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藏药匙叶翼首草及其同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甄梓娟;徐元江;廖志华;陈敏;李连强;兰小中

关键词:翼首草, 资源, 栽培,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摘要:匙叶翼首草Pterocephalus hookeri(C.B.Clarke) H(o)eck是川续断科翼首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入药,为传统藏药,主要含三萜皂苷和环烯醚萜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翼首草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和抗菌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传染病所引起的热症、流行性感冒、感冒发烧、心热、血热、肠炎、关节炎等病症,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该文对翼首草的资源与栽培、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该药材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藏药麻花秦艽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麻花秦艽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微孔树脂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麻花秦艽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萝卜苷(1)、β-谷甾醇(2)、熊果酸(3)、獐牙菜苷(4)、獐牙菜苦苷(5)、龙胆苦苷(6)、6'-O-乙酰基-龙胆苦苷(7)、6'-O-β-D-吡喃葡萄糖基-獐牙菜苷(8)、原儿茶醛(9)、原儿茶酸(10)、没食子酸甲酯(1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2).结论:其中,化合物8 ~12为首次从麻花秦艽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莉;党军;梅丽娟;邵赟;王启兰;刘雪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复叶耳蕨总黄酮通过BMP信号通路促进MSC成骨分化

    目的:研究复叶耳蕨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Arachniodes exilis,TFA)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考查BMSCs成骨情况;RT-PCR检测Ⅰ型胶原酶α1(collagen type Ⅰ α1,COL1A1)、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tin,OPN)、BMP2、BMP4、Runx2、Osterix转录水平;ELISA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MP2、BMP4、Runx2表达情况.结果:TFA能显著增加BMSCs碱钙结节的形成、ALP活性,上调COL1A1、OCN、OPN的表达,促进BMSCs成骨分化,而Noggin能抑制该作用;TFA能显著上调BMP2 、BMP4、Runx2、Osterix的表达.结论:TFA可能通过BMP信号通路促进大鼠BMSCs成骨分化.

    作者:胡文龙;殷嫦嫦;梁广胜;耿书国;汪建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藏药俄色果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目的:研究俄色果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50%乙醇一次性灌胃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并对肝脏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计算肝、脾、肾脏器系数.结果:俄色果能显著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TG、LDL-C水平及肝匀浆MDA含量,升高肝匀浆SOD活性.病理切片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藏药俄色果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周海玉;李敏;蔡晓洋;殷莉丽;黄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矿物药青礞石、金礞石和金精石XRD图谱鉴别

    目的: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技术对矿物药青礞石、金礞石和金精石进行分析,用于三者鉴别及质量评价.方法:采集青礞石、金礞石和金精石共20批样品的XRD图谱,对图谱进行物相检索,解析各样品的物相组成,并与性状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青礞石、金礞石和金精石三者矿物基原,指导鉴别.优选特征谱段为d(晶面间距,10-10m)=6.8~17.7,采用一阶求导+矢量归一化法、21点平滑对该谱段内图谱进行预处理,并做聚类分析.结果:所考察7批青礞石样品均为变质岩类黑云母片岩,3批优质金礞石为蛭石化黑云母片岩,3批金精石主要含金云母及水化金云母,其他样品物相组成复杂;对特征谱段进行聚类分析可将青礞石、金礞石及金精石区分开,并可区分不同品质的金礞石.结论:XRD图谱分析法适用于青礞石、金礞石和金精石三者的鉴别及质量评价,该方法快速准确.

    作者:明晶;曹艳;雷咪;陈龙;陈科力;黄必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六月雪全草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六月雪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反相中压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六月雪全草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羟基-1,2-二甲氧基蒽醌(1)、1,2,4-三甲氧基-3-羟基-6-甲基蒽醌(2)、大黄素(3)、松脂素(4)、杜仲树脂酚(5)、(7S,8R)-苯并二氢呋喃新木脂素-4-O-β-D-葡萄糖苷(6)、羽扇豆醇(7)、淫羊藿次苷F2(8)、没食子酸(9)、咖啡酸甲酯(10)、4-羟基-3-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其中,化合物1~3、6~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韩晶晶;柳航;郭培;丛友权;方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山小橘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山小橘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渗辘提取结合正反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方法,同时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山小橘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1)、香橙素(2)、反式-二氢槲皮素(3)、顺式-二氢槲皮素(4)、山柰素(5)、槲皮素(6)、5,7,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O-α-L-吡喃鼠李糖苷(7)、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8)、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9)、5,7,3',4'-四羟基黄酮-3-0-吡喃鼠李糖(1→6)吡喃葡萄糖苷(10)、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3-0-吡喃鼠李糖(1→6)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陈力;许剑锋;孙立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草血竭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草血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方法:采用90%乙醇回流提取,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方法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草血竭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乙酯(1)、绿原酸甲酯(2)、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3)、(-)-表儿茶素(4)、paleaceolactoside (5)、原儿茶酸(6)、山柰酚(7)、没食子酸(8)、绿原酸(9)、异槲皮苷(10).结论:其中,化合物1、3、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杨艺茜;金永生;陈海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栽培密度对乌腺金丝桃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形态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栽培密度对乌腺金丝桃生物量和形态变化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人工繁殖的佳栽培密度.方法:通过随机区组法,在65 cm的行距下,设置了15、25、35和45 cm的栽培株距,每组设3个重复,观察不同组间株高、叶对数、分枝数和生物量的差异.结果:乌腺金丝桃在株高、叶对数及分枝数量方面与栽培密度没有显著性关联;在生物量方面,茎枝和花果在不同栽培密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叶的生物量在不同栽培密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株距25、35 cm较高.结论:乌腺金丝桃佳栽培密度应为株行距(25 ~35)cm ×65 cm.

