);(足母)外翻合并跖内收组术前跖内收角平均22.6°±6.8°,术后平均21.8°±7.0°(P>0.05);两组病例的(足母)外翻角、第1、2跖骨间角以及AOFAS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合并跖内收畸形对(足母)外翻矫形术的临床效果没有显著影响.(足母)外翻合并跖内收患者采取适当的矫形方法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结果.
作者:陈立;马昕;王旭;黄加张;张超;王晨;耿翔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足母)外翻为(足母)趾向足外侧过度偏斜,是足踝外科常见病,给病人造成大的困扰是前足的疼痛及影响足部美观.先天性因素及后天性因素如穿不合适的鞋都可导致(足母)外翻的发生.诊断依据来自患者症状、足部查体和足部影像学检查.目前对(足母)外翻尚无统一的分型,常见的有三种分类方法,分别依据于X线表现、病程进展、病理表现.轻度(足母)外翻可选择非手术治疗,而大部分患者求诊时(足母)外翻程度已加重,只能手术治疗.治疗(足母)外翻的手术方案众多,大体分为软组织手术、截骨矫形术、关节成型术及关节融合术.每一种术式都有各自的手术适应证.为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产生了多种(足母)外翻的分型方法,但应用效果欠佳.我院梁炳生教授综合(足母)外翻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X线表现及病理变化,创立了(足母)外翻的新式分型方法,用于指导手术选择,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努力的方向是制定出更适合每一位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优的术式,以达到佳的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张文苹;李波;刘泽远;梁炳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足母)外翻这一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足母)外翻除了第1跖趾关节的平面畸形,还涉及到足部一系列解剖及生物力学异常的复杂三维畸形[1].对于术前(足母)外翻畸形的评估和术后的手术疗效评价也应从解剖及生物力学这两方面分析.在这里,我们将总结讨论(足母)外翻足负重位与非负重位的X线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包括HVA、IMA及TSP等[2].
作者:黄迪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一、病历摘要1.基本资料:51岁女性患者,因“右足变形20年,加重伴疼痛1年”住院.2.现病史:20年前出现右足(足母)趾变形,1年前负重增加后畸形加重,(足母)囊突起处因摩擦疼痛,需穿宽松鞋行走.3.既往史:1年前曾行左足内侧跖楔关节融合术,术后恢复良好.但右足由于下地需要,负重增加.4.查体:右足弓塌陷,跟骨外翻,提踵试验(-),跟腱、腓肠肌无挛缩.(足母)趾外翻伴旋前,跖趾关节背伸60°、跖屈30°,活动无疼痛.足底无痛性胼胝.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Scarf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4年4月,采用Scarf截骨结合其他手术方法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患者144例(195足),获得随访110例(168足),男12例(16足),女98例(152足);年龄19~71岁,平均51岁.所有病例均采用scarf截骨联合第1跖趾关节骨赘切除、软组织松解手术,多数患者加用(足母)趾近节趾骨Akin截骨.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Maryland(足母)跖趾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术前、术后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4个月.(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较术前平均矫正24.6°,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较术前平均矫正8.4°.AOFAS评分从术前(46.2±13.6)分改善为(86.1±4.1)分.结论 Scarf截骨术具有较好的自身稳定性,可以缩短、延长、旋转和降低第1跖骨头,矫形能力强,接触面积大,愈合快,螺钉内固定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并发症少,节约医疗费用等优点,结合其他手术方式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理想方法.
作者:宋秀锋;郑加法;李宏志;周锦明;关盛溢;赵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足母)外翻的初次手术治疗中常常面临许多疾病诊疗和手术决策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这一方面做介绍.(足母)外翻的手术中常常面临以下十二点问题,我们依次来看:1.第1跖趾关节外侧软组织是否都需要松解?(1)不需要松解:①轻度畸形;②水平面上跖趾关节柔软;③短缩第1跖骨.
作者:张建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概述(足母)外翻矫形手术已成为足踝外科常规手术,虽然常用矫形术式的原则相同,但不同的医生在操作时仍存在很多差异.(足母)外翻矫形手术的固定方法在不断地发生更新,目前所拥有的内固定方法相比20年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者:王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足母)外翻矫形手术常常需要行第1跖骨远端软组织松解,但具体松解哪些结构一直没有确切的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索改良的远端软组织手术配合不同的跖骨截骨纠正(足母)外翻畸形及籽骨脱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接受跖骨截骨矫形手术的(足母)外翻病例,所有手术均进行第1跖骨远端外侧软组织松解,松解方式为离断(足母)收肌在近节趾骨基底的止点,切开籽骨悬韧带及外侧副韧带,保留(足母)收肌在外侧籽骨上的止点及跖横韧带.截骨、复位及内固定后,再将内侧关节囊紧缩缝合.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分别进行放射学摄片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AOFAS前足评分.结果 术后即刻(足母)外翻角、跖骨间角及籽骨位置均得到良好恢复,且术后3个月及1年复查时以上放射学参数均得以维持.末次随访时AOFAS前足评分较术前得到显著提高.远期无(足母)外翻复发、(足母)内翻畸形、仰趾畸形或转移性跖痛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此改良远端软组织手术配合不同的跖骨截骨术式可以有效地矫正(足母)外翻角、跖骨间角,恢复跖趾关节对位及籽骨对线,同时可以避免远期(足母)外翻复发或跖趾关节不稳定的情况发生,并获得满意的功能评分.
作者:耿翔;马昕;王旭;黄加张;张超;陈立;王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跖趾骨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重度(足母)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利用跖趾骨联合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重度(足母)外翻患者237例(406足),有186(268足)例得到随访,男45例(80足),女141例(188足);年龄61~86岁,平均78岁.术前、术后、随访时均拍摄足部负重位正、侧位X光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角(proximal articular set angle,PASA).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的(足母)外翻相关各角度的X线测量值,并结合AOFAS的Maryland第1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评分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4年,平均3.3年;随访时HVA较术前纠正25.6°±3.8°,IMA较术前纠正8.6°±2.4°,PASA较术前纠正4.7°±4.2°.根据AOFAS百分评分法评定,优115例(188足)、良58例(66足)、可13例(14足).优良率为94.8%.结论 利用跖趾骨联合手术治疗老年性重度(足母)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良好.但有手术相对复杂、需行多段截骨及内固定等缺点.
作者:陈兆军;祁印泽;马玉峰;吴俊德;马占华;王文飞;李永恒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第1跖骨近端新月形截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软组织松解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第1跖骨近端新月形截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软组织松解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病例41例(44足),获随访27例(30足).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与术前比较评估(足母)外翻角(HVA)和跖骨间角(IMA)的变化,通过AOFAS、VAS评分评估临床功能.结果 获随访的27例(30足)在影像学评估和临床功能评分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进行第1跖骨近端新月形截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软组织松解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具有操作简单、矫正效果可靠、费用低廉的优点,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曲文庆;王丹;王振海;刘彤;赵勇;张建中;魏芳远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