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护理

肖艳玲;罗先武;冯玲;梁科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青霉菌, 护理
摘要:患者男,54岁.因皮疹6个月、发热1个月于2010年6月收入院.患者6个月前开始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皮疹,为颗粒状,中间稍凹陷,呈实心,无水泡.曾在外院皮肤科就诊,诊断及治疗不详,无明显效果.1个月前开始持续发热,体温高时为40℃,发热前感寒战,使用退热药物后才可以退热.近日感胸闷气促,无胸痛,无咽痛、咳嗽、头痛、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近日在外院已确诊HIV阳性,入院诊断为:AIDS,发热待查.人院查体:T35.7℃、P 72次/min、R 20次/min、BP 100/70 mm Hg(1 mm Hg =0.133 kPa),意识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强3指,舌面、口腔内黏膜未见白斑,无肝掌和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晰,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腹水征阳性,双下肢不肿.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用阿奇霉素与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存在配伍禁忌

    注射用阿奇霉素是现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抗生素,注射用泮托拉唑钠临床用药也日益广泛,两种药物在临床上联合用药概率较高.我科于2011年9月24日在用药的过程中发现注射用阿奇霉素与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混合后药液发生混浊沉淀,为确保药物对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进行了配伍试验,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2011年9月21日以尖锐湿疣入院治疗.遵医嘱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阿奇霉素500 mg+维生素B6 20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泮托拉唑钠40 mg.由于我科使用的是多穿刺输液器,治疗班护士未将一侧输液器关闭,致使泮托拉唑钠溶液混流入阿奇霉素溶液中,瓶内液体出现混浊沉淀,护士在巡视病房中发现,立即更换液体及输液器,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作者:陈玉杰;谢国璀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54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目的 探讨54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根据登记资料统计,调查3年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结果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54起,其中给药缺陷10例,管路滑脱8例,跌倒8例,压疮5例,坠床4例,自杀4例,液体外渗4例,烫伤2例,电光性眼炎2例,投诉2例,其他5例.结论 护理工作中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应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

    作者:王怀芝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辰时中药保留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患者药物保留时间及舒适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辰时中药保留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PIDS)患者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60例PI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于辰时(7:00~9:00),对照组于常规时间(戌时,19:00~21:00)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灌肠前排便率、灌肠前后便意感及保留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灌肠前便意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61,P>0.05);灌肠后实验组出现便意感192例,对照组30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68,P<0.01),实验组药物保留时间平均(13.425±5.362)h,对照组平均(9.303.±2.69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00,P<0.01).结论 根据子午流注理论,辰时进行灌肠可有效提高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减轻患者的便意感.

    作者:荆文华;郭秀君;康小前;徐丛云;朱晓烨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护理

    患者男,54岁.因皮疹6个月、发热1个月于2010年6月收入院.患者6个月前开始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皮疹,为颗粒状,中间稍凹陷,呈实心,无水泡.曾在外院皮肤科就诊,诊断及治疗不详,无明显效果.1个月前开始持续发热,体温高时为40℃,发热前感寒战,使用退热药物后才可以退热.近日感胸闷气促,无胸痛,无咽痛、咳嗽、头痛、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近日在外院已确诊HIV阳性,入院诊断为:AIDS,发热待查.人院查体:T35.7℃、P 72次/min、R 20次/min、BP 100/70 mm Hg(1 mm Hg =0.133 kPa),意识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强3指,舌面、口腔内黏膜未见白斑,无肝掌和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晰,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腹水征阳性,双下肢不肿.

    作者:肖艳玲;罗先武;冯玲;梁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两种早产儿PICC导管置入长度测量方法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早产儿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适宜的测量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NICU收治的需置入PICC的早产儿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采用新的测量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测量,PICC置入后进行X线定位,比较置入情况.结果 观察组除1例由于血管原因异位外,其余均一次到位;对照组22例需将导管撤出1cm以后置入到位,2例血管原因异位,3例导管尖端位于第5胸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5994,P<0.05).结论 采用新的测量方法为早产儿留置PICC,导管留置成功率提高降低产儿感染的风险,缩短了护士的操作时间.

    作者:李颖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音乐疗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观察音乐疗法减轻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疼痛和焦虑的效果.方法 将87名拟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在置管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除接受常规的置管前准备及置管操作外,还将接受音乐疗法,而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的置管前准备及置管操作.在置管操作完成后10min,评估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与焦虑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疼痛与焦虑评分分别为(3.05±0.81)、(40.33±5.79),均低于对照组(5.71±0.62)、(51.90±7.08).两组疼痛与焦虑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8.114,10.288;P<0.05).结论 音乐疗法可减轻PICC置管患者的疼痛与焦虑,且在PICC置管中应用的可操作性强.

