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芪注射液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李政;洪军

关键词:
摘要:作者自1999年3月-2000年4月,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肾病综合征(NS),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NS患者共50例,随机分治疗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7-52岁.对照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15-58岁.均符合诊断标准[1].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X线双对比造影成像和体外超声显像对比观察的初步探讨

    胃Ca早期多无症状或为非特异性症状,为临床诊疗工作增加了难度.作者就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和体外超声技术在胃癌诊断上的优缺点和两者的配合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刘元德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高血压(HT)有很强的相关性.超过半数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有高血压,而约30-70%的高血压病人有呼吸睡眠暂停[1].但SAS与HT之间的因果关系,两者之间这种相关性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年来,有关SAS与HT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抗高血压药物对此类合并SAS的高血压的疗效进行了总结.

    作者:孙颖;常志文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孟氏骨折50例治疗体会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1814年首先被Monteggon描述,又称孟氏骨折.其复位困难且复位后固定不稳定,治疗方法一直是外科争论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对前臂旋转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对尺骨骨折复位要求更加严格.本人总结50例孟氏骨折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白正发;徐卓;刘增霞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持续感染乙肝病毒e抗原血清转换与基因变异的关系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慢性持续感染e抗原血清转换中前C基因及C基因启动子变异的关系.方法:HBV-DNA阳性且e抗原/或e抗体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30例,以PCR结合微板核酸杂交-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前C基因(nt1896、nt1899)及其基本核心启动子(BCP,nt1762、nt1764)变异.结果:不论前C基因还是BCP变异,均与e抗原血清转换相关(P<0.05);不论e抗体阳性组还是e抗原阳性组,BCP变异均高于前C基因变异(P<0.05),但二者均不相关(P>0.05).结论:乙肝病毒C基因启动子与前C基因的变异是随机的,都可下调HBeAg的表达,前者更易于发生变异.

    作者:吕其军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500例尿(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测及临床分析

    我们于2000年4月至2001年4月,对STD门诊500例尿(阴)道分泌物异常者进行淋球菌(NG),解脲支原体(UU)及沙眼衣原体(CT)病原学检测及临床分析,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00例尿(阴)道分泌物异常者均为本院性病科门诊的初诊患者,就诊前1周无服药史.男296例,女204例,病程3天至1年;男性平均病期7天;女性平均病期24天;年龄20-48岁,平均36岁;已婚386例,占77.2%,未婚114例,占22.8%.传染来源:非婚性接触272例,占54.4%,配偶间传染102例,占20.4%;嫖娼者164例,占32.8%;不详12例,占2.4%.1.2 临床表现 50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阴)道红肿,痒痛,排尿困难及疼痛,性交时痒或痛等症状.

    作者:李金辉;于春秀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早期药液湿化给氧预防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为探讨早期药液湿化给氧预防新生儿脑损伤(HIE和颅内出血)的效果.方法:我们将140例有宫缩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0例,研究组在宫缩早期接受药液(维生素K1)湿化给氧,第1、2产程(产妇)、第3产程(新生儿).并与传统的宫内窘迫或窒息后给氧组对照比较.结果:两组产妇分娩时限,新生儿Apgar评分,有显著差异.两组母婴血氧饱和度差值比较有极显著差异,两组母血、脐血、血气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发病率(14.29%)与对照组发病率(41.43%)对比显著降低.结论:此法简便、效果满意.

    作者:邢佑敏;董绍华;邱学兰;廉德花;赵崇华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小儿弛缓性瘫痪57例分析

    弛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肢体或肌群乏力,肌力降低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复杂,病程长短不一,预后差别较大.本文总结了华西医科大学附二院自1996年1月至2000年7月弛缓性瘫痪病例57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周晖;毛萌;罗蓉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30例治疗体会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合理而有效的使用阿托品及综合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自1994年3月-1998年8月共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30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30例均为农民,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16-67岁,16岁2例,22岁-45岁26例,大于45岁2例.

    作者:李积兰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肋骨骨化性纤维瘤1例

    患者女,33岁,2000年5月在职工健康体检时,胸透发现右侧第6肋骨囊状阴影.追问病史,患者无任何症状,无压痛,查体:未触及明显肿块.胸部点片提示:X线号(10540),右第6肋骨中、后弓见长约8cm左右囊状改变.其中后弓见长条状低密度影(范围长约4cm左右),其边缘见密度致密带,向内膨出边缘光整;中弓见囊状低密度(约2×2.5cm)影,内密度稍欠均匀,边缘光整.中、后弓囊状低密度区内见较厚之假骨性间隔形成.中、后弓边缘骨皮质未见明显破坏性改变,周围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X线考虑:右第6肋骨纤维瘤.入院后,在全麻下行右第6肋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病理号(007522),骨化性纤维瘤.讨论:骨化性纤维瘤起源于成骨结蒂组织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据国内新统计,占整个骨肿瘤发病率的1.75%[1].好发年龄以10-30岁多见,局部有肿胀和疼痛,发展缓慢时可无症状,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多见于胫骨上端、股骨、腓骨等.本例发生于肋骨,临床上少见.X线表现囊状,病变周围骨质硬化,假骨性间隔形成,与肋骨长轴走行相同[2].在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若手术不彻底,可能复发.