    作者:柯宇辉;姜南翔;侯爽;郭树义;张南翼;张克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斑蝥类药材斑蝥素含量研究概况

    斑蝥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主要含有斑蝥素而具抗肿瘤活性,且斑蝥素具剧毒,故其含量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以黄黑小斑蝥和南方大斑蝥为对象,对其斑蝥素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含量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斑蝥类药材的安全使用和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涂小云;王光耀;周淑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大叶鼠尾草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大叶鼠尾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C-18等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叶鼠尾草乙醇提取物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酮Ⅵ(1)、1,2,15,16-四氢丹参醌(2)、丹参酮Ⅱb(3)、丹参醇B(4)、熊果酸(5)、2α-羟基熊果酸(6)、2α,3α-二羟基熊果烷-12-烯-28-甲酸(7)、丹酚酸B(8)、3,5-二羟基桂皮酸(9)、ethyl 3-(3,4-dihydrophenyl)lactate (10)、nepetoidin B(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鹏;高增平;高雅晶;肖磊;陈若芸;康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两面针根和茎抗胃炎、保护胃黏膜和改善胃肠运动功能的作用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两面针根和茎抗胃炎、保护胃黏膜和改善胃肠运动功能的药效作用,为两面针以茎入药,扩大药用部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碘代乙酰胺致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观察比较两面针根、茎的抗胃炎作用,采用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溃疡和大鼠幽门结扎模型观察比较两面针根、茎的胃黏膜保护作用,采用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实验观察比较两面针根、茎改善胃肠运动功能的作用.结果:两面针根、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组织炎症、应激性胃溃疡及吲哚美致大鼠胃溃疡的溃疡指数和胃液分析指标,同时在促进胃肠蠕动方面也表现出有较好的药效.结论:两面针茎在抗胃炎、保护胃黏膜和改善胃肠运动功能方面的药效作用与两面针根相近.

    作者:秦泽慧;陈炜璇;李茹柳;韩正洲;仰铁锤;詹若挺;陈蔚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复宫宁颗粒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宫宁颗粒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卵巢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细胞因子-α (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及脂联素(APN)的影响.方法:将150例EM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妈富隆联合达菲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宫宁颗粒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雌二醇(E2)、卵泡雌激素(FSH)、VEGF、IL-6、TNF-α、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P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宫宁颗粒能有效抑制EMT患者炎症因子分泌及血管内皮增生,改善患者卵巢功能,提高疗效.

    作者:张海霞;李萍;李楠;陈炜;李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皂荚刺用林良种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目的:研究皂荚刺用林良种“洛皂刺1号”的佳无性繁殖技术.方法:嫁接采用嵌芽接、劈接、插皮接和芽接四种无性繁殖技术;砧木采用2年生皂荚实生苗,接穗采用“洛皂刺1号”品种带刺的一年生枝条;时间在3月份、6月份、8月份进行.结果:采用嵌芽接于8月份嫁接的成活率达到93%,8月份嫁接的成活株数当年平均株高达159 cm,第一年主干结刺株率达到96%,第二年主干结刺株率达到100%,嫁接部位伤口愈合良好.结论:采用四种嫁接方法,以嵌芽接好,嫁接时间以8月份佳,接穗必须采用带刺的一年生枝条上的芽,砧木采用2年生皂荚实生苗.

    作者:刘智勇;贾妤;赵明高;曲献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矿物药青礞石对戊四氮点燃癫痫大鼠干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青礞石对戊四氮点燃癫痫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将戊四氮点燃成功的癫痫模型大鼠给药后取脑组织海马区,采用HE染色显微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nNOS蛋白表达,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T-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MDA含量、定磷法检测Na+,K+-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结果:青礞石粉末、药渣及水煎液均能降低大鼠海马区的病变程度、提高T-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Na+,K+-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降低nNOS的蛋白表达,其作用强度依次为:粉末>药渣>水煎液.结论:青礞石具有抗癫痫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膜功能,维持脑内离子浓度动态平衡,抑制脑部异常放电,终达到治疗癫痫的效果.