    作者:邱艳茹;万永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茵栀黄口服液用于预防早产儿黄疸的效果

    目的 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在预防早产儿黄疸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 将24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21例,两组除常规的保暖、喂养和血糖监测外,治疗组采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每次5 ml,每日2次.比较两组早产儿胆红素值的变化.结果 两组早产儿产后当天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第1,2,3天治疗组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茵栀黄口服液对降低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作者:邬燕平;刘凤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应用于产科护理人员的效果

    目的 通过培训与实践,让护理人员理解与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方法 选择本区3所二级医院的40名产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对培训前后的护理人员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40名护士培训前对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方面的认知、理解与应用总体情况得分为(30.91±14.59)分,培训后为(51.30±7.71)分,两组比较差异为(t=7.81,P<0.05);对照组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需求得分为(15.30±2.72)分,实验组为(13.2±4.0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5).结论 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在护理人员中通过培训与实践能使其理解与应用.

    作者:蔡桂芳;刘玲;李秋莲;胡雁;陈婷婷;黄蔚萍;陆霞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两种体温计测温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红外耳温仪和汞柱式体温计测温之间的关系,为红外耳温仪测温提供依据.方法 测量204例住院患者的左右耳温和口温,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耳温和口温及左右耳温之间的差异.结果 耳温高值、均值、低值与口温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8.703,-6.970,-4.111;P<0.01);左耳温(36.889 7±0.363 54)℃与右耳温(36.927 5±0.350 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492,P<0.01);耳温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口温,稳定性比口温好;耳温均值和口温的相关性好(r=0.758,P<0.01).结论 红外线耳温仪可广泛应用于住院患者体温测量,但需测量双耳取平均值,且耳温的结果判断标准与口温不同.

    作者:俞海萍;彭幼清;毛颖;郭海燕;张启颖;史晴玮;张晓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研究进展

    患者跌倒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普遍存在并且造成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例如摔伤、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医疗纠纷[1].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跌倒成为住院患者意外伤害致死原因的第3位,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跌倒已经成为其首要原因.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的费用已达到每年2000万[2].在老年痴呆病房跌倒发生率为13.125次每1000张床位[3口].跌倒也是我国住院患者报道多的不良事件,住院患者发生跌倒是其生理、心理、病理、药物、环境、文化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可显著降低住院患者发生跌倒[5-7].预防住院患者跌倒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现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综述如下.

    作者:田素斋;曹雯雯;唐丽梅;高俊香;赵惠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胸外科肿瘤住院患者护理需求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胸外科肿瘤住院患者在心理、护理服务、基础护理、健康教育、需护理方面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随机抽取的150名胸外科肿瘤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3.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胸外科肿瘤患者护理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对护士的心理关怀需求高占92.6%、技术操作需求占96.6%、但解除疼痛成了患者迫切的需求,需求高占100%、对护士责任心需求占94.6%、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出院指导需求高,占91.2%,此外,疾病相关知识需求较高占88.5%、病房环境的需求也较高占87.8%,基础护理中除基本生活护理外,在病情需要时,患者及家属希望护士能指导或协助翻身及有效咳嗽的需求高占93.2%.结论 护士应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通过护理干预,降低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江宾;徐静静;谭小辉;张丽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在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8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日光灯照射、适当增加喂养频率和抚触等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每日的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组患儿每天哺乳次数(9.1±1.9)次高于对照组(5.7±1.6)次,排便次数(5.6±1.7)次高于对照组(3.1±1.3)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15、10.36;P<0.01);干预组患儿胆红素每天下降值(33.4±9.7) μmol/L高于对照组患儿(23.9±8.5)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5).干预组黄疸消退所需蓝光照射时间为(30±5)h,对照组为(42±7)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2,P<0.01).结论 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蓝光照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杨庆玲;黄孝梅;张教国;孙莹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CRF)的相关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98例肺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Piper疲乏修正量表(Revise-Pfs)、癌症生命质量评定量表(QLQ-C30)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肺癌患者疲乏程度及生活质量水平,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98例肺癌患者中18.4%轻度疲乏,59.2%中度疲乏,22.4%重度疲乏;疲乏总分(5.18±1.61)分,行为疲乏(5.66±2.22)分,情感疲乏(5.36±2.26)分,躯体疲乏(5.69±1.97)分,认知疲乏(4.11±1.81)分;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得分(51.02±19.67)分属于中等水平,功能维度中情感功能(80.95±16.01)分,认知功能(81.97±19.98)分得分较高,症状条目中经济困难(58.50±27.52)分得分较高;是否有宗教信仰及不同病程的患者癌因性疲乏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79,F=3.251;P<0.05);而不同职业状况、年龄、临床分期患者在QLQ-C30个别维度中也存在差异;患者疲乏总分与整体健康状态及疲乏症状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0.425,0.303;P<0.01).结论 癌因性疲乏是影响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应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疲乏程度,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任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中位颈内静脉穿刺固定法的应用与护理

    目的 探讨经中位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人路安全的固定方法,找出简单有效的护理途径.方法 总结经皮中位颈内静脉穿刺2800例患者资料,在穿刺成功后,不断改进导管固定方法.结果 缝合周定夹局部疼痛112例,蝶形粘贴固定夹2例,蝴蝶固定圆盘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2,P<0.05);缝合同定夹刻度消失3例,蝶形粘贴固定夹0例,蝴蝶固定圆盘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5,P<0.05);其余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夹蝶形粘贴,是一种合理、简便、安全的上腔静脉置管固定方法.

