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分析

王永兴;江玲;赵琪;刘西南;曹家月;南萍;任宇虹

关键词:
摘要:随着人口老年化和城市化,血管性痴呆(LD)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为探讨血管性痴呆的预防措施,现将3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按NINDS-AIREN标准,我院自1995年至今,确诊为LD患者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71-89岁,平均76.3岁.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76例死胎引产临床用药对比分析

    我院自1995年以来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死胎引产,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995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收治死胎患者76例,年龄21-40岁,初产妇40例,经产妇36例,停经月份为22-36周,诊断标准为妊娠20周后的胎儿在子宫内死亡[1].

    作者:陈小影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雾化吸入肝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机理及护理体会

    重症肺炎是儿科呼吸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等并发症造成患儿的死亡.我们在平时的治疗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并对死后的患儿进行尸检发现:重症肺炎患儿的肺泡隔毛细血管内有微血栓存在.

    作者:刘建花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写给临床医生及输血科的几点建议

    随着外科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我国临床用血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实行无偿献血以来,无偿献血量仅占供血者的7%,临床用血问题日益突出.临床用血的缺乏严重影响着临床治疗的效果,特别是对特大紧急事故伤者的抢救治疗效果.

    作者:段大为;薛卫斌;马爱英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剖宫产术前、术后产妇的心理护理

    几乎所有的产妇手术前都有紧张、恐惧感,因此,护理人员除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外,还应对产妇做好心理护理,使产妇安全、平稳地渡过手术期.1术前探视产妇,做好思想工作术前探视产妇,与产妇交谈,针对手术过程的情况给予说明,取得产妇的信任、使产妇在精神上放松,能愉快接受手术.

    作者:崔爱平;辛桂香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改变

    本文旨在通过对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检测,探讨两者不同的发病机制,为这两种疾病的鉴别寻求简捷客观的方法.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脑出血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2岁:脑梗塞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65.4岁.所有病例均为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的患者.

    作者:杨舒;朱雯梅;李晓萍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干扰素局部外用治疗带状疱疹22例疗效观察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E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常表现为成簇的水泡沿体表一侧皮肤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常累及肋间神经,受损的末稍神经痛是主要的临床症状.1998年1月-2001年3月我们采用干扰素局部湿敷治疗带状疱疹2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管彦忠;戴开莉;冯小强;苏丽娟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闭合复位螺纹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

    我院1999年6月-2002年6月收治16例锁骨骨折病人,均采用闭合复位,螺纹克氏针内固定,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人,男10人,女6人,年龄15-65岁.伤因:车祸9人,摔伤4人,击伤3人.部位:左侧7人,右侧9人,均为闭合性骨折.

    作者:高学柱;张士平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43例临床分析

    1996年1月一2000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以下简称SLE)合并血液系统损害的患者43例,占同期住院诊断SLE患者的66.1%,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临床资料43例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例,女38例,男:女为l:7.6.

    作者:陈静桂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浅谈寻找根管口的几种方法

    根管口是指髓室与根管的交界处,或髓室底与根管的移行部.根管口的定位是每一个根管正确定位的关键步骤.单根管牙的髓室和根管为连续的管状,很难从形态上辨认根管口;多根牙则有呈漏斗状的根管口,但要仔细地处理牙冠部髓室里的内容物后才能找到根管口.

    作者:吴荣昌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随着大量新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志物应用,cTnT、CK、CK-MB 等已被证明,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它心肌损伤的新的血清标志物.本文对38例心肌梗死病例AST、CK、CK-MB、cTnT及CRP检测的临床意义作一观察,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黄雅娟;陈力平;任孔建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阿普唑仑治疗慢性胃炎伴发焦虑症(附89例资料分析)

    2001年3月-2002年3月期间,我科对伴有焦虑症状的89例慢性胃炎病人予阿普唑仑抗焦虑治疗,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89例患者均为消化科住院和门诊病人,诊治参照悉尼系统胃炎分类法[1],男35例,女54例,年龄28-64岁(平均4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9例(44%).

    作者:陆丽群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AF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

    目的:总结AF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经验.方法:采用AF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60例.结果:经过4-27月随访,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6%,恢复到术后平均96%.脊柱凸畸形角由术前平均26.2°,恢复到术后平均8°.截瘫明显恢复,并发症为异物反应.结论:正确使用AF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刘宗智;张开放;罗振群;王金堂;邱希江;张小卫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绝大部分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多能取得满意效果,但对于不稳定型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则效果很差.往往造成病废.自1995年3月-2000年4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继民;黄开元;聂中阶;占晨光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心脏瓣膜术中FDP氧合血停搏液心肌保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外源性1.6-二磷酸果糖(1,6-fructose diphosphate,FDP)用于心脏停搏液,对心脏直视术心肌缺血期间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行瓣膜置换或成形术252例患者,随机分成st.ThomasII号停搏液组(对照组)及FDP氧合血停搏液组(实验组).观察两组不同停搏液灌注后患者心肌酶CPK-MB的动态变化,术中心脏停搏情况,术后心脏复苏及血液动力学状况.结果:FDP氧合血停搏液组血清CPK、MDA水平用量低于对照组.FDP加入停搏液能显著降低MDA含量,心脏超微结构保存较好.术中心脏诱导停搏时间短,术后心脏复苏好,血液动力学稳定.结论:外源性FDP用于心脏停搏液,有明显的心肌保护效果.

