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牛玉娥;张力;王在英

关键词:
摘要:我院自1995年1月-1999年7月进行断指再植49例58指,成活53指,失败5指.其中,有8例病人发生血管危象,因早期观察发现,及早作出诊断,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危象的断指3例重新获得血供,5例断指失败.现就血管危象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谈谈有关体会.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流行性出血热64例误诊原因分析

    1991年1月-2001年11月,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128例,误诊64例,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卢世明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药品公开采购及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浅析

    实行药品的公开采购是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充分发挥医药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降低医疗成本,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有效手段之.本文拟通过对公开采购中机制的建立、做法及采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思考,终使医院的医疗成本得以降低,社会效益得以提高.

    作者:王从映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前列腺素E1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我科于近年来应用注射用前列腺素E1(江西赣南制药厂),针对并发皮肤病变的60例糖尿病人进行静脉给药治疗,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源;张伟;李丽华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突发性耳聋的健康教育

    在整体护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住院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把与病人健康有关的疾病知识、症状处理、用药观察和自我护理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去影响和改变病人不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病人的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康复的方向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1].

    作者:尹桂菊;李瑞民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电子胃镜检查误诊早期胃癌1例

    患者,男,39岁,上腹疼痛5-6年,加重伴返酸1月余.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常于饭后上腹部疼痛,呈轻度烧灼痛,持续时间约20-30min,伴返酸、腹胀、疼痛常于秋、冬季较重,受凉而诱发.患者经常服用胃舒平等药,服药后腹痛及返酸缓解.近2年来,病人食欲不振,饭量减少约1/3,体重减轻约15kg.

    作者:朱亚梅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连续性非卧床性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伴多脏器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在所有住院患者中发生率为5%,目前仍是危及病人生命的重要疾病,在50年代前期死亡率高达80-95%,近10年来随着人们对ARF病理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血液净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及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死亡率渐趋下降约50%左右[1].但由于病因的复杂性,单纯性ARF比例下降,ARF时往往并发多脏器损害(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病死率又略有上升.

    作者:周竹;翁敏;韩冰冰;曾庆云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实施健康教育—满足心血管病人的健康需求

    心血管病人有相当一部分人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并且与年龄、性别、职业、饮食、肥胖、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和病人的护理上,不仅要重视药物的治疗,还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只有强化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才能提高病人和人群的防治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促进心血管病人的早日康复,有效提高心血管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晓兰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地锦草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研究

    地锦草为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的干燥全草.临床报导其水煎剂、片剂、酊剂对菌痢、肠炎有很好的疗效.[1、3]文献显示,地锦草所含有效部位主要为黄酮类和鞣质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中主要含槲皮素、山奈素等成分[4、5],槲皮素为黄酮类化合物中重要的活性单体之一.我们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以地锦草水煎提液中有效成分槲皮素含量为考核指标,按正交实验方案优选佳提取工艺.

    作者:孟淑君;熊凌;欧阳松珊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三种疗法治疗牙齿感觉过敏症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我科采用半导体激光及格鲁玛脱敏剂治疗牙齿感觉过敏,与传统药物氟化钠甘油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作者:赵玉梅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肝硬化病人康复期的自我保健

    硬化病人由于肝细胞受损,肝脏各种功能减退.病人若不注意自我保健,就会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在康复期的保健对肝硬化病人来说意义更大.

    作者:石英娣;马风琴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急诊护理工作的体会

    急诊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熟练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以及快速灵活的应急应变能力,这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多年的急诊护理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期望能对广大急诊护理工作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作者:资欣文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平板运动试验并发症及其处理

    平板运动试验作为临床诊断心肌缺血的常用方法,简便、实用、经济.但运动诱发心肌缺血时,可导致室颤、窦性停搏、血管迷走性晕厥、急性心肌梗塞等,从1998年8月2001年12月在为3546人做平板运动试验中,有6人发生急性并发症,经处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利华;王煜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丝裂霉素-C在睑-球粘连分离术中应用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在睑-球粘连分离术中应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0例(40眼)行睑-球粘连分离术,并将含有0.4mg/ml MMC棉片覆盖在相应睑-球结膜粘连部位2-5min,局部不缝合,暴露穹窿部.结果:本组40例(40眼),痊愈30眼(75%);明显有效8眼(20%);有效2眼(5%);全部病例随访2年以上,4例1年后再次发生部分粘连,成功率36眼(90%),余未见复发和并发症.结论:睑一球粘连分离术中应用MMC方法简便,疗效满意,成功率高.

    作者:袁洁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急诊应用非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附21例报告)

    1999年2月-2002年2月我院急诊使用非扩髓交锁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21例,虽然现在对开放性骨折的手术内固定仍存争议,但本组病例经合理选取病例,手术中对创口进行严格彻底地清创,并尽可能一期修复软组织损伤,使病人在骨折愈合及创面修复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丁正权;丁德刚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破入脑室的脑出血病人生存分析

    脑出血破入脑室是预后较凶险的临床急症之一,多由壳核出血破入到侧脑室所致.对其生存率及预后因素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且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本文就83例破入脑室的脑出血住院病人近期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尚玉才;雷发珍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血管压迫性十二指肠梗阻的特点及其治疗

    血管压迫性十二指肠梗阻国内文献报告较少.作者总结1969年4月-2001年12月血管压迫性十二指肠梗阻7例,对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式选择作一讨论.

    作者:梅家勤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外伤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1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27岁,2001年1月在回家途中被人用棍打伤右膝,当即跌倒在地,右膝部流血疼痛,不敢活动,伸膝无力.被人发现后来院急诊.体检:右膝略屈曲位,右膝前下方见约2cm的皮肤挫裂口,膝关节肿胀、压痛,髌骨明显上移,于关节间隙处触及骨块约2×4cm3大小,胫骨结节处空虚,触及骨质缺损.X线摄片检查:胫骨结节撕脱骨折,骨折块约2×4×0.5cm3大小见图1.

    作者:范锡海;孙旭海;周光林;闫勇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多数并颅脑外伤.由于颅脑外伤病人多数有意识障碍,视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往往被忽略,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时机.轻者视力下降,重者视力丧失.我科近3年来共收治病人30例,总结如下.

    作者:宋兰英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应

    1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Malkiel即报道用镁制剂治疗64例AMI患者只有1例死亡[1],Parson报道33例AMI患者经镁治疗后也只有1例死亡,而只用抗凝剂的200例AMI患者则有60例死亡.近十几年来有10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报道了静脉输镁对AMI的效应.

    作者:徐来 刊期: 2002年第20期

  • 静脉输液完毕后拔针时常见问题的探讨

    1 拔针时间的选择拔针时间选择在输液管内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以往病人在静脉输液完毕时,错误的认为液体一旦滴净就有可能使空气进入体内给身体造成损害,加之以往教科书的引导,也使某些医务人员造成了错误的认识,以致在输液完毕时,不等瓶内液体完全滴净,或一旦液体平面下降至输液器中,就会惊慌地把输液针拔出,或提起输液瓶而到处找护士,不仅造成病区内的混乱,有时由于液体瓶放置过低而回血,更加剧了病人的恐慌,以至患者慌忙把输液针拔出,多造成针眼出血.

    作者:仇桂花;王晓荣 刊期: 2002年第20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