    作者:吴露婷;刘圣金;吴德康;喻斌;王宇华;王瑞;杨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荆芥穗药材腺鳞内含物定性及三种主要萜类的定量研究

    目的:建立了荆芥穗药材中腺鳞的分离、纯化、富集与计数方法,对荆芥穗腺鳞内含物进行化学定性并测定3种萜类成分含量.方法:运用冻刷法分离荆芥穗腺鳞,利用水选沉降与材料亲和技术对所分离的腺鳞进行纯化富集,并运用气相质谱技术对腺鳞内含物化学定性,结合显微计数对单个腺鳞及萼片中3种萜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预测.结果:共从荆芥穗腺鳞内含物中鉴定了29个成分,占峰总面积97.45%,其与荆芥穗挥发油的共有峰35个,大于各自峰总面积的97%,其中d-柠檬烯、dl-薄荷酮、胡薄荷酮、反式香芹乙酯等化合物在二者中含量差异较大.通过显微计数,测得单个腺鳞中d-柠檬烯、dl-薄荷酮、胡薄荷酮含量分别为27.660、24.334、396.390 ng.结论:本实验为荆芥穗腺鳞研究提供了分离、纯化、富集及计数方法,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与荆芥穗腺鳞内含物的化学组分有所差异,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药材中各挥发油类成分的含量与比例.基于腺鳞计数所建立的3种萜类成分含量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作者:蒋征;王红;吴啟南;乐巍;吴达维;樊修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平喘汤联合舒利迭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平喘汤联合舒利迭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疗法(止咳、解痉、平喘、抗感染等)治疗,对照组采用舒利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平喘汤进行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4天,比较临床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日间及夜间喘息症状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IL-6、IL-8、CR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EV1、PEFR、F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日间及夜间哮喘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评分及临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喘汤联合舒利迭治疗哮喘对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治疗显效率.

    作者:孙淑芬;李春燕;仇延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橙盖鹅膏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橙盖鹅膏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橙盖鹅膏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过氧麦角甾醇(2)、9,11-脱氢过氧麦角甾醇(3)、油酸甘油酯(4)、油酸乙酯(5)、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十八烷酰)-9-甲基-4,8-脱氢鞘氨醇(6)、正十四烷胺(7)、小檗碱(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作者:罗禹;袁小红;高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多序岩黄芪生长期不同器官中无机元素相应特征分析

    目的:以不同生长期多序岩黄芪根、茎、叶、花、果实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生长期多序岩黄芪不同器官中无机元素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时期多序岩黄芪各器官中13种无机元素含量,并分析各元素含量在不同时期多序岩黄芪器官中的相应变化特征.结果:多序岩黄芪根、茎、叶、花、果实中均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各器官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特征变化与季节有关.多序岩黄芪药用部位根与非药用部位茎、叶、花、果实中Fe、Cu、Ca、Mn、Zn、Mg、Cr、Co、Na、Li、Ni、K含量随月份的改变呈现规律性变化,且在不同生长期存在极大值与极小值,Cd元素未检出;6~10月份Cu、Ca含量叶>根>茎,而叶中Mn元素含量均高于多序岩黄芪其他器官.结论:研究结果为多序岩黄芪采收时间的选择及非药用部位价值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强正泽;王燕;肖文;王明伟;李硕;李成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栽培模式对竹根姜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目的:研究栽培模式对竹根姜生长及氮、磷、钾营养吸收的影响,探索适合竹根姜高产的栽培技术.方法:通过设施与露地两种栽培模式研究竹根姜生长,田间发病率,亩产量,以及氮、磷、钾吸收的规律.结果:设施栽培能增强竹根姜生长、减少田间发病率、增强器官对氮、磷、钾吸收,促进竹根姜丰产.结论:设施栽培应广泛应用于竹根姜生产.

    作者:孙向成;邹勇;李焕梅;屈长青;董清芳;刘奕清;黄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泻热散瘀通淋汤治疗膀胱湿热型急性肾孟肾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泻热散瘀通淋汤治疗膀胱湿热型急性肾孟肾炎的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70)和对照组(n=54),对照组给予头孢氨苄片、诺氟沙星胶囊及碳酸氢钠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泻热散瘀通淋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血清免疫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血清免疫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Th1/Th2细胞因子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除β2微球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泻热散瘀通淋汤治疗膀胱湿热型急性肾孟肾炎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安玲;胡文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