    作者:高蕾;王忱;德琳;张旭彩;赵丽;彭阳;吴乙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产前护理干预对先天性心脏病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产前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孕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3-2010年在我院妇产科住院进行分娩的先心病孕妇33例作为研究组,实施心理护理、合理膳食、适量活动、适量吸氧等护理措施.按抽签法选择同期33例相同年龄段的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在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分娩过程中并发症、胎儿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均顺利分娩,其产程时间为(3.45±4.42)h,与对照组(3.86±3.89)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1,P>0.05);研究组胎儿Apgar评分为(8.82±0.68)分,对照组为(8.91±0.6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8,P>0.05)两组孕妇在分娩方式、产程中并发症、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好的产前护理对先心病孕妇非常重要,经过精心的产前护理后,先心病孕妇分娩风险接近普通孕妇水平.

    作者:杜妍;倪锦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侧卧位开胸术患者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侧卧位开胸术患者术中发生皮肤急性压疮的高危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124例侧卧位开胸术患者的术前基础资料和术中资料,比较分析手术过程中发生皮肤压疮的26例患者和无压疮的98例患者的年龄、质量指数、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血糖、Braden评分、手术持续时间、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低血氧饱和度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等因素与压疮的相关性.结果 侧卧位开胸术患者术中压疮发生率为20.96%,常见部位为腋下侧胸壁,占50.0%;单因素分析发现除年龄因素外的10个因素均与压疮发生有密切关系(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持续时间、Braden评分和术中出血量是术中压疮发生重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手术时间、Braden评分和出血量是侧卧位开胸术患者术中急性压疮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

    作者:朱琳;段清萍;李英姿;陶云燕;李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长期透析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性行为现状的调查

    目的 调查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照顾性行为现状.方法 选择2010年4-9月期间任意1周,在大连市三级医院血液透析室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性行为评估量表(LC-GADs)中文版对300名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 300名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照顾者在抽象行为分量表(Think-LC-GADs)平均得分为(3.05±0.52)分,其中评估方面得分高为(3.28±0.35)分,指导方面得分低为(2.65±0.36)分;在可见行为分量表(Task-LC-GADs)平均得分为(3.65±0.45)分,其中协助饮食和症状缓解两方面得分高,分别为(3.88±0.28)分和(3.86±0.27)分;在提供交通设施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为(3.32±0.38)分.照顾性行为与主要照顾者的年龄、职业状况、婚姻状况、与患者的关系、照顾年限及每天照顾时间、是否利用收费性护理服务及家庭月收入相关(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照顾者承担的照顾活动较多,该群体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者:罗世香;陈彬;高弼虎;杨丽华;柏兴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液状石蜡预防重大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效果

    目的 探讨液状石蜡预防重大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行重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手术常规预防压疮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将液状石蜡涂抹于患者受压部位,术后比较两组皮肤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皮肤正常26例,对照组皮肤正常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129,P <0.05).结论 液状石蜡涂抹于重大手术患者术中受压部位能预防术中压疮的发生.

    作者:张岭南;王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连续恒速输注法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营养泵连续恒速输注法应用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4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70例,实验组使用营养泵连续恒速输注法,对照组使用普通输液管间歇性重力滴注法,观察两组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中胃潴留为2.9%、腹泻为5.7%、误吸为1.4%,恶心呕吐为0.0%,均低于对照组15.7%,21.4%,11.4%,B.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泵连续恒速输注法能有效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营养支持的效果,应用简便、安全.

    作者:伍丽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新型病员裤在产妇中的应用

    目的 设计1种新型病员裤用于产妇,观察其实用效果.方法 将400例产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0例,实验组产妇回室后给予新型病员裤及配套围裙穿上,对照组给予普通病员裤穿上,对两组人员采用访谈式方法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产妇的满意度包括保护隐私(x2 =105.3)、活动度(x2=168.6)、舒适度(x2=197.8),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务人员对阴道分娩的产妇的满意度包括尿管固定(x2=184.4)、观察子宫恶露情况(x2=173.2)、观察臀部受压(x2=40.4)、观察会阴切口情况(x2=184.5)、更换会阴垫方面(x2=128.0)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务人员对剖宫产术后的产妇的满意度包括尿管固定(x2=22.2)、观察子宫恶露情况(x2=187.4)、观察臀部受压(x2=184.4)、观察腹部切口情况、更换会阴垫方面(x2=184.4),除观察腹部切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型病员裤的设计简单实用,不仅有利于产后产妇病情观察,同时也具备了留置尿管放置、避免压疮发生、保护隐私、便于护士工作等优点,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蒋红;孙超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主管: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