    作者:葛逸峰;孙波;邵伟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头孢唑啉联用丁胺卡那死亡3例分析

    3例患者中,年龄分别为45、50、65岁,1男2女,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混合感染,门诊治疗选用①5%葡萄糖500ml+头孢唑啉3g(广州天心药业股份公司,批号000801);再接用②5%葡萄糖500ml+丁胺卡那0.4g(广州天心药业股份公司,批号000915);当②注射半量时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胸闷、皮肤瘙痒、呼吸困难、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治疗前青霉素皮试均为阴性,全院停用丁胺卡那静注后,再无死亡病例发生.综上所述,进行如下分析.

    作者:林新群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法

    对肥胖者、婴幼儿静脉取血是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困难之一,同时避免扎压脉带时给患者带来不适及防止交叉感染,经实践,我们发现经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法,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张胜花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84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本文对术后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选取1998年至1999年我院妇科附件肿物切除(剥除)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者84例,年龄为17-53岁,未婚3例,原发不孕6例,余发病前均有生育史.年龄<30岁4例,30-50岁76例,>50岁4例.症状与体征见表.

    作者:李静;史文琴;李卉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非甾体抗炎药致胃肠溃疡的预防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已成功地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结肠癌发生,对早老性痴呆也有防治作用[1].但其能引起胃肠粘膜损害,尤其是胃粘膜,限制了NSAIDs的广泛应用.本文就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肠溃疡的预防作一综述.

    作者:范洪波;赵炳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鼻内窥镜下鼻道双径路开窗治疗上颌窦病变120例报告

    我们于1996年2月-1999年4月在鼻内窥镜下施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病变120例(148侧),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龙岗;曾玉红;谢恩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环甲膜穿刺注药对围气管插管期血浆β-内啡肽影响的研究

    目的:比较观察环甲膜穿刺注药对围气管插管期病人血浆β-内啡肽(β-EP)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择期普胸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I组进行常规诱导气管插管;II组病人先用2%利多卡因2-3ml口腔含漱2min后吐出,再进行环甲膜穿刺注2%利多卡因1-1.5mg/kg,然后进行常规诱导气管插管.结果:II组病人围插管期和I组病人插管前血浆β-EP和血液动力学均无明显变化(P>0.05).I组β-EP插管时和插管后1min、3min较入室和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5min时也有差异(P<0.05);心率和RPP插管时和插管后1min较入室和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3min时也有显著差异(P<0.05),RPP插管后5min时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环甲膜穿刺注利多卡因,使围气管插管期血浆β-EP和血液动力学平稳,能有效的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作者:王开祥;李萍;刘书岭;张梅;张忠玲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延安森林区健康人群克山病调查报告

    1998年5月,我们对居住在森林区及其边缘区的延安市南泥湾钻采公司的301余名职工做了健康查体,以了解克山病的发病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作者:李小平;李云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产后尿潴留的B超观察

    为了及时发现产后尿潴留,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我们对157例生理产及剖宫产的产妇进行了分娩后盆腔B超普查,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新华;程辉;车德刚;段乾梅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浅谈临床护士在检验标本采集和送检中的注意事项

    在临床工作中,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和送检是临床护士的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工作中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而总结出在检验标本的采集和送检中几个注意事项,现报告如下,以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赵秀荣;王丽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对大鼠肝脏缺氧性损伤中凋亡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凋亡机制在大鼠肝脏缺氧性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缺氧法制造大鼠肝脏缺氧模型.对肝组织进行原位缺口末端DNA标记技术检测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用原位杂交及RT-PCR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大鼠在连续缺氧(10%O2,8h/d)30天后,缺氧组及对照组肝细胞均有凋亡,但缺氧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bcl-2在缺氧组中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ax在缺氧组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缺氧因素作用下,bcl-2和bax 2种基因表达比例发生变化,使肝脏组织内肝细胞凋亡减少.

    作者:梁桃;马占军;刘铁夫;刘冰熔 刊期: 2001年第15期

  • 检测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诊断肺癌及癌细胞微转移的研究

    目的:评估检测组织标本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mRNA)指标在诊断肺癌及肺癌细胞微转移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肺癌组织及其切缘组织为研究标本、非癌性疾病的肺病变组织及其切缘组织为对照标本,应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PCR)技术,检测组织标本CEA-mRNA指标.结果:31份肺癌组织及其切缘组织CEA-mRNA阳性率分别为83.9%(26/31)和38.7%(12/31),11份对照组织均无阳性发现.对于肺癌,CEA-mRNA指标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4.8%.结论:检测肺癌组织及其切缘组织CEA-mRNA指标,诊断肺癌与肺癌转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薛承岩 刊期: 2001年第15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