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和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疗效观察

杨银良

关键词:消化不良, 和胃汤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方和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治疗组应用和胃汤(香附、白芍、白术、莱菔子、枳实、槟榔、半夏、莪术、刘寄奴、生姜)加减治疗;对照组应用吗丁啉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进行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对照组为71%,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和胃汤为治疗FD的有效方剂之一,且无不良反应.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五苓散新用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等药物组成.本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功能.

    作者:钟利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汗法临床运用举隅

    汗法常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笔者巧妙运用汗法,治疗乳腺增生、末梢神经炎、遗尿等病症,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范星霞;范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应用经方治疗慢性肾衰的探讨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机复杂,病变涉及全身各脏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予以不同的治疗.而经方对于治疗慢性肾衰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从汗、下、消、和、温、补法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徐大基;张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脾同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84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肝脾同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小儿厌食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肝脾同治的方法,药用太子参、白芍、乌梅、麦冬、鸡内金、沙参、茯苓、牡蛎、白术、莱菔子、甘草;对照Ⅰ组采用单纯治脾的方法,药用党参、茯苓、神曲、麦芽、山药、白术、香附、陈皮、砂仁、甘草;对照Ⅱ组采用常规西药复合维生素、多酶片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改善厌食及其他兼症、增加体重及发锌含量、改善贫血、起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结论:肝脾同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有调和阴阳、恢复脏腑功能协调的作用.

    作者:肖斌;肖达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五苓散新用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为太阳病蓄水证而设.笔者临证用于治疗水疝、脓疱疮等症,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周放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益肾化瘀通淋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熊辅信主任医师经验方益肾化瘀通淋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对31例患者采用益肾化瘀通淋汤(处方:党参、丹参、淫羊藿、萆薢、菟丝子、黄柏、黄芪、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知母、莪术、怀牛膝)治疗,进行治疗前后症状积分量化评估、前列腺液(EPS)检查及直肠指检评定.结果:临床痊愈6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2%.治疗前后症状积分、EPS检查及直肠指检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益肾化瘀通淋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

    作者:陈彩云;范宏涛;徐云芬;熊辅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3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患者采用中西药抗凝、溶栓、祛聚、改善血液循环等治疗,急性期配合清热利湿消肿、活血祛瘀通络,慢性期配合补气活血、化瘀通络药治疗.结果:治愈38例,明显好转16例,显效7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6.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

    作者:闫领全;闫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均应用中药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之方,配合川芎嗪、酚妥拉明、654-2静脉滴注.结果:上述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疗效肯定.

    作者:高永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消肿定痛膏配合冷(冰)敷、热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扭挫伤1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消肿定痛膏配合冷(冰)、热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扭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3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50例,治疗组用消肿定痛膏配合冷(冰)敷、热敷;对照组单纯用消肿定痛膏.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显效116例,有效7例;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12例,有效24例.治疗3天后肿胀例数中,治疗组轻度120例,中度25例,重度5例;对照组轻度30例,中度80例,重度40例.结论:消肿定痛膏配合冷(冰)、热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扭挫伤疗效显著.

    作者:晏宏伟;孔淑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和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方和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治疗组应用和胃汤(香附、白芍、白术、莱菔子、枳实、槟榔、半夏、莪术、刘寄奴、生姜)加减治疗;对照组应用吗丁啉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进行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对照组为71%,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和胃汤为治疗FD的有效方剂之一,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杨银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生脉稳压汤合温针治疗Shy-Drager综合征1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针灸联合治疗Shy-Drager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患者用自拟生脉稳压汤(由西洋参、五味子、麦冬、制附子、黄精、灸甘草组成)为基本方,随症加味内服,配合温针灸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等穴位治疗1月.结果:显效7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生脉稳压汤配合温针治疗Shy-Drager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作者:周海虹;韩咏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

    自从西医学对脑的深入研究之后,引发西学中与中医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心主神明论产生怀疑,出了不少文章,有人认为中医学这个历经二千多年的错误理论,今天应该给予纠正了.

    作者:邓铁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苍耳虫外用治疗皮肤疮疡

    苍耳虫是寄居苍耳草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夏秋捕捉.

    作者:赵良辰;仇志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8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Ⅰ组80例采用西药抗生素、中药辨证分型、中药外敷综合治疗;Ⅱ组60例仅用西药抗生素治疗;Ⅲ组60例仅用中药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Ⅰ、Ⅱ、Ⅲ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75%、90.00%、88.30%,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明显优于单一中药或单一西药治疗.

    作者:贾贤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小儿咳嗽从食积论治

    小儿咳嗽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究其原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类.而内伤咳嗽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咳嗽,称为食积咳嗽,一般治法难以奏效,且易反复.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从食积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邓雪梅;陈凤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治疗颈源性眩晕4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2例应用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颈椎牵引、颈托固定法配合西比灵口服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另外,治疗组选取30例应用彩色多谱勒(TCD)观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显效36例,愈显率85.71%;对照组痊愈、显效26例,愈显率65.00%.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管搏动指数(PI)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安全可靠,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顺应性加强,血管阻力减小,舒缩功能改善,血液灌流增加.

    作者:眭承志;程火生;江合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府逐瘀汤治验3则

    血府逐瘀汤源于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由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牛膝、赤芍、枳壳、川芎、桔梗、柴胡、甘草组成.原方主治胸中瘀血兼气滞之证,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杂病,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作者:徐培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磁化针治疗神经性皮炎4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磁化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磁针组48例采用磁化针治疗,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丰隆穴;西药组42例采用息斯敏治疗;安慰剂组31例用止痒片(淀粉片)口服.结果:磁针组总有效率85.4%,愈显率62.5%;西药组总有效率88.1%,愈显率54.8%;安慰剂组总有效率51.6%,愈显率9.7%;磁针组与西药组疗效相近,均优于安慰剂组.结论:磁化针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可靠.

    作者:盛丽;张丽;蒋中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1则

    陈某, 女,41岁,1997年11月22日初诊.10年前产后因受寒引发前额痛,屡经中西药治疗,迁延不愈.

    作者:柳育泉;金素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舌下络脉诊法的研究概况

    参考近10年来舌下络脉诊法的研究文献,综述舌下络脉诊法在临床疾病诊断方面的意义,指出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具有特殊的优势,并对该诊法的研究作一展望.

    作者:陈群;徐志伟;柴雅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