    作者:王伟宪;万明明;方福珍;金峰;陈涛;王晓莉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部分脱蛋白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探讨部分脱蛋白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部分脱蛋白骨植入兔的骶棘肌及股骨骨膜下,用组织学检测观察植入材料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材料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及材料对骨膜成骨的影响,并用ELISA间接法检测兔血清中的抗体.结果:植入背部骶棘肌的材料周围皆有软组织长入,包裹并形成纤维囊,难以将软组织和材料分开,植入骨膜下的材料皆与股骨相融合,有的已形成新骨,植入部位股骨增粗,材料植入后1周出现抗体,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结论:部分脱蛋白骨无毒性作用,且对骨膜成骨无有害影响,引起的免疫反应较弱,机体能耐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李彦林;杨志明;韩睿;李世和;曾才铭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量化考核二次分配指导方案实施体会

    我院在医疗卫生改革中,引入企业经营机制,自2001年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目标管理责任制方案.实行量化考核,科室推行二次分配指导方案,以科室为单位参与院内公平有序的竞争,以工作数量和质量来标定科室和每个同志的工作业绩,建立奖惩机制和质量监督保证体系.

    作者:高洪兰;何秀桂;刘爱青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氯霉素粉致药物疹1例

    患者,女,30岁.以颈部瘢痕挛缩入科.在颈丛麻醉下行颈部瘢痕切除植皮术.术后第5天,打开取皮区左大腿内侧敷料,取皮区洒少许的氯霉素粉,采取暴露疗法.30min后,取皮区及周围的皮肤瘙痒,出现红色斑丘疹,考虑可能是换药时不良刺激引起,动态观察取皮区皮肤的变化.

    作者:牛瑛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前庭病变恢复期的姿态描记检查

    目的:为测定前庭病变恢复期姿态描记的各项数据.方法:选择60例前庭病变恢复期病人,行各项姿态描记检查.结果:前庭病变恢复期病人重心动摇类型主要为向心型和左右型,闭眼L/E AREA平均值大小相应年龄组正常值上限,闭眼X方向变位向健侧数据和相应正常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有健侧偏位现象.结论:姿态描记检查对前庭病变恢复期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汤君彦;刘萍;吴晴伟;孙艺渊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颈部皮肤接力扩张移位修复全面颊部瘢痕的研究

    目的:探讨颈部皮肤接力扩张移位修复全面颊部瘢痕.方法:手术分二阶段:第一阶段颈侧部皮肤扩张修复面颊下半部皮肤缺损;第二阶段接力扩张,即在首次扩张的皮肤下埋植扩张器进行第二次扩张.扩张的间隔为2-3个月.结果:1990年12月一2001年12月,临床治疗35例,无l例皮瓣坏死,面部器官无牵拉移位,获得满意效果.结论:颈部皮肤接力扩张修复全面颊瘢痕是一种安全的方法,病人住院时间短,因间隔扩张皮肤的张力小,皮瓣末端无水泡出现,无表皮脱落现象,因此对于全面颊瘢痕主张接力扩张修复.

    作者:杨建申;常明;柳建中;岳海涛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余肺切除术治疗肺癌105例分析

    目的:对余肺切除术治疗肺癌的适应证、外科操作、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等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了上海市胸科医院1973年6月2001年1月,因肺癌进行余肺切除术的105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88例,女17例.年龄24 73岁;原发性肺癌术后复发93例,转移性肺癌术后复发5例,第二原发性肺癌3例,肺结核术后余肺新生肺癌病灶4例;首次手术与余肿切除术间隔5个月至12年零10个月不等;手术技术:心包内处理血管和先离断主支气管后处理血管有助于手术的安全和彻底,尽量行胸膜内分离以减少出血,用心包、胸膜或肋间肌等活组织包盖支气管残端预防支气管并发症.结果:术后30大内死亡:6人(5.7%),术后发生低血压或休克29人(27.6%),再剖胸止血5人(4.8%),血胸4人(3.8%),并发支气管胸膜瘘6人(5.7%),单纯脓胸2人(1.9%),结核性脓胸1人(O.95%):随访时间2个月一18年,术后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6%、30.2%、25.4%和16.7%;肺癌复发与细胞类型无明确关系,术后生存时间与再次手术时疾病的TNM分期有关,术后生存与再次手术时肿瘤能否彻底切除有着明显的关系.结论:对余肺切除术治疗肺癌应取积极慎重的态度.指征恰当,则疗效满意.肺癌术后复发多与首次手术不彻底有关,而与肺癌细胞类型和术后辅助治疗关系不大.因此凡心肺功能允许,肺癌手术切忌作姑息性切除.术前估计不能彻底切除并有大块肿瘤残留可能者应避免手术.

    作者:施建新;高成新;周允中;孙德魁;黄偶麟;吴松昌;吴怀申;陈文虎;蓝之源 刊期: 2002年第23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